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大道之行也教案(大道之行也教案第二课时)

七月网5170

一、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五篇】

【#教案#导语】“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无我整理了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道之行也教案(大道之行也教案第二课时)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

(1)关注生字读音。与(jǔ)矜(guān)分(fèn)恶(wù)

(2)关注句子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女子出嫁。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指导朗读。对诵读作具体指导,在诵读中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你认为哪一个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明确:天下为公:一个“公”字点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这两句话是怎样体现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特征的?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读降调。“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4.指名朗读。要求读出理解、读出层次,直至背诵。

1.《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本文“大同”社会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思考,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推选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再如,从“往来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男有分,女有归”的理想社会。第二题从正面设问,引导学生挖掘当前社会的积极健康因素,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掌握文章的内容意义,熟练背诵文章。

教师组织学生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相机引入。

检查预习。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指正。

教师范读。学生聆听,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加上拼音。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留心容易读错的地方,作上标记。

学生齐读。一起读课文,准确明白节奏重音等。

教师自渎。小声跟读,巩固读法。

(1)大道之行也:用提示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就是“大道”的内涵。

(2)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要有停顿变化,不能连的太紧。

(3)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意思。

(5)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主要形式有:1、男生齐读。2、女生齐读。3、左边齐读。4、右边齐读。5、同桌齐读。6、学生自渎。

指名朗读课文,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学。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互相说一说,听一听,指出其中的不足,记录共同存在的疑惑或有争议的地方。

学生代表提出问题,教师相机组织解释疑惑或指正引导,形成共识。

教师提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目标设计: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大同”社会的社会局面怎么样?

教师给学生5分钟的探究时间,学生自主开展。

教师补充古代儒家人的政治理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

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领悟。

1、教师出示老子《道德经》片段,组织阅读,比较理解,加深认识。

2、组织学生谈谈“大同”社会的理想是否能够实现。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晋代陶渊明也构想了令人向往的桃源生活。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像孙中山、谭嗣同、康有为等人。毛泽东主席更是提出了与之类似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努力,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儒家经典著作,出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

(1)背诵课文(2)理解意思(3)领悟“大同“社会

选贤与(jǔ)能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

男有分(fè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2、学生自读课文,能够读顺课文

(1)“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2)“故人不独亲………”“使老有所终……”中的“人”“使”各统领其下两

(3)“货”“力”两字后一顿,表明观点;

(4)“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6)“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7)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课堂解决。

闭而不兴:杜绝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1、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2、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指导学生根据层次一层一层地背诵)

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你理想中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此,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2、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话。

二、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

1、《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下面是我分享的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大道之行也》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2、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4、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5、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6、《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7、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8、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9、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10、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11、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12、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13、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14、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15、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16、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17、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18、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19、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20、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21、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22、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2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24、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25、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26、(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27、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8、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29、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30、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1、(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32、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33、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34、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5、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36、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37、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38、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9、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40、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41、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42、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43、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44、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45、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46、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47、教师可以播放科幻VCD片,激发学生想像。

48、“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49、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50、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1、 2.下面是一段不规范的译文,请学生读后评价,并说出简洁正确的译法。

52、大道推行的时候,天下是大家的天下,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负责工作,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所以人不单单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单单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让老人有人养老送终,让年轻人得到重用,让年幼的孩子能快快长大,让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的人和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让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人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叫理想社会。

53、[注]正确译文,参考教参P207相关资料。

54、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④男有分,女有归

55、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56、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57、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8、一、查找资料,搜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未来的不同畅想的内容,在班内组织一次以“畅想未来”为题的读书交流会。

59、二、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60、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61、①昔者仲民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②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③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④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⑤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为小康。”

62、 2.“大同”与“小康”的区别是什么?这里的“小康”与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小康”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63、 1.①以前,孔子有次作为礼宾参加蜡祭。祭事结束后,他到城门观台上游览,不禁感叹起来。

64、②大道实行的时代和夏、商、周几位英明人物在位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但那时的情景古书上还记载了一些。

65、③君主世袭成为制度,修筑城郭沟池以加强防御。制定礼义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用以端正君臣之分,加强父子感情,促进兄弟和睦,使夫妇关系和顺,用以设立各种制度,划分田地和住地的疆界,使勇力和智力得到尊重,使个人建立的功劳属于自己。

66、④他们用礼来显示正义,考验信实,指明错误,确立仁让典范,给人们指示永远遵循的原则。

67、⑤如果有人不遵循这样的原则,即使他有权有势,也要把他罢免,使人们都知道他是危害社会的人。

68、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69、大道之行也基本特征:人人受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谋闭不兴

70、教学后记:学生基本能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且能背诵并全文,默写尚欠火候。

三、《大道之行也》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大道之行也》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选贤与能()睦()鳏()恶()

矜(原读jīn,在文中读)幼有所长()男有分()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兴:

4、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5、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6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废疾者(废疾:)女有归(归:)

谋闭而不兴(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作:)大同(同:)

3、写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及其意义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大道之行也》选自()。这是()家经典之一,是西汉()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6、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2.初步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进而感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1.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扫清文字障碍。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可小组讨论。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1.掌握相关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学生齐背《桃花源记》……文中的桃花生活是历代文人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但早在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关于人类美好生活的构想,我们的先哲们把这种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种社会是怎样的。

1.检查预习情况(重点字词的注音与解释)

4.围绕以下问题小声读课文: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也”?

5.自读课文,对课文的字词句进行解释

7.齐读课文,思考:(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3)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怎样?

1、发挥你的想像,把大同社会的场景进行形象的描绘。

2、“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3、你如何看待我们政府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和这个大同社会的关系?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尽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五)课堂练习(字词句释为主,具体内容略)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⑴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画卷。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本文分三层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他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

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1.思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关于大道之行也教案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