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成语韦编三绝说的是哪位名人(成语韦编三绝说的是哪位名人的故事)

七月网4830

一、韦编三绝说的是哪位名人

1、成语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勤奋读书的故事。

成语韦编三绝说的是哪位名人(成语韦编三绝说的是哪位名人的故事)

2、孔子晚年的时后,对易经非常有兴趣,决心把它读通。当时的书是把竹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然后在上面刻字而成的。由于孔子反复阅读研究这本书,使它牢固的绳子磨断了几次,不得不重新多次换上绳子再使用。后来,人们就用韦编三绝来形容人读书勤奋。

3、孔子之所以成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家,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兼收并蓄,勤于学习,取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

4、中国自古就崇尚读书,古人有关学习的动人故事很多,许多都成为经典成语,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燃薪夜读、隔篱听讲、映雪读书、以荻画字。大多颂扬的是不畏条件简陋、环境艰苦,努力学习进取的精神。“韦编三绝”所颂扬的核心精神是学习应该勤奋。

5、其实,除了勤奋和刻苦,古人读书也很讲究方式方法。“韦编三绝”指的是精读。苏轼也提倡一本书要反复读,但每次都要有不同的目的和重点。因为每次着眼点不同,收获也就不一样。而陶渊明则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其着眼点并不是浮皮潦草,而是读书范围要广博,要讲方法,求效率。

二、成语“韦编三绝”说的是哪位名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1、成语“韦编三绝”说的是哪位名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2、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3、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三、成语“韦编三绝”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1、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

2、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3、【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

4、【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5、孔子读《周易》,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

6、【示例】:我们提倡~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7、【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8、一、韦编三绝的近义词:学而不厌

9、【解释】: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读书勤奋。

10、【出自】:春秋孔子《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1、释义: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12、【示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13、【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14、【近义词】手不释卷、好学不倦、虚心好学、皓首穷经、韦编三绝

15、二、韦编三绝的反义词:偶一为之

16、【解释】:偶:偶尔;为:做。指平常很少这样做,偶尔才做一次。

17、【出自】:但我以为这些方法,也只能随时随地,偶一为之,难以多做◎鲁迅《书信集·致赖少祺》

18、【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表示偶尔做一次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