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秋笔法指的是什么意思呢,有什么来历呀
1、“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2、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共同商量的地方,就不独自决定判词。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建议一字一句。
3、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后世史官所遵循的修史原则、方法以及指导思想都是在这一时期确立的。"春秋笔法"是孔子编修春秋的指导思想。孔子编修《春秋》的实践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论述,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4、"春秋笔法"一直是研究孔子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议题,人们对于其探讨也是争论不休。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它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于学者们研究历史文献的书写演变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什么是春秋笔法,请举例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为孔子首创。
作者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和主张。
“春秋笔法运用中较知名的诸如三个表示杀的动词:杀、弑、诛”,这个例子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因为杀指无罪而杀,弑指以下犯上,诛则指有罪、有理而杀。文中用诛而不用弑,就是暗示作者认为杀商纣王是因其有罪该杀,而并不是以下犯上。这是春秋笔法中比较知名的动词上的例子。
另外左丘明把春秋笔法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那么你提到的“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死的不同用法这里体现的就是“婉而成章”的春秋笔法,意在委婉、避讳。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现象。
委婉,避讳。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中国古代的特有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清朝文字狱是人尽皆知。
客观详尽的记录,不偏离,歪曲,隐瞒。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扑”。从背部入表明偷袭,屠杀,其一是手枪表明有军官参与,是有组织,有预谋的。
不仅记叙,还进行主观评价,使善者名垂青史,恶者遗臭万年。例如:《五人墓碑记》对被杀五人应在历史留下印记,不厌其烦的记录了五人的名字”颜佩韦、杨念如、沈扬、马杰、周文元
三、什么是春秋笔法
1、春秋笔法是指孔子创作的一种写文章的方法。特点是《春秋》的记事极简短,一般一件事只有一两句话。
2、其笔法有三:第一,“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就是说,在编书时,涉及到尊者,隐也。
3、《春秋》中所记的八百多起事件,除了记载日食、地震、天灾、风霜等一百零二条外,其余七百多条无一不是记录周天子、诸侯、卿大夫的重大活动。
4、当时,奴隶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到处是“寇盗充斥”,“盗贼公行”。这些直接危害奴隶主统治的重大事件,概不记入《春秋》。
5、《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
6、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7、《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8、为了既能保持公文庄重平实的文体风格,又能体现发文机关鲜明的态度,在隐蔽叙事的文本形式下发出公开叙事的声音,运用“春秋笔法”是最好的解决途径。
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笔法
关于春秋笔法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