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酿酿跄跄的读音
酿字错了,应该是踉,踉踉跄跄。读音:[ 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 ],声母分别是l,l,q,q。韵母是都是iàng,声调都是四声。

释义:踉跄:走zhi路不稳。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踉踉跄跄上山来,似当风之鹤。”
白话译文:歪歪斜斜地走上山来,像是风中摇摆的仙鹤。
1.老人拄着拐杖,踉踉跄跄地来到医院。
2.武松提着哨棒,踉踉跄跄走上景阳冈。
3.他看见一个人踉踉跄跄地走了出去。
5.踉踉跄跄不是一个男人应该有的表现。
出处:《儒林外史》第五回:“吃到四更尽鼓,跌跌撞撞,扶了回去。”
译文:吃饭吃到的四更天,走路都不稳了,被人扶了回去。
1、所谓成长,就是逼着你一个人,踉踉跄跄的受伤,跌跌撞撞的坚强。
2、成长是跌跌撞撞还依然向前的勇气;成长是历经磨难却心怀感恩的沉着;成长是经历失败还傲然挺立的霸气;成长是面对困难却坦然微笑的信心。
3、磕磕绊绊的爱情,跌跌撞撞的人生。
二、踉踉跄跄的意思
踉踉跄跄的意思是: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
踉踉跄跄: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头重脚轻,对明月眼红面赤;前合后仰,趁清风东倒西歪。踉踉跄跄上山来,似当风之鹤;摆摆摇摇回寺去,如出水之龟。”
趔趔趄趄、摇摇晃晃、跌跌撞撞、歪歪斜斜、趄趔、蹒跚学步、一瘸一拐。
健步如飞、稳稳当当、四平八稳、凌波微步。
风夹着大雨扑面而来,她使劲向前弓着身子,抓紧伞,进一步,退半步,踉踉跄跄地向前走着。
1、另一位红了眼的妇女,五十二岁的玛欣踉踉跄跄地走进一个胡同,捂着脸流着泪。
2、深夜时分,心旷神怡的你踉踉跄跄地走在幽暗的街道上,却依然谈论着,仿佛超然世外。
3、红灯拦路,车第一个个急停,车上的人们一齐倾向前方。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拎着一个沉甸甸的大旅行包,臂弯里还有一个二三岁的小男孩,由于抽不出手来扶住,踉踉跄跄地跌向一个售票员身边。
4、狂风夹着大雨扑面而来,她使劲向弓着身子子,抓紧伞,进一步,退半步,踉踉跄跄地向前走着。
5、他喝醉了酒,踉踉跄跄走出屋去。
三、踉踉跄跄的拼音怎么读
1、踉踉跄跄的拼音:[ 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 ]
2、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音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
3、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汉语普通话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转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