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骨碎补简介
目录 1拼音 2概述 3砂炒骨碎补的炮制方法 4砂炒骨碎补的性状 5骨碎补的性味归经 6骨碎补的功效与主治 7砂炒骨碎补的炮制作用 8骨碎补的炮制研究 8.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8.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8.3工艺研究 9砂炒骨碎补的贮存方法 10参考资料附: 1古籍中的制骨碎补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砂炒骨碎补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砂炒骨碎补已经自动替换为制骨碎补,可点此恢复原貌,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拼音
zhì gǔ suì bǔ

制骨碎补为骨碎补的炮制品,方法为砂炒。骨碎补的炮制南北朝刘宋时代已有,见《雷公炮炙论》。骨碎补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Kunze) J.sm.的干燥根茎[1]。骨碎补味苦,性温,归肝、肾经,具有疗伤止痛,补肾强骨的功效,用于跌扑闪挫,筋骨折伤,肾虚腰痛,筋骨痿软,耳鸣耳聋,牙齿松动;外用消风祛斑,治斑秃,白癜风。骨碎补密被鳞片,不易除净,且质地坚硬而韧,不利于粉碎和煎煮出有效成分,故临床多用其炮制品[1]。制骨碎补,质地松脆,易于除去鳞片,便于调剂和制剂,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以补肾强骨、续伤止痛为主[1]。制骨碎补为扁圆状鼓起,质轻脆,表面棕褐色或焦黄色,无鳞叶,断面淡棕褐色或淡棕色,味微涩,气香[1]。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蜜拌润后蒸(《雷公炮炙论》)的方法[1]。
唐代有姜制、去毛炒(《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法[1]。
宋代增加了火炮(《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盐炒(《圣济总录》)、去毛、酒拌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酒浸炒、焙制(《校注妇人良方》)等炮制方法[1]。并开始有对炮制作用的阐述,如《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中载有:“炮猪肾,空心吃,治耳鸣,亦能止诸杂痛[1]。”
明清时代还有炒黑(《普济方》)、炙制(《外科理例》)、蜜拌蒸(《本草纲目》)、蒸焙(《本草汇》)、制炭(《得配本草》)、酒炒(《增广验方新编》)等方法[1]。其中《握灵本草》中还记载有:“有人久泄,诸药不效,用骨碎补末入猪肾中煨熟与食,顿住,盖肾主大小便久泄属肾虚,不可专从脾胃也……炒末揩牙,不独治病,极能坚骨[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砂炒等[1]。
骨碎补片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非药用部位及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1]。筛去碎屑[1]。
制骨碎补的炮制方法为:先将砂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时,投入骨碎补片,不断翻动,炒至鼓起,取出,筛去砂,放凉,撞去毛[1]。
骨碎补为不规则的厚片,周边密被深棕色至暗棕色的小鳞片,柔软如毛,经火燎者呈棕褐色或暗棕色,片面红棕色或淡红棕色,有小黄点呈圆圈状排列[1]。质坚硬,味微涩[1]。
制骨碎补为扁圆状鼓起,质轻脆,表面棕褐色或焦黄色,无鳞叶[1]。断面淡棕褐色或淡棕色,味微涩,气香[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骨碎补味苦,性温。归肝、肾经。
《开宝本草》:"味苦,温,无毒。"
《广西中药志》:"甘微苦涩,温。"
《本草求真》:"入肾,兼入心。"
《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骨碎补具有疗伤止痛,补肾强骨的功效。外用消风祛斑。用于跌扑闪挫,筋骨折伤,肾虚腰痛,筋骨痿软,耳鸣耳聋,牙齿松动;外治斑秃,白癜风。
《中药炮制学》:具有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的功能[1]。
《中药大辞典》:骨碎补具有补肾,活血,止血的功效。治肾虚久泻及腰痛,风湿痹痛,齿痛,耳鸣,跌打闪挫、骨伤,阑尾炎,斑秃,鸡眼。
《中华本草》:骨碎补具有补肾强骨、活血止痛的功效。主肾虚腰痛、足膝痿弱、耳聋、牙痛、久泄、遗尿、跌打骨折及斑秃。
《药性论》:"主骨中毒气,风血疼痛,五劳六极,口(一作’足’)手不收,上热下冷。"
《日华子本草》:"治恶疮,蚀烂肉,杀虫。"
《开宝本草》:"主破血,止血,补伤折。"
《本草正》:"疗骨中邪毒,风热疼痛,或外感风湿,以致两足痿弱疼痛。"
《本草述》:"治腰痛行痹,中风鹤膝风挛气证,泄泻,淋,遗精,脱肛。"
《广西中药志》:"治小儿疳积。"
《四川中药志》:"泄湿,通经。"
骨碎补密被鳞片,不易除净,且质地坚硬而韧,不利于粉碎和煎煮出有效成分,故临床多用其炮制品[1]。
