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玉不琢不成器的意思(玉不琢不成器的意思是什么)

七月网2530

玉不琢不成器的意思是什么

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玉不琢不成器的意思(玉不琢不成器的意思是什么)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扩展资料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译文

《悔学》: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做的东西,它固然有好的本质,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也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改变。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从品德高尚的君子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礼记·学记》:玉石如果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可用之器;人如果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人生宇宙的各种道理。因此古代的君主在建立国家、统治百姓的时候,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尚书》的《兑命》篇说:“要始终如一地注重学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玉不琢不成器是什么意思

有人说美人如玉,清水芙蓉不及美人妆。意思是说一个人即使生得,天生丽质难自弃,也要有适当的装扮。玉也是如此,玉不琢则不成器.再好的料子没有雕刻师傅鬼斧神工,它也只不过是一块好看的石头摆了.

但又有人说“好玉不琢”,意思是指几乎完美无瑕的玉石无需动刀子来修饰。但实际情况,每一块玉石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瑕疵。行内就有“十籽九裂”的说法,意思是基本上每一块玉石都存在绺裂、水线、浆等瑕疵,完美无瑕的玉实属难见。不过现如今,未经雕琢的天然南红原料石,也能成为一种别具韵味的收藏。

我不是玉雕师,不清楚玉雕行业的内情,但作为喜爱南红的一员我决定用玉雕师们的想法来解答这个疑惑!中国玉雕作为传统文化,从古至今当然有不少著名的玉雕师傅们,近现代的出名的翡翠玉雕大师有王朝阳、王俊懿以及90后的加龙等等!我们看过不少他们的作品,今天就来听听他们的看法吧!

面对“好玉不琢”,王朝阳大师是这样认为的:只有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才能让玉器承载艺术与文化的灵魂。也就是说,在玉的原有价值上增加艺术的附加值后才能体现其真正价值。

王俊懿大师则表示:这是因为现在一般人不知道怎么雕,雕完以后还不如不雕,这是现在玉器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一般的玉料来说,好玉不琢是一种误导”。玉器要经过雕琢和打磨才能有形,才能承载文化和艺术的灵魂。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一句的意思

一、释义

玉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器物;人不经过刻苦学习,就不会懂得处世的道理。

二、出处

战国·乐正克《学记》

三、原段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四、译文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不会明白儒家至道。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要把兴办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尚书·兑命》篇中说:“由始至终要经常想着学习先王正典”,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二、赏析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进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学记》一开篇就用格言式的优美语言论述了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学记》的作者以托古改制的方式,用格言式的精美语言阐发了教育在移风易俗和建国君民中的作用,强调了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目的,从而把教育与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联,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三、作者介绍

乐正克(约公元前300—前200年),姓乐正,名克,战国时鲁国人,思孟学派的重要人物,孟轲的学生。据《礼记·王制》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他是以职业为姓,他的祖先是学官。乐正克的伟大贡献是他的著名的教学理论专著——《学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乐正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