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理工大轶事(理工大轶事 天涯)

七月网1230

一、黄子卿的人物轶事

当你选择做一名科学家,那么必然就要选择枯燥而艰苦的生活。

理工大轶事(理工大轶事 天涯)

1982年7月28日,新华社发出一条消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物理化学家黄子卿教授,不幸于7月23日病逝,终年82岁……”与这则简短的消息相比,熟悉黄子卿教授的人都知道,这位辞世的老人,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他厚重的学术成果,还有他崇高的精神境界。

中国传媒大学微波工程博士生导师黄志洵,是黄子卿最小的儿子。当记者问他父亲留给其最深刻的记忆时,黄志洵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1980年,北大为黄子卿教授80寿辰举办了隆重的庆祝会,散会后回家,黄志洵陪父亲喝茶聊天,并问起他为什么坚持回国的往事,“有两次机会可以留在美国而未留,当然自己也有损失,以美国的科研环境和实验条件,留下来做研究也许会做出更杰出的成果,但自己并不后悔,因为国家是需要我们这样的人为她出力的。”父亲的话让黄志洵记忆犹新。

时光倒流到1934年,年富力强的黄子卿再度赴美,来到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研究工作。与他第一次赴美留学相比,当年那个勤奋的学生已经是物理化学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那时的黄子卿常常带着午餐,从早上一进入实验室后,就整天不出来。他精心设计了实验装置,并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测量,终于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实验,即精测出水的三相点温度,为0.00981±0.00005℃。这是热力学上的重要数据,也是温度计量学方面的基础工作。后来,美国标准局曾组织人员重复实验,结果与黄子卿的测量结果一致。1935年黄子卿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授予的博士学位。1938年,《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汇刊》发表了黄子卿、贝蒂、本笛克特等三人合写的论文,题为《绝对温标的实验研究(V):水的冰点和三相点的重现性;水三相点的测定》。1948年,美国编辑的《世界名人录》列入了黄子卿的名字。1954年,国际温标会议在巴黎召开,再次确认上述数据,并以此为准,定绝对零度为-273.15℃。教育界是“尽责之处”

人世间有一种博大而强烈的感情,它就是对祖国、对本民族的爱。在获得博士学位后,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主任、芝加哥大学原子能研究所负责人,都想留下风华正茂的黄子卿,他们说:“你的国家正像一只破船在风雨中飘摇,你回去干什么?”黄子卿则非常干脆地回答道:“我愿和我的祖国一起受苦。”就这样,黄子卿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

1937年7月7日,中国全面抗战开始了,一些教授自北平抵天津,设法南下。一艘在近海行驶的2000吨小轮船颠簸前进,船尾一间小房舱中,有物理教授吴大猷、文学家朱自清,还有黄子卿等人。开始是在长沙临时大学,以后是在昆明西南联大,黄子卿每周授课及实验多达36小时,而生活却十分拮据。由于无钱付马车费(那时没有公共汽车),黄子卿每次回家要步行一个多小时,但他却无怨无悔。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当今吏治腐败,我绝不去做官,也不打算弃学经商。教育界虽清苦,却是儿尽责之处也。”

西南联大化学系三年级的重点课程是“物理化学”,由黄子卿讲授。据学生后来回忆,黄子卿教授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考试时,他带两位助教监考20多名学生;考题也难,如能考到80分以上,就是班上的尖子了。黄子卿就是这样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生活着、工作着。西南联大经济系教授李云青曾为他撰写对联:

天大事总如斯,尽他芸案萤窗,只赢得数卷残书,几茎华发;

昆明居大不易,值此米珠薪桂,但愿能半年克敌,一路还乡。

1948年,黄子卿第三次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研究,师从该校化学系主任、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泡令。当时中国正进行解放战争,黄子卿每天焦急地翻阅报纸,收听广播,他每时每刻都在惦念着祖国。泡令教授问他:“黄,把你的全家接到美国来,你就在这里工作,不好吗?”但泡令得到的回答,仍然是与十几年前相似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的家在中国,我一定要回去。”确实,中国是永远的,她的儿子是不会悲观失望的。

1949年夏,黄子卿返回清华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黄子卿到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室任主任,并被评聘为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来被举为数理化学部常务委员)。家也从清华园迁至未名湖畔的燕南园,从此,小楼上总可以看到他的身影,直到他去世为止。

