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顾雏军 郎咸平(朗咸平顾雏军之争)

七月网1680

一、郎咸平与顾雏军到底是什么关系

几乎在我们所有人的印象中,郎咸平和顾雏军的关系,可以用恶劣一词来形容。 2004年8月9日,郎咸平在复旦大学以《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为题发表演说,批评格林柯尔董事长顾雏军以七种手法侵吞国有资产。郎在演讲中认为顾雏军通过其个人全资公司GreencoolCapitalLimit-ed控制麾下格林柯尔系三大产业:制冷剂、冰箱和客车,以仅仅9亿多元人民币,换了100多亿资产,是利用科龙强大的现金流,而不是靠个人的资金来建立冰箱帝国。没有多久,顾雏军便委托律师上告香港高等法院,以诽谤罪起诉郎咸平。郎咸平也随后聘请律师对峙,案件到目前为止还没了结。

顾雏军 郎咸平(朗咸平顾雏军之争)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此之前,郎咸平和顾雏军是非常好的关系。郎顾之争起于两人经济纠纷,由于郎咸平充当顾雏军的吹鼓手,但是顾雏军许诺的公关费最后并没有兑现。最终两人交恶。尽管有媒体报道和有人出来指正过,但是郎咸平百般抵赖。

2004年8月底,就在郎顾之争越演越烈之时,笔者给顾雏军写了一封信。目的只是想告诉顾雏军:郎咸平批评你们企业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一个“钱”字。他这个工作就是在香港、美国等地属于一类“职业扒粪”所做的事情。信的内容如下:

“郎咸平回内地第一站是担任大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和综合研究所顾问一职,我和他是同事兼上下级关系,对不学无术、喜欢卖弄、疯狂掠财的真面目有着非常深刻地了解。我现在给您写信,没有其他目的,只是想告诉您郎咸平批评你们企业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一个“钱”字。

我正在写一本书,叫《郎咸平的真面目》或者叫《大骗子郎咸平》,我只所以面对许多朋友的反对,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写这本书。纯粹是出于气愤和良知,而不是为了什么名、什么利。郎咸平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郎监管”,“中小股东的代言人”,纯粹是出于个人目的:来内地捞钱。尽管这件事与我个人关系不大,但是一个人总是不以建设性眼光来看待我们企业家,不能以正确的眼光来对待我们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暂时难免的一些现象,动不动就给谁一棒子。如果大家都这样,就没有人去真正发展我们的经济、建设我们的国家,那么我们国家非常危险的。如果我们整个国家都被这种舆论所主导,那也是非常可怕的。

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我还是应该站起来,告诉大家一些真相。即使我倒下了,也是死得其所。

我之所以愿意站出来,就是告诉善良的朋友,你们在被他欺骗、利用,希望大家不要再将其捧为道德楷模,救世主。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站出来,揭露郎咸平的所作所为,揭露其不学无术、喜欢卖弄、疯狂掠财的真面目。我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通过亲身经历的点点滴滴,告诉人们大家崇拜的郎咸平先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告诉人们郎咸平所做的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目的就是让郎咸平彻底滚回老家去,不要再在内地指手划脚。”

其后不久,笔者和科龙副总裁严友松取得联系。从严友松那里笔者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信息。

在笔者见到严友松时,正是报纸和网络热炒“科龙高管严友松:郎咸平是三无书生”的话题。严友松再三声明关于“郎咸平是无聊、无知、无赖的三无书生”纯属谣传,“三无书生”并不是他的首创,而是来源于一位同是做营销的一位专家的评价。这位专家与郎咸平相识,对郎咸平的底细非常了解。在郎顾之争非常激烈之时,这位专家打电话给严友松,称“凭他对郎咸平的了解,郎咸平是无聊、无知、无赖的三无书生”。而严友松不过是转述他朋友的观点而已。严友松称:科龙绝对不会作这样下三滥的评价,这是外界以讹传讹,对于郎咸平这个人,为了不让他达到“炒作出名”的目的,科龙不想作任何好的或坏的评价,所有好的或坏的评价都与科龙无关!

