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精微,致广大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要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同时还要达到细致入微、鞭辟入里的境界。
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子思的《中庸》。原文如下: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译文:所以,君子应当尊奉德行,善学好问,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细微之处,达到极端的高明同时又遵循中庸之道。
从义理上看,在儒家道统尤其是思孟学派心性论的演进过程中,原本仅被归属于圣王的德性被逐渐推及普通士人,而无论是圣王还是普通士人,其德性修养的极致境界都通达广大之天道,因而同样值得尊敬。
而这样的极致境界首先奠基于个体心性,然后体现于制度仪容,最终落实于看似平常的日常生活和学问,这就是“道问学”“尽精微”“道中庸”。
扩展资料:
《中庸》一书,共三千五百多字,按照朱熹的分法,分三十三章,四大部分,传的是自上古大圣以来的儒家道统心法,其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之道、德行标准及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
第一章到第十九章的内容着重从多个角度论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第二十章承上启下,从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处理政务的方法一事着手,通过孔子的回答指出了施行政事与加强人自身修养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阐明天下通行的五项伦理关系、三种德行以及治理国家的九条原则。
在此章的最后引出全书后半部分的核心“诚”,并强调要做到“诚”的五个具体方面。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三章的内容,便是围绕“诚”来展开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庸》
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意思 致广大而尽精微指的是什么
1、“致广大而尽精微”,意思是达到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精细详尽的微观之处。
2、干事之需、成事之要,既讲究格局视野,要求能在围绕中心、通盘考虑、全局规划中锚定方向、找准前路,又要将“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的意识贯彻干事创业始终,蹄疾步稳、细致精当、见微知著,一步一个脚印,防止因为“细节中的魔鬼”损害大局、错失良机。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什么意思
“致广大而尽精微”之句出自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中庸》,原文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这句警语的意思是说,君子应当尊奉德行,善学好问,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又深入到细微之处,达到极端的高明又遵循中庸之道。
“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话原本仅是用在圣人君子身上,后来被逐渐推及普通士人,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就是:谋事布局要胸怀全局、开阔视野、从大处着眼,又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从小处着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宏伟蓝图,才能成就伟大事业。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2021年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干事业做工作大方向要正确,重点要明确,战略要得当,同时要把控好细节,把政治经济、宏观微
观、战略战术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防止因为“细节中的魔鬼”损害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