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国都是哪三国
1、问题一:《三国演义》的三国分别是哪三国?三国时期的三个国家是魏、蜀、吴。

2、其中魏国是曹操建立起来的,但曹操并没有真正做过魏国的皇帝,是由他的儿子曹丕做的第一任皇帝;
3、吴国(也称东吴)的皇帝是孙权。
4、问题二:三国是指哪三国,皇帝分别是谁?东汉末年以后的三国鼎立:魏国蜀国吴国
5、魏国(曹操),占据北方,西凉等中国大部分地方。
6、汉(刘备),一般称之为蜀汉。占据巴蜀,云南等地。
7、吴国(孙权),占据江东和荆州的南部和北部的一些地方。
8、魏蜀吴,魏始于曹操他的儿子曹丕费汉室称帝
9、阀蜀刘备,曹丕废汉帝后以皇叔身份自立为帝
10、问题三:三国指的是哪三国?曹魏,刘蜀,孙吴三足鼎立,瓜分天下。曹魏,位居北方,最先建立,是由曹操的儿子曹丕于公元220年称帝建立的。
11、蜀汉,占据益州,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和陕西南部,由刘备221年称帝建立的。触
12、孙吴,在东南,228年孙权称帝,建国号吴。
13、问题四:三国指的是哪几个国家 30分魏国
14、公元220年由魏文帝曹丕建立,公元265年灭亡,魏朝,计曹操共六帝。占据北方。置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幽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汉、吴相接,户六十六万余,人口四百四十余万。魏是魏蜀吴三国中国力最强的
15、三国时期的蜀国(221年-263年),即蜀汉、又称季汉。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汉室宗亲刘备在军阀混战中崛起。魏黄初二年(221年),刘备在四川(蜀地)成都称帝,续汉之大统,国号“汉”,史称蜀汉或季汉。蜀汉始于昭户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禅,历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国力强盛,但是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后元气大伤,后来诸葛亮治国,恢复生产,使得能与魏吴抗衡。三国之一,主要拥有益州,汉中,南蛮等地(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一带)。
16、东吴(229年―280年)即三国时代的吴国,亦称孙吴。3世纪时孙权建立的政权,首都开始建于吴(今苏州),后来孙权筑石头城建业(今南京)。222年,孙权称吴王。黄龙元年(229年)四月,孙权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是为吴大帝,则东吴也应始于此年。 280年,亡于西晋,三国结束。
17、另:朝鲜历史中亦有前三国和后三国时代。
18、公元4世纪,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的“朝鲜三国时期”。高句丽是这一时期半岛的霸主,据高句丽“好太王碑”碑文的记载,高句丽好太王迫使百济和新罗臣服于高句丽,并且击退了入侵新罗的日本军队。此后,中国隋唐年间,高句丽不断与中国交战,开始不断陷落。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朝与朝鲜半岛的新罗联军所灭,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之久。百济由高句丽建立者朱蒙的两个儿子在今首尔的位置建立。百济吞并了马韩部落,并在4世纪时达到鼎盛时期,统治了朝鲜半岛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后受到高句丽扩张的进攻,都城被迫迁往熊津(今公州),后又再次迁往泗(今扶余郡)。前57年,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东南部地区且吞并了辰韩部族立国。6世纪中叶前,新罗吞并了伽。668年,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征服了百济后,灭高句丽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
