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洛阳的来历
洛阳位于河南西部,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阳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夏太康迁都斟,商汤定都西毫;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相袭,共十三个王朝。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隋唐时人口百万,四方纳贡,百国来朝,盛极一时。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
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唐大运河上,舳舻相接,帆影联翩,从洛阳东达于海,西至关陇,南下苏杭,北朔幽燕;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洛阳是文化的读本。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
从此,周公“制礼作乐”,老聃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至35.05'之间。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洛阳地理条件优越。它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4.2`C降雨量546毫米。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错综复杂,其中山区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多座山脉;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廛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以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
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
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
三国时期,属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
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
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很可能是唐朝中后期设置的),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
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1932,日军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1700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
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高新七个城市区,总面积1520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44平方公里。
洛阳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市共有46个民族成份,其中汉族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98.8%,其他少数民族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2%,其中超过1000人的民族有回族、满族和蒙古族。少数民族以回族为主,近6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0%以上。
2007年末洛阳总人口650.45万人。
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集中,是洛阳的一大特色。现有5000多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拥有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等6大支柱产业和东方红拖拉机、洛阳浮法玻璃、大阳摩托、HJD04程控交换机、白马棉纱、牡丹铜材等一大批国际国内名牌产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14个。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投资100亿元,正在全力实施16户企业、48个项目的“1648”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发展石油化纤、煤电铝一体化、电子信息3大新兴优势产业。“十五”末全市工业销售收入可达1000亿元左右。洛阳科技实力雄厚,拖研所、轴研所、耐研所、014中心、石化工程公司等14个部属科研所每年都推出众多的高科技成果。现有“两院”院士5名,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0%。九五”期间全市科技成果1280项,其中国家级43项,“省部级483项,技术交易额年均3亿元以上。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省级软件园各1个,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企业美国卡博陶粒公司等487家国内外著名企业已入驻创业。全市被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46个,高新技术产品295种。
近年来,洛阳市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为龙头,相继实施了以“建设7路5桥1园、整治3个景点、搞好3项公益设施”为主要内容的“75133”工程,以绿、亮、净、美、畅为主要内容的“五大形象工程”和以景区建设治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文明景区、文明城市”工程,,大规模改造了城市进出口道路和市区路网,兴建了东西长达14公里、绿地147万平方米、水面148万平方米的洛河风景游览区,新建了城市供水、污水处理、管道煤气、集中供热等公共设施,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形象品位明显提升。“十五”时期,全市按照“以洛河为轴线、南北对应发展”的城市布局,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掀起了以新区开发和现有城区改造为重点的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老市区各项建设顺利推进。以“两创”为重点,现有城区改造先后投资174亿元,实施了6批共194个项目。王城大道纵贯市区南北,城市出入口交通便捷通畅;周山森林公园、龙门山森林公园、小浪底森林公园、上清宫森林公园等四大森林公园作为“天然氧吧”在日夜不停地为城市供氧;16公里长的洛浦公园宛如一条五彩飘逸的丝带在河洛大地上飘扬;经过治理的洛河、伊河、涧河、中州渠变得水清、路畅、岸绿、灯明。洛阳城市建成面积已达105平方公里,市区道路总长近300公里。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庭院绿化、道路绿化、广场景点绿化等绿化工程成效显著,建成了牡丹广场、洛浦公园。青年宫广场、中亚广场等一批公共绿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人均公共绿地7平方米,已通过国家园林城市验收。城市综合管理不断加强市容市貌整洁畅亮。目前,洛阳正以突出名城特色、实现洛河南北对应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保护,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文化品位,努力实现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统一。
新区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截止2005年底,新区已累计完成投资180亿元。市政道路累计开工48条、75公里,竣工35条、47公里,并配套建设了水、电、热、气、通讯等设施。新区园林绿化面积达210万平方米。房建工程累计开工605栋487万平方米,竣工323栋234万平方米。市四大班子迁入新区办公,体育馆、游泳馆建成投用,洛龙区行政中心、勤政苑小区、高层次人才小区等项目建成投用。
洛阳物产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已探明有钼、铝、金、银、钨、煤、铁、锌、水晶、铅等甲类矿产资源26种,这些矿藏储量大,品位高,易于开采利用。其中钼矿储量居全国首位,为世界三大钼矿之一,主要集中分布在栾川县。洛阳市森林植物中有高等植物173科、830属、2308种及198个变种、6个变型。洛阳市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全市有陆栖脊椎动物342种,其中有珍稀动物190余种,天然药物理学480余种。水资源也很丰富,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廛河、涧河等河流和陆浑、故县两座大型水库。
2007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595.5亿元,增长1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增长3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41.6亿元,增长34.6%,其中工业投资457.3亿元,增长5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7.9亿元,增长18.5%,增幅创2000年以来新高;外贸出口突破10亿美元,增长3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93.6亿元,实现利税287.7亿元、利润181.3亿元,增幅居全省第一;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双双保持两位数增长,实际增速分别达到10%和12.3%。
