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呕血的护理措施(呕血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七月网2760

一、消化道大出血的基本护理措施

2.2.1体液不足:与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液体摄入不足等有关。护理措施:①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呕血时头偏向一侧。②协助病人去除污染衣物。③立即采血,做交叉配血。④建立两条静脉通路,按医嘱给药,一路给予5%葡萄糖500ml加思他宁3mg,首次以120滴/分的速度快速输入5分钟,以后改为41.6毫升/小时持续24小时静脉输入。另一路给予输血、补液、给予其他常用药物。⑤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急性大出血药物治疗无效者,给予三腔管压迫止血,并做好相应的护理:即保持三腔管通畅,有效牵引;定时监测气囊的压力;三腔管使用24小时应放气,5分钟后再注气加压,以免压迫时间过长引起胃肠道黏膜坏死;抽吸胃液以判断上消化道大出血是否停止;三腔管放置48至72小时后,先将气囊放气,观察 12小时,如无出血,给予石蜡油30ml口服,10分钟后拔管。⑥在输血输液纠正体液不足时应避免因输血、输液过多、过快引起急性肺水肿和激发再出血的可能;肝硬化病人宜输入新鲜血,以免引起肝性脑病。⑦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脉搏、呼吸、血压、尿量、皮肤和甲床的色泽、肢端温度、周围静脉的充盈度,呕血和黑便的颜色、形状、气味、频率以及量的多少,必要时行心电监护,测定中心静脉压。

呕血的护理措施(呕血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2.2. 2恐惧、忧虑:与消化道出血生命受威胁有关。护理措施:通过沟通了解病人及其家属产生恐惧、忧虑的原因,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使患者和家属情绪稳定下来,在坦然、平静的心绪中接受治疗。2.2.3体温过高:与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伴有贫血有关;与机体抵抗力下降合并感染有关。护理措施:①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7.5℃测四次温,体温平稳3日后改为二次温。②体温超过38.5℃应立即报告医生,根据医嘱合理使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③及时檫干汗液、更换衣服、床单、被单以免着凉,④注意观察降温效果。⑤加强口腔护理、皮肤护理。

2.2.4活动无耐力:与血容量减少有关。护理措施:①遵医嘱给予静脉输血、输液。②观察病人的脉搏、血压、呼吸、心率、尿量、神志、皮肤、口唇黏膜的色泽、肢端的温度,判断病人的血容量恢复情况。

2.2.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上消化道大出血血液丢失过多;限制饮食,营养摄入不足有关。护理措施:①小量出血者应鼓励病人进食温凉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流食或半流食,避免进食生、冷、硬、热、辛辣、凉拌、粗糙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并指导进食者细嚼慢咽,少食多餐,病情平稳后改为软食。②急性大出血、频繁呕吐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补充营养,必要时给予静脉高营养。

2.2.6腹泻:与消化道出血刺激肠蠕动加快有关。护理措施:①注意观察粪便的颜色、性质、形状、量及排便的次数,做好记录。②及时清除粪便,保持肛门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皮肤感染。③根据医嘱正确留取粪便标本及时送检。效果评价:98例患者中有59例出现了腹泻,3~7天后排便恢复正常。

2.3.4饮食:宜给予易消化的软食,避免进食粗糙、辛辣、生、冷、硬、凉拌饮食,禁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以免诱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发生。

2.3.5观察粪便颜色,病情变化,及时就诊。

二、基础护理:大量呕血和便血患者的护理

大量呕血和便血是消化道系统常见症状之一,一旦发生可导致病人休克。医护必须密切配合抢救,护士应做到以下几点。

大量呕血和便血是消化道系统常见症状之一,一旦发生可导致病人休克。医护必须密切配合抢救,护士应做到以下几点。

立即通知医生抢救并备好急救用品,准备输血。消除病人紧张情绪,以免因此导致反射性血管扩张而加重出血。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在急性出血期应绝对静卧,取侧卧位或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应予禁食,溃疡病出血应在止血后24 h给予流质饮食,门静脉高压症所致出血者应在出血停止48~78 h给予流质饮食。

