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武的故事作文200
1、苏武的故事作文200
苏武,字子卿。杜陵人,是西汉尽忠守节的著名人物。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将之职奉命出使匈奴。由于匈奴的缑王谋划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顺汉朝,而汉朝的副使张胜牵涉在内,苏武也受牵连。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后来,昭帝即位后,汉朝和匈奴和亲,汉朝要匈奴送还苏武等使臣,但单于却慌称苏武等人已经死去。后来,汉朝使者有到了匈奴地区,终于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著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单于只好把苏武等九人送还。苏武在匈奴的时间很长,前后共有十九年。
2、苏武,字子卿。杜陵人,是西汉尽忠守节的著名人物。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将之职奉命出使匈奴。由于匈奴的缑王谋划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顺汉朝,而汉朝的副使张胜牵涉在内,苏武也受牵连。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后来,昭帝即位后,汉朝和匈奴和亲,汉朝要匈奴送还苏武等使臣,但单于却慌称苏武等人已经死去。后来,汉朝使者有到了匈奴地区,终于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著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单于只好把苏武等九人送还。苏武在匈奴的时间很长,前后共有十九年。
3、苏武用他的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他用他的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4、塞外的风呼呼地怒号著,大雪纷飞。在北海这个地方,终年白雪皑皑,荒无人烟,连鸟兽也很少飞过。北海边上,有着一群正在漫步著羊。在羊旁边,有一个佝偻背的老人,塞外出来的风吹乱了老人稀疏的白发,这银色的胡须仿佛再告诉我们老人的沧桑……
5、汉帝为了答谢匈奴单于的善意,命苏武带领军团出使匈奴——一个荒凉的国度。因为“虞常事变”,苏武等人被扣押,面对名和金钱的诱惑,面对酷法严刑,有人屈服了,得到了荣誉富贵,而苏武始终不肯向匈奴单于面向称臣。为此,他被流放北海边牧羊,条件十分无理——公羊生仔,苏武才能获释归汉。
6、茫茫北海,一望无垠,地冻天寒,人迹罕见,苏武身上单薄的衣服,饱经风雪的洗礼,支离破碎,仅能蔽体,早已失去御寒的功效,寒风似箭刺入骨子里。苏武饥食毡,渴饮雪水,心中却依然守信诺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7、悠悠十九年,已是两鬓花白,终于有了回国的机会回到祖国的那一刻,高抬头颅,苏武激动地流下泪水。
8、苏武的英雄气节谱写一曲正气歌。他的故事让我流泪,走在秋风中的我,读懂了如何忠诚!
9、一、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10、李陵:“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
11、班固:“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12、李白:“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13、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14、欧阳修:“盖诗者,乐之苗裔与。汉之苏、李,魏之曹、刘,得其正始。”
15、陈杰:“伸脚踏沙迹,开口吃汉天。见天不见雪,况辨雪与毡。环观不敢杀,谓是不死仙。汉庭方求不死该,方士取露和玉屑,何如老臣毡夹雪。”
16、柴望:“十九年间不辱君,论功何独后诸臣。若教倒数凌烟像,也是当时第一人。”
17、徐钧:“胡沙不隔汉家天,一节坚持十九年。白首微官甘属国,耻随李卫老戎旃。”
18、陈普:“伏匿穷庐煖意回,子卿一夜梦阳台。归来不与曾孙议,未必麒麟生面开。”
19、文天祥:“独伴羝羊海上游,相逢血泪向天流。忠贞已向生前定,老节须从死后休。不死未论生可喜,虽生何恨死堪忧。甘心卖国人何处,曾识苏公义胆不。”“漠漠愁云海戌迷,十年何事望京师。李陵罪在偷生日,苏武功成未死时。铁石心存无镜变,君臣义重与天期。纵饶夜久胡尘黑,百炼丹心涅不缁。”
20、王世贞:“自汉通匈奴,宋通金虏,建节衔命,无岁无之。至于渝沙轶漠,候月占星,劳饥空乏于酪毳之乡。流离偃蹇于丁零之区。邻死不渝。岁寒不雕。惟苏子卿、洪光弼称焉。”
21、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去攻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中郎将苏武拿着使节,带着张胜和常惠,出使匈奴。苏武到了匈奴,送回匈奴的使者。苏武正想等单于写一个回信就回中原,没想到这时,发生了一件倒霉的事。
22、苏武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封他为王。卫律有一个部下叫虞常,对卫律很不满,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是好朋友,就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带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张胜很支援虞常,但是这个计划失败了。单于很生气,叫卫律审问虞常,还查出了同谋的人。苏武本来是不知道这件事的,张胜到了这个时候,才告诉他。苏武说,“事情已经到了这步田地,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审问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拔出刀要自杀。张胜和常惠急忙夺去了他手里的刀。单于叫卫律去劝苏武投降,苏武见是劝自己投降的,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说罢,又拔出刀自杀。卫律慌忙把他抱住,但苏武因失血过多,而昏了过去。待苏武醒来,单于又叫苏武投降,苏武不投降。单于就把苏武关到一个露天地窖里,不给他吃不给他喝,想让他折节投降。
23、这时正是冬天,外面正下著鹅毛大雪,苏武饿了就扯一些破皮带,羊皮片吃;渴了,就吃一口雪。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匈奴以为是神在帮他,之后又把他带到了北海放羊,并且说等公羊下了小羊你再回去吧!苏武又冷又饿又孤独。那里都可以说是滴水成冰了。但是苏武还是坚持下去了。
