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4《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教学目标
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把这种关系运用来观察社会历史领域里的问题,就表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谈到私有制起源时这样认为,某人偶生私念,在私念的驱动下用木桩围起了一块土地,并当众宣布“这是我的”。由于人们轻信了他的鬼话,于是便产生私有制。假如当时有聪明人拔掉木桩,并向同类大声疾呼“勿信这个骗子”,则私有制根本不会产生。在这里卢梭认为私有制产生是否具有必然性?是如何产生的?(不具有必然性,假如当时有聪明人拔掉木桩,并向同类大声疾呼“勿信这个骗子”,则私有制根本不会产生。
卢梭认为私有制是某个人的偶然的突发奇想,是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历史上私有制是如何产生的?(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这部分剩余产品掌握在一氏族和部落首领手中,于是出现了经济利益相对立的阶级,私有制应运而生。人们的私有观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迈向私有制的转变不是由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生产力决定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人们不能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发展变化完全是自发进行的。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唯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要么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
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不能进一步追溯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因素——社会存在,从而陷入唯心主义。)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因素——社会存在(实践),从而找到了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现象丰富多彩,极其复杂,但从总体上可以区分为两大基本方面。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但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我们想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活着,活着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就需要物质资料,就需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这一生产活动中形成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这一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社会心理。下列各项分别属于社会存在还是社会意识?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地理环境、傣族的泼水节、人权高于主权思想。
P87探究——想一想,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宗教所描绘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现实世界。佛教中有一个挺着大肚子的老爷爷,他是谁呀?手捧花瓶的是哪位菩萨呀?传说中玉皇大帝居住的宫殿与谁的住所最相似?在现实世界中都能找到宗教所描绘的事物的原型,是人根据自己的原型创造了神。)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的这些念头、思想都来源于实际生活,是对实际生活超脱、虚幻的反映。
人们梦想自己能够在天空自由飞翔,正是源于对现实生活中小鸟在空中无拘无束的翱翔的追崇。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的梦想正是源于对自然界中某些相对永恒的东西的追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
穷人、饥民和煤油大王、阔人老太爷的社会意识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人的意识受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我国封建社会是一种不平等的等级制社会,并逐渐产生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说,封建统治者把“三纲”看成是天经地义、永远正确的。
然而当中国的辛亥革命取消了皇帝后,“君为臣纲”的观念就逐渐淡化。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提倡人人平等、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观念基本消失。“三纲”说为什么会逐渐淡出中国历史的舞台?(永恒不变的社会意识是不存在的。从社会意识的总体来看,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一定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既然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那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否一定同时发生变化?(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开宗明义之语,“人生而平等”,并称这是“上帝赋予的不可让渡之权利”。然而当平等理念成为美国的立国之本后,并没有成为美国普遍的社会意识。在美国建国至南北战争期间,美国许多地方仍保留着黑人奴隶制度。黑人奴隶不能像普通公民那样参加选举、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在这一段时期,为什么十分强调平等的美国在许多地方的黑人奴隶仍旧得不到平等?(在这一段时期,美国社会除了占主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外,还保留着旧社会的残余因素——南方种植园的黑人奴隶生产方式。
旧社会的社会意识在新社会还能留存下来是由于新社会中还包含着旧社会的社会存在。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中包含着旧社会社会存在的残余;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包含着将来新社会社会存在的萌芽。这使得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发展和变化。)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一项国策。东北人不是特别的原因是不会轻易离开那富饶的黑土地的。
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就很滋润了,何况有“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良好生存环境。不到东北不知酒量小。来客要喝,不来客自己也要喝;红事要喝,白事也要喝;有钱当然要喝,没有钱借着喝。大事做不来,小事嫌丢人;大钱挣不来,小钱不屑挣,只有讲讲大话了。你找到东北落后的原因了吗?(观念的落后导致经济的滞后。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既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
