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金龙行业(金龙行业精选基金)

七月网4990

一、国家为什么不禁金龙鱼

1、“金龙鱼”是新加坡郭兄弟粮油私人有限公司所拥有的著名食用油品牌。郭兄弟粮油私人有限公司是隶属郭兄弟集团下的粮油集团的旗舰公司。嘉里粮油(深圳)有限公司是郭兄弟集团下属的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的全额投资的营销策划及管理公司。2011年8月3日,食用油限价令解禁,金龙鱼正式提价涨幅为5%左右。

金龙行业(金龙行业精选基金)

2、每年中秋都是各行各业奋力一搏的好时机,食用油行业也不例外。记得那年中秋期间,在中央电视台我们看到金龙鱼、胡姬花、福临门和鲁花等轮番上马拼命打着广告,谁也不愿输给谁。大概,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这是四大家族在互相较劲,其实不然,以上四个品牌分属两大阵营,前面两个是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麾下,而后面两个则隶属中粮集团旗下。嘉里和中粮是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龙和虎,自从2001年底,中粮出售了所持有的“金龙鱼”的全部股权后,向外界表达了集中资源和精力全力打造“福临门”品牌的决心,同时也昭示着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进入龙虎争霸的时代。

3、市场竞争是残酷的,每个参与竞争游戏的企业都恨不得自己独霸天下,但事与愿违,在许多行业,洗牌到最后总是变成几个巨头共同玩游戏。另一方面,正因为竞争对手的存在,每个游戏的企业都不敢懈怠,在共同做大一个蛋糕。“既生瑜,何生亮”只能是古人的一时悲鸣,现代开明的企业家如可口可乐无论如何在心里是感激它几十年的老对手——百事可乐,不知道嘉里和中粮的当家人是否也有同样的想法。

4、好,现在让历史的车轮往回走,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小包装食用油行业两个巨头的成长史,以及这几年来它们斗法的种种实战案例。

5、金龙鱼:潜龙出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人们吃油,都是提着空瓶去粮店买个一斤豆油或两斤菜籽油。在十几年前,几乎谁也不敢想象中国小包装油会有什么市场。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企业纷纷上马,再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油源开始不能满足居民消费的需要。这一阶段中国还没有小包装食用油,市面上到处充斥的是杂质多、油烟多、卫生安全无保障的散装食用油,而符合国际卫生标准的小包装食用油市场还是一片空白。

6、最初进入我国市场的主要是成品油,如棕榈油、菜籽油、黄豆油、调和油等等,都是以散装油或190公斤大铁桶包装为主。

7、80年代末,发迹于马来西亚的亚洲著名跨国企业郭氏兄弟集团通过对国内外市场考察,认为小包装油在中国肯定会有巨大的市场,最终下定决心于1990年组建了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开始了中国第一批小包装食用油的生产,推出的第一个品牌就是金龙鱼。

8、然后郭氏兄弟集团把在中国的食用油企业,统一用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的旗号,嘉里粮油成为中国第一家引进小包装食用油的企业。

9、90年代初期,中国老百姓对小包装食用油还很陌生,主要是受阻于高昂的价格。嘉里粮油在初期完全以一种培育市场的心态耐心地度过几年效益低迷阶段。我们得承认,在打造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上,嘉里功不可没。

10、最终打开中国老百姓的腰包,使小包装食用油被国人接受,嘉里采用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把小包装食用油以单位发福利的形式用团购方法解决,也就是所谓的用“福利油方法”打开市场缺口。现在大家感觉很正常的营销战术,但在10年前,却不容易被想到。

11、1990年,面对市场上几乎不存在小包装食用油的局面,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是很难的事情,那时,嘉里粮油总经理李福官向董事会提交报告:准备用三年时间,投入2000万的资金敲开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大门。一年下来,销量达3000吨。通过思考和调查,他们发现,中国企事业单位逢年过节,有发“福利”用品的习惯,这是中国的特色,而正是这个特色,使小包装食用油得到了推广和普及。

