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因斯坦得过多少次诺贝尔奖,分别是
1、只有一次。就是在1921年(42岁),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2、光电效应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而神奇的现象。在高于某特定频率的电磁波照射下,某些物质内部的电子会被光子激发出来而形成电流,即光生电。光电现象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兹于1887年发现,而正确的解释为爱因斯坦所提出。科学家们在研究光电效应的过程中,物理学者对光子的量子性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对波粒二象性概念的提出有重大影响。
3、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毕业于苏黎世大学,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
4、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1905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1955年4月18日去世,享年76岁。
5、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6、诺贝尔物理学奖是1900年6月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属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后添加了‘经济’奖)5种奖之一。
7、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奖金,每年的奖项候选人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国院士、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委员会的委员、曾被授与诺贝尔物理或化学奖金的科学家、在乌普萨拉、隆德、奥斯陆、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大学、卡罗琳医学院和皇家技术学院永久或临时任职的物理和化学教授等科学家推荐。
二、《“爱因斯坦-贝索”手稿》
1、爱因斯坦有个好友叫贝索(MicheleBesso)。1913年的“爱因斯坦-贝索”手稿显示,贝索和格罗斯曼(就是他爹走后门,帮助爱因斯坦找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爱因斯坦从此不再兼职可以有充裕的清闲观察宇宙,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一样在科研中启发了爱因斯坦。
2、据外媒报道,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一份罕见的涉及一系列关键计算的科学手稿在巴黎的拍卖会上进行拍卖。毫无疑问,这是有史以来拍卖的最有价值的爱因斯坦手稿。
3、这份珍贵的手稿详细记录了爱因斯坦在发展广义相对论时的一个关键阶段,显示了他为解释水星轨道上的异常现象而绞尽脑汁的过程。手稿写于1913年6月至1914年初,是由爱因斯坦和其挚友米歇尔·贝索(Michele Besso)在苏黎世共同撰写完成,也被称为爱因斯坦—贝索手稿。它一共54页,其中26是爱因斯坦的笔迹,25是贝索的笔迹,3页两位科学家的笔迹。
4、贝索是一位瑞士(意大利犹太人)的工程师,他富有想象力,充满爱心。爱因斯坦和他相识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Swiss Federal Polytechnical School),之后两人又一起在伯尔尼专利局工作多年。
5、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让他声名大噪的著名的狭义相对论原始论文。在论文的结尾,爱因斯坦将贝索作为其唯一的致谢对象。他写道:“总而言之,我的朋友兼同事贝索在我的工作中坚定地支持我,并给予了我许多宝贵的建议,我非常感谢他。”
6、一直以来贝索都是爱因斯坦最珍视的挚友之一,也是其最重要的合作者。
7、这份爱因斯坦—贝索手稿并不是最终稿,里面的一些计算也存在着错误,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导致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最终诞生。
