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郑振铎代表作,郑振铎代表作品

七月网3810

其实郑振铎代表作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郑振铎代表作品,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郑振铎代表作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郑振铎代表作,郑振铎代表作品

郑振铎的代表作有哪些(3个)

《猫》、《家庭的故事》、《俄国文学史略》、《桂公塘》、《中国俗文学史》。

1、《猫》

《猫》是当代作家郑振铎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过叙述了一个发生在一家人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真切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

全文以浅显直白的话语将三只小猫勾勒得形神俱全,借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的推进,写出了人的恩怨情感,而透过人的感情变化,又极其自然地托出了人生哲思,情深性挚,哲思醒人。

此文被选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本的第十七篇课文。

2、《家庭的故事》

短篇小说集,收十一篇。作品深刻地揭示了旧式家庭中的种种悲剧。作者在本书《自序》中言及书题命名缘由:“我不曾写过什么小说。这一个集子中所收的不过是小小的故事而已”。

题名的主要含义在于暴露封建社会制度、封建家庭的罪恶。

3、《俄国文学史略》

俄国的文学,和先进的英国、德国及法国及其他各国的文学比较起来,确是一个很年轻的后进;然而她的精神却是非常老成,她的内容却是非常丰实。

她的全部的繁盛的历史至今仅有一世纪,而其光芒却在天空炫耀着,几欲掩蔽一切同时代的文学之星,而使之黯然无光。

4、《桂公塘》

《桂公塘》,现代短篇历史小说集,郑振铎著,1936年商务印书馆初版。得名于南宋文天祥散文《指南录后序》中“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一句。

该书收集了作者30年代中期以郭源新笔名发表的三部短篇历史小说:《桂公塘》、《黄公俊之最后》、《毁灭》。

5、《中国俗文学史》

《中国俗文学史》是中国俗文学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专著。

作者认为,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该书上起先秦,下迄清末,对中国历代歌谣、民歌、变文、杂剧词、鼓子词、诸宫调、散曲、宝卷、弹词、子弟书等等民间文学作了系统的梳理。

从大体说来,确是关于中国俗文学的非常完善的本子,尤其是许多参考书,是为平常所不易搜求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振铎

郑振铎的主要作品

一、郑振铎的主要作品:

1、专著:

《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

2、小说:

《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佝偻集》、《欧行日记》、《短剑集》、《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

3、译著:

《沙宁》、《血痕》、《灰色马》、《飞鸟集》、《新月集》、《印度寓言》。

二、人物简介:

郑振铎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和藏书家。1898年生于浙江温州,祖籍福建长乐,笔名西谛。抗战期间,郑振铎在上海倾囊收购流散古籍,并联合张元济等知名学者在上海组织“文献保存同志会”,抢购如张氏适园、刘氏嘉业堂、邓氏群碧楼、沈氏海日楼、瞿氏铁琴铜剑楼等私藏珍本,为中华文化保存保护作出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出任文化部副部长、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凡有接收捐献或收购到的重要善本,都优先转给国家图书馆收藏。先生去世后,家属秉承遗志,将其生平藏书全部捐赠给国家图书馆,为国图善本馆藏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三、著作介绍:

1、《文学大纲》是2010年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振铎。

全书分四大卷共四十五章,对于世界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均作生平简介,而对于各种名著,既有故事梗概的简述,也对之作出简要的评论。这使得全书不仅富有较浓的文学史色彩,还兼具世界文学辞书的性质,一册在手,使得当时的中国读者,可以对世界文学史概况有一个较为全面清晰的了解与认识。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史,也是20世纪20年代最杰出的世界文学史和比较文学史巨著,是我国在世界文学史课题方面的开山之作,也是整个东半球较早出现的文学史类专著。

郑振铎首次把东西方文学史平等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明确地摒弃了一般西方学者所持的“西方中心论”,而对东方国家(地区、民族)的优秀文学遗产(尤其是中国的古代文学的伟大成绩)表现了同样的尊重和推崇。

