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草原牧歌舞蹈(草原牧歌舞蹈视频教学)

七月网1490

一、经典少儿舞蹈作品

1、少儿印度舞《快乐的天竺女》重庆市歌舞团少儿艺术团演出

草原牧歌舞蹈(草原牧歌舞蹈视频教学)

2、少儿舞蹈《中国红》咸宁市艺星舞蹈少儿班春晚演出节目

3、少儿舞蹈《我要飞》全国少儿优秀节目

4、少儿舞蹈《启肮》全国少儿优秀节目选

5、少儿舞蹈《热情拉丁》全国少儿优秀节目选

6、少儿舞蹈《美丽的祖国》2009年第三届和谐校园全国少年儿童春节电视文艺晚会

7、少儿舞蹈《快乐葡萄节》2009年第三届和谐校园全国少年儿童春节电视文艺晚会

8、少儿舞蹈《春晓》四川音乐学院附属实验小学编导余琛、曾文灿

9、少儿舞蹈《顶碗舞》全国少儿优秀节目选

10、少儿舞蹈《顶碗舞》新疆第22小外国学校歌舞晚会

11、情景剧《城乡统筹双溪带头》少儿舞蹈

12、少儿歌舞《草原牧歌》新疆第22小外国学校歌舞晚会

13、歌舞《新疆馕》新疆第22小外国学校歌舞晚会

14、歌舞《赛场雄风》新疆第22小外国学校歌舞晚会

15、歌舞《放假了》新疆第22小外国学校歌舞晚会

16、歌舞《草原小巴特》新疆第22小外国学校歌舞晚会

17、《鱼莲童话》少儿舞蹈金华市青少年宫

18、《印度舞》可爱的少儿曲丹妮的印度舞

19、《下雪了真滑》少儿舞蹈少儿舞蹈艺术团—小二班演出

20、《少儿基本功展示》重庆艺琴舞蹈培训中心

21、《美丽心情》少儿维族舞蹈重庆涪陵区肖其舞蹈培训中心

22、《姥姥和小狗》2009年第三届和谐校园全国少年儿童春节电视文艺晚会

二、小学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范文:草原牧歌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二)能够根据《小黄鹂鸟》及《银杯》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其中的一首;还能用齐唱、轮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

(三)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达亚波尔》及《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短调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女中音、男高音及马头琴的音色;知道本单元歌曲中所使用的音阶。

《小黄鹂鸟》原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也是一首纯朴的情歌。这首歌,就其歌名而言,“小黄鹂鸟”是对恋人的一种爱称。就其歌词而言,两朵、四朵、八朵等量词,都隐含着成双成对的意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憧憬幸福生活的意愿。歌曲的旋律优美流畅,速度稍慢,表现出一种细腻、爽朗的情绪特征。重新填词的《小黄鹂鸟》赋予了它崭新的含义。歌中的“小黄鹂鸟”,既可是翱翔在天空的、被拟人化的黄鹂鸟,也可以是自己直面相对的亲朋好友和自己所热爱着的一切人。总之,歌中的主人公是在面对他们抒发着自己热爱草原、热爱家乡、热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的。《小黄鹂鸟》采用五声宫调式构成旋律,2/4拍,小快板速度。整首歌虽分为齐唱、轮唱两部分;而实质上,它依然为单乐段结构。轮唱部分基本上是原曲模仿式的卡农。从音乐风格上看,《小黄鹂鸟》属于蒙古族的短调歌曲(也有人称之为“短调”或“短歌”)。短调歌曲是蒙古族人民最早发展起来的民歌体裁。在草原牧歌充分发展起来之前,短调民歌在蒙古族的音乐生活中曾占有主导地位。在短调民歌中,爱情歌曲、叙事歌曲占有很大比重。如:《森吉德玛》、《嘎达梅林》等;其次,一些革命民歌亦属此类。如:《引狼入室的李鸿章》、《反日歌》等。

《银杯》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性宴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银杯》采用五声羽调式构成旋律,旋律悠扬、起伏较大,4/4拍,中速,单乐段结构,在音乐上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