制骨碎补,质地松脆,易于除去鳞片,便于调剂和制剂,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以补肾强骨、续伤止痛为主[1]。如治跌打损伤、腰脚疼痛的骨碎补散(《校注妇人良方》)及肾虚耳鸣、泄泻的加味地黄汤(《本草汇言》)[1]。
骨碎补主含柚皮苷、二氢黄酮苷等[1]。
(1)骨碎补的砂烫品及烘制品中的柚皮苷含量均高于生品,清炒品也比生品略高,说明经炮制后,药物质变酥脆,利于有效成分的提取[1]。
(2)据报道,骨碎补经去毛净制后,可提高总黄酮及柚皮苷的含量;砂烫、砂烫酒制及砂烫盐制,并不影响总黄酮及柚皮苷含量,却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1]。
据研究,二氢黄酮苷具有镇静、镇痛、增强家兔心肌收缩力的作用;骨碎补能促进骨骼对钙和磷的吸收,并能提高血清钙、磷水平,因而利于骨折的愈合;水煎醇沉液具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1]。炮制对骨碎补的化学成分有一定影响,并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故也能增强其药理作用[1]。
将骨碎补的传统砂烫法改为180℃烘箱烘烤10分钟至全部鼓起,撞去毛或经砂烫后的骨碎补放入糖衣锅或滚筒式炒药机中转动,以摩擦撞断绒毛,再取出筛净[1]。新法均可提高饮片质量及工作效率[1]。
二、骨碎补的结构骨碎补的结构是什么
骨碎补的结构是:骨(上下结构)碎(左右结构)补(左右结构)。
骨碎补的结构是:骨(上下结构)碎(左右结构)补(左右结构)。拼音是:gǔsuìbǔ。注音是:ㄍㄨˇㄙㄨㄟ_ㄅㄨˇ。
骨碎补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多年生蕨类植物。羽状复叶,小叶三角形和卵圆形,根茎细长,肉质,多长在树干或岩石上。根茎入药,治骨折_创伤等。
⒈多年生蕨类植物。羽状复叶,小叶三角形和卵圆形,根茎细长,肉质,多长在树干或岩石上。根茎入药,治骨折、创伤等。引明谢肇_《五杂俎·物部三》:“预知子、不留行、骨碎补、益母、狼毒,以性名者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九·骨碎补》_释名_引陈藏器曰:“骨碎补本名猴_。开元皇帝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或作骨碎布,讹矣。”
植物名。骨碎补科骨碎补属,落叶性多年生草本。根茎细长,淡褐色至暗褐色,上面生线状披针形鳞片。叶柄三角形至五角形。一般供观赏,亦可入药。
骨碎补骨碎补(学名:DavalliamariesiiMooreexBak.)是骨碎补科,骨碎补属附生蕨类植物,植株高可达4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鳞片阔披针形或披针形,叶远生,叶柄深禾秆色或带棕色,叶片五角形,四回羽裂;羽片对生或近对生,有短柄,斜展,裂片椭圆形,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囊群盖管状,先端截形,褐色,厚膜质。分布于中国辽宁、山东、江苏及台湾。生于山地林中树干上或岩石上,海拔500-700米。朝鲜南部及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标本产地:日本。该种根状茎药用,有坚骨、补肾之效。(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零珠碎玉糜躯碎首碎骨粉尸零敲碎打
粉身碎骨七零八碎零敲碎打碎尸万段碎玉零玑糜躯碎首零珠碎玉碎骨粉身粉骨碎身碎骨粉尸
1、结论:骨碎补总黄酮对成骨细胞分化和增殖均有促进作用。
2、目的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骨碎补有效成分柚皮苷及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3、本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骨碎补配方颗粒的进行质量研究。
4、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接骨片中红花、血竭、骨碎补进行了定性鉴别。
5、目的骨碎补总黄酮、淫羊藿总黄酮及菟丝子总黄酮对成骨细胞体外培养影响的比较研究。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骨碎补的详细信息
三、砂炒骨碎补简介
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概述 4砂炒骨碎补的炮制方法 5砂炒骨碎补的性状 6骨碎补的性味归经 7骨碎补的功效与主治 8砂炒骨碎补的炮制作用 9骨碎补的炮制研究 9.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9.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9.3工艺研究 10砂炒骨碎补的贮存方法 11参考资料附: 1古籍中的砂炒骨碎补 1拼音
shā chǎo gǔ suì bǔ