12、嘉里粮油开启了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大幕,他们是行业的制造者,并在以后十几年的市场实战中,一直也是这个行业的领跑者。

13、福临门:猛虎下山据国家内贸部公布的调查资料显示:嘉里粮油旗下的金龙鱼食用油品牌10年来一直以绝对优势稳坐小包装食用油行业第一品牌宝座,它的市场份额超过第二名到第十名的总和。

14、在全国十大食用油品牌排名当中,嘉里旗下品牌就占据三个位置,并仍有增多趋势。从1994年开始的一年一度的全国主要城市消费品调查中,金龙鱼品牌知名度比排名第二的竞争品牌高5倍;是消费者心目中最佳品牌,金龙鱼比排名第二的竞争品牌高8倍。仅金龙鱼、胡姬花、鲤鱼三大嘉里粮油旗下品牌,销量就超过了十大品牌中其余品牌销量的总和。

15、如果再加上其他13个品牌的销量,嘉里粮油差不多占据了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半壁江山。这样寡头垄断局面,直到1995年中粮旗下福临门横空出世才被打破。2001年底,中粮出售了所持有的“金龙鱼”的全部股权后,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

二、厦门大金龙有几个部门

http://www.king-long.com.cn/main.asp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于1988年12月成立,是客车行业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其股东由厦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和台湾三阳工业集团三方组成,股比结构分别为50%、25%、25%。

公司总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现有员工2600多人,各类工程技术人员近600名,硕士以上学历40余人,分别在产品开发、信息技术、生产管理、质量控制、财务、销售及售后技术服务等岗位担任骨干工作。

在当今全球最大的中国客车市场,金龙公司以“品种齐全,性价比高,领先换代快”的产品策略跻身国内客车领先行列,并与世界知名企业如德国MAN、ZF、美国康明斯、德纳、纽威、法国泰尔玛、日本尼桑、三菱、日野等保持深层次合作,研发了一代代高技术含量的客车产品,使得“金龙”不仅是优质客车产品的代名词,更是客车行业先进市场化的象征。

目前,金龙客车涵盖6至13米五大系列各型客车、共五十多个品种,年产能力超过万辆。产品畅销国内旅游、客运、公交、团体客车市场,并远销新加坡、菲律宾、印度、沙特、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马尔他、美国、阿根廷、巴巴多斯、香港、澳门等海外市场。金龙客车不但成为“全国人大、政协”两会的指定用车,同时也成为大型国际会议如“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太经合会”、“世界华商大会”、“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指定用车。公司于2002年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认证体系,2003年2月首批通过汽车行业的“3C认证”,并通过“英国商用汽车质量认证(VCA认证)”,取得了通往欧洲市场的通行证。金龙公司还被世界客车联盟评为“2003年度最佳客车制造商”。2004年,该组织又将金龙旅游车系列评为“年度最佳旅游客车”。“世界级客车中国化”的理念使得“金龙”不断引领整个行业致力于提升国产品牌的技术含量,也使高品质的客车更加贴合中国大众之消费。为此,《经济日报》在其头版撰文《国车制造腾金龙》,将金龙客车誉为“国车”。

2004年6月,“金龙客车”品牌以49.08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WBL)公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的品牌》。2004年8月,“金龙客车”又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成为中国客车行业最具价值的品牌之一。

2004年底,金龙客车异地技改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是福建省和厦门市2005年的重点工程,新厂区位于厦门市集美灌南工业区厦门汽车工业城内。整个项目分为两期建设,一期项目建设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5万多平方米,设计年生产能力6000台,工程总投资约2亿6千万元人民币,预计2005年底建成投产。二期预留用地15~20万平方米。金龙新厂区最终将建成可年产13000台大中型客车的国内最大的客车生产基地之一。