19、后三国是后百济、后高句丽、新罗的统称。持续了50多年,至936年高丽国的建立。新罗末期,贵族的王位争夺之势日益严重,中央集权逐渐弱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其中,胡族势力日益增强。889年,新罗王督促地方征税,遭到农民们的强烈反对,进入了全面的内乱时期。各地出现了许多反新罗势力,代表性的有沙伐州的元宗和哀奴、北原的梁吉、完山州的甄萱、铁原的弓裔、竹州的箕萱等。新罗名存实亡,割据者无数的地方势力。甄萱于892年在武珍州(现光州)称后百济王,对外派遣使臣至吴越国。898年弓裔在松岳(现开成)定都,称后高句丽王,910年移都至铁原。
20、问题五:三国是哪一年统一的?魏灭汉后于公元269年备战伐吴。279冬,晋灭吴之战开始,280年三月攻下石头城,顶皓降,吴亡,三国归一。
21、问题六:三国演义中三国是指哪三国?汉(蜀)魏吴刘备所建之国国号为“汉”,所以应称为汉国而不是蜀国。蜀称是后来晋朝为了压制蜀汉的正统性以地称国的结果。称蜀不称汉,汉国就降为一个地方性政权。所以说三国因是汉魏吴三国。
22、问题七:什么是三国?所谓的三国时期到底是从哪里开始的?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风云嬗变、苍海浮沉,各路英雄豪杰、智谋策士,纷纷在命运无形齿轮的牵动之下,在这片土地上尽情挥洒、叱咤风云,各自演绎着一出出英雄悲壮、荡气回肠的故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三国,这段英雄浪漫的年代、这段扑朔迷离的历史,经过了千年传承与尘封,虽然渐渐褪却了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的豪情与浪漫。可愈发清晰的,是古人无穷无尽的智慧,还有那厚重辉煌、催人奋进的梦想。
23、说到“三国”,真是一个永远争论不休的话题。提起三国时代,有人会想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有人会想到曹操、刘备、孙权,有人想到衣带诏,有的人还会想到空城计,还有“一吕二赵三典韦”这类武将们的排名问题。究竟谁是英雄?谁是智者?我们,就从对“三国”的认定开始说起。那么,三国究竟是哪三国,三国时代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的呢?大家会说,显而易见:魏,蜀,吴。三国时期开始的标志,则应该是汉献帝把帝位禅让曹丕,代表东汉结束(220年);或者是孙权称帝,建立吴国,代表三个政权并立(229年)。但是,你会发现如果采用这两种分法,三国著名人物曹操就一点也没有沾上“三国”的边,刘备也基本没沾上边。赤壁之战,官渡大战等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也统统没有了。而无论是曹丕称帝以后,还是孙权称帝以后的时间里,并没有太多广为人所知的三国故事。很多人称之为“后三国时代”。而且,东汉并非一下子就分裂成了魏蜀吴三瓣;魏蜀吴三国的开国与灭亡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所以若是能简单的认定魏朝就是三国时代,是不准确的。其实,真正被大众认知的三国,除了三国并立的那段时间,还包括所谓的“东汉末年”。那东汉是如何进入“末年”的呢?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原因又是什么?大家知道,每个王朝的兴亡,都不可能真的是一朝一夕之间的事情。这中间都是一个蜕变或者腐化的缓慢过程。而认定一个时代的始末,只能参考重大的历史事件。提到重大事件,有人会说黄巾起义,有人会说董卓进京。但其实,黄巾起义很快就被朝廷镇压下去,张角本人也被从棺材里挖出来鞭尸;而董卓在丞相位置上的时间其实不长,而且他死了以后,“忠臣”王允上位,天下割据纷争的格局却还是没有改变。所以,不能单纯的认定三国时期天下大乱的现象是张角、或者董卓造成的。其背后,一定有深层的原因。《三国演义》开篇的时候首先讲到一句话,就是论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罗贯中看来,三国时期是一个由合而分的时期。也就是由帝国制度转变为封建制度,由中央集权转变为地方各自为政的局面。武王伐纣,建立西周,采用了分封之制,封了成百上千个诸侯国,几百年来,这些诸侯国经过漫长的斗争和兼并,逐渐坐大。南方的楚国首先称王,在长江流域宣告独立,分封诸侯,当起了天子,与黄河流域的周王朝南北对峙,开启了三百年春秋乱世。后来战国七雄并列于世,秦始皇横扫六合、并吞八荒,统一文字、度量衡,终结封建,建立帝国。然而又过了不久,秦帝国内乱,六国旧贵族趁机纷纷起事,推翻强秦。最后项羽践位天子,复辟分封制,大封诸侯,旋即被诸侯刘邦所取代,是为汉王朝。汉王朝起初仍采用分封之制,可几百年中,中央通过不断的集权,灭异姓王,平同姓王,终于强化了中央的统治,又演变成了帝国制度。帝国制度下,中央强,地方弱,地方上的官员(一般称为刺史、太守、县令)和土势力(称为世家、宗贼)若想变强,没有特定的契机,理论上是不可能的。因为你若变强,中央感觉到压力,一定会来消灭你。地方势力无法崛起,天下才得以一直安定。而破坏这种平衡的导火索,就是黄巾起义。东汉帝国,从汉和帝时期开始,朝政一直由一群没有文化的人主持着。东汉在外戚和宦官的操纵下,政治黑暗、国力枯竭,导致民不聊生、......>>