这两对矛盾运动形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意识形态)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私有制是属于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的范畴?(生产关系的范畴。)它属于生产关系的哪个方面?(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它属于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私有制的产生说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1958年3月,我国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开始建立包括工农兵学商,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的人民公社。有的地方出现了“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由此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中社员交出全部自留地,并将私有牲畜、林木等生产资料也都转归公社所有。分配上一律实行粮食供给制,全社社员不管家中劳动力多少,都按照人口免费供应粮食。于是各个生产大队都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了公共食堂,提出“农民吃饭不要钱”、“放开肚皮吃饭”等口号。这股风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刹住。“人民公社”化运动之所以最终被取消,原因何在?(“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一大二公,超越生产力发展而改变生产关系,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人类社会发展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这两对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那么两者矛盾的性质有何不同?解决这些矛盾的方式有何不同?(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一种对抗性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方式: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改良)。
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革命)。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即非对抗性的矛盾),决定了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方式: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适应的环节和方面。)解决这些矛盾的目的是什么?(无论是改良、革命,还是改革都是为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高二政治教案: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
【#高二#导语】为了帮助各位学生掌握教材重点,更好地高效率的进行学习,考网为大家整理了高中各科知识点教案,让同学们明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学习。以下是《高二政治教案: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分析】规律是一种联系,但不是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因为:
(1)既然它是事物本身所固的,所以规律具本质性的特点。可见规律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2)既然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它具必然性的特点,是事物发展确定不移、必然如此的趋势。
(3)既然规律是稳定的联系,所以它具稳定性、重复性、普遍性的特点。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会重复出现。可见,稳定性就是规律的重复性,而稳定性、重复性也表明了它的普遍性。
(4)从本质性、必然性、稳定性可以推出,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确定不移的秩序,所以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把握规律概念做到以下几点:
①哲学上讲的规律不同于具体学科的规律。它们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②规律不等于它的现象。规律不是外露于事物表面,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人们能通过现象发现、认识规律。
③规律不同于规则。两者的区别表现在:
a.二者的含义不同,规则是照人们需要而制定的,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
b.二者性质不同。规律是客观的,在人意识之外独立存在,人们不能创造、消灭或改造它。而规则是主观的,它依人们的主观需要为转移,人们可以制定、废除和修改它。两者联系表现在: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④定律不是规律。定律是指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联系。规律是定律的内容,定律是某种客观规律的主观映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可以从上述①③去理解。
高二政治教案:1.2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以下是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政治教案:1.2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1.2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物质概念的定义。
理解: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能力方面
⑴哲学抽象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课文,听取教师讲解和议论等途径,学习哲学理论对事例分析的方法,从而体会怎样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思维。
⑵综合分析能力:要使学生通过上述途径,学习怎样进行分析又怎样进行综合的方法,体会怎样去理解一个哲学结论。
觉悟方面
结合生产方式客观性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对待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使学生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形式,能客观地进行分析,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
教学重点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难点
⑴哲学上物质的概念。
⑵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是客观的。
教学方法
1.对教学重点涉及的基本观点采用的方法进行叙述。
2.对教学难点中第二个问题,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3.谈话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懂得了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即自然界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那么,为什么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作出总结,设悬念。)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的。我们不难理解,因为它们的变化与发展是无意识的、完全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发展和变化。而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们从事的各种活动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也是客观的,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那么,人类社会究竟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还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为什么是客观的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框题。
讲授新课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引导学生粗读第一节第二框题,教师提出阅读要求。)
这一框题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用自己的语言编出要点。
学生阅读后,教师用谈话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下列教学: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同点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0页第1自然段,由学生自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同点。老师质疑。)
(2)错误理解社会存在的几种观点
为什么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的呢?