由于一些媒体报道,严友松称郎咸平是“三无先生”。这给他的工作和精神方面带来方方面面的压力,严友松说他接到了声称“要为郎咸平用刀说话”的公然威胁。一些人不了解真相,以为严友松是在维护公司利益,才反对郎咸平,才转述朋友的“三无先生”的评价。

严友松介绍,在两人交恶之钱,其实两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用“密友”一词来形容。

据严友松介绍,郎与顾“度蜜月”的时候,郎咸平前几年从香港到内地的粤港两地车都是顾雏军提供的,是你的就是我的,两人东西不分彼此,郎顾之间的关系可见不一般。

另据严友松透露,郎咸平刚回内地的时候,手头不是很阔绰,作为好朋友,顾雏军看在眼里,也付出在行动上,不仅时常出手大方,给郎咸平一些接济,而且顾还为郎偿还过几十万的私人债务。

至于两人如何结怨,这得从前几年的炒作科龙股票一次攻关费说起。具体的一些细节由于严友松没有参加,所以不好评价。

2002年6月号的《新财富》杂志确实刊登有郎咸平的大作《从“科龙事件”谈柔性监管》,文章把顾的行为列为“善良的管理人”,并把顾在科龙只拿12元年薪的行为与美国地产大王川普(DonaldTrump)拯救破产企业时只吃10美元午餐和带着儿子在K-mart(美国最便宜的穷人超市)购物的经典美德案例相提并论,郎咸平在文章中写道:此文的由头是格林科尔收购科龙后,科龙高管“除有一位年薪750万元之外,还有一位超过600万元、一位超过500万元、两位超过300万元。如此高薪远远超过国内上市公司高层平均年薪12万元的水平”。

郎咸平在文中引述科龙内部人员的说法称,支付给高管的大笔款项不仅仅是薪酬,其中还有一大部分是属于该公司被格林柯尔收购后高层人员的遣散费。“他们这种说法可能源于美国上市公司一种惯例。”

郎紧接着引入了“善良的管理人的注意责任”,认为以证券市场监管而言,刚性的证券交易法不可能详细罗列所有上市公司不该做的事,但这并不表示上市公司企管人员就可以随意地罔顾公序良俗而为自己图利,他们仍然会受到柔性“善良管理人的注意责任”的约束。

“据了解,顾雏军的年薪是12元。我听到很多流言说他太过矫情,只是做做戏给股东看而已。当然,我是局外人,不可能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但是当我感觉顾雏军12元的薪酬与美国著名地产大王川普10美元的午餐费及K-Mart的采购相比,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都是一个善良管理人应该做的事。”读者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郎咸平对顾雏军做法的欣赏之情溢于言表。这一巧合使人正好应证了顾与郎以前的关系非常好的判断。

郎咸平的大作《从“科龙事件”谈柔性监管》是如何出台的?这中间有什么猫腻?郎教授的学术怎么会如此颠三倒四?我们可以从郎咸平的学生宋振的起诉状中找到答案。

据《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1月16日报道,香港新鸿基证券经纪人SungChun日前诉诸香港高等法院,称顾雏军和格林柯尔曾经在2001年底、2002年初委托他联系郎咸平,希望郎撰写一篇对格林柯尔有利的文章,澄清不利传闻以挽救股价大跌的局势,并承诺支付1000万至2000万港元作为中介费。

Sung起诉书称:当时,国内数家颇有影响力的媒体发表文章质疑格林柯尔产品、盈利能力及财务状况,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格林柯尔科技随之股价狂泄,两天之内,市值蒸发10亿港币。当年12月10日,顾紧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事实,只是他针对媒体若干质疑所给出的回答相当无力,有的问题则避免正面回应,当时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顾认为其中部分质疑是竞争对手的“栽赃陷害”。于是委托Sung寻找学者撰文以挽救股市。Sung把顾介绍给自己就读香港中文大学时的老师郎咸平认识,并向郎提供了有关格林柯尔的财务资料。之后不久,郎咸平在国内的一家著名财经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有关顾、格林柯尔和科龙(0921.HK)(当时顾已经取得科龙的控制权)的文章;内容对格林柯尔有利,结果格林柯尔的股价不久便出现回升。

