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圆明园蓬岛瑶台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关于圆明园里的“蓬莱瑶台”的资料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圆明园蓬岛瑶台和关于圆明园里的“蓬莱瑶台”的资料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北京圆明园蓬岛瑶台有哪些独特的建筑风格
蓬岛瑶台是位于福海中的3个小岛,雍正时期名为"蓬莱洲",三岛仿李思训画意,为仙山琼阁之状,象征东海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也是为了追求人间仙境,祈求长生不老的一厢愿望。
三岛位于福海中心,由两座木桥将三岛相连接,正中为大岛约45米见方,岛上正殿叫"蓬岛瑶台",殿内设有宝座并设有床,这里是皇帝的寝宫,乾隆帝曾多次在此传膳和休息。殿内还收藏有《重刻淳化阁帖》和《西洋楼铜版图》各一套。
在蓬岛瑶台大岛的西北和东南还各有一个小岛,西北岛上建有太监值班房,皇帝每次来岛游览,御膳房、御茶房都设在这里。
东南岛上建有一座六方亭,岛上堆有大量山石,还立有很多御制刻石头,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和咸丰皇帝都有御制诗描写蓬岛瑶台景区,这在圆明园甚至整个清代皇家园林中也是不多见的。
福海在清朝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龙舟竞渡,皇帝与皇太后分别在望瀛洲和蓬岛瑶台观赏龙舟竞渡,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曾特允许葡萄牙使臣观看了竞渡。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福海还是放河灯的地方,蓬岛瑶台码头就是帝后放河灯的主要地点。
在福海的东南角为接秀山房,占地面积12500平方米。建筑形式与涵虚朗鉴很相似,都是沿岸布置,南北遥相呼应,使福海东岸景观显得十分和谐。
接秀山房主殿为西向三间大殿,檐下挂着雍正御笔的"接秀山房"匾。殿两端伸出游廊,将南面揽翠亭与北面的澄练楼完美的连接了起来,加强了建筑的整体感。
在接秀山房殿以南,原有一组独立的建筑名叫"观鱼跃"。在嘉庆时期被拆除进行改建,建成南向三卷五间大殿。嘉庆曾御书"观澜堂"挂在大殿檐下,新建成的观澜堂与九州清晏的慎德堂很相似,是福海沿岸最大的建筑。
观澜堂装饰的十分华丽,整个宫殿房梁、柱子、门窗和室内家具都采用了珍贵的紫檀木,上面镶嵌了金、银,以及珍珠和翡翠等珍贵宝石。
堂东为佛堂,西设有宝座床可供皇帝休息,嘉庆、道光好咸丰三位皇帝都喜欢居住在这里,并留有大量描写观澜堂的诗句。
接秀山房内部装饰全部采用紫檀木漆器,上面都嵌以金银、宝石、象牙等,这些奇珍异宝上都镂刻着山水、楼阁、人物、花木和虫鸟等。
这种装饰,从设计到刻技都由明末杭州的一个周姓工匠所创始,故称周制,在我国雕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平湖秋月位于福海北岸,是圆明园内的西湖十景之一,占地面积为20000平方米。平湖秋月的正殿为三间大殿,檐下悬挂雍正御书的"平湖秋月"匾。
盛时逢年过节,这里都会悬挂两对五福骈臻灯和四对六方绢画。殿内收贮一柄棕竹边文竹股心铜轴两面黑底平湖秋月应景字画扇,一面为词臣曹文植字,一面为画师李秉德画。
正殿北建有敞厅三间,外檐挂乾隆御笔的"花屿兰皋"匾,西北角有游廊与流水音亭相连接,殿前有临水敞厅三间,临水敞厅紧临水面,大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意境,坐在敞厅内可欣赏福海西岸与东岸的美丽景色,也是去暑纳凉的好地方。
在平湖秋月殿东面有一座吊桥,福海的大型游船都是从这里进入北面的大船坞停靠的。
桥的东端高台之上建有一座重檐攒尖顶木亭,亭外悬挂乾隆御笔"两峰插云"的匾,与杭州西湖"两峰插云"同名,是圆明园内西湖十景之一。
每到九九重阳节,这里都是帝后的登高之处。
曲院风荷殿地处福海与九州之间,是一个过渡的景点,也是圆明园中仿建西湖十景规模最大的一处。在曲院风荷殿西建有一座两层小楼,楼内供有佛像,乾隆赐名为"洛伽胜境",是照浙江定海的普陀山仿建的。