(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绿草如海、鲜花烂漫、碧水清波、晚霞夕照、彩蝶纷飞、百鸟歌唱、毡包有如白莲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犹如珍珠撒……这就是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宁、美满、舒畅的生活,更是牧民双手托起的幸福大厦。歌曲用单二部曲式结构而成。第一乐段的节奏均匀、稳健;第二乐段从弱拍起唱,使原本平稳的节奏带有了起伏的律动感。歌曲的旋律采用了牧歌的素材,并用五声宫调式构成旋律,给人以辽阔、悠扬、婉转、抒情的印象。这种将情感波澜与意境相融合的创作手法,非常深刻地表现了蒙古族牧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及对幸福生活无比赞美的欢乐心情。

火华(1942~)歌词作家,北京人,内蒙古自治区军区创作员。

阿拉腾奥勒(1942~)蒙古族作曲家,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人。1968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现任职于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艺术团。其代表作品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电影交响组曲《沙漠的春天》;管弦乐曲《乌力格尔主题随想曲》。

德德玛(1947~)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人。1962年入呼和浩特内蒙古艺术学校学习声乐。1964年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民族班学习。现任中央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经常演唱的代表曲目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嘎达梅林》、《奥菲欧的咏叹调》等。

《达亚波尔》是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昭乌达的一首民歌。歌中唱到的“达亚波尔”是一个蒙古族小孩的名字。透过这首歌,我们可以想到:在旧社会,那美如锦绣的兴安岭大草原,那蒙古族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竟然是无家可归、孤独凄凉的达亚波尔哭泣的悲伤之地。这一切,又怎能不使歌者为之伤心、为之惆怅呢?!《达亚波尔》也是一首短调民歌。其节奏均匀稳定、句尾悠长。它的旋律是采用五声羽调式谱成的,但其结束音却使用了该调式的属音。从音乐内容的角度看,这种结束方法似乎给人们留下了悬念。如果从整个歌曲的情绪上看,它给人以压抑、忧伤的感受。

腾格尔在演唱这首歌时,采用了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在句尾的长音处,往往不在落拍点上唱出歌词,却有意地在落拍点之后将歌词延迟唱出。这种表现方式虽与原民歌的唱法有所不同,却与原民歌的内涵没有什么出入,只是给人们带来一种现代音乐的生活气息。

《万马奔腾》是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的代表作品及保留曲目。针对这首乐曲,作者曾讲过一个故事:在一次赛马活动中,作者看到一匹烈马背负着它的主人飞驰向前。这匹马以最快的速度、竭尽全力冲向终点。当他们冲过终点的时候,这匹马突然倒地而死。马的主人抱着它的头痛哭不止。这件事深深地触动着作者。他忘不了这匹马那种奔腾不息、死而后已的精神。出于对大草原的热爱、对马的热爱,作者写了《万马奔腾》这首乐曲。至于作者有没有弦外之音,他自己没有叙说。不过,我们完全有理由展开更广泛的想象。

齐•宝力高(1944~)马头琴演奏家。蒙古族人,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现任内蒙古歌舞团独奏演员。其演奏曲目有《草原连着北京》、《万马奔腾》等。

筷子舞是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种民族舞蹈。这种舞蹈多在喜庆的节日里由男艺人作单人表演。表演时,演员右手拿一把筷子,用半蹲的姿势边唱边舞。舞动时,用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有时还旋转着敲击地面。通常,舞蹈的节奏会由慢到快。筷子舞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笛子、三弦、扬琴、四胡等。其伴唱音乐也多为当地流行的2/4、4/4拍民歌。总之,这种舞蹈具有节奏性强、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筷子舞》这首乐曲是一首鄂尔多斯民歌。它由四个乐句组成。其音调以五声羽调式为基础。乐曲的前两个乐句,其节奏比较平稳、均匀,而后两个乐句则显得跳动、活泼。经过编配,这首乐曲呈复调形态。伴奏声部使用了打击乐器。它很好地配合了乐曲的律动及情绪。