8、两人暂停有关研究后,贝索将手稿带到意大利。
9、这份手稿在巴黎佳士得拍卖,以1160万欧元,折合约8306万人民币成交,佳士德未公开买家身份。爱因斯坦手稿的起拍价为150万欧元,很快超过350万欧元的估价,最后由2名竞标者通过电话竞买,每次加价幅度为20万欧元,最终以1160万欧元拍出,创下爱因斯坦各类手稿中最高价。有消息称买家为李嘉诚,李嘉诚基金会则表示,不评论事件。
10、我之所以想到这个贝索,是因为他和“时间是个幻觉”有关。他去世比爱因斯坦早一个月,在爱因斯坦安慰贝索儿子的信里,称时间可能是个错觉,并引申出宇宙可能是决定论的,贝索的死是注定的(这里包含了我个人的幻想)。在信里爱因斯坦将曾经与贝索探讨“时间之箭”的内容以一个普通人能懂的文字告诉了他的家人。
11、(其实:后人获得这封信时,曲解了爱因斯坦的本意。他们将爱因斯坦写的“For people like us who believe in physics, the separation betwee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has only the importance of an admittedly tenacious illusion”(可以翻译成:对于像我们这样相信物理学的人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分离只是一种不可否认的顽固幻觉)浓缩为“Time is illusion”,称“时间是错觉”、“时间不存在”,并且说这是爱因斯坦亲口讲的。爱因斯坦百口莫辩,因为他已经死了。)
12、我们看到的都是过去。时间存在,时间又不存在。不同的参照物,不同的观察者,会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
13、为什么时空是个冰冻的河流呢?我们开始一个思想实验。
14、----------------冥想开始----------------
15、比如,光速不变现象。你拼命跑向光,和拼命逃避光,光针对你的速度不变。这与直觉不符。你跟任何宏观物体,都是相向而行,速度变大,同向而行速度变慢,但光特殊。这说明你跑向光的时候,你变慢了,时间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跳跃的。
16、于是乎,高速飞行的宇航员哥哥,会比在地球上的弟弟更年轻,现实观察确实也如此。只要相对弟弟或者地球足够快,时间足够久。哥哥可以在30岁跳跃到弟弟的80岁。如果速度不同,哥哥还能跳到弟弟的50岁或去世后。
17、这说明什么,对哥哥来说,弟弟的命运,是固定的。当然,他无法告诉同年龄的弟弟未来发生了什么,除非超光速,但超光速信息就无法完整表达,祖父悖论并不存在。
18、于是基于相对论,可以推理出,你未来的每一帧都是注定的,你有什么样的工作、收入、运气,一辈子吃多少手抓饼在别人的观察里都是注定的。
19、奋斗也是有意义的,不奋斗可能不发财,但这个发财的命运还是注定的,无论选择继续努力还是躺平,这个选择还是注定的。(哥本哈根学派也有人认为意识不遵守数学公式,这是量子力学的分支之一,波尔和海森堡属于这个分支。遇事不决量子力学,左右矛盾平行宇宙,常常引用的就是哥本哈根学派。薛定谔虽然也是量子力学奠基人,但他站队爱因斯坦,属于上帝不掷骰子派。)
20、既然都是注定的,时间就是一条冰冻的河流,所以说时间是个错觉,换个角度去观察,实际是像放幻灯片一样,每一帧都是凝结的。时间的流动只是人类大脑的感觉,人的从生到死的放映轨迹像条虫。
21、比如小学Bo士们,他们的选择也是注定的,我们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都和看个美剧一样,结局是注定的。可悲的不是他没文化做出错误的选择,可悲的是我们也无法跳出这个时空循环。牛顿,爱因斯坦的出现都是注定的,未来还会出现其他人,看到宇宙的其他角度、维度,我们能理解他们,也是注定的。
22、跳出这个剧本,可以说就是《西游记》里的成仙成佛了。打破神圣时间线的机会,是宇宙之外,有新的信息介入原幻灯片的放映,新的注定,能打破原有注定。这也只是基于逻辑的思维实验,也许未来大概率还是注定的。
23、但无论你是飞天面条神教还是苏美尔外星人第一推动信徒,抑或是沙门,宗教领袖和爱因斯坦都会死亡,这也是注定的。
24、佛祖等沙门分支常以自我∞月读的幻觉看透生死,爱因斯坦则是靠观察时空看透生死的本质。他们的真实与虚假都是注定的。我发这个朋友圈都是注定的。这就是科学里的超级决定论。一切都是剧本,但和神棍们说的格式不同。用数学可以计算,可以预测,不可以改变。目前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超级观察者一定存在。
25、----------------冥想结束----------------
26、 1955年(76岁)2月,爱因斯坦同社会学家罗素通信讨论和平宣言。
27、 3月,爱因斯坦著述《自述片断》,回忆青年时代的学习和科学探索的道路。