《文学大纲》不仅涉及文学,还兼及史学、古籍、文字、绘画等诸多领域;所述上起人类开化史之初叶,下迄20世纪前期中国新文学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涉及古今中外诸多作家诗人和名篇名作。

2、《俄国文学史略》内容简介:俄国的文学,和先进的英国、德国及法国及其他各国的文学比较起来,确是一个很年轻的后进;然而她的精神却是非常老成,她的内容却是非常丰实。她的全部的繁盛的历史至今仅有一世纪,而其光芒却在天空炫耀着,几欲掩蔽一切同时代的文学之星,而使之黯然无光。

郑振铎倡导对外国文学的学习与研究,又以自己的相应的研究成果,在方法论等方面为同时代的人们初步地成功地构建了某种学术范式。且以那本《俄国文学史略》为例,从由郑振铎编纂的前十三章的内容看,可谓在中国首次完整系统地勾勒了俄国文学发展史的基本线索,或者说是对俄国文学发展史的基本风貌作了鸟瞰式的把握。

3、《中国俗文学史》是201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郑振铎。本书是中国俗文学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专著。

《中国俗文学史》是中国俗文学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专著。有学者认为该书可以与王国维《宋元戏曲考》、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互为补充,鼎足为三,珠联璧合,均为研究中国文学史必读的基本典籍。

作者认为,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该书上起先秦,下迄清末,对中国历代歌谣、民歌、变文、杂剧词、鼓子词、诸宫调、散曲、宝卷、弹词、子弟书等等民间文学作了系统的梳理,从大体说来,确是关于中国俗文学的非常完善的本子,尤其是许多参考书,是为平常所不易搜求的。

4、《中国版画史图录》是2012年中国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振铎。本书收录了上千幅图叙述了中国版画的发展历史。

我国版画之兴起,远在世界诸国之先。欧洲之版画,为德荷二国所创,始施于博戏之纸牌上,并以刻印圣经图像,时约在公历一千四百年左右(当我国永乐初)。日本之浮世绘版昼则盛于江户时代(当我国万历至同治间)。

独我国则于晚唐已见流行。迄万历、崇祯之际而光芒万丈。歙人黄、刘诸氏所刊,流丽工致,极见意匠。十竹斋所刊昼谱、笺谱则纤妙精雅,旷古无伦,实臻彩色版画最精至美之境。其时欧西木刻昼固犹在萌芽也。世人唯知有《芥子园画谱》。

5、《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作者郑振铎。全书分为古代、中世、近代三卷,自古代文学鸟瞰至近代阮大铖与李玉,共六十四章,第章分若干小节。所收材料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同时期其他书所未论及的,如变文、戏文、诸宫调、散曲、民歌以及宝卷、弹词、鼓词等。

另外,本书还首次附入插图。在书的论述中,着重于第一个文学运动或某一种文体以及能代表那一时代的重要作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振铎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中华文化遗产保护先驱郑振铎铜像在国图揭幕

郑振铎 代表作

著名文学史家,文物考古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及文学研究所所长

郑振铎,原名木官,字警民。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市),1917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1919年11月,与瞿秋白、耿济之等人创办《新社会》,宣传“五四”新文化思想。1921年到上海先后主编《时事新报》的《学灯》和《文学旬刊》,1923年起主编《小说月报》。1925年,与叶圣陶、胡愈之等人合编《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暴行。1931年9月后,到北平燕京大学中文系任教,并主编《文学》月刊和《文学季刊》。1934年到上海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创办大型文学丛刊《世界文库》。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危险艰难的条件下,与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列宁文选》。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并兼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学研究所所长。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王国和阿拉伯联合王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而牺牲。

郑振铎的学术活动贯穿于他一生的工作中,涉及到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其突出贡献主要是在新文学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探讨、中国文学史的建树、中国文物考古学的开拓三个方面。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郑振铎坚持新文学的现实主义的方向。