24、问题八:古代的三国演义是指哪三国魏蜀吴
25、问题九:三国是指哪几个国家?他们的首领分别是谁?魏蜀吴曹操刘备孙权
26、问题十:三国指哪三国三国指中国古代东汉末军阀割据的三足鼎立的三个强国魏、蜀、吴。魏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创始的,让他大儿子曹丕当了第一位皇帝,占领了中国长江以北的大片领土,胆是这三国最强的;蜀是汉皇室后裔刘备创始的,占据四川、湖北等中国西南的主要地区,刘备就是第一个皇帝;吴是江南望族小霸王孙策创建,但他身先死,他弟弟孙权做了第一位皇帝,占据江南的中国东南大片土地。最后三国归晋前是蜀国被魏国灭,之后魏国又被司马懿的后代所代替,最后司马家族就灭了吴国,建立了晋朝。
二、三国演义翻译
1、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朝末期七雄战乱,最终被秦国统一.在秦国灭亡后,楚汉两国纷争,最后还是被汉朝统一.汉朝自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至东汉光武帝中兴,当传至汉献帝时,天下即分为三国,互相征战.说起这三国战乱的由来,还得说说桓灵二帝.桓帝在位时,把忠臣说的话全部当耳边风,一不高兴还把他们弄死.而桓帝认为宦官最靠谱,便让宦官掌权.等到桓帝一死,灵帝在位时,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一起辅佐灵帝.当时宦官曹节等人掌权,这俩人想宰掉那些宦官,可惜保密工作做的不好,他俩反倒被这些宦官弄死了.
2、建宁二年农历四月十五号,皇帝在温德殿里处理事情.刚坐下来,大殿角落就挂起一阵大风,一条大青蛇从梁上就掉了下来.灵帝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左右便急急忙忙地赶去救驾,文臣武将都不敢去.一会儿,大青蛇不见了,突然城内挂起暴风雨,里面还夹着点冰雹,下到半夜才下完,毁坏房子许多间.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发生地震,过了一段时间又发生海啸,沿海居民苦不堪言.光和元年,母鸡变成了公鸡.农历六月一号,温德殿里出现了高达十余丈的黑气.七月,有虹光现于宫殿之中,山脉皆崩塌.总之,出现了许多的不详之端.
3、皇帝问大家这是啥回事,议郎蔡邕上书说这都是因为宦官干政,撤掉宦官就没事了.皇帝看完奏折后一声长叹,被躲在后面的曹节发现了,就把罪名按在蔡邕身上,把他贬为庶民.后来张让、赵忠、封谞、曹节、候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狼狈为奸,号称“十常侍”.皇帝尊称张让,叫为“阿父”.朝廷混乱,导致人民民不聊生,盗贼四起.
4、这个时候的巨鹿郡里有一三胞胎,老大叫张角,老二叫张宝,老三叫张梁.张角本来是一个没考上秀才的普通百姓,有一次进山采药,碰见一老神仙,鹤发童颜,手里拿着木杖.那老神仙招呼他到一个山洞里,给他三本仙书,说道:“这书叫《太平要术》,你拿到了这本书,就得拯救万民,做一个大好人.你要是动了什么歪念头,下场一定不怎么样.”张角问他是谁,老人说:“我是南华老仙.”说完,化成一阵风飞走了.
5、好东西不能把它丢了,于是张角把这本《太平要术》带回家,日夜攻读.过了一阵子,他就学会了呼风唤雨之术,自称“太平道人”.按照南华老仙的说法,现在张角就要做大好人了.在中平元年农历一月的时候,爆发了流行性感冒,张角就广施符咒,到处救人,成为了一个好医生.当然在那个时候是没有医生这个说法的,张角便自称自己为“大贤良师”.刚开始张角有五百个徒弟,个个都能施符念咒.之后张角徒弟越来越多,张角就立了三十六个方,每个方的元帅都称为“将军”.张角给他的徒弟们洗脑,说道:“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又让马元义暗中贿赂宦官做内应.做完这些之后,张角便准备发动大规模叛乱.但是事情败露,皇帝命令大将军何进派兵镇压叛乱.张角知道朝廷发动了对自己叛乱的镇压之后,就不管那么多了,直接起兵.张角称自己为“天公将军”,老二张宝称为“地公将军”,老三张梁则为“人公将军”.带领大军发动叛乱。
6、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黄巾之乱”.