在黄子卿看来,化学和物理学一样,都是实验科学。理论只不过是通过大量实验所进行的抽象归纳的结果。他曾形象地比喻说:“拿马车来做例子,马就好比实验,车就好比理论;马要在前,车要在后。如果把马放在后边,车就动不了啦。”黄子卿认为,正确的、好的实验有永久性,而错误的理论一钱不值。当然,只是实验数据还不是科学;只有对实验数据进行系统的处理,成为或多或少普遍化的理论时,这样的内容才能称为科学。

当回首看黄子卿对科学的看法时,记者突然有种感觉,他说的不仅仅是对物理化学专业的解读,同时也是一位科学家对人生的解读。精确测定了水的三相点让黄子卿一举成名,但他却指出,自1933年以来,水的结构理论已有8个模型,还很难说哪一个模型代表客观真实。几十年来,研究水(H2O)结构的论文多达数百篇,其实还未得到满意的解决。怎样看待这种情况呢?“模型并不等于现象背后的真正客观现实。客观现实是复杂的,而模型是简化的,只能反映一部分(甚至很小部分)的客观现实。如果别的不同模型也能解释同样的实验现象,它就同样有存在的价值。”

而在另一篇文章《重视实验,重视化学》中,黄子卿则诚恳地告诫后辈,“有的青年人把搞理论看得很容易,好像随便就能发明一条定理。其实不然,搞理论是很严肃的工作,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总结出来。……我收到不少青年人的来信,但所说的‘理论’绝大多数是不通的。因此,我劝青年们要克服虚浮急躁,不要总想一举成名。”没有人能全听懂他的课

作为一位已经逝世多年的科学家,记者在收集关于黄子卿教授的资料时发现,他除了留下精深的学术成果,在后人的记忆中也能找到黄子卿的可爱与严谨。时任北京大学教务长的王义遒曾回忆道:1993年,北大化学系1963年毕业生返校座谈,我问他们在校6年,哪位老师教课印象最深,至今不忘?他们异口同声说是黄子卿先生讲的“物理化学”。我问黄先生的课好在什么地方,他们笑笑说:“堂上从来没有全听懂过”,“但因为物理化学很重要,学不懂这门课就白学化学了,没有听懂的一定要通过自学反复琢磨,啃参考书弄懂。自己花了功夫,理解得深,就记得牢。”

了解一位科学家,必须对他的科研成果有所了解,但像黄子卿这样的科学家,他们的文章对于文科出身的记者来说,无疑等同于一部天书。记者的这个顾虑则被黄志洵打破了,他推荐记者看看《电解质溶液理论导论》的序言,“你看看就知道了,一篇专业的论文依然可以进行生动、幽默的叙述。”在这篇序言中写道:“过长的数学推导,不仅使价值和篇幅间的比例互不相称,还会使读者沉醉于数学过程,忘记科学本身……如果一个理论只有很强的数学逻辑性,没有多大的实践意义,它就像街亭的马谡,纸上谈兵头头是道,而临阵考验,则全线垮台。不过这样的理论仍有它的地位,正如马谡仍可用作军事参谋那样,但不应占太长的篇幅耳。实践和严格的科学性是理论的重要标准,而二者并不决定于所用数学的多少和深浅也。”

当然黄子卿的科学思想并不限于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方面。他擅长用简洁的字句,来概括科学工作的规律性,并指出前进的道路。学生和晚辈常常向他提出“究竟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他则精炼地回答道:“科学的核心是一个‘新’字: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公式,新的技术,新的数据。”这就是说,要永远不停止探索和追求,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黄子卿自己就是这样做的。科学,是他的上帝、他的灵魂、他的宇宙!物理化学之外有诗情

我国的老一辈科学家,常常是学贯中西的博学之士。黄子卿不仅是我国物理化学界的一代宗师,而且他对古典文学也有深厚的修养,写出不少意趣深远的旧体诗。

黄子卿自幼饱读诗书,古文根底好,在他的书房之中,除藏有大量自然科学书籍与期刊之外,还有繁多的历史、文学书籍。像《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全唐诗》、《宋诗精华录》等书,常见于案头枕畔。闲暇时,老人便常常脱口吟咏出一些五言或七言旧体诗,偶尔也写词。据黄志洵介绍,他父亲的诗作都抄录在一个本子里,用毛笔纵写,大约有几十首之多。但“文革”开始后,黄子卿家被抄了,他的诗集被毁,当时黄志洵匆忙间仅从那个本子里撕下两张纸,上面留下了黄子卿写的3首诗,这两张纸至今仍被黄志洵所珍藏着。