他在《文学研究会丛书缘起》、《〈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序》、《文学的定义》、《文学与革命》等文章中,把文学比作“人生的镜子”,主张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为此,他十分强调生活对于创作的重要作用。在长期的创作与研究过程中,郑振铎有完整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他认为,第一,文学应当“为人生”;第二,我们需要的是血的文学,泪的文学,它们将成为中国文坛的趋向;第三,作品中不仅单纯需要“血”与“泪”,而是必须顾到“文学”二字,必须有审美指向;第四,作者真切而深挚的“血”和“泪”的经验与感觉,是审美指向成功的关键;第五,作品中要融化有作者的最高理想,以此来指导如何载取社会生活断片,使作品显示它的意义;这种最高理想,又不是硬嵌进去的,而是“融化”进去的,使之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成为作品的灵魂。这就避免了标语口号式的文学。

郑振铎的学术活动中,对古典文学研究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特别是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的关注的时间最长,成果也最为丰饶。早在“五四”新文学发韧之初,他就对整理古代文学遗产,发掘其中民主性精华有较清醒的认识,没有绝对化地一味要打倒、要抛弃。他在主编《小说月报》伊始,就在该刊组织了“整理国故与新文学运动”的讨论,并且自己撰文明确表示:“我主张在新文学运动的热潮里,应有整理国故的一种举动”。他把整理国故看成是新文化运动的题中应有之义。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俗文学史》,是郑振铎的一部代表作,标志着中国“俗文学”学科的正式建立。他把“大众的”

视为俗文学的第一大特征,认为“俗文学是发生于民间,为民众所写作,且为民众而生存的”。同时,郑振铎还对俗文学本体进行研究,指出俗文学由集体创作,在民间流传,广大民众既是俗文学的作者,又是它的传播者和享受者。

郑振铎对中国美术史,特别是美术考古和古代社会生活方面的文物资料,进行了广泛的收集和开拓性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他主持全国的文物管理和图书馆、博物馆工作,兼管考古研究所工作,是新中国文物考古事业的主要奠基人。郑振铎对中国古代版画资料的收集与研究,花费了许多精力,他率先垦植了中国美术史上这片被人忽视的处女地。抗战胜利以后,郑振铎就着手编纂《中国历史参考图谱》。

从1946年到1950年,这部24辑的《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出齐,共计618版,收录各类图片3003幅,从上古、殷商、春秋战国,一直至清代,选录了大量精致的睛,特别是刊载了许多历史发掘中尚未正式发表的考古照片,相当充分地体现了那个时期的考古成果,实在是难能可贵。

郑振铎还为部分图谱撰写了说明,既有各辑所涉历史情况的总体说明,又有每个图版和每幅图片的具体介绍。这部“图谱”,不仅为人民大众学习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方便,对于搜集资料不易的史学工作者也大有裨益。

在郑振铎的生命路程和学术研究生涯中,他强调学术创新,认为创新是学术前进和发展的动力。1956年郑振铎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考古学组组长的名义,与尹达、夏鼐等一道,主持制订了《考古学研究工作二十年远景规划》,这个规划的基本设想是,考古研究的主要任务应该放在创新方面。这就是说,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提高田野考古的科学水平,以便取得翔实可靠的实物资料,然后利用这些新取得的资料,结合过去积累的成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使考古学成为真正的历史科学。郑振铎就是这样,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完成了史学、文学、文物考古等方面一系列彪柄史册的大工程。

(王保生)

郑振铎,原名木官,字警民。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市),1917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1919年11月,与瞿秋白、耿济之等人创办《新社会》,宣传“五四”新文化思想。1921年到上海先后主编《时事新报》的《学灯》和《文学旬刊》,1923年起主编《小说月报》。1925年,与叶圣陶、胡愈之等人合编《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暴行。1931年9月后,到北平燕京大学中文系任教,并主编《文学》月刊和《文学季刊》。1934年到上海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创办大型文学丛刊《世界文库》。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危险艰难的条件下,与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列宁文选》。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并兼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学研究所所长。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王国和阿拉伯联合王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而牺牲。