28、 4月3日,爱因斯坦同科恩谈论关于科学史等问题。4月5日,驳斥美国法西斯分子给他扣上“颠覆分子”帽子。4月11日,在宣言上签名。4月13日,在草拟一篇电视讲话稿时发生严重腹痛,后诊断为动脉出血。4月15日进普林斯顿医院。
29、 4月18日,爱因斯坦被诊断出患有主动脉瘤,18日午夜在睡梦中感到呼吸困难。
30、爱因斯坦死于主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脑溢血,逝世于普林斯顿。
31、附:心灵鸡汤《格罗斯曼如何帮助爱因斯坦》(细节我就不考证了,爱因斯坦传记看了太多年,记不住了)
32、马塞尔·格罗斯曼,瑞士数学家,爱因斯坦大学时的同窗好友。他一生在学术上并没有多大建树,但他曾经三次出手,帮助爱因斯坦,成就了他不朽的科研事业。也正是因为对爱因斯坦的帮助,他也得以在科学史上留下大名,为后人所传颂。
33、格罗斯曼的第一次出手,是爱因斯坦的大学时期。爱因斯坦天性喜欢自由,对于他喜欢的科目,他从不缺席,但对于他不喜欢的数学等科目,他就翘课自己看书去了。到了期末考试,面对一大堆陌生的数学符号,爱因斯坦两眼一抹黑,幸好格罗斯曼及时出手,把自己的课堂笔记借给爱因斯坦。有了这些笔记的帮助,爱因斯坦这才通过考试,从苏黎世工业大学毕业。
34、如果没有格罗斯曼的帮助,爱因斯坦也许就毕不了业。毕不了业,就没有本科学历,爱因斯坦一辈子就只能当个普通工人,或者最多就是个工程师,无法进入科研圈,也就没有了他日后叱咤整个科研圈的地位。
35、格罗斯曼的第二次出手,更加关键。
36、格罗斯曼那时还只是个大学助教,自身是没有能力帮助爱因斯坦找工作的,但格罗斯曼有个好爸爸。这位好爸爸名叫儒勒·格罗斯曼,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开设农业机械工厂。也就是说,格罗斯曼其实是个富二代。
37、这富一代儒勒·格罗斯曼,能力强人脉广。他帮助爱因斯坦,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找到了一份工作。有了稳定的工作收入,不用为吃住问题担心以后,爱因斯坦这才得以专心思考当时物理学的前沿问题。
38、第一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换的一个启发性观点》。这一篇文章,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量子假说,由此成为旧量子力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1921年,爱因斯坦凭借这一篇论文,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他唯一的诺奖。
39、第二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爱因斯坦凭这一篇论文获得苏黎世工业大学的博士,真正进入学术圈。
40、第三篇:《根据分子运动论研究静止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这篇论文让爱因斯坦成为统计力学的创始人之一。
41、第四篇:《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相对论自这一篇论文诞生,整个物理学从此进入全新时代。
42、格罗斯曼第三次出手,则是在爱因斯坦建立广场相对论的时候。
43、幸好这时候,已经成为几何学教授的格罗斯曼,第三度出手帮忙。他告诉爱因斯坦,有一门叫做黎曼几何的学问,就是专门研究这个的。爱因斯坦这才恍然大悟,连忙恶补黎曼几何。但是,广义相对论的研究不能耽搁,于是,在广义相对论建立早期,数学部分是由格罗斯曼负责撰写的。格罗斯曼,算得上是广义相对论的创始人之一。
44、 1919年5月29日,爱丁顿率领一个观测队到达西非普林西比岛,拍摄日全食照片。通过照片的比对,广场相对论得以验证,牛顿的理论被证明需要修正,爱因斯坦成为比肩牛顿的大科学家,从此步入伟人行列。1999年12月,爱因斯坦力压罗斯福,丘吉尔,比尔盖茨等政治领袖商业巨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的世纪伟人。
三、爱因斯坦有哪些伟大成就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重要贡献:
提出的意义: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度。