stirbaked RHIZOMA DRYNARIAE in sand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砂炒骨碎补为骨碎补的炮制品,方法为砂炒。骨碎补的炮制南北朝刘宋时代已有,见《雷公炮炙论》。骨碎补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Kunze) J.sm.的干燥根茎[1]。骨碎补味苦,性温,归肝、肾经,具有疗伤止痛,补肾强骨的功效,用于跌扑闪挫,筋骨折伤,肾虚腰痛,筋骨痿软,耳鸣耳聋,牙齿松动;外用消风祛斑,治斑秃,白癜风。骨碎补密被鳞片,不易除净,且质地坚硬而韧,不利于粉碎和煎煮出有效成分,故临床多用其炮制品[1]。砂炒骨碎补,质地松脆,易于除去鳞片,便于调剂和制剂,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以补肾强骨、续伤止痛为主[1]。砂炒骨碎补为扁圆状鼓起,质轻脆,表面棕褐色或焦黄色,无鳞叶,断面淡棕褐色或淡棕色,味微涩,气香[1]。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蜜拌润后蒸(《雷公炮炙论》)的方法[1]。
唐代有姜制、去毛炒(《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法[1]。
宋代增加了火炮(《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盐炒(《圣济总录》)、去毛、酒拌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酒浸炒、焙制(《校注妇人良方》)等炮制方法[1]。并开始有对炮制作用的阐述,如《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中载有:“炮猪肾,空心吃,治耳鸣,亦能止诸杂痛[1]。”
明清时代还有炒黑(《普济方》)、炙制(《外科理例》)、蜜拌蒸(《本草纲目》)、蒸焙(《本草汇》)、制炭(《得配本草》)、酒炒(《增广验方新编》)等方法[1]。其中《握灵本草》中还记载有:“有人久泄,诸药不效,用骨碎补末入猪肾中煨熟与食,顿住,盖肾主大小便久泄属肾虚,不可专从脾胃也……炒末揩牙,不独治病,极能坚骨[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砂炒等[1]。
骨碎补片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非药用部位及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1]。筛去碎屑[1]。
砂炒骨碎补的炮制方法为:先将砂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时,投入骨碎补片,不断翻动,炒至鼓起,取出,筛去砂,放凉,撞去毛[1]。
骨碎补为不规则的厚片,周边密被深棕色至暗棕色的小鳞片,柔软如毛,经火燎者呈棕褐色或暗棕色,片面红棕色或淡红棕色,有小黄点呈圆圈状排列[1]。质坚硬,味微涩[1]。
砂炒骨碎补为扁圆状鼓起,质轻脆,表面棕褐色或焦黄色,无鳞叶[1]。断面淡棕褐色或淡棕色,味微涩,气香[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骨碎补味苦,性温。归肝、肾经。
《开宝本草》:"味苦,温,无毒。"
《广西中药志》:"甘微苦涩,温。"
《本草求真》:"入肾,兼入心。"
《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骨碎补具有疗伤止痛,补肾强骨的功效。外用消风祛斑。用于跌扑闪挫,筋骨折伤,肾虚腰痛,筋骨痿软,耳鸣耳聋,牙齿松动;外治斑秃,白癜风。
《中药炮制学》:具有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的功能[1]。
《中药大辞典》:骨碎补具有补肾,活血,止血的功效。治肾虚久泻及腰痛,风湿痹痛,齿痛,耳鸣,跌打闪挫、骨伤,阑尾炎,斑秃,鸡眼。
《中华本草》:骨碎补具有补肾强骨、活血止痛的功效。主肾虚腰痛、足膝痿弱、耳聋、牙痛、久泄、遗尿、跌打骨折及斑秃。
《药性论》:"主骨中毒气,风血疼痛,五劳六极,口(一作’足’)手不收,上热下冷。"
《日华子本草》:"治恶疮,蚀烂肉,杀虫。"
《开宝本草》:"主破血,止血,补伤折。"
《本草正》:"疗骨中邪毒,风热疼痛,或外感风湿,以致两足痿弱疼痛。"
《本草述》:"治腰痛行痹,中风鹤膝风挛气证,泄泻,淋,遗精,脱肛。"
《广西中药志》:"治小儿疳积。"
《四川中药志》:"泄湿,通经。"
骨碎补密被鳞片,不易除净,且质地坚硬而韧,不利于粉碎和煎煮出有效成分,故临床多用其炮制品[1]。
砂炒骨碎补,质地松脆,易于除去鳞片,便于调剂和制剂,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以补肾强骨、续伤止痛为主[1]。如治跌打损伤、腰脚疼痛的骨碎补散(《校注妇人良方》)及肾虚耳鸣、泄泻的加味地黄汤(《本草汇言》)[1]。
骨碎补主含柚皮苷、二氢黄酮苷等[1]。
(1)骨碎补的砂烫品及烘制品中的柚皮苷含量均高于生品,清炒品也比生品略高,说明经炮制后,药物质变酥脆,利于有效成分的提取[1]。
(2)据报道,骨碎补经去毛净制后,可提高总黄酮及柚皮苷的含量;砂烫、砂烫酒制及砂烫盐制,并不影响总黄酮及柚皮苷含量,却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1]。
据研究,二氢黄酮苷具有镇静、镇痛、增强家兔心肌收缩力的作用;骨碎补能促进骨骼对钙和磷的吸收,并能提高血清钙、磷水平,因而利于骨折的愈合;水煎醇沉液具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1]。炮制对骨碎补的化学成分有一定影响,并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故也能增强其药理作用[1]。
将骨碎补的传统砂烫法改为180℃烘箱烘烤10分钟至全部鼓起,撞去毛或经砂烫后的骨碎补放入糖衣锅或滚筒式炒药机中转动,以摩擦撞断绒毛,再取出筛净[1]。新法均可提高饮片质量及工作效率[1]。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