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采桑子重阳赏析(采桑子重阳)

七月网1470

一、《采桑子重阳》的简要赏析是什么

1、整首词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采桑子重阳赏析(采桑子重阳)

2、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3、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4、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和天空泛着白霜。

二、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的意思

1、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

2、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3、此词作于1929年的重阳节(10月11日)。此时距离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也有两年了。而此一阶段毛泽东过得并不舒心: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落选,丢掉了前委书记的职务,前委书记的职务由陈毅同志代替,他的游击战术被冠以“流寇主义”,被指会像黄巢和李自成一样难成大器,而他在会上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必须加强,又被冠以有“形成家长制度的倾向”,遭到部下的反对;

4、身染疟疾,缺乏科学的医治,并且在永定县苏家坡养病期间差一点儿被捕;红四军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他被担架抬到上杭县城继续养病,却没有恢复前委书记的职务。当是时,毛泽东在上杭县城的临江楼上养病,重阳佳节来到,院子里的黄花如散金般盛开。

5、重阳,一个秋高气爽、登高壮观天地间的日子,一个把酒临风、月下赏菊、遍插茱萸怀念先人的节日,毛泽东的梦想和现实再一次发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词。

6、词的开头“人生易老天难老”,直截了当讲人生、宇宙发展的客观规律,表达了一个唯物主义者看待人生的态度。“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讲述时光的流逝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革命者一心为人民的革命事业,只争朝夕,更感觉到时光易逝,转眼又是一年重阳节。

7、接下来“战地黄花分外香”,表达在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的大好形势下,战地上的野菊花绽放吐香,因为时逢重阳节,野菊花显得比平时更美更香。“香”字传神地表达了毛泽东同志积极的心态、愉悦的心情,他借重阳节战地黄花的芳香盛开热情歌颂人民革命战争的良好局势,这是词中感情的激昂和高潮部分。

8、“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不光是战地黄花分外香,就连整个秋天的风光也更胜过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描述秋天江水云天一色,显得更加宽广高远;经霜染过的林木色彩斑斓,比春天还要绚烂多姿。

9、自古至今,多少描写秋天的诗词主题都是失意、悲秋,抒发离别思念之情、人生不得志的伤感情怀。如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中“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萧索心情,孤单寂寞跃然纸上;宋代范仲淹《渔家傲》中“衡阳雁去无留意”的苍凉,雁犹如此,人何以堪;

10、宋代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别离,又是在萧瑟的冷秋,无疑雪上加霜;南宋李清照《醉花阴》中“佳节又重阳…半夜凉初透,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尽了离怀别苦的哀愁,凄凉至极。

11、但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词却一反悲秋伤情的古风,他如实描写战地秋天的艳丽风光,借此比喻革命武装斗争迅猛发展的大好形势。他高歌战地秋景的绚丽壮美,以景抒情,赞美越来越广阔的革命根据地,欢呼全国各地革命红旗高举的伟大战果,抒发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对革命前景充满乐观和信心的伟大情怀。

三、采桑子 重阳赏析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紧承上片意,写景,写的是真实感受。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但却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假如说在这两句中,于秋风春光,尚无所轩轾;那么,紧接着写道:“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这就于秋风春光,已有所抑扬了。为什么“胜似春光”?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呢?“寥廓江天万里霜”,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大不相同。同是秋霜,杜甫联想到的是“公堂”,毛泽东联想到的是“春光”。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显然根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秋风劲”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江天”句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处是“味在咸酸之外”。不得把诗的形象看作某种概念的象征,这比那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筹,是真正的诗意与精深的哲理的统一,是浓郁的诗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辉。它首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并从而又给人以刚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启发。这是诗的最高的意境。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