至今仅留下一些黄子卿的零星诗作。抗日战争时期,早年为美国陆军大学毕业生的祁学启,担任中国陆军的一位师长。1942年,中美发动打通滇缅路的战役,祁学启带兵路过昆明,并去西南联大拜访老友黄子卿。不久之后,祁学启在抗日战场上牺牲。噩耗传来,黄子卿悲痛不已,写下这首意境苍远悲凉的诗:

昆明时期,黄子卿正当壮年,但生活十分清苦,他的这首诗则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三十年(即1941年——笔者注)秋,疟疾缠绵;卖裘书以购药,经年乃痊。追忆往事,不禁怆然:

如果把这些诗句和其夫人夏静仁的诗《乡居有感》(避处尘嚣外,村幽路径深;乱山遮俗念,静水起禅心;儿稚翻思母,家贫不慕金;连年井臼事,蓬鬓久无簪。)对比阅读,就可以感知到,他们并不是以苦难为荣,而是思考着关于越来越广泛地传遍整个中国的信息,关于抗战及其面临的不祥而艰难的时刻,以及关于这场战争何时能取得胜利的结局。因此,其后我们就能理解黄子卿所感到的欢乐:

三十四年(即1945年——笔者注)八月十日,夜雨早寝。清华研究所警笛忽鸣,继闻欢呼声,乃知为日本投降之喜讯也:

1981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黄宏嘉教授第一次读到这两首诗时,感叹道:“吟之颇有放翁韵味!”

但是,抗战结束后大陆并不平静。西南联大闻一多教授饮弹身亡,此事件震惊中外。黄子卿在悲愤之余写下了下面的挽联:

仁则杀身义全授命碧知染绛帷比重泰山无限恨;

诗成死水经补离骚青史传红烛昼吞云梦有余才。

这是一位自然科学家在当时提出的抗议!科学和文学,在几千年之前大约是同一种艺术;科学家和文学家都酝酿着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为什么竟有人认为自己有权结束老友闻一多的生命?!

1976年秋,横行了10年的“四人帮”终于倒台。广大知识分子如久旱之后得甘霖,以十分欣喜的心情迎接了这个事件。这时已经76岁高龄的黄子卿,欣然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

这首诗是家属在1989年发现的,原稿写在北京外文书店于1976年8月寄出的《外文期刊征订通知》背面。黄子卿告诉记者,原诗无题,估计是老人信手而成,但其喜悦奋进之情跃然纸上。

黄子卿虽然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不是诗人,但他那丰富的经历、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笔使他同样写出了堪与诗人媲美的优美诗篇。

有两次机会可以留在美国而未留,但自己并不后悔,因为国家是需要我们这样的人为她出力的。”

“我是中国人,我的家在中国,我一定要回去。”

“我劝青年们要克服虚浮急躁,不要总想一举成名。”

二、科学家们得趣闻轶事

1、物理学家卢瑟福(1871-1937)的实验室里有一个学生非常用功。一天晚上,卢瑟福碰到他,就问:“那么你白天也工作吗?”这个学生自豪地回答说,“没错”,以为自己会得到表扬。卢瑟福却吃惊地问,“但是你什么时候思考呢?”

2、匈牙利血统的数学家埃尔德什与不知多少人共同发表过数学论文,但是未必与他们见过面,而是通信来往。或者,即使见过面,他也未必记得住人。有一次,他碰见一位数学家,就问他是哪里的人。那人说,“温哥华”。埃尔多什说,“是吗,那么你一定认识我的好朋友埃利奥特.门德尔松”。那人说,“我就是你的好朋友门德尔松”。

3、一次,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学生在走廊里堵住匈牙利血统的美国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呃,对不起,诺伊曼教授,能不能请您帮我看一道积分题?”“好吧,小伙子,只要是能很快做出的题。我可忙得很啊”。“我做这道积分题有些麻烦”。“让我看看。”(看题)“答案有了,小伙子,是2π/5”。“我知道答案,先生,答案在题的后面。不过我不知道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好吧,我再看看。”(看题)“答案是2π/5。”学生有点不知所措,“呃,先生,我――知道――答案,就是不知道怎么推导出来。”“小伙子,你到底要什么?我已经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出这道题了”。

4、艾尔伯特.爱因斯坦会拉小提琴,有一次他参加排练海顿的弦乐四重奏。可是,进入第二乐章时,他连续四次都出错。此时大提琴手抬头看他一眼,说,“你的问题呀,艾尔伯特,就是不会数数。”

5、一天,德国化学家李比希(1803-1873)看到自己的助手无比兴奋地跑来了,说刚刚发现了万能溶剂。李比希问,“什么是万能溶剂呢?”助手说,“就是能溶解所有东西的溶剂”。李比希说,“那么,你把这个万能溶剂储存在什么地方呢?”