(一)学唱歌曲《小黄鹂鸟》及《银杯》

 1.学唱歌曲前要完整地聆听范唱;条件允许的话,能观看录像。

 2.注意控制歌曲的节奏、速度及旋律中的大跳。演唱《小黄鹂鸟》时,还要注意两个声部间力度上的均衡及层次感。

 3.在感受、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两首歌曲的调式特点。

 4.模拟蒙古族同胞唱酒歌时,要注意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如敬酒、唱酒歌时,要把酒杯举至头顶;客人要恭敬地接过酒杯并把酒喝干。

(二)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达亚波尔》及《万马奔腾》

 1.初听时要完整地聆听作品,并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判断歌手的或乐器的音色。

 2.要引导学生抓住音乐要素的特点,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及其鲜明的民族风格。

 3.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背景材料。

 4.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德德玛及腾格尔的音色,认识他们不同的演唱风格。

 5.聆听《万马奔腾》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本上的旋律线图谱,也可鼓励学生用他们喜爱的方式记录、表现自己聆听的印象。

 1.要完整地、有表情地演奏《筷子舞》。演奏中做到节奏准确、速度稳定、声部间和谐均衡。

 2.初学时放慢速度,要注意乐曲的句法。熟练后,要表现乐曲应有的情绪。

三、蒙古古舞蹈观后感

1、元代回族诗人曾描绘了鞭鼓舞的情景:

2、狞猎归来,人们团聚欢宴,品尝着沁人心脾的喷香的马奶酒,而且敲着鞭鼓,踏歌尽醉。鞭鼓,即挎在身上的长型蚊,据1982年考古发现:赤峰市郊一元代贵族弘吉刺部德薛禅的后裔贵族墓室的壁画上,画着一元代乐队,其中一人便身挎鞭蚊,右手持鞭击之。以手击蚊,边唱边跳,所跳所歌也是对狩猎的歌咏。

3、击拍而舞是蒙古族古老的习俗。甫宋人盂珙在(蒙鞑备录)中记“国王(指木华黎)出师,亦以女乐随行,率十七、八美女,极慧黠,多以十四弦弹大官乐等曲,拍手为节,甚低,其舞甚异。”与鞭鼓舞不同,这里是“拍手为节”。而在汉族使者眼中感到奇异的不同凡响的舞姿,显然具有浓郁的草原特色。

4、牧人的艺术像浩瀚的大海,我们只是从大海中拾起几块贝壳,但仅仅这几块贝壳,已足以证明大海的丰富与富有。纵观草原区域的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可以看出:

5、牧人的艺术与牧人的生活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艺术产生于人的本能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总和,从具创作方式、生存环境、表现内容和功利特点看,它生存于牧人的生活之中,它与草原的生活环境互相依存、相互适应。以民歌为例,牧人在放牧时唱起民歌、热恋时唱起情歌、节日礼宴上的住祝赞,怀念家乡时的情曲,草原生活是人类文化艺术的母体——民间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土壤”和“宝库”。草原生活与牧人的一体关系,反映了艺术活动与生活中的主体——人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6、草原的艺术具有游牧文化的特征。地处中国北方,辽阔无垠的蒙古草原,是中国骑牧民族的发祥地,骏马驰骋在辽阔的草原,勇猛、剽悍的游牧民族在草原上叱咤风云,生活繁衍。马在牧民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牧人与马的亲密关系,由此而形成草原艺术的特征。在文学上,关于马的传说故事与祝贺词数不胜数,在音乐上,有别具风味的马头琴声,在舞蹈中,他们把马的特征和牧人对它的深切的情感融汇在肩部的动作和腿部动作中,马是游牧民族的民间艺术中最为常见的美好形象。

7、草原艺术的特征不独表现在对马的形象的模拟和摧豢上,还表现在其具有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民族艺术传统上。牧人的文学一歌谣、祝赞词、史诗、民间叙事诗、说书、好来宝,常用马头琴、四胡、三弦或笛子伴奏,无伴奏的“徒歌”也同一定的曲调相结合,有的还辅之以动作。游牧民族是喜爱歌舞的民族,<魏书·高车传>有“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吟忻忻”的记载,描绘了游牧民族盛大的歌舞活动。在歌舞活动中,往往有说有唱。因此诗歌舞一体构成游牧艺术的另一特征。

