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百家姓姓氏大典(百家姓姓氏大典排名)

七月网2300

一、百家姓姓氏大典姓氏起源

1、中华姓氏的起源,可直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的伏羲氏时期。据《楚辞〉〉记载“伏羲,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即太昊,风姓”。相传他始画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伏羲以前,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和构木为巢的“有巢氏”,还是族号,尚未有姓。现在姓氏是统一的,但在姓氏起源初期,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据《通鉴外记•注》中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说明了姓和氏是有区别的,意义也不同。姓是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的,如上古姜、姬、姒、嬴、姚等姓,皆从女旁,而且“姓”字本身即由“女”和“生”两字组成。一直到周朝,氏本来是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则专指部落的首领。以后,由于国家的产生出现了不同的官职,这些官职后来有不少也成了氏的名称。这6堠的姓氏是代表个人的地位和身份的,所以只有贵族才有,平民和奴隶与姓氏无缘。古代的封国和官职有世袭的传统,因此氏也可以世袭。后来失去了封国和官职的后代仍保持氏的称号,氏就开始演变成为家族的标志了。一个姓可以州七出许多氏,而同一氏的后人还可以繁衍出不同的氏,因此氏的在能够查到的总共只有几十个,而从古到今中国人使用过的姓氏超过八千,其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由后起的氏演变而来的。

百家姓姓氏大典(百家姓姓氏大典排名)

2、姓的使用机会越来越少,就逐渐消亡出现了姓氏合一的现象。这时的姓氏兼表血统关系,开始稳定下来。秦汉以后姓氏的变化大体有这样一些特殊情况(一)避祸改姓;(二)避讳改姓古代帝王的名字不准别人使用,叫做避讳。有时连同音字也不准用,叫做避嫌名。当人们的姓氏与皇帝的名字同字或同音时,只好改姓;(三)同一姓因异体字写法不同,而分化成不同的姓:(四)少数民族汉化以将原来的部落改为汉姓。姓和氏是伴随着社会发展演变的,那我们对姓氏的探源不妨从中华文化的母体文化--中原文化着手。中原文化是祖根文化、她的核心位置就在郑州,郑州不仅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的大河村、还有人文始祖黄帝的出生地轩辕丘姓氏上共有郑、王、冯、韩、许、何、夏等28个源于此。为了使大家能对姓氏的起源和演变情况有所了解我们从大量典籍文献中钩沉辑佚,对各种说法详加考订,依据这28个姓氏在《百家姓》中的排序,选取了前10个姓氏,考察其来源,附述有关的史事和传闻,编成这本小册子。希望它能帮助你寻根问源成一次关于中原历史文化的神游。

3、我国最早的姓氏缘于何时?这一问题很难回答.生活在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由于血缘关系的不同,也会分为一个个部落;各个部落为加以区别,也会有各自的名称,这种名称无疑就是姓的雏形.。但那时还不曾出现文字,部落的名称只能靠口头流传下来。经历了无数世代之后,开始有了文字,人们才难把这些最早的姓氏(部落名称)记录下来。

4、商周以后,由于人口增多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姓氏渐渐多了起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这些姓氏经过进一步的分化、发展、演变,就成为今天我们所使用的姓氏。如果对这些姓氏逐一进行研究,就会发现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来源和发展的历史,不同的姓氏有不同的源流,不过,若把这些姓氏放在一起研究,也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是由国名演变而来的,有些是从官名、地名等发展而来的,有些则是历史上某些少数民族的称号或者改姓……原因较多,情况不一。

5、从历代姓氏的演变情况以及史籍所述,大约有如下几种得姓方法:

6、以水为姓。如姜,“神农居姜水以姓”,“出天水,本自黄帝,居于姜水,因为氏”(见《广韵》)。又如涂,“洪州人,以水为姓”古之涂即今滁河,长江下游的支流,在今安徽省南部。唐时改“涂”为“滁”。涂氏家族的祖先,世居在涂水之旁,故以水为姓(见《名贤氏族言行类稿》)。

7、以国为姓。如江,“系出嬴姓,伯益之后,封江陵,子孙以国为氏”(见《姓谱》)。

8、以官为姓。如李,“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即后来的李氏)”(见《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又台司马、司空、司徒、帅、尉等,皆是以官职为姓的。

9、以字为姓。如方,“周大夫方叔之后”,以字为氏(见《元和以纂》)。又如童,“颛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见《元和姓纂》)。

10、以从事的职业为姓。如巫,上古有神医巫彭,殷有巫咸。《归藏》:“昔黄帝将战,筮于巫咸。”《列子•黄帝》:巫“知人生死存亡,期以岁月,句句如神”,以其从事的职业而承袭了巫姓。以业为姓的,还有陶、卜、商、乐、屠等姓。