6、 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费希尔一次遇见小说家赫尔曼.苏德曼,苏德曼感谢费希尔发现了佛罗拉(一种安眠药),“你知道,它的效力太强了,我简直不用服药,只要看一眼放在床头柜上的佛罗拉,就足以入睡。”费希尔说,“太巧了,我要是睡不着了,我就拿起你的一本小说。事实上,我只要扫一眼放在床头柜上的任何一本你的美妙的小说,就足以倒头便睡。”

7、德国著名物理化学家能斯特(1864-1941)开发出一种电灯,称为“能斯特灯”,这项技术产品的销售为他带来一大笔可观的收入。他的一位同事不无醋意地问他,下一项开发项目是不是制造钻石。能斯特说,“不是,我现在有的是钱,买得起钻石,不需要造钻石了。”

8、民用航空问世不久,一次大数学家希尔伯特受邀请去外地做数学演讲,题目由他定。于是,它将题目定为“费尔马大定理的证明”。果不其然,听者如潮。可是,演讲内容与费尔马大定理毫无关系。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选一个与演讲内容完全无关的题目,他说:“费尔马大定理的证明这个题目是为万一飞机失事而准备的。”

9、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1900-1958)的同事们都知道,不能让这位笨手笨脚的人做实验。只要他做实验,一定出问题。同事们戏称之为“泡利效应”。有一天,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又出了问题,找不出原因,泡利也不在场,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几天后才发现,事故发生之时,正巧泡利乘坐的火车从实验大楼旁边驶过。

10、简单介绍几个,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三、科学家的趣闻轶事

1、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AlvaEdison)是位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爱迪生于1847年 2月11日诞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兰小市镇。父亲是荷兰人的后裔,母亲曾当过小学教师,是苏格兰人的后裔。爱迪生7岁时,父亲经营屋瓦生意亏本,将全家搬到密歇根州休伦北郊的格拉蒂奥特堡定居下来。搬到这里不久,爱迪生就患了猩红热,病了很长时间,人们认为这种疾病是造成他耳聋的原因。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师”。由于母亲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他对读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一目十行,过目成诵”。8岁时,他读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狄更斯的著作和许多重要的历史书籍,到9岁时,他能迅速读懂难度较大的书,如帕克的《自然与实验哲学》。10岁时酷爱化学。11岁那年,他实验了他的第一份电报。为了赚钱购买化学药品和设备,他开始了工作。12岁的时候,他获得列车上售报的工作,辗转于休伦港和密歇根州的底特律之间。他一边卖报,一边兼做水果、蔬菜生意,只要有空他就到图书馆看书。他买了一架旧印刷机,开始出版自己的周刊——《先驱报》,第一期周刊就是在列车上印刷的。他用所挣得的钱在行李车上建立了一个化学实验室。不幸有一次化学药品着火,他连同他的设备全被扔出车外。另外有一次,当爱迪生正力图登上一列货运列车时,一个列车员抓住他的两只耳朵助他上车。这一行动导致了爱迪生成为终身聋子。

3、1862年8月,爱迪生以大无畏的英雄气魄救出了一个在火车轨道上即将遇难的男孩。孩子的父亲对此感恩戴德,但由于无钱可以酬报,愿意教他电报技术。从此,爱迪生便和这个神秘的电的新世界发生了关系,踏上了科学的征途。

4、1863年,爱迪生担任大干线铁路斯特拉福特枢纽站电信报务员。从1864年至1867年,在中西部各地担任报务员,过着类似流浪的生活。足迹所至,包括斯特拉福特、艾德里安、韦恩堡、印第安那波利斯、辛辛那提、那什维尔、田纳西、孟斐斯、路易斯维尔、休伦等地。

5、1868年,爱迪生以报务员的身份来到了波士顿。同年,他获得了第一项发明专利权。这是一台自动记录投票数的装置。爱迪生认为这台装置会加快国会的工作,它会受到欢迎的。然而,一位国会议员告诉他说,他们无意加快议程,有的时候慢慢地投票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从此以后,爱迪生决定,再也不搞人们不需要的任何发明。

