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封笔仪式表示休假期间(封笔仪式表示假期期间)

七月网2110

一、清代皇帝除夕会举行“封笔仪式",表示休假期间

1、除夕停止批办公文称为封笔,从除夕到初一,皇帝是不能动笔杆子的。御笔们辛苦了一年,国家大事皆出自笔下,过年这样的时刻,当然也要给它们放放假了。清代皇帝从康熙开始,要举行封笔仪式,也就是不再用朱笔批阅奏折。一切都妥当之后,皇帝就开始"休假"了。但这并不代表皇帝可以偷懒,将朝廷大事撒手,他还会以口头形式继续处理公务。每年除夕皇帝手燃名香致敬,仪式与明窗开笔之典相同。封笔之后及元旦开笔之前,皇帝不再执笔书写,其时如有重要军情或政事,必须由皇帝亲自处理者,则口授近臣,缮旨颁发,仅不动笔朱批而已。清朝也有“封笔”和“封玺”这一说。所谓的“封玺”,就是将皇帝的所有印玺封存起来,御笔和大印要暂时封存,各官署衙门也要将印封存起来,然后才放假过春节。将御笔供起,并敬上一炷香,表达对它的感谢之意。之后的几个时辰内,皇帝不能再动笔写字。但总会有出现意外的情况,例如在平定大小金川时,负责前线指挥的傅恒送来请朝廷安排专门负责军粮官员的紧急奏折,正好赶在除夕封笔后送到,此事不能延误,乾隆只好发出口头指示,让内侍代他写下来,但因为涉及战事,发回时仍然要避开正月初一这一天。

封笔仪式表示休假期间(封笔仪式表示假期期间)

2、御笔的休息时间比印玺短多了,在正月初一子时就要举行“开笔”仪式,皇帝在养心殿东暖阁点燃蜡烛,先用朱砂写一些字句,再用墨汁写一些,之后从头翻一遍新历书,期盼新一年事事如意。不同皇帝、不同年份写下的语句当然不一样,但都离不开祈福、祝愿的字句。在收到傅恒前线奏折之后,不久就到了开笔的时辰,乾隆充满期盼地写下“早平金川,奏凯班师”。

二、清代皇帝除夕的封笔仪式表示什么

说到这个封笔仪式很多人也都知道的吧,其实就是说要封笔了,然后来举行一个仪式了,也就这么一个事情,但是其实现在的这个封笔仪式和古代的可不一样哦,话说清朝皇帝在除夕的时候也会搞这个封笔仪式,那么这个仪式又表示什么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的,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了,一起来学习学习!

1、清代皇帝除夕举行的封笔仪式是什么意思

清代皇帝除夕会举行封笔仪式表示休假期间不用朱笔批奏折哦,并不是说过除夕了,皇帝不办公了,这个大家要知晓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清朝皇帝除夕的封笔仪式表示:不用朱笔批奏折!不用朱笔批奏折!不用朱笔批奏折!

除夕停止批办公文称为封笔,清代皇帝从康熙开始,要举行封笔仪式,也就是不再用朱笔批阅奏折。一切都妥当之后,皇帝就开始休假了。但这并不代表皇帝可以偷懒,将朝廷大事撒手,他还会以口头形式继续处理公务。

古代官员过的新年,其实是指农历年,即正月初一。据唐玄宗颁布的红头文件《假宁令》: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所谓的元正指的就是新年,意思是说,春节放假7天,冬至放假7天,一年里有这么两个黄金周。宋代延续了这个天数,元、明、清三个朝代则缩减为三天。

事实上,到了唐朝后期,黄金周有3个,而且小黄金周并不比我们少。《唐会要》第82卷有一段专写节假调整,说唐德宗贞元年间,把寒食节的假期从3天调整到7天,加上春节7天、冬至7天,刚好3个黄金周。

至于小黄金周,简直多到数不清,中秋节、腊八节、夏至、唐太宗过生日、唐玄宗过生日、唐玄宗之母过生日、唐玄宗之母去世……所有这些日子统统放假3天。另外还有21个只放一天假的传统节日,唐朝的法定假日之多,远超我们这些忙碌的现代人。

历史学者指出,唐朝不但法定假日多,春节安排也十分合理。当时春节虽然也是只放七天假,但是按元正前后各三日放的。也就是说,以大年初一为中心,初一之前放假三天,初一之后放假三天,加上初一,刚好七天假。