7、朝廷应付不过来这么多叛乱分子,决定让地方势力自己处理.于是,各大地主豪强便自己起兵对付黄巾叛乱分子.其中作为幽州太守的刘焉,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实力不足以叛乱分子对抗,于是他决定让底下的人民组成义军,对抗叛乱分子.
8、这时,涿县里一个卖草鞋的人看见了招揽义军的榜单,不禁发出一声叹息.这时,旁边一个壮汉说道:“大丈夫男子汉,有啥好叹息的?”那卖草鞋的人说道:“我叫刘备,本来是汉室宗亲,看到天下大乱,却无法改变,不禁发出叹息.”那壮汉说道:“我是张飞,在那边宰猪.既然你是汉室宗亲,那我们就交个朋友吧.我还有一个朋友叫关羽,要不给你推荐推荐,大家一起交个朋友.”刘备便跟着张飞来到了一处酒馆,和关羽相谈甚欢.他们决定结为义兄弟,共同对抗黄巾叛乱分子.
9、于是,他们便来到了张飞他家后院里,完成了结拜仪式.完成结拜仪式后,他们便找到了工匠,让工匠给他们打造武器.很快,武器就拿到手了,刘备的武器是雌雄双股剑,关羽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张飞则是丈八蛇矛.刘备找到了刘焉,让他给点士兵给刘备,抗击黄巾叛乱分子.
10、几天之后,有人报告黄巾叛乱分子将要带领五万叛军进攻涿郡,刘备率领五百人防御.在初次战斗中,刘备军虽然斩杀了叛军主将程远志,同时刘焉也派遣一支五千人的部队作为支援部队,但是黄巾叛军数量过多,刘备不得不后撤部队.针对这种局势,刘备决定发动奇袭,在山中埋伏两千人,然后挑衅黄巾叛军.黄巾叛军前进,这时奇袭军发动袭击,叛军大败,死伤极多.
11、这时刘备听说了广宗的卢植被叛军攻打,卢植曾经是刘备的老师,于是刘关张三人便投奔至广宗,加入了卢植的军队.卢植命令刘备率领一千人的部队前往颍川侦查敌人,刘备便前往颍川准备侦查敌人.过了一会儿,颍川的皇普嵩和朱儁决定发动火攻。
12、在火攻后,叛军大乱,开始后撤.就在后撤的时候,一个叫曹操的人截住了他们.这曹操曾经获得多名大师的点评,其中以许邵的点评最为有名:“你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可让曹操高兴了,为了证明这句话,他便率领部队截杀叛军,叛军大败.主将张宝与张梁二人死战得以逃脱.
13、这时刘备也率领部队赶来了,可是这个时候仗已经打完了.他向皇普嵩和朱儁解释来意,两人说道:“张宝、张梁这俩人已经被打败了,他们一定会去找他们大哥的.你赶回去就行了.”刘备谢过,便返回广宗.
14、这时,刘备却看见了卢植被军士押运着.刘备大惊,便问卢植这是啥回事,卢植说道:“有人要我贿赂他,我不给他,他就报告朝廷,把我抓住了.”张飞大怒,试图干掉护卫队,救回卢植.刘备说道:“这是朝廷的事,关你啥事?”军士便押着卢植走了.
15、关羽说:“现在卢植被抓了,我们无依无靠,还是回涿县吧”.刘备赞同,便领军返回涿县.两天过后,他们就看见了张角正在攻击官军,刘备急忙赶上去支援,很快张角的部队就被击散,张角逃跑.
16、刘备护送着这支官军的统帅回到营寨里,统帅说自己叫董卓,问他们都是什么官职.刘备说:“我们现在还是平民.”董卓就不怎么把他们放在眼里了,张飞怒道:“老子辛辛苦苦救了你回来,你就这么无礼,看老子不杀了你!”说完便准备提刀干掉董卓.
17、《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18、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和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19、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20、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21、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22、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23、《三国演义》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24、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deDbCrJfWdT0dubmPgmUw?pwd=0skt提取码:0skt
三、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军事政治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叱咤三国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叱咤三国之龙争虎斗小说、叱咤三国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