狭义相对论的创立:早在16岁时,爱因斯坦就从书本上了解到光是以很快速度前进的电磁波,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一个人以光的速度运动,他将看到一幅什么样的世界景象呢?他将看不到前进的光,只能看到在空间里振荡着却停滞不前的电磁场。这种事可能发生吗?与此相联系,他非常想探讨与光波有关的所谓以太的问题。以太这个名词源于希腊,用以代表组成天上物体的基本元素。17世纪的笛卡尔和其后的惠更斯首创并发展了以太学说,认为以太就是光波传播的媒介,它充满了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物质中。与以太说不同,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牛顿认为,发光体发射出的是以直线运动的微粒粒子流,粒子流冲击视网膜就引起视觉。18世纪牛顿的微粒说占了上风,19世纪,却是波动说占了绝对优势。以太的学说也大大发展:波的传播需要媒质,光在真空中传播的媒质就是以太,也叫光以太。与此同时,电磁学得到了蓬勃发展,经过麦克斯韦、赫兹等人的努力,形成了成熟的电磁现象的动力学理论——电动力学,并从理论与实践上证明光就是一定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从而统一了光的波动理论与电磁理论。以太不仅是光波的载体,也成了电磁场的载体。直到19世纪末,人们企图寻找以太,然而从未在实验中发现以太,相反,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却发现以太不可能不存在。电磁学的发展最初也是纳入牛顿力学的框架,但在解释运动物体的电磁过程时却发现,与牛顿力学所遵从的相对性原理不一致。按照麦克斯韦理论,真空中电磁波的速度,也就是光的速度是一个恒量;然而按照牛顿力学的速度加法原理,不同惯性系的光速不同。例如,两辆汽车,一辆向你驶近,一辆驶离。你看到前一辆车的灯光向你靠近,后一辆车的灯光远离。根据伽利略理论,向你驶来的车将发出速度大于C(真空光速3.0x10^8m/s)的光,即前车的光的速度=光速+车速;而驶离车的光速小于C,即后车光的速度=光速-车速。但按照,这两种光的速度相同,因为在麦克斯韦的理论中,车的速度有无并不影响光的传播,说白了不管车子怎样,光速等于C。麦克斯韦与伽利略关于速度的说法明显相悖。我们如何解决这一分歧呢?爱因斯坦似乎就是那个将构建崭新的物理学大厦的人。爱因斯坦认真研究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特别是经过赫兹和洛伦兹发展和阐述的电动力学。爱因斯坦坚信电磁理论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有一个问题使他不安,这就是绝对参照系以太的存在。他阅读了许多著作发现,所有人试图证明以太存在的试验都是失败的。经过研究爱因斯坦发现,除了作为绝对参照系和电磁场的荷载物外,以太在洛伦兹理论中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于是他想到:以太绝对参照系是必要的吗?电磁场一定要有荷载物吗?这时他一开始怀疑以太存在的必要。爱因斯坦喜欢阅读哲学著作,并从哲学中吸收思想营养,他相信世界的统一性和逻辑的一致性。相对性原理已经在力学中被广泛证明,却在电动力学中却无法成立,对于物理学这两个理论体系在逻辑上的不一致,爱因斯坦提出了怀疑。他认为,相对论原理应该普遍成立,因此电磁理论对于各个惯性系应该具有同样的形式,但在这里出现了光速的问题。光速是不变的量还是可变的量,成为相对性原理是否普遍成立的首要问题。当时的物理学家一般都相信以太,也就是相信存在着绝对参照系,这是受到牛顿的绝对空间概念的影响。19世纪末,马赫在所著的《发展中的力学》中,批判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这给爱因斯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05年5月的一天,爱因斯坦与一个朋友贝索讨论这个已探索了十年的问题,贝索按照马赫主义的观点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两人讨论了很久。突然,爱因斯坦领悟到了什么,回到家经过反复思考,终于想明白了问题。第二天,他又来到贝索家,说:谢谢你,我的问题解决了。原来爱因斯坦想清楚了一件事:时间没有绝对的定义,时间与光信号的速度有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他找到了开锁的钥匙,经过五个星期的努力工作,爱因斯坦把狭义相对论呈现在人们面前。 1905年6月30日,德国《物理学年鉴》接受了爱因斯坦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在同年9月的该刊上发表。这篇论文是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文章,它包含了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狭义相对论所根据的是两条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爱因斯坦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是他坚信相对性原理。