宋秦在诉状中还称,顾雏军存在操纵内幕交易行为,并披露了他与顾相识并充当顾操盘手的经过。宋秦称,2000年7月结识顾雏军,担任顾在新鸿基证券的经纪。同年11月,顾通过他在英属处女群岛的公司GreecoolConcord买卖科龙股份。到2001年2月顾向宋表示由于该公司与上市的格林柯尔公司同名,容易被大众知道他在买卖科龙股份,因此指示宋卖出所持有的科龙股份。2001年3月顾指示以上述两家英属处女群岛公司名义开户,在当年8月到10月间继续买入科龙股份。而广东科龙在同年10月底公布顾收购其股份,成为科龙最大的单一股东,因此顾雏军在当年8月到10月的证券买卖属于内幕交易。

看到有内部人出来揭底这个情况,郎咸平非常紧张。先说自己根本没有这样的学生,否人和宋振认识。2005年1月18日,郎咸平在接受《东方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这个事情发生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人,他也从来没有和我做过研究,我连他的名字都搞不清楚”。

随着事情的发展,加上宋秦的指正,郎咸平在后来发表的声明中,不得不说“他(宋秦)是我1994年的学生。”但他同时表示,自己在香港中文大学有上千个学生,对学生现在的行为,他不负任何责任。”

二、谁是顾邹军

科龙董事长顾雏军因涉嫌挪用公司资金罪”被公安部门立案侦查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目前企业已由政府正式托管。其人在北京“闪电被拘”的新闻引人注目,他精心构筑的格林柯尔系也出现严重裂痕。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白,是因为格林柯尔系先“倒下了”,然后才会有顾雏军的“倒下”;而不是因为顾雏军的“倒下”,才导致格林柯尔的分崩离析。因为科龙本次危机始

自4月公布的2004年年报,因高达6000多万元的亏损引起了市场和舆论对之前科龙盈利的怀疑。而后随着证监会对科龙的立案调查,顾雏军涉嫌虚构业绩以及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用于格林柯尔收购的问题也浮出水面。

郎咸平曾在其讨顾檄文中发问,“难道顾雏军模式就是我们经济改革十余年来所期望的‘民营企业家’吗?如果顾雏军就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典范,那我真要为中国的未来而哭泣了。”

而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家们却排成强大的阵容,用“产权理论”为顾雏军的行为作了合理化的解释。在他们看来,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明”,所以没有人真正爱惜和关心,因此,不管通过什么手段,只要将产权转到私人手中,企业就会因为有了“真正的主人”而“扭亏为盈”。

现在看来,顾雏军本人也没有什么点石成金之手,他之所以挪用巨额资金,甚至通过关联交易等形式转移财产,不过是急于变现罢了。仅举一例:科龙曾向天津格林柯尔购买制冷剂,价格高达每公斤100元左右(目前市场上冰箱用制冷剂价格每公斤仅10至30元),这些制冷剂目前处于闲置状态,机型不配套,派不上用场。(8月2日《新京报》)而据1331家上市公司的有关数据统计显示,2004年上市公司高管最高平均年薪为23.6万元,排前20名中第一名的就是科龙电器的高管,达450万元。这些数字耐人寻味。

一个小偷,成功得手后的第一步是销赃,而不是用赃物来“经营”。如果小偷预期可以得到赦免,那么偷盗就成为比经营更有“效率”的买卖。

顾雏军的资本运作手法,并没有过人之处,不外乎通过大量的关联交易腾挪资金,更大幅拉高收购当年的费用,形成巨亏,一方面降低收购成本,另一方面为将来做出一张漂亮的财务报表和进一步资本运作留出空间。

今天看来,顾雏军的两大罪名“挪用公司资金”和“虚假披露信息”其实在低价收购时就已埋下了伏笔。做企业和资本运作毕竟不是数字魔方,它需要真金白银和真刀实枪:你可以低价购买一家国企,但是它本身的运营却仍需要高额资本的支持;你可以跨行业买下一大批企业,但你未必有能力一下子把它改造成适应市场竞争的盈利企业!

