七月网

平顶山文明网(平顶山文明网文明教师)

七月网1480

一、平顶山有哪些地标建筑值得游玩

1、鹰平顶山的别称.鹰,别称“鹰城”。我有朋友是平顶山的、我了解平顶山也是从他这里知道的。

平顶山文明网(平顶山文明网文明教师)

2、关于平顶山的地标建筑就听我给你介绍吧!我记忆深刻的就是市雕!

3、地标是城市的代言,随着时代狂飙突进,鹰城的地标也在不断变迁。从工人文化宫、中兴路湛河桥、平顶山商场、棉纺厂再到市雕《创业》……跟随地标建筑的演变轨迹,可以清晰地勾勒出鹰城的发展路线。

4、点评:曾是河南省最大的园林式工人文化宫,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工人文化宫。

5、时间:1960年1月动工,1961年5月建成

6、点评:沟通南北第一桥,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记载着鹰城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

7、点评:它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跨越,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茁壮成长,是一颗名副其实的商海明珠。

8、点评:24年来耸立在建设路上,柱地擎天,招拂行云,遥迎远客,市雕见证着鹰城日新月异。

9、点评:34年历史的大厂对鹰城的意义举足轻重,象征着鹰城工业发达和繁荣。

10、接下来,谁将替代“创业”成为鹰城的新地标?

11、碧桂园集团成立于1992年,24年耕耘,全球拥有逾400个高品质项目,服务300万业主。作为“品质地产”的领跑者,碧桂园所到之处,都是当地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最有代表性的城市名片。

12、碧桂园24年耕耘,携手天玺正式落户鹰城,作为集团最高端产品,第三代智能科技豪宅,天玺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必将成为城市“新宠”。

13、而作为碧桂园·天玺的会客厅--万达广场,配备最顶尖第四代Shopping-Mall。无论就品牌级数还是建筑设计、内部装修上,其含金量将超过郑州万达。

14、肩负鹰城人居全面提升的新时代重任

15、必将世界级的生活模式以及居住品质奉献鹰城

16、地标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显著标志,是时代精神的标本,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它们见证和承载了城市的历史,更记载着一代人的生活和记忆。从今天起,平顶山新闻网推出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通过《鹰城记忆之地标建筑》,回到那些老地方,回味发生在老地方的难忘往事。

17、八角亭:那些年,理所当然的约会地点

18、重建后的八角亭,融合了我国园林亭榭典雅造型的优点,华丽而大气。本报记者李英平摄

19、重建前的八角亭,虽然显现着古朴的特点,但年久失修,略显破败。

20、新八角亭内,两层错落有致的壁画把每根椽子装饰得五彩缤纷。

21、今年端午节的前一天,在家闲着没事,市民袁亚东约上袁卫国、杨泰然、刘彦邦三位诗友,各自带上酒水和家里煮的粽子,来到市工人文化宫八角亭旁边的假山上,一边吃粽子,一边拉家常、谈诗词。

22、他们几个都是诗词爱好者,还是市诗词研究会的会员,中国古籍出版社曾出版一本《九家诗词选》,其中就有他们的作品。

23、聊得兴起,袁亚东赋诗一首《四十年后重游八角亭》:“雨亭春波依然幽,重游恍忆旧风流。年华输尽头早白,容借余愁慢下酒。”

24、 4个人中,袁亚东是年龄最小的一位,今年49岁,此次选八角亭做聚会场所就是经他起意。在平顶山,他这个年龄段的,当年有稍许文艺气息的男女青年,少有不知道市工人文化宫八角亭的

25、 1960年的平顶山剧院(资料照片)。

26、现在的平顶山剧院已经被大量的商业广告所遮盖,看不出本来面目。

27、经历了50多年的变迁,现在还能看到平顶山剧院使用岩石打造的坚实地基。

28、通往剧院二楼大门的楼梯长期无人管理已损坏。

29、几天前的一个晚上,约11点多,梁军和两个朋友喝完酒,朋友说有点饿,想吃白吉馍,问哪儿有卖的。想了想,梁军说:“走吧,剧院门口有。”

30、剧院?平声吗?朋友一时没反应过来。“就是万家。”一解释,朋友才明白过来。到地方后,仨人要了啤酒、烤面筋还有白吉馍,吃得很滋润。

31、梁军的父母上世纪六十年代迁到平顶山矿务局工作,1970年有了梁军。梁军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生活比较贫乏,他父母常到平顶山剧院看电影。而建于1957年的平顶山剧院,是平顶山最早的影剧院

32、百汇·国贸中心,是平顶山新华区七大块旧城连片开发改造项目之一(G地块),同时也是新华区和平顶山市重点工程项目,由平顶山市深百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建设。该项目地处平顶山城市中心、商业中心,东至开源路,西至自由街,南至矿工路,北至胜利街,占地约83亩,是集居住、商务、购物、休闲、娱乐、文化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