郑振铎的学术活动贯穿于他一生的工作中,涉及到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其突出贡献主要是在新文学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探讨、中国文学史的建树、中国文物考古学的开拓三个方面。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郑振铎坚持新文学的现实主义的方向。

他在《文学研究会丛书缘起》、《〈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序》、《文学的定义》、《文学与革命》等文章中,把文学比作“人生的镜子”,主张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为此,他十分强调生活对于创作的重要作用。在长期的创作与研究过程中,郑振铎有完整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他认为,第一,文学应当“为人生”;第二,我们需要的是血的文学,泪的文学,它们将成为中国文坛的趋向;第三,作品中不仅单纯需要“血”与“泪”,而是必须顾到“文学”二字,必须有审美指向;第四,作者真切而深挚的“血”和“泪”的经验与感觉,是审美指向成功的关键;第五,作品中要融化有作者的最高理想,以此来指导如何载取社会生活断片,使作品显示它的意义;这种最高理想,又不是硬嵌进去的,而是“融化”进去的,使之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成为作品的灵魂。这就避免了标语口号式的文学。

郑振铎的学术活动中,对古典文学研究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特别是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的关注的时间最长,成果也最为丰饶。早在“五四”新文学发韧之初,他就对整理古代文学遗产,发掘其中民主性精华有较清醒的认识,没有绝对化地一味要打倒、要抛弃。他在主编《小说月报》伊始,就在该刊组织了“整理国故与新文学运动”的讨论,并且自己撰文明确表示:“我主张在新文学运动的热潮里,应有整理国故的一种举动”。他把整理国故看成是新文化运动的题中应有之义。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俗文学史》,是郑振铎的一部代表作,标志着中国“俗文学”学科的正式建立。他把“大众的”

视为俗文学的第一大特征,认为“俗文学是发生于民间,为民众所写作,且为民众而生存的”。同时,郑振铎还对俗文学本体进行研究,指出俗文学由集体创作,在民间流传,广大民众既是俗文学的作者,又是它的传播者和享受者。

郑振铎对中国美术史,特别是美术考古和古代社会生活方面的文物资料,进行了广泛的收集和开拓性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他主持全国的文物管理和图书馆、博物馆工作,兼管考古研究所工作,是新中国文物考古事业的主要奠基人。郑振铎对中国古代版画资料的收集与研究,花费了许多精力,他率先垦植了中国美术史上这片被人忽视的处女地。抗战胜利以后,郑振铎就着手编纂《中国历史参考图谱》。

从1946年到1950年,这部24辑的《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出齐,共计618版,收录各类图片3003幅,从上古、殷商、春秋战国,一直至清代,选录了大量精致的睛,特别是刊载了许多历史发掘中尚未正式发表的考古照片,相当充分地体现了那个时期的考古成果,实在是难能可贵。

郑振铎还为部分图谱撰写了说明,既有各辑所涉历史情况的总体说明,又有每个图版和每幅图片的具体介绍。这部“图谱”,不仅为人民大众学习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方便,对于搜集资料不易的史学工作者也大有裨益。

在郑振铎的生命路程和学术研究生涯中,他强调学术创新,认为创新是学术前进和发展的动力。1956年郑振铎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考古学组组长的名义,与尹达、夏鼐等一道,主持制订了《考古学研究工作二十年远景规划》,这个规划的基本设想是,考古研究的主要任务应该放在创新方面。这就是说,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提高田野考古的科学水平,以便取得翔实可靠的实物资料,然后利用这些新取得的资料,结合过去积累的成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使考古学成为真正的历史科学。郑振铎就是这样,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完成了史学、文学、文物考古等方面一系列彪柄史册的大工程。

关于郑振铎代表作,郑振铎代表作品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