(1)分析出血部位。胃、十二指肠出血的特点是先感胃部灼热不适,继之呕血,内含食物,伴有黑便。门静脉高压症出血时,胸骨后有烧灼感,呕血量大,色泽鲜红,常有血块。而胆道出血前多有剧烈的胆绞痛症状,出血后缓解,常伴有发热和黄疸。一般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多为呕血,幽门以下者致黑便。护士应认真观察呕血便血特点,协助医生对出血部位做出正确判断,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2)估计和记录呕血和便血量。病人出现头晕、乏力、脉数,表示出血量在400 ml以上,应每30 min测血压脉搏1次,并记录之。如收缩压<79.5 mmhg且脉压变小,提示出血量在1500 ml以上。如为柏油样便、量多且稀,肠鸣音活跃,腹胀明显,提示正在出血或出血加重。(3)注意病人再出血迹象。消化道病人病情常易反复,出血控制后仍应观察有否再出血情况。如病人反复呕血或黑便次数增加,颜色由黯黑变为暗红,血压脉搏不稳定,中心静脉压恢复后又下降,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尿素氮持续增高,病人感到烦躁、头晕、心慌、出汗、口渴,皆表示再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积极治疗。

(1)在补充血容量时,如脉搏>120次/min,收缩压<79.5 mmhg,血红蛋白8 g以下,尿量低于每小时20 ml,心肺功能好,则可每小时补液1000 ml,全血每小时可给300 ml。当血压在79.5 mmhg以上时,输血补液速度可适当减慢,防止发生心衰、肺水肿以及血压过度升高导致再出血。(2)再按医嘱应用止血剂,如抗纤溶药物、安络血、维生素k、止血敏等,并注意观察效果。(3)应用冰盐水胃内降温止血时,应用3%~5%盐水300 ml,在-2℃~4℃下加去甲肾上腺素8 mg,分3次注入胃内,每次100 ml,15 min后自胃管抽出,最后注入安络血20 mg以及氢氧化铝凝胶40 ml以加强止血作用及改变ph值,抑制胃酸分泌。(4)应熟悉加压素局部应用方法,一般用去甲肾上腺素8 mg加氢氧化铝凝胶500 ml、20 ml,每日3次,口服,用药时注意药物稀释浓度恰当,不可多次反复使用,否则可致胃肠缺血,黏膜糜烂加重。用垂体后叶素静脉注射时,应注意病人有无胸闷、头晕、心前区痛、心律失常、腹痛等反应。(5)三腔管压迫止血应按常规观察和护理。(6)经内部治疗无效,需外科手术者,应做好术前准备。

三、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让消化道病人卧床休息,取平卧位,抬高下肢,促进静脉回流病保持脑部功血,定时更换体位,注意保暖。

让消化道病人卧床休息,取平卧位,抬高下肢,促进静脉回流病保持脑部功血,定时更换体位,注意保暖。

如果患者有呕血的症状,必须使患者的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或误吸,必要时可以用负压吸引器清除起到内的分泌物、血液、呕吐物、并及时给痒。

大量出血、休克状态、恶心呕吐情况下应禁食,特别是上消化道大出血,如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严重的溃疡伴有血管残端出血并伴有呕血、便血的患者应禁饮食,由外周静脉营养补液并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给予输新鲜浓缩红细胞和血浆。

出血停止24 h,无恶心呕吐、临床表现血压稳定、心率平稳,血常规示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者,可给予流质温凉流食,以米汤为主,亦可进食适量牛奶,牛奶能中和胃酸,利于止血,但因牛奶易产气,宜少量多餐,每餐少于100 mL,且肝硬化并发出血者不宜进食牛奶,以防肝昏迷的发生及腹胀加重。其他还可给予藕粉等。此期每日5~6餐,约2~3 d,仍需经静脉补液及电解质,贫血严重者给予输新鲜浓缩红细胞和血浆。对于出血停止后4~6 d的病人,除给予病人补充足够的液体及电解质,饮食仍以米汤为主的流食,也可给予肉汤等,要少量多餐,每餐100~150 mL,每日5~6餐,此期约为5~7 d。

出血停止病情稳定的患者可给予无刺激少渣半流饮食。此期可给予稀米粥、细面条汤、蒸鸡蛋、芝麻糊等,每次约150~200 g,饮食不宜过甜,此期约为7~10 d。此期可每日4~5餐。无不适应后可适当增加饮食量,每次少于250 g。

1.定时进食,少量多餐:这不仅能减轻胃的负担,避免不利因素,还可有规律地使胃内经常保持食物的存在,起到稀释胃液,利于溃疡面的愈合。

2.多加咀嚼,避免急食:最好每口食物咀嚼20次以上,这样可增加唾液分泌,利于消化吸收。

3.食物温软,易于消化:避免摄人过冷过热或粗糙食物,以减少对溃疡面的物理性刺激。

4.富于营养,保证热卡:饮食中应以蛋白质与脂肪为主。以摄入牛奶为宜,在补充热卡的同时,可减少胃酸分泌和抑制胃蠕动,有利于溃疡愈合。同时要注意补充丰富的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

5.避免刺激性饮食,减少胃酸分泌:如酒类、浓茶、咖啡、辣椒、醋及油炸食物等。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