洛伽胜境居曲院风荷殿西,为二层三间,外檐悬乾隆御书"洛伽胜境"匾。嘉庆皇帝曾4次题咏《落迦胜境》。洛伽又称普陀落迦,南海落迦实即东海普陀,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曲院风荷殿前有一座桥亭,因桥内铺棕,所以俗称"棕亭桥"。其实,过棕亭桥就是一个人工挖掘的大荷花湖,湖面南北长240米,东西宽80米,中央是一座九孔石桥。
九孔石桥又称金鳌玉蝀桥,九孔桥南北河池中,荷花特盛,红衣印波,长虹摇影,是圆明三园最长的一座石券桥。
石桥的东西各立有牌楼一座,西边牌楼题匾"金鳌",东边牌楼题匾"玉蝀,所以此桥又称"金鳌玉蝀桥",此桥也是圆明园内最大的一座石桥,在桥东还建有一座上圆下方四方重檐亭,乾隆御书"饮练长虹"匾就挂在亭中。
在湖南岸建有船坞一座,船坞停靠着供帝后游览福海的大小船只,是圆明园内较大的几处船坞之一。
曲院风荷以观荷为主题。"曲院"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濒临西湖湖岸,近岸湖面养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不饮亦醉。
圆明园蓬岛瑶台如何上岛
不能上岛。圆明园蓬岛瑶台只允许乘坐游船近观,但不允许游客直接上岛,岛内的区域并不属于开放的状态。
关于圆明园里的“蓬莱瑶台”的资料
建于1725年(雍正三年)前后,时称蓬莱洲,乾隆初年定名蓬岛瑶台。在福海中央作大小三岛,岛上建筑为仙山楼阁之状。
据《史记》载,秦始皇(公元前221-前210年在位)妄想长生不老,方士徐市(市音fu,今亦作徐福)上言称,东海中有三座神山,曰蓬莱、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
于是秦始皇就派徐市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寻仙境、求仙药。蓬岛瑶台一景,正是仿照李思训(唐代著名画家、651-716年)的"一池三山"画意建造的。
园盛时,福海端午龙舟竞渡,皇帝率王公大臣在西岸"望瀛洲"亭观阅,皇太后及后妃内眷则在蓬岛瑶台欣赏。
扩展资料:
蓬岛瑶台的建造正符合了皇帝对神仙和仙境的追求。据史料记载,在圆明园尚未被毁坏的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年间,这五代帝王都有留下描写该景区的诗句。
这在圆明园,在整个清代皇家园林,甚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中都是不多见的。福海之中的蓬莱瑶台,取材于神话中的蓬莱仙岛,原名蓬莱洲。
相传,秦始皇曾派遣一个名叫徐福的人,率领千余名童男童女,出海东渡,去替他寻仙境、求仙药,以企长生不老。这当然只能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而雍正皇帝则让工匠在圆明园的东湖之中用嶙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象征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享台,“望之若金堂五所。
玉楼十二”,并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东湖命名为“福海”。在福海四岸另外还建有十多处园林佳景。福海,东西、南北各宽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
共约35公顷,相当于北海公园的水面。这里水面开阔,景色秀丽,每于端午佳节,在此举行大型龙舟竞渡活动。
七月十五日夜,清帝于此观赏河灯。冬日结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赏游。福海实际上是圆明园的水上娱乐中心。
在此海岸边,还可见到无数的竹笼或亭子,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里,养着各色品种的水禽。陆地上,也不时见到放养观展的动物,或是供射猎的小小园苑。
皇上或皇后、嫔妃和宫女以及太监日常起居处,由一群殿堂、庭院、花园组成,浑然一体,气派非凡。一言以蔽之,这是一座城池,至少与多尔城的面积相差无几。
而其它各处殿宇,不过是游玩、饮宴和宵夜的场所。皇上的日常起居之所就坐落在紧邻大宫门的地方,有数座前殿、觐见大殿、多处庭院和花园,如同一座岛屿一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蓬莱瑶台
关于圆明园蓬岛瑶台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