洛阳农业结构调整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区域化、规模化发展,优质专用粮食、林果、中药材、烟叶、花卉苗木等六大支柱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奶业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洛阳境内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农业经济作物种类繁多。有珍贵的领椿木、铁杉、连香、银杏、山白芍等树种;有天然化工原料植物漆树、油桐等;有经济植物核桃、山楂、板栗、苹果、柿子等。还是重要的药材产地,种类多达1480余种。洛阳是河南小麦重要产区,偃师的小麦栽培技术驰名全国,亩产高达千斤以上。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烟叶、油料等。土特产品远近闻名,主要有偃师的泡桐,孟津的梨和黄河鲤鱼,新安的柿子和樱桃,洛宁绿竹和猕猴桃等等。孟津的奶山羊和伊川的大尾牛享誉海内,分别被国家确定为山羊和大尾牛生产基地县。
“天下名园重洛阳”,“洛阳牡丹甲天下”,名园代出,别饶幽趣,国色天香,艳冠群芳。西周至北宋,洛阳园囿,数以百计,或凤阁龙楼,上连霄汉;或剔透玲珑,姹紫嫣红。历代文人骚客,泼墨古刹,挥毫岩壁,为古城增添诗情画意。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花蕾硕大,色泽艳丽,国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代表着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之风范。“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相传,唐武则天寒冬设宴赏花,令百花绽放,唯牡丹不从,贬之洛阳。岂知迁洛后竟吐蕊怒放。武后闻知,命火烧牡丹。牡丹枝干烧焦,次年却依旧叶荣华发,且花更大,色更艳。洛阳牡丹遂驰名天下做花魁,洛阳人培育牡丹、观赏牡丹亦日盛成俗。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所赞:“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周恩来总理曾经说牡丹应当是国花。
二、洛阳人才引进补贴政策
人才住房补贴的适用对象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我市全职引进的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
1.全职引进是指引进人才与我市用人单位签订不少于3年的劳动合同,每年在我市工作时间不低于6个月,并按规定在我市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港澳台地区和外籍人才不受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限制。
2.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是指按照《河南省高层次人才认定和支持办法》(豫人才〔2017〕5号)认定的相应层次人才。
3.高端人才是指符合我市“9+2”工作布局所需的创新型和紧缺型人才。主要包括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负责人、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负责人;中国500强企业二级公司或地区总部经营管理及技术研发主要负责人;我市认定的创新型大院大所大企业主要负责人;获得“河洛英才计划”支持的团队负责人;获评“河洛大工匠”的高技能人才;在届的洛阳市优秀专家等。
4.青年人才是指我市市直机关、市属事业单位、驻洛高校、我市企业(劳务派遣企业除外)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全职引进,或在我市创办经登记注册且正常经营3个月以上企业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QS世界大学最新综合排名前100名的国(境)外高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生。
(二)在我市城市区无自有住房,且在我市城市区5年内无住房登记信息和房屋交易记录。
自有住房包括:本人及家庭成员(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私有住房和安置的拆迁安置住房。
住房补贴主要有购房补贴、租房补贴和青年人才公寓三种方式。购房补贴是指政府向符合条件的人才在本市购买商品住房时发放的补贴;租房补贴是指政府向符合条件的人才自行租房时发放的补贴;青年人才公寓是指政府为解决青年人才住房需求而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
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高端人才均可以在我市选择申请购房补贴或租房补贴;青年人才除可以选择申请购房补贴、租房补贴外,还可以申请青年人才公寓,但只能申请其中一种方式。
申请购房补贴的,补贴标准为实际购房金额的50%,最高100万元,3年内按年度核发。
申请租房补贴的,补贴标准为4000元/月,最高补贴3年。
申请购房补贴的,补贴标准为实际购房金额的50%,最高70万元,3年内按年度核发。
申请租房补贴的,补贴标准为3000元/月,最高补贴3年。
申请购房补贴的,补贴标准为实际购房金额的50%,最高40万元,3年内按年度核发。
申请租房补贴的,补贴标准为2000元/月,最高补贴3年。
申请购房补贴的,补贴标准为实际购房金额的50%,最高20万元,3年内按年度核发。
申请租房补贴的,补贴标准为1500元/月,最高补贴3年。
申请购房补贴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补贴标准为10万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补贴标准为5万元,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补贴标准为3万元,均为3年内按年度核发。
申请租房补贴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补贴标准为1200元/月,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补贴标准为800元/月,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补贴标准为500元/月,最高补贴3年。
青年人才还可以申请青年人才公寓。我市将在5年内统筹整合各种资源,坚持市建与区建相结合,通过统建、自建、共建、政府回购公租房等多种方式,建设筹集一定数量的青年人才公寓。青年人才公寓面积标准以60m2、90 m2、120m2为主,全日制本科毕业生最高可以申请60 m2、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最高可以申请90 m2、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最高可以申请120m2,均最高免除3年租金。
住房补贴在每季度的第一个月接受申请。
(一)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根据自身需求向用人单位提出申请。夫妻双方均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按照就高不重复原则,只能由一方申请一种住房补贴方式。
(二)用人单位初审后,将符合条件的人才在本单位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的,由用人单位向市房管局提交相关资料。
(三)市房管局牵头组织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民政局、公安局、国土资源局、公积金中心、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单位进行联审(联审时间不超过30个工作日),将联审结果提交市引进人才住房补贴工作联席会议进行研究,确定人才的补贴方式和标准,在市房管局网站向社会公示5个工作日。
(四)市房管局根据联审和公示结果,向申请单位反馈《人才住房补贴审核通知单》,列明审核情况。对未通过审核的人才,向申请单位书面说明原因。
(五)市房管局及时将购房补贴、租房补贴发放至我市市直机关、市属事业单位、驻洛高校和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_河区、洛龙区、吉利区通过审核的人才个人账户;高新区、伊滨(经开)区、龙门园区住房管理部门及时将购房补贴、租房补贴发放至所在区通过审核的人才个人账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向通过审核的青年人才分配青年人才公寓。
用人单位申报住房补贴需提交以下资料原件和复印件:
(一)洛阳市引进人才住房补贴申请表。
(二)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出具的人才认定材料。
(三)申请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身份证、户口本,港澳台地区和外籍人才护照或其他合法身份证明;申请人结婚证或婚姻证明。
(四)用人单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书;企业用人单位营业执照、纳税证明。
(五)申请人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缴费证明、公积金缴存证明。
(六)有效购房合同或租房合同(购房人或租房人必须是申请人本人)。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