11、以祖先的图腾为姓。把祖先崇拜的生物和自然现象作为姓氏的,有云、龙、牛、马、羊、熊、鹿、骆、鱼、鲍等。再如某氏族崇奉青牛、白象,其后便姓青牛氏、白象氏。将崇拜的植物作为图腾,这就是杨、柳、松、梅、林等。

12、以祖先的称号为姓。如轩辕、高阳等。

13、以祖先的谥号为生。如周朝的文王、武王,其后代分别姓文、姓武。

14、以地为姓。如齐、楚、赵、魏、鲁、晋等。

15、以居地为姓。如东门、南宫、西郭、江、海、池、桥、井等。

16、以帝王的赐姓为姓。如唐沙陀族的朱邪赤心赐姓为李。明末清初收复台湾的郑成功,也曾被赐姓朱,百姓就称其为“国姓爷”,这都是十分显著的例子。

17、以五行为姓。如金、木、水、火、土。

18、以天干为姓。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9、以地支为生。如子、丑、寅、卯、辰、午、未、申、酉、戌、亥。

20、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姓。

21、有以矿物为姓。如金、银、锡等。

22、因避讳而改姓。如丘,因避讳孔子之名丘,而将丘改为“邱”的。明代朱元璋的后代,在清时为免遭杀身之祸,而改姓为李。

23、以少数民族的姓氏译音为姓。如呼延、宇文等。

24、还有以郡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族为氏的,得姓方法的多样化,是造成数千年来中国姓氏源头极其众多而复杂的主要原因。

25、由于我国的姓氏来源不一,对姓氏的研究也就成了专门的学问。早在宋进,著名学者郑樵撰《通志•氏族略》就根据姓氏的渊源,将其分成32类,如“以国为氏”、“以郡为氏”等等,其实细分起来,姓氏的源头远不止这32类。此一事实告诉我们,我国姓氏文化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二、百家姓姓氏大典周

周姓的朋友,你们对自己的姓氏了解吗?知道它的起源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的百家姓姓氏大典周,供大家参考。

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周姓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

1、周姓缘源周姓氏来源较多,有以下几种:

一、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属河南),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成周氏。

三、是东周庄王时,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杀,其后代亦称周氏,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间,唐玄宗名叫李隆基,为了避讳,把姬氏改为周氏。

五、是鲜卑族复姓中有贺鲁氏,后改为周氏。

六、周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魏献帝的次兄晋乃氏改为周氏。孝文帝迁都洛都后改鲜卑姓为汉姓周氏。

七、周氏除上述来源外,北周、唐、后梁时又有因改姓、赐姓而姓成的,还有冒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发展。从东汉末年到晋代,都有中原周氏南迁的记载。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从清朝康乾年间始,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在《百家姓》里,周姓居第五位。按现在人口统计,周姓为中国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从周姓发源的。相传周人的祖先后稷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夏末时公刘又迁往幽地居住。商朝后期,游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断侵袭周人,使得从事农业为生的周人无法安居。这时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

古公的曾孙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国约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庶人,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百姓谓赧王是周家后代,称为周氏,史称正宗。春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在周朝执政,他企图杀死周庄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讳,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时后梁赐汭姓周。

据考,周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县东南60里)。

周姓的最初发源地在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秦汉时期,周姓主要以河南、陕西为中心地带繁衍生息,后逐渐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秦时,有河南临汝的周姓人迁往江苏沛县。西汉时,有河南叶县周姓人迁往河南平舆县。汉末,此支中又有迁往安徽庐江的,河南周燕在汉时迁往山东任太守。可见,这一时期,周姓已活动于陕西、河南、山东、安徽等省,且以河南为主要支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大规模的南迁使得周姓人也卷入其中,于是湖北、江西、江苏等地有了周姓人活动的足迹。如晋代,有周访任江西浔阳梁州刺史。南朝宋有周毅在江西临川郡任太守之职。隋唐时,周姓有了大范围的分布与发展。唐初,随着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周姓族人有加入者,此为周姓最初入闽者。唐僖宗时,又有周姓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而后移居广东者。这一时期,周姓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地区。宋元时期,周姓人最为显著的特点仍是南迁,以致于此期周姓名人多出于南方,如哲学家周敦颐、词人周邦彦、音韵学家周德清等。明清时期,是周姓发展中一个比较兴盛的时期,台湾、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也有了周姓人居住。据记载,明初周正行五兄弟从江西迁到贵州麻阳。清初有福建人周延郡入台,广东人周朝德居于台湾。此时,周姓可谓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今日周姓在长江流域的省、市中所占比例相对高于其他地区。周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一。

周勃:江苏省沛县人,西汉时开国武侯,被刘邦赐予列侯的爵位,时称:“绛侯”。

周瑜: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省舒城人。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数十万大军,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周处:晋朝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南)人,是一位改恶从善的典型人物,官至御史中丞。