(学生阅读第10页第3自然段回答后,教师指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从社会产生过程来看,为什么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回忆学过的历史知识——人类社会的起源。提炼出哲理,教师归纳。)
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人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在古猿进化成人的过程中,劳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为自然界的演进注入了新的因素,促成了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巨大飞跃。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这个问题是教学重点。因为它对于说明社会的客观物质性最为紧要,同时,这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讲解时抓住三点:第一,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第二,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第三,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和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提问: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结合阅读课文第11页第3自然段,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l)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首要条件。
第二,它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
第三,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变化发展。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更是客观的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人们是否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和发展生产力呢?为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第11页最后3个自然段后回答,教师归纳。)
生产力的发展是由诸多客观因索决定的。每一代人都只能在原有生产力水平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再提高一步。因而受到每一阶段生产力水平、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另外,每一代人创造新的生产力时,还必须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多媒体显示生产力的客观性图表:
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从古到今,劳动工具的发展过程示意图:
提出以下问题,请同学们思考:
①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是怎样的?(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②它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不能超越历史条件盲目发展生产)
(3)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2页第2、3、4自然段:生产关系能否由人的主观意志随意地选择?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来客观决定。
多媒体显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
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
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
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
(引导学生阅读第l2页第3、4自然段,联系历史知识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规律发表见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马克思这段语录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这个过程可以用下列图示。
多媒体显示:
胡锦涛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总之,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更,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因此,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客观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教师设疑:既然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状况来客观地决定,不能由人主观随意地选择,那么,为什么又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
(1)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根本原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客观的,不仅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而且生产关系的变更也是客观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于生产力的水平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生产力的状况要求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2)但是,生产关系是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由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不可能为各阶级共同认可。不同的阶级,集团按照本阶级、集团的利益,主观上总是希望生产关系能符合自己的要求,所以他们在主观上就要选择生产关系。中国从1840年以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都试图选择一种社会制度以保护本阶级的利益。当然,无产阶级也在探索,在选择。
(3)主观选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主观愿望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趋势,是否符合本国所处的内外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自觉地认识、掌握了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国情及世界环境,认定中国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阶段,而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发展历程,同样是客观的。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成功,这只是体现了主观选择的科学性,体现了主观选择与历史发展客观性的统一,绝不意味着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主观选择的结果。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变化发展一样,也受自身规律的支配。这些规律不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的主观意志决定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改变不了由客观规律所支配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总之,社会的产生、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是客观的。所以说,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是客观的。
4.世界是物质的
(引导学生回顾前面讲过的有关内容,教师归纳。)
(1)世界不是神创的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世界不是神创的。
(2)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哲学上关于物质的概念
多媒体显示: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的客观实在。
物质概念是本课教学难点。因为,一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二是学生还不会从物质和意识关系中去规定物质的定义,但由于课程标准对此问题只要求“识记”,所以,老师可作一些浅显的,启发性的讲解:
第一,利用前两框题叙述的内容概括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从而直接引出物质的概念,抓住物质的特性“客观实在性”进行说明,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范畴、物质的表现形式,而它们的共同特性是不管你知道不知道,喜欢不喜欢都在我们的之外独立的存在着,这就叫客观实在。
第二,还要告诉学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实在”最重要的特征,同时,也应明确“客观实在”还具有“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特性。
第三,在讲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之后,要引导同学明确,社会生活中,除了意识现象以外,还存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物质现象。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终极概念,没有能把它包括在内的属概念,所以,只能说,物质就是客观实在。旧教材把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与哲学物质概念进行比较,反而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现行教材删去了这个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物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去把握,物质定义就是它的内涵,物质概念的外延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即物质的存在状态,也就是具体的事物和现象。
课堂小结
通过上两框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了万事万物的这一共同的根本特性,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叫做物质。因而我们才说,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多媒体显示)
1.“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故难全”,这说明()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①B..①②C..①③D..①④
2.下列各选项中,属于物质现象的是()
①生产关系②万有引力规律③政治经济学④法律⑤路线、方针、政策⑥阶级利益⑦中国共产党中央文件⑧电场、磁场
A.①④⑦⑧B.①②⑥⑧C.③④⑤⑦D.②③⑤⑥
3.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这两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前者认为物质是实物,后者认为物质是实在
B.前者认为物质是抽象的,后者认为物质是具体的
C.两者都揭示了物质的根本属性
D.前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外延,后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内涵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而从根本上说决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因素是()
①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④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胡锦涛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这段话主要说明()
A.生产关系是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的关系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更是客观的
D.“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参考答案
1.A2.B3.D4.B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