24、苏武出使时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人们都出来迎接,他们看见苏武头发、胡须全白了,没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25、暮秋时节,凛冽的寒风将满地的枯叶吹得四处飞扬。严寒笼罩着世界。寒冷中我读懂了苏武,明白了苏武的心声,明白了苏武的忠诚,明白了苏武为何被后世传诵!(抒情式开头,排比的修辞层层递进,感情真挚,话语有力!)
26、苏武,字子卿。杜陵人,是西汉守节的著名人物。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将之职奉命出使匈奴。(简单背景介绍,让读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增强文章的厚重感。)
27、苏武出使匈奴之前,有个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重用他,封他为王。卫律有一个部下叫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逼迫苏武投降,但苏武绝不投降。单于把苏武流放弄到北海,只有公羊生仔,苏武才能获释归汉。苏武不为所动,渴饮雪,饥吞毡,依旧手持汉朝符节,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此处缺少苏武牧羊的肖像描写和必要的环境描写,文章就成了单一的相关材料连结,而不是创作了。请你参考历史图片,补上描写内容。)后来,昭帝即位后,汉朝和匈奴和亲,汉朝要匈奴送还苏武,苏武这位坚贞不屈的英雄终于回到了祖国。
28、“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苏武的英雄气节谱写了一曲“威武不能屈”的正气歌。青山依旧,绿水依然,秋还是那样寒冷。走在秋风中的我终于读懂了何为“忠诚”何为“英雄”!(引用式+抒情式结尾,升华主题。)
29、挥一挥衣袖,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山纸河墨,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为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30、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汉节,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31、朔风凛冽,他与冷月作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笳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著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朝廷,精忠报国。冰雪飘飞,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32、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33、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册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34、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35、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36、苏武苏武,中国西汉大臣。(前140—前60)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死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37、本文入选北师大教材12册第六单元英雄清朝任颐绘《苏武牧羊》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著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著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讯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著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讯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38、苏武用他的浩然正气,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他用他的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
二、苏武的议论文
1、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苫,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2、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却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3、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节选)
4、苏子卿在贝加尔湖湖畔。他披着一件白羊裘,毡履,毡裳,毡巾覆首,独立在苍茫无际的西伯利亚荒原当中,有雪潮一样的羊群在他背后。他在孟春的黄昏时分,待要归返穹庐,背景中贝加尔湖上的冰涛,与天际的白云波连山竖。
5、他向着东行,遥遥地望南翘首:眼阵中含蓄着无限的悲哀,又好像燃着希望一缕。他只相信自己,只相信自己的祖国。
6、他的心里只有大汉。卫律的劝说他不听,李陵的意见他当耳旁风。他新娶的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他的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他谁的话都不听,他用他的坚持塑造了他自己。
7、一个野花烂漫的碧绿的大平原,平原中立着一个持杖的女人,背后也涌着一群归羊。那是苏武归国后的风光,他的弃妻,他的群羊无恙;可那牧羊女人的眼中,那含蓄的是悲愤?还是凄凉?(《女神》节选)
8、荒凉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着,不远处坐着一位手持汉节的人,从黑发到白头,用半生的心血续写着丹青。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谁也不记得,遥远的北海上,立着一座汉朝不倒的丰碑。
9、汉节上的漆一层层褪去,老人的眼里却始终燃着一丝火光。匈奴的可汗惧怕:"怎么还有这么固执的人?"他更无法理解,这半生的重量承起的竟是中华民族永世的骄傲!