33、作为百汇·国贸中心项目开发方,深百汇公司深感拆迁居民迫切住上新房的强烈愿望;为全力保障工程进度的快速推进,让拆迁居民早日住上新房、住上好房,深百汇公司调集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仅历时10个月,安置房工程主体全部封顶,创造了鹰城速度,更兑现了对广大拆迁居民的承诺,以实际行动践行“责任地产、良心开发”的企业发展理念。

34、从一片平地到百米高楼,深百汇公司深知速度是建筑生活的基础,而品质却是构筑生活的根本,在保证工程速度快速推进前提下,从设计规划、建材采购、施工建设、安全管理、保障农民工权益、蓝天工程各环节着手,按照高标准、高质量、专业化的标准严抓工程质量,以立百年基业的信念打造良心宜居工程。工程质量与建筑速度的齐头并进、生产建设与扬尘治理两手共抓、安全文明与和谐劳资关系处理,让百汇·国贸中心项目入选了2017年度“中州杯”奖评选项目,这不仅是日夜奋战建设工地的全体建设者功劳,更是百汇·国贸中心项目“真诚·善意·精致·完美”的深刻诠释。

35、“企业不能单纯以赚钱为目的,还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讲诚信、做一个良心企业,对得起老百姓、对得起客户、对得起农民工,房地产企业作为民生中的关键环节,更应该如此”——深百汇公司董事长掷地有声的一句话,很好的诠释了深百汇公司的发展理念,百汇·国贸中心项目工程建设质与量齐头并进更是这句话的最好见证。相信,有深百汇这样一家负责任、讲诚信的开发公司开发运营,百汇·国贸中心项目定不会辜负广大拆迁居民、客户、市民期望,一座中心区地标式品质建筑群将很快矗立在鹰城百万市民面前!

二、平顶山市第一中学的历史沿革

平顶山市第一中学创建于1956年春,是平顶山市建校最早的一所中学,隶属于平顶山市教育局,是一所在全市享有崇高声誉的全日制寄宿制普通高级中学,学校原址在市区联盟路85号院(市委党校对面,现市实验中学),1993年8月,搬迁到现址(九里山北麓,沿山路9号院)。

1953年9月,中南地质局401队千余名队员奉命开赴平顶山进行地质勘探,之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数万大军来到这里参加煤矿开发大会战。1956年,正值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平顶山作为全国重点煤矿之一,开始大规模建设,矿区人口达6.9万人。为满足矿工子女接受初中、高中教育的愿望,适应经济发展和建市的需要,河南省教育厅拨款4.5万元,由许昌地区教育局负责筹建平顶山矿区完全中学。筹备人员把东大营民房作为办公场所,在东大营小学进行了第一次招生闭卷考试。1956年9月1日,学校利用落凫山南麓原叶县工农煤矿废弃的20多间破草棚作为教室开始上课,共招收两个高中班,4个初中班,共329名学生。1956年12月,学校搬到五一路西段(现平顶山市印刷厂院内)。1956年底,扩大到7个班,353名学生,教职工25人。

1957年3月,学校更名为平顶山市第一中学。1957年6月,河南省教育厅拨款12万元,在西杨村河西筹建市一中第二个校园(现实验中学院),先后建立了两栋二层楼,北楼为教学楼,可容纳19个教学班;南楼为宿舍楼,有38间住房;并建起了大礼堂,在操场两边建起了三栋家属居住的平房。1957年9月,学校搬入第二个校园上课。1961年6月,学校初中部、高中部分家,高中部停办,学校更名为平顶山市第一初级中学。1964年7月,学校又更名为平顶山特区第一中学,1968年又恢复为“平顶山市第一中学”。1971年恢复了高中部招生,学校又恢复为完全中学,当年招收高中生7个班。

建校初期,办学条件较差,但师生并自己动手,通过开办校办工厂改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比较稳定。1957年“反右”整风运动开始后,学生主要精力用于体力劳动,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962年,党中央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师生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质量相应提高,同年被确定为市里唯一的重点初中。“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受到极大冲击,教学秩序混乱,师资缺乏,正常教学活动不能开展,教学质量降到建校以来最低水平。

1977年,该校被市教育局确定为“市重点中学”;1978年底,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该校被定为“河南省重点中学”;1981年3月,经河南省教育厅验收合格,学校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办好的24所省重点中学之一。之后,该校高考重点大学进线率、本科大学进线率、教学质量评估等一直位居全市第一,并被授予“市级文明单位”、“市先进集体”称号。至1992年底,学校有教学班30个,其中初中部6个班,高中部24个班,在校学生1800余人。