伽利略最早阐明过相对性原理的思想,但他没有对时间和空间给出过明确的定义。牛顿建立力学体系时也讲了相对性思想,但又定义了绝对空间、绝对时间和绝对运动,在这个问题上他是矛盾的。而爱因斯坦大大发展了相对性原理,在他看来,根本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空间,同样不存在绝对同一的时间,所有时间和空间都是和运动的物体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任何一个参照系和坐标系,都只有属于这个参照系和坐标系的空间和时间。对于一切惯性系,运用该参照系的空间和时间所表达的物理规律,它们的形式都是相同的,这就是相对性原理,严格地说是狭义的相对性原理。在这篇文章中,爱因斯坦没有多讨论将光速不变作为基本原理的根据,他提出光速不变是一个大胆的假设,是从电磁理论和相对性原理的要求而提出来的。这篇文章是爱因斯坦多年来思考以太与电动力学问题的结果,他从同时的相对性这一点作为突破口,建立了全新的时间和空间理论,并在新的时空理论基础上给动体的电动力学以完整的形式,以太不再是必要的,以太漂流是不存在的。什么是同时性的相对性?不同地方的两个事件我们何以知道它是同时发生的呢?一般来说,我们会通过信号来确认。为了得知异地事件的同时性我们就得知道信号的传递速度,但如何测出这一速度呢?我们必须测出两地的空间距离以及信号传递所需的时间,空间距离的测量很简单,麻烦在于测量时间,我们必须假定两地各有一只已经对好了的钟,从两个钟的读数可以知道信号传播的时间。但我们如何知道异地的钟对好了呢?答案是还需要一种信号。这个信号能否将钟对好?如果按照先前的思路,它又需要一种新信号,这样无穷后退,异地的同时性实际上无法确认。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同时性必与一种信号相联系,否则我们说这两件事同时发生是无意义的。光信号可能是用来对时钟最合适的信号,但光速非无限大,这样就产生一个新奇的结论,对于静止的观察者同时的两件事,对于运动的观察者就不是同时的。我们设想一个高速运行的列车,它的速度接近光速。列车通过站台时,甲站在站台上,有两道闪电在甲眼前闪过,一道在火车前端,一道在后端,并在火车两端及平台的相应部位留下痕迹,通过测量,甲与列车两端的间距相等,得出的结论是,甲是同时看到两道闪电的。因此对甲来说,收到的两个光信号在同一时间间隔内传播同样的距离,并同时到达他所在位置,这两起事件必然在同一时间发生,它们是同时的。但对于在列车内部正中央的乙,情况则不同,因为乙与高速运行的列车一同运动,因此他会先截取向着他传播的前端信号,然后收到从后端传来的光信号。对乙来说,这两起事件是不同时的。也就是说,同时性不是绝对的,而取决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这一结论否定了牛顿力学中引以为基础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框架。相对论认为,光速在所有惯性参考系中不变,它是物体运动的最大速度。由于相对论效应,运动物体的长度会变短,运动物体的时间膨胀。但由于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运动速度都是很低的(与光速相比),看不出相对论效应。爱因斯坦在时空观的彻底变革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对论力学,指出质量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当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趋于无穷大。他并且给出了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c^2,质能关系式对后来发展的原子能事业起到了指导作用。广义相对论的建立: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文章后,并没有立即引起很大的反响。但是德国物理学的权威人士普朗克注意到了他的文章,认为爱因斯坦的工作可以与哥白尼相媲美,正是由于普朗克的推动,相对论很快成为人们研究和讨论的课题,爱因斯坦也受到了学术界的注意。 1907年,爱因斯坦听从友人的建议,提交了那篇著名的论文申请联邦工业大学的编外讲师职位,但得到的答复是论文无法理解。虽然在德国物理学界爱因斯坦已经很有名气,但在瑞士,他却得不到一个大学的教职,许多有名望的人开始为他鸣不平,1908年,爱因斯坦终于得到了编外讲师的职位,并在第二年当上了副教授。1912年,爱因斯坦当上了教授,1913年,应普朗克之邀担任新成立的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在此期间,爱因斯坦在考虑将已经建立的相对论推广,对于他来说,有两个问题使他不安。第一个是引力问题,狭义相对论对于力学、热力学和电动力学的物理规律是正确的,但是它不能解释引力问题。