另据《南部新书》记载,唐代御史台很会欺负新来的同事,凡新入台省的官员,照例都是节假值五日,谓之‘伏豹值’;(其他)百司州县初授官,陪值者皆有此名。

也就是说,不管是平时的星期天,还是新年假日,新兵蛋子都得为老兵油子替班,全国上下都一样,不能搞特殊化。这种值班制度,和今天的论资排辈有得一拼。

尤其是资历浅的、没钱送礼的官员,新年都要被安排值班。如果新来的官员能够拿出钱送礼走后门,也可免于值班。据说这个传统始于西汉,唐代以后几乎公开化,家境贫寒的新官员就是在春节期间生病告假,还得用例定的休息日来抵偿,有的甚至一年到头都要值班。

学者进一步指出,别看古人春节值班不轻松,那些春节休假的官员也不是说想干嘛就干嘛。他们不能肆无忌惮地进行娱乐,因为假期中官员赌博、逛街等娱乐都可能在假期后被言官参上一本。这是汉朝传下来的先例。

据《后汉书》和《太平御览》等史料记载,汉朝官员在假日里,要么去在职进修,如宋均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要么下地从事劳动,如尚子平为县功曹,休归,自入山担薪,卖以饮食。要么搞科技实验,如蔡伦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暴体田野。

到了唐宋以后,官场风气虽然有所变化,但仍然以豪富郎日出游戏为鄙事。《宋史》记载,王安石为相时,就爱干涉官员们在新年假日里的娱乐,时汴京员吏好因元正沐游戏市里,为百姓所患。介甫(王安石的字)出逢之,必下车公谒,以愧其心,自是莫敢出者。大过年的,官员连逛街也有愧。

到了明清时期,朝廷在逐渐削减甚至取消旬休制后,全年只规定了三个主要的节庆,即春节、冬至和皇帝诞辰。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农历七月十五)等,每年休假只有五十多天。清朝前期的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

不过,政府消减假期的措施遭到了大多数官员的反对。帝王将相考虑到自己在臣民面前的声望,也只好接受民意,做了修改。后来在三个假日的基础上增添了寒假,并将春节和寒假的假期均延长至一个月。因此,新增的寒假可以看做是对丧失常规性假日和节庆假日的一个补偿。

学者还指出,古代中国的历代王朝只规定了官员的休假制度,对于其他阶层的群体没有什么规定。因为在中国古代还不可能出现关于阳光普照的休假制度。

那时乡村中的农民、街市上的商人等阶层群体只能按照惯例放假。如街市上的商人一般在纪念某一行业或职业的神祗的特殊假日时都会放假。这些假日常常会举行盛大而热烈的庆祝活动。

乡村中农民在春季和秋季都会有一定的假日,还有土地神的节日,就是人们常说的社日也会放假。不过,他们依然没有固定的休假制度,因为他们是不属于国家体制之内的群体,能够自主支配自己的时间。

三、清朝皇帝除夕举行的封笔仪式是什么意思

1、清代皇帝除夕会举行封笔仪式表示休假期间不能干嘛

2、不用朱笔批奏折。除夕停止批办公文称为封笔,清代皇帝从康熙开始,要举行封笔仪式,也就是不再用朱笔批阅奏折。一切都妥当之后,皇帝就开始"休假”了。但这并不代表皇帝可以偷懒,将朝廷大事撒手,他还会以口头形式继续处理公务。

3、岁除,是岁末除旧布新的日子。除夕,即岁除之夜,它与岁首(新年)首尾相连。旧岁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换新岁了,故俗以为除夕。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岁除之日是传统的祭祖节。古籍中有讲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就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们人类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4、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另据《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说,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每年将尽的时候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据说这也是当时“除夕”节令的习俗之一。

5、除夕通常会被称为大年三十,但是其实由于阴历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十二月三十,也可能是十二月廿九,但不论如何,它都是阴历年的末尾。

6、在童话传说中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7、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夕,这个聪明的孩子便与老婆婆一起跟着村子里的人来到了村后的竹林里。由于冬季在竹林里寒气逼人,大家冷得纷纷伐竹盖房、烧火取暖。这个被老婆婆救来的孩子就好奇地问大家:我们这竹林离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夕会来到这里吗?有位老人回答他说:“我年小的时候就随乡亲们来这里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几年因为它饿极了也追来过,可是它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这个孩子想了想告诉大家:“我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出来逃难。”大家听后都非常高兴,纷纷问该怎么办?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会来了。乡亲们半信半疑的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8、很快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夕”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都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这时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了一夜的碎竹节。”

9、还没等还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这个孩子已经来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闯,破坏了很多东西,于是他大声的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夕”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子的声音忍着挨饿的肚皮来到了村中央的空地这里。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礓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10、天亮起来了,“夕”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11、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腊月卅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放爆竹,贴门联。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看看相邻有没有受伤说一些吉祥客气的话。希望来年的腊月“夕”不再来。

关于封笔仪式表示休假期间,封笔仪式表示假期期间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