01) 1988年12月公司成立,成为国内客车行业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

02) 1989年以SKD组装形式,引进德国奔驰公司当时最先进的车型和车身制造技术,当年即组装16台大巴,大多销往国内,部分出口。

03) 1990年公司采用引进的车身造型及制造技术,创造性地设计出了第一代中型豪华旅游客车产品。由于该产品是金龙公司独立自主开发的,在当年的北京国际汽车展上引起了旅游行业的广泛关注,1992年,该产品批量进入市场。

04) 1994年,针对国内高速公路蓬勃发展的机遇,公司开发了适合高速客运的大型豪华客车,并在成渝高速、沪宁高速公路上对“洋品牌”沃尔沃、凯斯鲍尔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

05) 1995年,城市公交车开始向高档化发展,公司又及时推出了豪华公交车,并很快打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市场。目前在这些城市的主要干道上,到处都能看见金龙公交车的身影。

06) 1997年,城市间中短途客运车辆面临大批更新,金龙公司又适时推出了中、高档中巴。由于该产品经济适用,为营运者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所以很快打开了市场。

07) 1998年12月公司成立十周年,金龙客车正式启用全新商标“”,并停止使用旧商标。

08) 1999年公司荣列机械工业500强企业。

09) 2000年,公司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列为“国家863计划CIMS应用示范企业”。

10) 2001年,公司推出自主开发设计的全承载、全铝车身技术的大巴,标志着金龙公司的技术水平领先于国内同行。

11) 2001年,金龙客车批量服务于“大运会”、“金龙”成为“APEC会议”以及“世界华商大会”,证明了国产豪华客车的实力。

12) 2001年4月,金龙奇舰大巴批量出口伊拉克,“金龙”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大批量向中东地区出口整车的客车生产企业,标志着国产品牌豪华客车开始真正走出国界。

13) 1995年至2002年,连续8年蝉连资信“AAA”级企业。

14) 2002年初,公司正式推出自主设计的客车专用底盘,实现了由组装车厂向整车厂的转变。

15) 2002年6月,公司位于厦门枋湖的7万平方米新厂区投产,生产能力扩大一倍;同时,我公司苏州公司40万平方米的新厂区奠基,进入建设阶段。

16) 2002年9月,金龙客车被大批量选用于“第六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

17) 2002年9月30日,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说明金龙客车具有更高的品质保证和信誉担保。

18) 2002年,金龙客车被评为福建省名牌,成为福建省和厦门市客车行业唯一的名牌产品。

19) 2002年,销售额突破40亿元,连续第三年在客车制造行业排名第一。

20) 2003年2月,“金龙客车”首批通过中国强制认证(即“3c”认证)。

21) 2003年2月,顺利通过英国VCA商用车质量认证。至此获得了进入欧洲市场的通行证。

22) 2003年3月18日,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被世界客车联盟(即BAAV)评为“2003BAAV年度最佳客车制造商”。2004年3月,又获得该组织颁发的“2004BAAV年度最佳旅游客车”。

23)2004年6月28日,“金龙客车”以49.08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被世界品牌实验室(WBL)列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第109位;

24)2004年7月11日,2004年度《中国机械500强》发布,金龙公司以销售收入45亿元,CVA值521.28名列第50位,在客车企业中排名第一;

25)2004年9月8日厦门汽车工业城开工暨金龙联合公司新址奠基典礼。厦门汽车工业城位于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灌南工业区内。一期规划面积 1.8平方公里,并预留二期发展用地4.7平方公里。一期规划中90万平方米用于整车生产,25万平方米用于底盘生产,65万平方米用于配套项目生产。

26) 2004年9月1日,“金龙客车”在人民大会堂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予“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三、南京金龙的故事

1988年,厦门市政府拨款20万,成立了厦门汽车工业公司,其后,厦汽与台资企业——香港法亚洋行,以75:25的股比,创办了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简称“厦门金龙”,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大金龙”。