牛顿的引力理论是超距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在瞬间传递,即以无穷大的速度传递,这与相对论依据的场的观点和极限的光速冲突。第二个是非惯性系问题,狭义相对论与以前的物理学规律一样,都只适用于惯性系。但事实上却很难找到真正的惯性系。从逻辑上说,一切自然规律不应该局限于惯性系,必须考虑非惯性系。狭义相对论很难解释所谓的双生子佯谬,该佯谬说的是,有一对孪生兄弟,哥在宇宙飞船上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做宇宙航行,根据相对论效应,高速运动的时钟变慢,等哥哥回来,弟弟已经变得很老了,因为地球上已经经历了几十年。而按照相对性原理,飞船相对于地球高速运动,地球相对于飞船也高速运动,弟弟看哥哥变年轻了,哥哥看弟弟也应该年轻了。这个问题简直没法回答。实际上,狭义相对论只处理匀速直线运动,而哥哥要回来必须经过一个变速运动过程,这是相对论无法处理的。正在人们忙于理解相对狭义相对论时,爱因斯坦正在接受完成广义相对论。 1907年,爱因斯坦撰写了关于狭义相对论的长篇文章《关于相对性原理和由此得出的结论》,在这篇文章中爱因斯坦第一次提到了等效原理,此后,爱因斯坦关于等效原理的思想又不断发展。他以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成正比的自然规律作为等效原理的根据,提出在无限小的体积中均匀的引力场完全可以代替加速运动的参照系。爱因斯坦并且提出了封闭箱的说法:在一封闭箱中的观察者,不管用什么方法也无法确定他究竟是静止于一个引力场中,还是处在没有引力场却在作加速运动的空间中,这是解释等效原理最常用的说法,而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是等效原理一个自然的推论。 1915年11月,爱因斯坦先后向普鲁士科学院提交了四篇论文,在这四篇论文中,他提出了新的看法,证明了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并给出了正确的引力场方程。至此,广义相对论的基本问题都解决了,广义相对论诞生了。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了长篇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在这篇文章中,爱因斯坦首先将以前适用于惯性系的相对论称为狭义相对论,将只对于惯性系物理规律同样成立的原理称为狭义相对性原理,并进一步表述了广义相对性原理:物理学的定律必须对于无论哪种方式运动着的参照系都成立。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认为,由于有物质的存在,空间和时间会发生弯曲,而引力场实际上是一个弯曲的时空。爱因斯坦用太阳引力使空间弯曲的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进动中一直无法解释的43秒。广义相对论的第二大预言是引力红移,即在强引力场中光谱向红端移动,20年代,天文学家在天文观测中证实了这一点。广义相对论的第三大预言是引力场使光线偏转,。最靠近地球的大引力场是太阳引力场,爱因斯坦预言,遥远的星光如果掠过太阳表面将会发生一点七秒的偏转。1919年,在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的鼓动下,英国派出了两支远征队分赴两地观察日全食,经过认真的研究得出最后的结论是:星光在太阳附近的确发生了一点七秒的偏转。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天文学会正式宣读了观测报告,确认广义相对论的结论是正确的。会上,著名物理学家、皇家学会会长汤姆孙说:“这是自从牛顿时代以来所取得的关于万有引力理论的最重大的成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最伟大的成果之一”。爱因斯坦成了新闻人物,他在1916年写了一本通俗介绍相对论的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到1922年已经再版了40次,还被译成了十几种文字,广为流传。相对论的意义: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建立以来,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它经受住了实践和历史的考验,是人们普遍承认的真理。相对论对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和现代人类思想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相对论从《爱因斯坦和爱丁顿》中的爱因斯坦角色(12张)逻辑思想上统一了经典物理学,使经典物理学成为一个完美的科学体系。