8、草原艺术的特征还表现在其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上。广阔的草原,地广人稀,游牧生活交往较少,而牧民郁积的情感在草原长调牧歌中得到充分的抒发。听到草原长调牧歌,那类“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的自然美,只淡淡地解释一举说:”这里的意蕴并不属于对象本身,而是在于所唤醒的心情。”长调草原牧歌如泓泉水,一杯醇醪,表达出牧人对草原、对家乡的如醉如痴的厚爱,表达出牧人旷达、豪放、坦宕的胸襟。“音乐是表情的艺术,它是擅长与抒情的,草原牧歌正是抓住了音乐这一特殊本质。”以其动人心弦的抒情性使人充分感受到草原独特的生活韵律。

9、强烈鲜明的色彩美是草原艺术的又一特征。蓝色的天空,绿色的草野、红色的花朵、白色的羊群,五彩斑斓的草原生活的色彩反映在其艺术上,使草原的艺术表现出强烈的色彩美。它表现在文学语言的描绘上,表现在绘画和乐器的色彩上,表现在音乐的旋律上。“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最大众化的形式。”圆色彩最广泛、最生动,最直接地反映着一个民族草原艺术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模式。草原艺术是草原文化模式的物化形象。冈布里奇指出:“艺术史并不是一部技术不断进步的历史,而是一部观念变化的历史。”马克思认为艺术的“一定繁荣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某些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才是可能的”。史诗<江格尔>和<格斯尔可汗>是牧业艺术的奇葩。其结构之宏大、情节之繁复、场面之壮阔、语言之典有的上层艺术、专门家的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它不仅在蒙古族的文化史上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增补了中国文化史的空白。

10、以强烈迷人的抒情而感人心脾的草原牧歌的意义也是不可低估的。人们常常把中世纪后世界音乐文化复兴归功于西方,其实草原牧歌完全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音乐相媲美。“如果说,蒙古新兴封建阶级以摧枯拉朽之势沉重打击了中世纪后期腐朽没落的东西方封建势力,重新打开了长期中断的东西方国际贸易通道,从而客观上为后来资本主义的萌芽创造了有利条件,那么在艺术领域里,蒙古草原牧歌的产生和发展,则可以说是世界音乐文化终于走出中世纪的低潮,开始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的先声。”草原牧歌不仅体现出游牧民族在发展时期的沸腾热情和浪漫精神,而且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成为人文主义的先声。

11、在中华民族的区域内,草原艺术与农耕艺术总是处于不断交流、补充、融合、发展中。尤其在元代,蒙古族步入中原,把具有浓郁特色的草原艺术传播到农耕民族居住的广大地区。据<南村辍耕录)卷28载:“达达乐器,如筝、秦琵琶、胡琴、浑不似之类,所弹之曲,与汉人曲调不同。”<南村辍耕录)所列大曲类16种,小曲类12种。其曲调虽已失传,但当时在中原地区风靡一时。<草木子·卷二·原道篇)云:“俗乐多胡乐也。声皆宏大雄厉,古乐皆严和……毋但泥古而废之,而长用胡乐也。”“胡乐”为中原地区所接受,而农耕民族的审美心理与审美情趣也影响着游牧民族,(白翎雀)这首著名的古筝曲所弹奏的凄婉哀怨之音为元世祖忽必烈所慨叹动容,就是两股文化交流的佐证。元杂剧中大量蒙古语的运用更说明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的发展。由于蒙古族的舞蹈音乐音声宏亮,极富节奏感,清代康熙皇帝把这套蒙古乐典列入国乐之中,在宫廷节日和赐宴蒙古王公贵族时演奏。据(清会典·乐部)载:“太宗文皇帝平定察哈尔获其乐,列于:燕乐’,是曰蒙古乐曲。”1749年“诏以蒙古各曲皆增制满洲曲文。嗣后每用乐,择其曲名之佳音,或满洲曲二,蒙古曲二,或满洲曲一、蒙古曲一,先朝奏闻,至时承应。”每年除夕和正月十五日,清廷都在保和殿赐宴外藩蒙古王公,演奏蒙古乐曲,足见曲调高亢、音域宽广、旋律奔放的草原音乐在清代的重要地位。

OK,关于草原牧歌舞蹈和草原牧歌舞蹈视频教学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