周兴:雍州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朝武则天时酷吏,官至秋官侍郎、尚书左丞。

周忱:吉水(今江西省吉水)人,明朝大臣,官至工部尚书。

周璇:上海人,一代影后,又有“金嗓子”的雅号,曾拍摄过《喜盈门》、《歌女之歌》、《忆江南》等影片。

周亚夫:江苏省沛县人,西汉名将,以治军严整闻名于世。

周氏子:汝南周氏子,吴郡人也,亡其名,家于昆山县。元和中,以明经上第。调选,得尉昆山。既之官,未至邑数十里,舍于逆旅中。

周日方: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著名的画家,擅长于肖像、佛像画。画风“衣裳简劲,色彩柔丽,以丰厚为体。”

周文矩:句容(今属江苏省)人,五代南唐时画家,擅长于人物画,尤以仕女为最,题材多取自宫廷生活。

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湖南省道县人。根据陈抟的《无极图》,著《太极图说》,理学大师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开创人。

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浙江省杭州人。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对后世影响很大,开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

周德清:元代著名音韵学家,江西省高安人。著有《中原音韵》,为北音韵书的创始人。

周树人:浙江省绍兴人,笔名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著作有《狂人日记》、《呐喊》、《彷徨》等。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淮安,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丰功伟绩,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周润发:1974年考入无线电视第三期艺员训练班,后接连主演连续剧《狂潮》、《奋斗》、《网中人》、《上海滩》《千王群英会》、《笑傲江湖》、《苏乞儿》、《亲情》等。他给自己名字的注解是“馒头泡在稀饭里”(粥润发),这是他的谐;即使到了好莱坞,他的英文名字也只是“CHOWYOU-FAT”不好记也不好读,这是他的酷;他很少回香港,却始终不入美国籍,他说“做中国人,爽”,这是他的.傲。知道吗?5月18日是他50岁的生日,英雄半百,但依旧是英雄。

周星驰:上海人,学毕业后考入无线电1962年6月22日出生于香港。中视第十一期夜间训练班,1983年结业成为无线艺员,同年被派任儿童节目'430穿梭机'当主持,做了四年。1987年他被派演戏剧,参演的第一个剧集是《生命之旅》,继后他又主演了《他来自江湖》等剧,其中最得好评的是《盖世豪侠》,在该剧中出现了他那独特的表演风格、1988年他得到导演李修贤的赏识,出任《霹雳先锋》男主角之一。由于演出优异,因此获得台湾二十五届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他那非逻辑性和带有神经质的演技,开创了“无厘头”文化,成为香港文化的重要一环,因而他担纲演出的电影更历破票房记录,为香港喜剧带来另一出路和高峰,被誉为“喜剧之王”。

周迅:周迅清水芙蓉般的周迅,在人们的眼里,是个充满灵气的“小精灵”。从《大明宫词》,到《橘子红了》,再到《烟雨红颜》,她的每一部戏都是那么引入注目……周迅不是典型的美女,但以另类气质取胜,又具双重性格,所以她不困于特定的形象:“以前是学跳舞的,没有学过表演,没上过戏剧学院,因此我的演出不是学院派那一套,比较自然、着重感觉。”

周杰伦:e世代的新音乐人,唱歌风格是R&B结合古典西方中国乐曲,是个公认的音乐才子,有独特完美的唱腔和音乐天赋,影响了一代活力新军。

周笔畅:拿下“2005超级女声”广州唱区的冠军,周笔畅声名鹊起,在各大BBS上都有了一帮死忠“笔迷”。男装、戴眼镜、唱R&B,这是周笔畅一贯的亮相,也让她成为超级女声中的另类形象。

汝南郡: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跋扈邕。

沛国郡:汉高帝将泗水郡改为沛郡,东汉时改为沛国。治所相县,在今安徽省睢溪县。此支周氏,其开基始祖为汉代汾阴侯周昌。

陈留郡:秦始皇置陈留县,汉代改置陈留郡。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地区。此支周氏为汉代周仁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周震。

浔阳郡:西晋永兴元年置浔阳郡,治所在今江西省浔阳。唐时,改九江郡为江洲,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河阳郡。至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江洲。

临川郡:三国时吴国置。在今天江西省南城县及抚州市一带。

庐江郡;秦代的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在今天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泰山郡:西汉置,治所在今天山东省泰安县东南。

淮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

永安郡:治所在新城县(今河南省光山县西)。

河间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东南)。

临汝郡:治所在梁县(今河南省临汝)。

华阴郡: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省华县)。

河东郡:秦初置。治所在安邑(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清河郡:汉高帝置。治所在清阳(相当于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

江陵郡:汉代设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朝齐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在今湖北省江陵及川东一带)。

长安郡:唐置,治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一带。

河南郡:汉高帝置。治所在今天河南省洛阳市东北一带。

武功郡:战国时期孝公置。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以东。

细柳堂:