10、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是更有人选择个性的无碍释放,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而往往是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到永恒的答案。(2002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与永恒拔河》节选)
11、《苏武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苏武与其副使张胜同被单于抓获后,面对单于的诱惑和威逼,苏武选择了精忠报国,而张胜最终选择了投降。以常理推断,对苏武的宁死不屈和拒不投降,凶残的单于不可能不杀他。但正是由于苏武的这种节操,却赢得了单于的尊敬和历史上的美名。而张胜、李陵乃至卫律,则被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事实上,历史上由于自尊而获得他尊的例子不胜枚举。(《苏武的尊严》节选)
12、中国人历来看重道德与名节。旧时高洁的文人即使在百般困顿之中,依旧保持"人淡似菊"的操守。古代烈女被市井泼皮碰碰手臂,竟然利刃断手,以致留下烈节牌坊。汉代苏武被迫牧羊,在冰天雪地中"渴饮雪,饥吞毡",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凛然持汉节而不改其志。“时穷节乃现,一一垂青史”。所有这些,都留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佳话。(《道德与名节》节选)
13、在苏武出使匈奴时,因随行人员参与了匈奴人的叛乱而被扣留。在危难之中,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又抱定必死的决心,决不"屈节辱命"。面对卫律始而威胁,既而利诱,最终又以断水绝粮相逼等手段的逼迫,他从容处之。在受审时,他甚至以自刎来避免受辱。后来的审讯中,卫律当场"剑斩虞常"以此胁迫汉使,副使张胜在此情况下投降了,而苏武面对卫律之剑,岿然不动。卫律又以富贵劝诱,苏武则直言怒斥,更以两国安危责之。在匈奴将他置于冻饿之境时,苏武仍然没有屈服,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信念,他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还是"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念念不忘自己是汉朝的使者。匈奴又派故人李陵来劝降,企图打消他对汉朝的眷恋之情,苏武不作正面的交锋,只是以君臣和国家的大义自剖心迹,反倒使李陵感到羞愧,无言以对。(《信念》节选)
14、悠悠岁月,历尽多少冷暖:滚滚浪花,淘尽多少英雄,但伟人之风永存。
15、那是苏武牧羊的北海吧!苏武选择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节,发扬了华夏文明的优良品德。这样的选择崇高、无私!
16、浩浩天地,朗朗乾坤,多少仁人志士留芳百世,虽死犹荣。他们或是崇高无私,或是明智无悔,或是崇高质朴。正是他们所做出的无上光荣的选择,使得我们的民族摺焰生辉,使华夏文明万古流芳。
17、历史选择了苏武,苏武选择了崇高无私,选择了明智,选择了质朴。那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历史的星空中最耀眼的星座,引领着后来者在暗夜里找寻生命的座标,勇往直前而不迷失。(《无尚的选择》节选)
18、当苏武牧羊于北海时,单于派降将李陵到北海劝说苏武投降。李陵说:"单于诚心诚意等待您归顺,看来永远不会让您回大汉了。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罪,有谁知道您对朝廷的忠义呢?"李陵历数苏武出使匈奴以后一家的悲惨遭遇(大哥和弟弟被迫自杀,母亲去世,妻子改嫁,儿女不知去向),妄图动摇苏武归汉的决心。但是,苏武却坚定地说:"我平时就希望为朝廷抛头颅、洒热血,如今有了舍身报效的机会,就是挨刀斧、下汤锅,也是甘心乐意的。"他始终不受诱惑,为后人所颂仰。(《热爱祖国坚贞不屈的使者》节选)
三、求苏武评价(作文)
苏武用他的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他用他的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苏武,在他身上,散发着一股为了国家利益而无所畏惧的气息。在匈奴时,面对卫律的不公平审讯,他从“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表现他对汉朝的忠心;面对冰天雪地,他决不放弃,啮雪咽旃,此志不渝;面对李陵言其家庭之不幸,“老母终堂,生妻去帷”,依旧不改其本色。即使在归国之后,未受到与匈奴提供的可相提并论的厚待,也丝毫未生谋反之心,坚守着对国家的忠心,展现着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节操。因此,昭帝遗言中还提到苏武“明习故事”和“奉使不辱命”这两点。可见,苏武为了民族尊严与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是多么深入人心。苏武不屈的性格,不是表面花俏的修饰,而是真真切切的行为。自古英雄多磨难,但磨难后才能真正了解英雄。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关于本次苏武作文和苏武作文素材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