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东坑泼水节(东坑泼水节是几月几号)

七月网1470

一、东坑泼水节的来历

1、来历:相传400年前,当时在东坑塘唇村有一家姓卢的大户,为了能赶在清明之前开耕,选定了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个农产品交易集市日,在村前贴出请农耕长工的启示。

东坑泼水节(东坑泼水节是几月几号)

2、自此之后,相沿成习,没有田地、没有工作的青年,都在二月初二这天,坐在村的围篱上,头戴斗笠,身披粗布以示“卖身”、出卖劳力,等待财主雇请。有田地的财主就会前往村前挑选“卖身”青年,“卖身”因此得名和流传。

3、历年来节日当天必定“半晴半雨”。水者财也,故近年来,每逢“卖身节”,游人中的年轻男女,总爱在大街小巷用玩具水枪射水作乐。

4、随后,“卖身节”这一天在东坑指点射水区域内,游客可以尽情射水,把东坑“卖身节”的福气带回家。如今发展成一个集劳务墟市、传统商贸集市,融群众性、世俗性、娱乐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传统文化节庆活动。

5、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卖身节

二、东坑泼水节 民风民俗

1、东坑二月初二“卖身节”源于明末清初。在东坑,有“卢家地、谢家田”之说。连接寒溪江畔,一条青鹤小河得天独厚地成为当时贯通省城的运输大动脉。广州、东莞、石龙、惠州等货船常到东坑。东坑麻石街卖糖墩成为农副产品、生活用品的中转码头。蚕桑种养、蔗糖加工、谷米加工、榨油加工相继兴起。尤其夏收夏种之后,一河两岸斗蟋蟀的蟀寮,连绵一片。省港粤剧红伶频临东坑闹市,载歌载舞,灯红酒绿,人称为“小澳门”。特定的运输环境,特定的农耕需求,谱写成了一曲“二月初二”的颂歌。

2、传说,“卖身节”是出自东坑塘唇村,有一姓卢的大户,赶着清明之前开耕,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在塘唇村前,贴出雇请农耕长工启事。自此之后,形成习惯,没有田地的青壮年都在“二月初二”这天,坐在塘唇村前的围篱上,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卖身”,出卖劳力,等待财主雇请。有田地的财主,就在这天,到塘唇村前,挑选“卖身”的青壮年、放牛仔,一雇就是一年,这就叫“卖身”。接着,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地于是传出了很多“遇仙记”:传说这天有天上仙人下凡,到东坑观看“卖身”并行善事,普救众生云云。比如:《曲磨臂》、《直鱼钩》、《金色的锄头》、《“东仔”故事》、《糖不甩》、《连天阴天,天必半晴》。神乎其神,所以,“卖身节”也有人叫“遇仙节”。越传越神奇,于是乎,“二月初二”这一天,小河岸边、木桥两侧,人山人海,远近商贾云集东坑。远者,省、佛、陈、龙从水路乘船以至,近者周边乡里,步行而来,说要遇仙,真是盛会空前。走时,人人都要买一件物品带回去,以示遇到了仙人,带回去好运。明清以来,一直至今。

3、几度沧桑,东坑“二月初二”名为“卖身节”,又名“遇仙节”,后改为“翻身节”。近年来,改名为“欢乐节”,游人爱在大街上用玩具水枪射水作乐,故又名“射水节”。“二月初二”来过欢乐节的人们,都希望在这一天,让东坑之水洒一身吉祥,带回去一身好运。

4、为响应省、市关于建设文化大省,打造文化新城的号召,从2002年起由东坑镇政府牵头组织,搭台唱戏,将民间自发的“卖身节”逐年扩大规模,提高档次,丰富内容。经过几年精心打造,使东坑传统的“卖身节”声名远播,影响越来越大。

5、近年来,东坑二月初二“卖身节”得到东莞市文化局、东莞市旅游局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三家携手,共同主办,并将其列为东莞市最重要的富有地方传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第一节”,强力打造东坑文化品牌强镇,力争使“卖身节”走出东莞,走出广东,走向世界。

三、东坑泼水节是几月几号

1、泼水节也称宋干节、浴佛节,是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天,泰国、老挝、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中国云南傣族共同庆祝这个节日,东南亚民族在海外聚居地也承袭相关习俗。

2、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整个节庆历时数日,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前面二天是去旧,最后一天是迎新。

3、放高升和放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人们在节前就搭好高射架,届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让它尖啸着飞上蓝天,高射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们越觉得光彩、吉祥,优胜者还将获奖,入夜,人们又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气球内,利用热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也就是诸葛亮。

4、此外,放河船、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斗鸡等,也是泼水节期间的活动内容,近几年来,还增加了民俗考察、经贸洽谈等,使泼水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泼水节每年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同时举行,两地均可从昆明乘飞机直接到达。

好了,关于东坑泼水节和东坑泼水节是几月几号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