在厦门汽车工业公司组建厦门金龙后不久,黄培予便开始筹备小金龙。1992年3月,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成立,厦汽持股60%。

而厦门金旅之所以又叫小金龙,并不是因为规模小,而是意在做小车。正是因为这样的定位,厦汽投入了更多资源在小金龙身上,包括厦汽上市融来的资金,通过国台办指标贷来的款,通过合资方入股拉来的投资等等。

1998年,厦门金龙与苏州机械控股公司(创元集团)共同出资2800万元,以70:30的股比,合资组建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庹新永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2003年,苏州金龙打破限制,决定进军大客车市场,并发布了“海格品牌”。此后,苏州金龙虽然也还叫金龙,还被厦门金龙控股,但其产品和名称却和金龙没有什么关系了。

为了了解南京金龙的出生,我们了解了厦门金龙、厦门金旅、苏州金龙和海格品牌的故事,接下来,南京金龙的故事终于开始了……我们要从一位传奇人物黄宏生开始说起。

1987年,黄宏生辞掉副厅级职位,下海创业,一年后在香港创办了创维公司。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创维从一家电子产品出口代理公司,发展为以生产电视机为主的大型家电集团。

就在创维风生水起之时,2004年,黄宏生因串谋盗窃及串谋诈骗创维系5000多万港币而被香港廉政公署调查,并在2006年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

创维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同一年(2000年),南京东宇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并从南京特种汽车制配厂得到了“金龙”商标。

同年4月,淄博市金龙弹簧制造有限公司将所持“金龙”商标转让给了苏州金龙,自此,厦门金龙和苏州金龙也获得了“金龙”商标的合法使用权。

因历史原因造成的商标重叠问题,最终使南京特种车、南京东宇将厦门金龙诉至法院。而经过两次延期后,在双方即将对簿公堂的前一天,原告撤诉,双方庭外和解。

最终,南京东宇将金龙商标转让给了厦门金龙,同时南京东宇开始贴牌生产厦门金龙客车。

2005年12月,厦门金龙投资1800万元,与南京东宇以60:40的股比,合资组建了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并推出了“凌越”品牌。

不过,由于南京东宇并没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加之体量小且连年亏损,南京金龙这个第四条龙,一直游离在金龙系主流之外。

2009年,创维集团创始人、控股股东黄宏生获提前保释,低调出狱。第二年,黄宏生抛售创维1亿股股份,套现约9亿港币,成立了创源天地投资公司。

2011年,创源天地重组南京金龙,持股60%,后来又继续增持至88%,厦门金龙和南京东宇的持股比例,最终稀释为3.6%和8.4%。

最开始南京金龙使用东宇汽车品牌。

重组后的南京金龙,开始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生产。2012年,成功拿到新能源车生产资质。

2014年,南京金龙借势青奥会崭露头角,订单量猛增,终于扭亏为盈,且盈利达到1.5亿元。

也是在那一年,南京金龙纯电动客车销量达到1890辆,位居全国第二;2015年销售8796辆,蝉联全国第二。

同年,南京创源天地更名为开沃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南京金龙作为其主要的经营主体,品牌名称也改成了开沃。

南京金龙也一直保持良好的市场表现,2016年销售纯电动客车7921辆,名列全国第四;2017年销量破万,达到10633辆,依旧名列全国第四。

2018年,南京金龙纯电动客车销量降至8524辆,但排名却跃升至全国第三。2019年,南京金龙销售9542辆,重回亚军宝座。

在南京金龙稳步发展的同时,开沃多方布局,先后在武汉、深圳、西安、呼和浩特、徐州、渭南、溧水、高淳、威海等地开工建设生产基地,并在2019年推出了乘用车品牌“天美”。

南京金龙就这样,从一个细分领域的客车品牌,逐渐形成了全系列产品的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汽车行业的江湖一定会因为缺少了它的故事而失色,而它的传奇故事还将继续延续下去。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