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月初八有什么风俗
1、中国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大年初八,顺星散灯花”,指的就是大年初八顺星节。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

2、大年初八晚上是天空中星星出现的最全的一天,为了庆祝这个满天星斗的顺星节,大户人家会在院子里摆上108盏灯花灯进行庆祝,寻常的人家也可以只摆49盏或者9盏。灯要分散开来,放在家中的厨房、卧室、门洞、台阶等地方,如同一场灯火晚会,这就是“顺星散灯花”。
3、在灯光与天上的繁星交相映衬的时候,家中长辈可以叫来晚辈们,教大家认识星星,并且告诉他们“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告诫大家抓紧时光好好学习。
4、灯花灯不大,就是小号的油灯,等到灯油燃烧干净之后,全家就要互道“星禧”,重新点燃家中灯火,燃放鞭炮,表示祭祀星斗结束。
5、在中国的民间传说里,大年初八还是谷子的生日,所以也有“谷日”的说法,要是这天天气晴朗,就代表着今年庄稼会丰收,天阴就代表会歉收。
6、放生祈福: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说:“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笼禽雀、盆鱼虾、筐螺蚌,罗堂前,僧做梵语,数千相向,纵羽空飞,孽着落屋上,移时乃去,水之类投皇城金水河中网罟笋饵所希至。”鸟是吃谷的,会抢夺人的收成,所以这一天要放生(主要是鸟和鱼),表达好生之德,同时也贿赂一下鸟类,让它们嘴下留情。
7、顺星: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槛、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8、吃元宵:古话常说“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用天上的星星对应地上的人口,天上的星星很多,寓意地上人丁兴旺。在初八这一天吃元宵,就是为了求得星神的庇佑,对星神表示特别的感恩。此外,初八之后,从正月十三开始吃元宵,这元宵可以一直吃到正月十七。
9、八仙节:民间取八字的读音,将正月初八日演变成了敬八仙节。八仙即民间传说中的李铁拐、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位神仙。因其不畏强权,藐视富贵,经常深入民间,解危济困,深受劳动人民喜欢。这一天,民间习惯备佳肴水果以祭祀八仙。
10、妇女不能用针线:正月初八是“蚕过年”的日子。民间习俗从正月初一到初八分别为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等人和动物的“年”。这些都和农事有关,人们希望六畜兴旺,人丁平安,蚕事顺遂,同时,在民间还有一个传统禁忌,正月初八蚕过年时妇女不能用针线。
二、正月里都有哪些习俗
正月的传统文化有:正月初一忌睡懒觉、忌动剪子、忌吃药、放开门炮仗、吃饺子、年糕;正月初二回娘家、吃开年饭、早起、祭财神、;正月初三“老鼠嫁女儿”“猪日”的日子,要早早休息;正月初四送神、“羊日”;正月初五“点香烛”、迎财神、打扫卫生;正月初六“马日”、送穷、下田备耕;正月初七人日、吃“七样羹”;正月初八“蚕过年”的日子、祭星;正月初九是天日、有登高风俗;正月初十祭石感恩;正月十一,“炮龙节”,祭奉紫姑;正月十二搭建灯棚;正月十三,扎彩灯、点灶灯;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伏羲诞辰日;正月十五吃元宵、“火把节”、“明帝敬佛”的日子。
正月初一忌吃药。说是“初一吃药整一年,而且啥病也治不好”,所以再重的病人初一也不吃药。不可以睡懒觉。大年初一睡懒觉,据说会懒一年。忌动刀子和剪子。“初一动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难免”。初一还有开门炮仗、吃饺子、年糕的风俗。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回娘家的女儿会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同时,还要陪着丈夫去所有的本家长辈、亲戚拜年。在饮食习俗方面,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丰富多样,皆取吉祥之寓意。正月初二还有早起、祭财神的风俗。
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为了地里的收成,早早地睡觉吧!
农历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
正月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同时自然也是送走“穷”的日子,故有“送穷出门”一说。同时,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
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还要喝一种素菜汤,这种汤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种蔬菜做成的。
大年初七,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二张前后摞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天地桌后方正中受祀。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道教和民间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由十个小伙子或十个小姑娘轮流抬着瓦罐走。
正月十一日,俗称“请紫姑日”(有的地方为正月十四)。最早记载“紫姑”的文献是南朝宋人刘敬叔的《异苑》。大致说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并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天帝怜悯,封她为厕神。但民间敬奉紫姑并非因为她是厕神,而是紫姑代表了深受压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来祭祀。
正月十二,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从新年到正月十一,人们吃的食物中大多丰富且多油。因此,从这天开始,人们开始饮食清淡,清肠润燥。更重要的是,由于三天后将是元宵节,从这天开始就要准备。家里将会买灯笼,搭灯棚。
在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十四这天所有的事都是为了第二天的元宵节。这天,灯会正式开放供市民购买灯笼。为了元宵节,像舞龙和舞狮的表演开始在大街上演习。也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欢乐气氛。在中国,灯谜是非常传统的字谜游戏。大人和孩子都喜爱解决这些问题。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节"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三、初八的习俗都有哪些
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庙往往在这天设坛祭星,接受布施。谷日”的习俗是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进行膜拜,并不吃煮熟的谷物。这种习俗蕴涵着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正月初八也被称为“顺星节”,是一个可以预知一年运气的节日。
称“谷日”丰收之日,大家年假结束,都来上班互相送吉语吉言,大吉大利,恭喜发财。俗言多变,物随人意,各地风俗不同,但是无非是讨个口彩,图个吉利。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
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槛、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民间传说正月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谷日”的习俗是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进行膜拜,并不吃煮熟的谷物。这种习俗蕴涵着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
关于本次正月初八的风俗有哪些和正月初八的风俗有哪些图片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