当初主流经济学家们所谓的“效率”,今天看来也不过是提高了国有资产流失甚至是国企衰亡的效率而已。社会总财富在这场瓜分的盛宴中并没有增加,反而是国家和民众(不少收购资金来自银行,且低价收购中国家和人民有一笔巨额净损失)、相应国企员工、收购者本人都要为此埋单。在这场资本和权力的盛宴中,几乎没有胜利者。这个残酷的事实,值得引起人们反省。

三、顾雏军的人物生平

顾雏军,格林柯尔集团的创办人,曾于天津大学任教,是顾氏制冷剂的发明者。曾任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格林柯尔制冷剂(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顺德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和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顾雏军从格林柯尔香港创业板上市到收购科龙,继收购国内企业亚星客车、ST襄轴进军汽车产业后,再次收购欧洲汽车配件公司和汽车设计公司,得以打通客车从设计到零部件再到整车生产的整个产业链。一直以来,媒介、学界对顾雏军的怀疑未见消停。生活在质疑阴影中的顾雏军不改初衷、我行我素。2005年1月登上了第二届“胡润资本控制50强”的榜首。2005年9月顾雏军正式被捕,2008年因虚假注册、挪用资金等罪一审获判有期徒刑十年。2012年9月6日出狱。

由胡润与国际著名传媒集团“欧洲货币机构投资”共同推出的首个中国内地富豪榜正式出笼。新浪财经独家披露完全版“胡润制造:中国内地百富榜”。

中国百富榜第83名:格林柯尔顾雏军

出生日期:1959年出生于江苏泰县(现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

教育:硕士(天津大学,动力工程系),本科(江苏工学院,热能工程系)

主要公司:格林柯尔控股,顺德格林柯尔企业公司总部:香港

上市情况:香港创业板-8056格林柯尔科技(2000年7月),香港-0921广东科龙(2002年4月),深圳-000921科龙电器(2002年4月),深圳-000521美菱电器(2003年5月)

财富:10亿元着手于巩固中国的冰箱市场,顾雏军利用其私人拥有的投资公司,在过去的两年中收购了两家上市的冰箱生产厂家。格林柯尔(上市)去年的销售额降低到3.2亿元(2001:5.5亿元),上市公司有800名员工。顾雏军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与同时代的很多人一样,他也经历文革时期上山下乡的岁月,之后得以进大学学习。因为预见到了环保节能冰箱的发展前景,他在1988年开始创业并将市场开拓到英国和美国。顾雏军正打算进军空调业。

从格林柯尔香港创业板上市到收购科龙,一直以来,媒介、学界对顾雏军的怀疑未见消停。生活在质疑阴影中的顾雏军不改初衷、我行我素,继收购国内企业亚星客车、ST襄轴进军汽车产业后,再次收购欧洲汽车配件公司和汽车设计公司,得以打通客车从设计到零部件再到整车生产的整个产业链。

2001年底,顾雏军控股科龙电器。2002年对科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民营化重组改造,使公司迅速摆脱困境,当年扭亏为盈。2003年5月,顾雏军收购了美菱电器20.03%的股份。2003年11月,顾雏军收购亚星客车60.67%的股份;2004年4月,收购襄轴股份29.84%的股份,标志着格林柯尔进入汽车制造和配件行业,公司发展又迈进了新的阶段。

1975-1977年上山下乡,在泰县农村劳动,

1981年江苏工学院动力工程系本科毕业,

1984年天津大学热能工程系研究生毕业,

1985-1988年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从事科研,

1988年9月发明格林柯尔制冷剂,1989年下海经商,

1990年在英国成立首家分销公司,

1995年成立格林柯尔中国有限公司(在天津建立制冷剂厂

1996年在美国从事一起企业收购成功,

1998年在北京和深圳成立格林柯尔工程公司,

1999年在湖北和海南成立工程公司,

2000年7月格林柯尔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2003年6月顾雏军拥有全资股份的顺德格林柯尔成功入主上市公司美菱电器,成为其控股一大股东,

2003年12月顾雏军宣布出资4亿余元入主亚星客车。由柳洪平创建.

2008年,法院一审判顾雏军有期徒刑12年,执行10年。

2009年4月,终审法院宣判,维持原判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