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桃李满天下指的是什么人
1、唐高宗时,有位清廉的官名叫狄仁杰,他曾在一年之内,裁决了一万七千多人的罪名。在江南当巡抚使时,他率先追查各地来历不明的宗教所建立的庙宇,以破除人们的迷信;在担任预州刺史时,他更全力救助那些含冤受罪的人,有二千多人得以洗刷罪名,重新获得清白。他的政绩深得老百姓的好评,是一名刚正清廉的好官。

2、武则天在位的时候,狄仁杰虽然受到奸臣的陷害,被降级为于江村小官,但是因为他一向深得百姓的拥戴,其它官员也都支持他,所以不久又重回朝廷当宰相。有一次,武则天请他推荐一个尚书郎,他毫不避嫌地推举自己的儿子担任这个职位。当时,有人听到狄仁杰举荐自己的亲人,就嘲讽他:天下桃李贤才,似乎都出于你的门下。但事后证明,他并不是基于个人情感推荐,而是他的儿子真的有才能。
3、桃李满天下。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桃李满天下”这一名句最初是出自《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载:狄仁杰尝荐姚元崇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它比喻一位长者或老师所培养的众多的精英后辈和学生,遍布天下各地,因而称为"桃李满天下"。
4、“桃李满天下”等都是典故“桃李”的衍变。穷源溯流,《韩诗外传》是源,白居易、《资治通鉴》语等都是流。
二、桃李满天下指的是谁
孔子在《论语》中曾说过:“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后来这句话被赞誉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君子资其道,何以不桃李满天下”。
孔子,名丘,字仲尼,相传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政治家,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孔子提倡“仁政”,主张人之所以能成为人,就是因为人们有了良知、责任心、同情心等道德感知,而“人性本善”,应该挖掘人内在的善良品质,为“中庸之道”服务,也要求君子必须身体力行地追求道德修养和脱胎换骨式的自我完善。
孔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而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孔子的思想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被后人有意或无意地发扬和弘扬,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影响力还超越了国界,在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也深受人们尊敬和肯定。
“桃李满天下”是成语意象,表示像孔子那样一诺千金,坚持自己的道德信仰,可以启发更多的人向好的方向努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能够安心的找准一个人应该有的方向,并以其身为最卓越的标杆,带领大家共同提高,做到在无形之中,激发起变化,成为一个让人细品回味不同的经典。
孔子的思想为整个中国古代思想体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来中国的文化、道德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孔子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也影响了中国的教育模式,甚至对世界教育产生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三、“桃李满天下”的“桃李”指的是什么
1、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桃李满天下(拼音:táolǐ mǎn tiānxià)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韩诗外传》。
2、“桃李满天下”比喻推荐的人才或培养的学生很多,各地都有(桃李:比喻培养的人才或学生)。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含褒义。也说“桃李遍天下”。
3、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子质是个非常有学问的人,经他指教的学生中,有好多人都在朝廷中得到了提拔。后来因为子质得罪了魏文侯,所以他不得不逃离魏国去了北方。
4、在路经山东时,子质巧遇了一位叫子简的学者,有着满腹委屈的子质向子简发起了牢骚,埋怨那些他教过的人忘恩负义。
5、子简听后,就很率直地跟子质说:“春天种下的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到树下休息,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实。可是你在春天种的是蒺藜,非但没有树叶可以乘凉,更没有果实可以吃,而且还有可能刺伤你呢。所以君子培养人才,首先要观察学子的人品,选择品德高尚的人来培养。”
6、为了把学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质认真教学。在他的严格管教下,学生们都发奋读书,学到了不少真本领。后来,这些学生先后成才,成了国家的栋梁。他们为了感念子质先生的教诲,都在自己住处亲手栽种桃树和李子树。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