狭义相对论在狭义相对性原理的基础上统一了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动力学两个体系,指出它们都服从狭义相对性原理,都是对洛伦兹变换协变的,牛顿力学只不过是物体在低速运动下很好的近似规律。广义相对论又在广义协变的基础上,通过等效原理,建立了局域惯性长与普遍参照系数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所有物理规律的广义协变形式,并建立了广义协变的引力理论,而牛顿引力理论只是它的一级近似。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前物理学只限于惯性系数的问题,从逻辑上得到了合理的安排。相对论严格地考察了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这些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给出了科学而系统的时空观和物质观,从而使物理学在逻辑上成为完美的科学体系。狭义相对论给出了物体在高速运动下的运动规律,并提示了质量与能量相当,给出了质能关系式。这两项成果对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并不明显,但在研究微观粒子时却显示了极端的重要性。因为微观粒子的运动速度一般都比较快,有的接近甚至达到光速,所以粒子的物理学离不开相对论。质能关系式不仅为量子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且为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根据。对于爱因斯坦引入的这些全新的概念,当时地球上大部分物理学家,其中包括相对论变换关系的奠基人洛仑兹,都觉得难以接受。甚至有人说“当时全世界只有两个半人懂相对论”。旧的思想方法的障碍,使这一新的物理理论直到一代人之后才为广大物理学家所熟悉,就连瑞典皇家科学院,1922年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爱因斯坦时,也只是说“由于他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更由于他发现了光电效应的定律。”对爱因斯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辞中竟然对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字未提。(注:相对论没有获诺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还缺乏大量事实验证。)
物质不灭定律,说的是物质的质量不灭;能量守恒定律,说的是物质的能量守恒。(信息守恒定律)虽然这两条伟大的定律相继被人们发现了,但是人们以为这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关的定律,各自说明了不同的自然规律。甚至有人以为,物质不灭定律是一条化学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一条物理定律,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科学范畴。爱因斯坦认为,物质的质量是惯性的量度,能量是运动的量度;能量与质量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物体质量的改变,会使能量发生相应的改变;而物体能量的改变,也会使质量发生相应的改变。在狭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质能公式:E=mc^2(这里的E代表物体的能量,m代表物体的质量,c代表光的速度,即3×10^8m/s)。爱因斯坦的理论,最初受到许多人的反对,就连当时一些著名物理学家也对这位年青人的论文表示怀疑。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爱因斯坦的理论是正确的,爱因斯坦才一跃而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成为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公式,正确地解释了各种原子核反应:就拿氦4来说,它的原子核是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的。照理,氦4原子核的质量就等于2个质子和2个中子质量之和。实际上,这样的算术并不成立,氦核的质量比2个质子、2个中子质量之和少了0.0302原子质量单位[57]!