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江苏省昆剧院(江苏省昆剧院院长)

七月网4350

一、江苏省昆剧院的基本介绍

剧院演员都经过系统培养,并得到前辈老师、昆剧名家的悉心传授和指导,艺术功底扎实,行当齐全,具有鲜明的南昆风格和吴文化底蕴。剧院还拥有一批经艺术院校培养、具有较高资质的编剧、导演、作曲、舞台美术等人员,张继青、石小梅等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江苏省昆剧院(江苏省昆剧院院长)

二、江苏省昆剧院江苏省昆剧院主要演员

1、张争耀为什么不在省昆了2、中国六大昆曲团3、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4、苏州昆剧院工资张争耀为什么不在省昆了

还在省昆。1986年生,吴江盛泽人,江苏省昆剧院第四代演员,2004年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昆剧科,主攻巾生兼官生。所以一直都在省昆发展的。师承石小梅、岳美缇、钱振荣、王斌、程敏。2010年拜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为师。

在中国大陆现有江苏省苏昆剧团(成立于1956年,原名苏州苏昆剧团,2001年改名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江苏省昆剧院、上海昆剧团、杭州浙江昆剧团、北京北方昆曲剧院、郴州湖南省昆剧团6家昆剧专业艺术团体,以及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被称为“六团(院一所”。

扬州牙刻作品小中见大,以刀痕再现笔墨意趣,神韵超出方寸之外。牙刻艺人在象牙上书画,横竖点捺、皴擦烘染、干湿肥瘦、意随刀至,一刻而就,落墨而毕。

不仅以细微见功力,更重要的是笔法有致,刀到之处浓淡粗细,阴阳向背均有体有势,由于象牙微刻字迹很小,刀尖的转动不能笔笔窥见,施艺者常以腕力把握为主,目力为次,刻制时屏息静气,一气呵成,以自身扎实的书法、绘画功底,以铁笔再现书画水墨韵味,神韵盎然,堪称绝妙。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2001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昆曲亦称昆剧、昆腔。明初产生于江苏苏州、昆山一带,创始人顾坚在对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整理和改进的基础上形成了昆曲的雏形——“昆山腔”。为当时四大声腔之一,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它将“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运用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华贵织物,如龙袍。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有着完整的体系,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如今,因灿若云霞而得名的南京云锦,依然作为中国传统织造技艺的经典,用于高端织物的织造,为民众所喜爱。

4、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项目。

该技艺是以木匠领衔,集木匠、泥水匠、石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彩绘匠等古建工种于一体的建筑技艺,能巧妙运用各种营造手法,使山石、水池、花木、亭榭等在有限的空间内步移景换、变化无穷、宾主分明,具有色调和谐、结构紧凑、制造精巧和布局机变等特征,尤以奇巧的梁架结构、精美机变的腰檐转角最具特色,给人以“虽由人作,宛如天开”之感。“金刚腿”和石门框结构的设计,体现了香山帮匠人的匠心独运。

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为江苏省苏州市民间传统美术。苏绣起源于苏州,是四大名绣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苏绣以苏州刺绣研究所的高新区的镇湖镇(现改为街道刺绣最为有名。镇湖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苏绣中的八成产品来自镇湖。

平均每月11100元。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是以“出人出戏”为艺术工作目标,实践当代昆曲活态传承的职业昆曲院团,在其2020年发布的最新招聘简章中可知,昆剧院演员的平均工资是11100元每月,最低是9200元,最高15000元,根据职位和个人能力来决定工资的多少。

三、江苏省昆剧院的发展历程

1、江苏省昆剧院成立于1977年11月,前身为驻南京的江苏省昆剧团。1960年,为进一步繁荣昆剧,扩大演出范围,上级决定抽调省苏昆剧团的张继青等13名“继”字辈演职员到南京建立江苏省昆剧团一团,留驻苏州的改为二团。1972年一、二团又合并,驻地苏州。“文革”后,1977年省委省政府决定恢复昆剧,一团奉命重新调回南京,建立了省昆剧院。院址在南京市朝天宫4号,原江宁府学故址。该院从成立至今,为继承繁荣昆剧事业,作出了应有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挖掘整理了近百出剧目,新编、创演了十数台大戏,培养出了张继青这样的昆剧代表性演员,涌现了一位文华奖演员、六位梅花奖演员,先后赴近十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2、“文革”前,昆苏兼演。昆剧剧目,以向“传”字辈老师学习的折子戏为主。经过加工,有些成为保留,如《烂柯山·痴梦》、《牡丹亭·游园、惊梦》、《艳云亭·痴诉、点香》、《鲛绡记·写状》、《绣襦记·打子》等;也有以折子戏串连的本戏,如《长生殿》、《风筝误》、《白蛇传》、《十五贯》等,还有创作的现代戏《活捉罗根元》、《东风解冻》、《黄河前哨》等,在艺术上都作了有益的探索。1977年2月,在南京首先恢复上演了《十五贯》,之后,接连又排了创作和改编的《西施》、《李慧娘》、《墙头马上》、《关汉卿》、《吕后篡国》、《李太白与杨贵妃》、《鉴湖女侠》、《朱买臣休妻》、《牡丹亭(上)》等,同时恢复和新学了近百出传统折子戏,有《太白醉写》、《千里送京娘》、《游殿》、《琴挑》、《写状》、《狗洞》、《痴诉、点香》等。这些剧目曾多次出省巡回演出和参加全国性的昆剧会演活动,在海内外受到普遍好评。

3、60年代以来,艺术骨干以“继”字辈演员为核心,他们是张继青(五旦、正旦)、姚继焜(老生)、董继浩(小生,现在美国)、范继信(丑、副,一级导演)、姚继荪(丑、副)、吴继静(五旦)、吴继月(六旦,留美后病故)、高继荣(穷生)、王继南(白面)等;1970年江苏省戏剧学校昆剧科(即“承”字辈)毕业生分配进团,加强了后备力量。此后又涌现出像石小梅(小生)、胡锦芳(五旦、正旦)、张寄蝶(丑)、黄小午(老生)、林继凡(丑、副)、王亨恺(小生,现留美)等一批优秀演员。1985年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昆剧科的又一批学员,又培养出孔爱萍(五旦、正旦)、柯军(老生、武生)、刘效(老生)、钱振荣(小生)、单晓明(武生)、徐云秀(五旦、正旦)、程敏(小生)、龚隐雷(旦)等优秀青年演员。全院拥有5位戏剧“梅花奖“得主,诸多一级演员,成为国内较强的演出实体,也是江苏省出访演出和招待外宾最主要的文艺团体。90年代该院开展了“昆剧走向大学生”活动,积极进入全省高等院校或邀请大学生观看昆剧,大力宣传、推广、普及昆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昆剧这一高雅艺术在青年知识分子中获得了许多知音。目前,该剧院正在委托江苏省戏校培养新一代小昆班,为将来的后备力量做长远打算。

4、该院还有国家一级导演周世琮、研究员胡忌、丁修询等专家。

关于江苏省昆剧院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