6、1869年6月初,他来到纽约寻找工作。当他在一家经纪人办公室等候召见时,一台电报机坏了。爱迪生是那里唯一的一个能修好电报机的人,于是他谋得了一个比他预期的更好的工作。10月他与波普一起成立一个“波普——爱迪生公司”,专门经营电气工程的科学仪器。在这里,他发明了“爱迪生普用印刷机”。他把这台印刷机献给华尔街一家大公司的经理,本想索价5000美元,但又缺乏勇气说出口来。于是他让经理给个价钱,而经理给了4万美元。

7、爱迪生用这笔钱在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沃德街建了一座工厂,专门制造各种电气机械。他通宵达旦地工作。他培养出许多能干的助手,同时,也巧遇了勤快的玛丽,他未来的第一个新娘。在纽瓦克,他做出了诸如蜡纸、油印机等的发明,从1872至1875年,爱迪生先后发明了二重、四重电报机,还协助别人搞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英文打字机。

8、1876年春天,爱迪生又一次迁居,这次他迁到了新泽西州的“门罗公园”。他在这里建造了第一所“发明工厂”,它“标志着集体研究的开端”。1877年,爱迪生改进了早期由贝尔发明的电话,并使之投入了实际使用。他还发明了他心爱的一个项目——留声机。电话和电报“是扩展人类感官功能的一次革命”;留声机是改变人们生活的三大发明之一,“从发明的想象力来看,这是他极为重大的发明成就”。到这个时候,人们都称他为“门罗公园的魔术师”。

9、爱迪生在发明留声机的同时,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对电灯的研究取得了突破,1879年10月22日,爱迪生点燃了第一盏真正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为了延长灯丝的寿命,他又重新试验,大约试用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才找到了新的发光体——日本竹丝,可持续1000多小时,达到了耐用的目的。从某一方面来说,这一发明是爱迪生一生中达到的登峰造极的成就。接着,他又创造一种供电系统,使远处的灯具能从中心发电站配电,这是一项重大的工艺成就。

10、他在纯科学上第一个发现出现于1883年。试验电灯时,他观察到他称之为爱迪生效应的现象:在点亮的灯泡内有电荷从热灯丝经过空间到达冷板。爱迪生在1884年申请了这项发现的专利,但并未进一步研究。而旁的科学家利用爱迪生效应发展了电子工业,尤其是无线电和电视。

11、爱迪生又企图为眼睛做出留声机为耳朵做出的事,电影摄影机即产生于此。使用一条乔治伊斯曼新发明的赛璐珞胶片,他拍下一系列照片,将它们迅速地、连续地放映到幕布上,产生出运动的幻觉。他第一次在实验室里试验电影是在1889年,1891年申请了专利。1903年,他的公司摄制了第一部故事片“列车抢劫”。爱迪生为电影业的组建和标准化做了大量工作。

12、1887年爱迪生把他的实验室迁往西奥兰治以后,为了他的多种发明制成产品和推销,他创办了许多商业性公司;这些公司后来合并为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后又称为通用电气公司。此后,他的兴趣又转到荧光学、矿石捣碎机、铁的磁离法、蓄电池和铁路信号装置上。

1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研制出鱼雷机械装置、喷火器和水底潜望镜。

14、1929年10月21日,在电灯发明50周年的时候,人们为爱迪生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德国的爱因斯坦和法国的居里夫人等著名科学家纷纷向他祝贺。不幸的是,就在这次庆祝大会上,当爱迪生致答辞的时候,由于过分激动,他突然昏厥过去。从此,他的身体每况愈下。1931年10月18日,这位为人类作过伟大贡献的科学家因病逝世,终年84岁。

15、爱迪生的文化程度极低,对人类的贡献却这么巨大,这里的“秘诀”是什么呢?他除了有一颗好奇的心,一种亲自试验的本能,就是他具有超乎常人的艰苦工作的无穷精力和果敢精神。当有人称爱迪生是个“天才”时,他却解释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二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他在“发明工厂”,把许多不同专业的人组织起来,里面有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工人共100多人,爱迪生的许多重大发明就是靠这个集体的力量才获得成功的。他的成就主要归功于他的勤奋和创造性才能以及集体的力量,此外,他的妻子也曾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16、1868年10月11日发明“投票计数器”,获得生平第一项专利权。