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2个氘[dao]核(每个氘核都含有1个质子、1个中子)聚合成1个氦4原子核时,释放出大量的原子能。生成1克氦4原子时,大约放出2.7×10^12焦耳的原子能。正因为这样,氦4原子核的质量减少了。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在2个氘原子核聚合成1个氦4原子核时,似乎质量并不守恒,也就是氦4原子核的质量并不等于2个氘核质量之和。然而,用质能关系公式计算,氦4原子核失去的质量,恰巧等于因反应时释放出原子能而减少的质量!这样一来,爱因斯坦就从更新的高度,阐明了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指出了两条定律之间的密切关系,使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又深了一步。
光照射到某些物质上,引起物质的电性质发生变化。这类光致电变的现象被人们统称为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光电效应分为光电子发射、光电导效应和光生伏特效应。前一种现象发生在物体表面,又称外光电效应。后两种现象发生在物体内部,称为内光电效应。赫兹于1887年发现光电效应,爱因斯坦第一个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金属表面在光辐照作用下发射电子的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光波长小于某一临界值时方能发射电子,即极限波长,对应的光的频率叫做极限频率。临界值取决于金属材料,而发射电子的能量取决于光的波长而与光强度无关,这一点无法用光的波动性解释。还有一点与光的波动性相矛盾,即光电效应的瞬时性,按波动性理论,如果入射光较弱,照射的时间要长一些,金属中的电子才能积累住足够的能量,飞出金属表面。可事实是,只要光的频率高于金属的极限频率,光的亮度无论强弱,光子的产生都几乎是瞬时的,不超过十的负九次方秒。正确的解释是光必定是由与波长有关的严格规定的能量单位(即光子或光量子)所组成。光电效应里,电子的射出方向不是完全定向的,只是大部分都垂直于金属表面射出,与光照方向无关,光是电磁波,但是光是高频震荡的正交电磁场,振幅很小,不会对电子射出方向产生影响。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爱因斯坦曾经是量子力学的催生者之一,但是他不满意量子力学的后续发展,爱因斯坦始终认为“量子力学(以玻恩为首的哥本哈根诠释:“基本上,量子系统的描述是机率的。一个事件的机率是波函数的绝对值平方。”)不完备”,但苦于没有好的解说样板,也就有了著名的“上帝不掷骰子”的否定式呐喊!爱因斯坦到过世前都没有接受量子力学是一个完备的理论。爱因斯坦还有另一个名言:“月亮是否只在你看着他的时候才存在?”(注: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挑战已经失败,试验证实了,“上帝不仅掷骰子,而且他总是把骰子扔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斯蒂芬·威廉·霍金)
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论的时候,曾将宇宙常数(为了解释物质密度不为零的静态宇宙的存在,他在引力场方程中引进一个与度规张量成比例的项,用符号∧表示。该比例常数很小,在银河系尺度范围可忽略不计。只在宇宙尺度下,∧才可能有意义,所以叫作宇宙常数。即所谓的反引力的固定数值)代入他的方程。他认为,有一种反引力,能与引力平衡,促使宇宙有限而静态。当哈勃得意洋洋的在天文望远镜展示给爱因斯坦看时,爱因斯坦惭愧极了,他说:“这是我一生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宇宙是膨胀着的!哈勃等认为,反引力是不存在的,由于星系间的引力,促使膨胀速度越来越慢。那么,爱因斯坦就完全错了吗?不。星系间有一种扭旋的力,促使宇宙不断膨胀,即暗能量。70亿年前,它们“战胜”了暗物质,成为宇宙的主宰。最新研究表明,按质量成份(只算实质量,不算虚物质)计算,暗物质和暗能量约占宇宙96%。看来,宇宙将不断加速膨胀,直至解体死亡。(目前也有其它说法,争议不休)。宇宙常数虽存在,但反引力的值远超过引力。也难怪这位倔强的物理学家与波尔在量子力学的争论:“上帝是不掷骰子的!”(不要指挥上帝如何决定宇宙的命运)林德饶有风趣的说:“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他(爱因斯坦)这么喜欢这个理论,多年后依然研究宇宙常数,宇宙常数依然是当今物理学最大的疑问之一。”
关于诺奖证明了爱因斯坦存在的部分错误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