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历史背景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叛变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雨花台变成了国民党屠杀中国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的刑场。这二十二年中,约有近十万的共产党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革命的志士、爱国人士在此被杀害,壮烈牺牲,这里撒满了烈士们的鲜血。1950年,南京人民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在这里兴建了雨花台烈士陵园。
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如何去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交通指南:公共交通汽车:2路、16路、33路、49路、游2路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1988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又被评为国家第一批4A级旅游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成为《2004年——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革命纪念遗址之一。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在南京城的中华门外,有一座高约60米,宽约2公里的小山岗。岗上风景秀丽,松柏葱郁。据导游员介绍:南梁初年,高僧云光法师曾在此设坛说法,因内容十分精彩,感动佛祖,顷刻间天上落花如雨,因此得名“雨花台”。岗上盛产的彩色玛瑙石,也因此得名“雨花石”,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就是这么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却成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先后有近10万革命先烈在此惨遭杀害。新中国成立后,为缅怀先烈英灵,在雨花台上建造了这座占地面积达87公顷的烈士陵园。
从陵园北大门步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型烈士雕塑群像。群像由179块花岗石拼装而成,像高10.3米,宽14.3米,重达1300多吨。我仔细地数了一下,这组群像共塑造了9位烈士的光辉形象。雕像周围松柏常青,象征着革命烈士的忠魂永垂不朽。
沿群雕环陵大道而上,即可到达矗立于雨花台顶的烈士纪念碑。该碑高42.3米,寓意为1949年4月23日南京城获得解放。整个纪念碑由碑额、碑身、碑座三个部分组成。碑额形如红旗和火炬,碑身正面为邓小平题写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几个大字;北面为当代书法名家武中奇先生书写的碑文。纪念碑前方为纪念广场,建有倒影池、纪念桥等。倒影池两端用花岗岩砌造了二面形似红旗的壁面,壁面上分别以汉、蒙、回、藏、维吾尔5种文字镌刻的《国际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曲。
纪念碑的南面是烈士纪念馆。这是一组“U”型两层的白色古典型建筑,长94米,宽49米,主堡高26米,建筑面积达5900平方米。层面为乳白色琉璃瓦,外墙是花岗岩贴面,正门上有邓小平亲笔题写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横额的上方用花岗岩雕凿出日月同辉的图案,象征烈士精神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馆内陈列有620件烈士遗物、450幅珍贵图片和恽代英、邓中夏等128位烈士的事迹和文献资料。
三、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里的英雄事迹
1、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杰出英才中,有一位北京大学毕业的现代工人运动开创者,那就是后来牺牲于南京雨花台的邓中夏烈士。如果用一个词句来形容他的一生,那就是“燃烧”。邓中夏炽热的性格像一团火,映红了党的旗帜,也映红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旗帜。
2、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为党的早期革命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五四运动主要的组织者;中共领导的革命政权,从邓中夏等领导省港罢工起建立了雏形;当年在如今已陈旧的北大红楼,培育出中国共产党第一批精英。
3、1933年夏,邓中夏不幸被捕,后来被押到南京。国民党想挑拨他对共产党不满:“你是共产党的老前辈,现在却爱莫斯科回来的那些小辈欺压,连我们都为你感到不平!”邓中夏轻蔑地回答:“这是我们党内的事,你有什么权利过问?一个患深度杨梅大疮的人,有资格嘲笑偶尔伤风感冒的人吗?”
4、狱中秘密党支部派人在放风时间问他:“大家想知道你的政治态度怎样?”邓中夏一听连说:“问得好!请告诉同志们,我邓中夏就是烧成灰,也是共产党人!”
5、他凭着这股正气,于1933年9月21日夜唱着《国际歌》走向了雨花台,成为在那里牺牲的十万烈士中著名的一人。
关于雨花台烈士陵园,雨花台烈士陵园观后感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