1993年7月,平顶山市政府投资1500万元在九里山北麓建设了占地面积140亩的市一中第三个校址。同年9月,学校初中部、高中部再次分家,初中部留在原校址,更名为“平顶山市实验中学”,高中部搬迁新址,仍用“平顶山市第一中学”校名,规模为24班,在校学生1500余人。

到二十世纪末,学校在新校址建起了图书馆,安装了无线电视广播系统,建起了两栋教师住宅楼。教学质量继续保持全市第一,还培养了一大批诸如中央电视台《军事纵横》栏目主持人李娜,以一曲《九妹》唱响神州大地的著名歌手黄鹤翔,著名演员毛孩,著名歌手周鹏等优秀艺术人才。1999年6月被评为“市级文明行业示范点”,1999年10月被授予“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97年12月,被评为“省级文明学校”、“省级卫生先进单位”。2000年8月,被授予“省级安全文明校园”称号。

2000年9月,以校长顾亮、书记高柳生

为主要领导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校领导和广大师生共同努力,使该校形成了“校风正、教风严、学风浓”的良好风气。学校坚持根据学生初中升学情况平均分班。在开足开满国家规定课程的同时,增加选修课、德育课,开设语文、英语阅读写作课、英语口语课,完善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的综合实践课。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注重从思想道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衡量学生成绩,从师德修养、科研成果、课堂效果等方面评估教师业绩。

到2005年底,教职工246人,其中特级教师8人,中学高级教师85人,国家级骨干教师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9人,省级骨干教师12人,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2人;省级优质课教师28人,市级优质课教师32人,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人。

2001年8月,学校征地60余亩,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西校区,新建综合教学楼一幢、学生公寓2幢、学生食堂2个,使建筑面积达到60000多平方米,办学规模扩大到48个教学班,在校生达2600名。另外,学校整修了1#教学楼,建起了百米文化长廊,兴建了5#、6#青年教师公寓、7#学生宿舍,改建了学校大门和门内广场,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同时,又添了大量的教学设备、设施。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千兆校园网;使图书馆藏书达到16万册;投资300多万元装备了12个高标准理、化、生实验室以及两个功能齐全的多媒体讲座厅和学术报告厅,为每个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2005年底,学校有62个教学班,在校生3820人,其中高一22个班1409人,高二20个班1151人,高三20个班1260人,学校占地面积达到216亩。

2000-2005年,学校重点大学进线率、本科大学进线率、教学质量等一直位居全市第一,共有15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培养出三名全市高考状元,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基础教育教学实验基地”、“省级办学管理规范化学校”、首批“省级示范性高中”等荣誉。

该校自1958年建校以来高考重点大学进线率、本科大学进线率、教学质量测评等一直保持全市第一。连续多年获得平顶山市“晨光”杯体育活动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和平顶山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

三、平顶山能评上文明城市吗

能,但这两年想评上不可能。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老城区的道路等级太低(小街小巷就不说了),普遍需要改造升级,特别是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可以这样说,在整个老城区,几乎没有一条人行道能让人顺畅走下去的;

2、市政设施的不合理,有些路口并不适合安全岛这样的设施,这些设施只注重其对城市的美化,但却忽略了道路通行顺畅才是城市道路最根本的功能,这些设施无疑对行人的通行,造成人为的障碍;

3、路面的脏乱不干净,当下城区的路面能看到本色的不多,虽然这一年多一直在洒水,近半年又在对有些路面进行高压冲测,但大多还是见水一片泥;

4、交通秩序的混乱,虽然从去年开始,各主要路口有了交警值岗,但由于执法力度不够,对行人缺少严格的处罚手段,各种违犯交规的仍然比比皆是。

当然还有其他,但仅这四点要想整顿好,恐怕也得三五年的时间,因此,要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平顶山市至少也得三到五年的时间。

虽然很想支持,但是与文明城市相差甚远。

作为平顶山人,不看好,也不同意。评上了,就是给文明城市丢脸……

希望渺茫,就说一点,路上的标线没一处清楚的。

不能,先把路边狗屎清理干净再说!

说实话参加评比的资格都没有差太远

文明城市是多方面的体现,城市环境、卫生、交通、城市管理、人文素养等。感觉平顶山有很多方面达不到。就拿养狗来说,每天早上,大街上到处都是狗,很多没有栓绳,学生上学提心吊胆的,生怕被狗咬了,大街上到处是狗屎,很不卫生。

评不评的上这不是你我考虑的事,在这个节点上,能做到遵规守纪都是咱为自己生活的土地上最大的贡献了。

先把平顶山的烂尾楼,香港城等处理一下吧

关于平顶山文明网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