17、1869年10月与友人合设“波普——爱迪生公司”。

18、1870年发明普用印刷机,出让专利权,获4万美元。在纽约克自设制造厂。

19、1872—1876年发明电动画机电报,自动复记电报法,二重、四重电报法,制造蜡纸炭质电阻器等。

20、1876年在新泽西州的门罗公园建立了一个实验室——第一个工业研究实验室。它是现代的“研究小组”这一概念的创始。发明碳精棒送话器。申请电报自动记录机专利。

21、1877年在门罗公园改进了早期由贝尔发明的电话,并使之投入了实际使用。获得三项专利:穿孔笔、气动铁笔和普通铁笔。 8月20日发明了被证实为爱迪生心爱的一个项目——留声机。

22、1878年爱迪生宣称要解决电照明的问题。英国皇家学会举办留声机展览。改良留声机,设计微音器,扩音器,空中扬声器,声音发动机,调音发动机,微热计,验味计等。2月19日获留声机专利。7月与宾夕法尼亚大学派克教授赴怀俄明观察日全蚀,并用他发明的气温计测量太阳周围全体的温度。8月返回门罗公园,重新投入科研实验当中。英国批准爱迪生“录放机”专利申请。9月访问康涅狄克州的威廉·华莱士。开始进行发明电灯的研究。10月5日提出等一份关于铂丝“电灯”的专利申请。

23、1879—1880年经数千次的挫折发明高阻力白炽灯。改良发电机。设计电流新分布法,电路的调准和计算法。发明电灯座和开关。发明磁力析矿法。

24、1879年8月30日爱迪生和贝尔在萨拉托加溪市的市政厅各自演示了电话装置,结果爱迪生的电话比贝尔的清晰。10月21日发明高阻力白炽灯,它连续点燃了40个小时。11月1日申请碳丝灯专利。12月21日《纽约快报》报道了爱迪生的白炽电灯。12月25日对来自纽约市的3000名参观者在门罗公园作公开电灯表演。

25、1880年研究直升机。获得电灯发明专利权。制成磁力筛矿器。1月28日提出“电力输配系统”专利书。2月18日《斯克立柏月刊》发表了《爱迪生的电灯》一文,正式发表了电灯的发明。5月第一艘由电灯照明的“哥伦比亚号”轮船试航成功。

26、12月成立纽约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

27、1881纽约第五大街总部设立。成立一个白炽灯厂于纽约克。设立发电机,地下电线,电灯零件的制造厂。在门罗公园试验电车。

28、1882发明电流三线分布制。申请专利141项。9月4日成立第一所中央厂。 12月底美国各地建立了150多个小电站。

29、1885年5月23日提出无线电报专利。

30、1887—1890年改良圆筒式留声机,取得关于留声机的专利权80余份。经营留声机,唱片,授语机等制造和发售事业。

31、1889年参加巴黎百年博览会。发明电气铁道多种。完成活动电影机。

32、1890—1899年设计大型碎石机,研磨机。在奥格登矿地亲自指挥用新方法大规模开发铁矿。

33、1891年发明“爱迪生选矿机”,开始自行经营采矿事业。获得“活动电影放映机”专利。5月20日第一台成功的活动电影视镜在新泽西州西奥兰治的爱迪生实验室向公众展示。

34、1893年爱迪生实验室的庭院里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电影“摄影棚”。

35、1894年4月14日在纽约开辟第一家活动电影放映机影院。

36、1896年年4月23日第一次在纽约的科斯特—拜厄尔的音乐堂使用“维太放映机”放映影片,受到公众热烈欢迎。

37、1902年使用新型蓄电池作车辆动力的试验,行程为5000英里,每充一次电,可走100英里,获得成功。

38、1903年爱迪生的公司摄制了第一部故事片《列车抢劫》。

39、1909年费时十年,蓄电池的研究,终于成功。制成传真电报。获得原料机、加细碾机、长窑设计专利。

40、1910—1914年完成圆盘式留声机,不损唱片和金钢石唱片。完成有声电影机。

41、1912年发明“有声电影”。研制成传语留声机。

42、1914—1915年发明石碳酸综合制造法,并合留声机和授语机为远写机,一方电话机可自动纪录对方说话。自行制造苯、靛油等。

43、1915—1918年完成发明39件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鱼雷机械装置,喷火器和水底潜望镜等。

关于理工大轶事,理工大轶事 天涯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