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古代名字和身份(古代的身份证明叫什么)

七月网3590

一、古代人名和字的含义是什么

一、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名”又叫“本名”,旧说是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辈所取。

古代名字和身份(古代的身份证明叫什么)

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从历史的习俗沿革来看,名有乳名、本名、学名、曾用名、笔名、艺名等之分。

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宝贝、宝宝……,长大以后一般不用,除非长辈对晚辈偶尔呼之。

笔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据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别名。

艺名,即艺人演出时用的别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双名李桂珍,是评剧表演艺术家,其艺术风格,被称为“白派”。从以上“名”的各色特异的表现形式来看,既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称谓,又象征着一个人的职业、地位和身份。

学名,就是一个人开始求学时使用的名字。

“字”的产生,是出于避讳,也就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灵和先祖的时候,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称呼先祖的名,这样就产生了字。因此,“字”实际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二、古代各种身份的人自称什么

1、女子谦称--“妾”、“贱妾”、“奴婢”

2、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称--“臣妾”

3、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称--“本宫”

4、**女子自称--“小女子”、“民女”

5、称对方的年龄(多用于年轻女子)--“芳龄”

6、称对方的名字(多用于年轻女子)--“芳名”

7、女子谦称自己容貌--“蒲柳之姿”(柳树在古代被看作树中的贱物)

8、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甚至说“奴才”(和珅不是经常说吗?),犯了罪了说“罪臣”。

9、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说自己“下官”、“卑职”。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

10、君主自己称呼自己时说“寡人”、“孤”、“朕”。

11、百姓在官员面前说“小人”“贱民”。

12、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

13、出家人称自己“贫僧”、“贫道”、“贫尼”。

14、注意:因为史书上很少有宦官的文章流传下来,即使有也是很有地位的宦官了,这种宦官已经可以自称为“臣”,互相称呼直呼官名即可(那是还没“大人”)满意记得采纳哦!

三、古人的名和字分别什么意思

1、在古代名就是名,字就是字,“名”和“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至于取“字”,则在20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

2、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3、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

4、有“名”有“字”,是古代有身份者的标志。而到了现代,名字只是一个人的身份标识。通常有名无字,如某人叫张德,张为姓,德为名,或通称为名字。

5、古人名字中的避讳字的几种情形:

6、秦始皇名正,秦代避讳“正”,因此,用“端”代替“正”。比如,把“正月”改为“端月”。汉高祖名邦,汉代人便以“国”代替“邦”。古代叫邦家,汉代就叫国家,一直沿用到今天。东汉光武帝名秀,避讳“秀”字,于是把秀才改为茂才。

7、司马迁的父亲名谈,司马迁作《史记》,在《赵世家》中就把张孟谈改成张孟同。清圣祖名玄烨,清代人便以“元”代替“玄”,以“煜”代替“烨”。

8、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就把“世”缺笔写作“F”。

9、一个汉字是由几个部件组成的,为了不犯君主的讳,便只取字的某一部分以避开原字。五代晋君主是石敬瑭,姓敬的人便改姓文。

10、有的人是双名,如果其中一字犯了讳,便把它删去变为单名。如南朝齐开国叫萧道成,一个叫萧道渊的人便把名字里的“道”去掉,改为萧渊。

11、五代后周君主名郭威,一个叫郭彦威的人就用“成”代替“威”,改名为郭彦成。

12、孔子名丘,过去读书人把“丘”读成mou,实际上是用“某”的读音。

13、比如,为了避孔子的讳,凡是“丘”作地名或姓氏,一律改为“邱”,读qi,以与孔子名讳区别。

14、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古代人如何称呼对方的名与字

15、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古人如何避讳字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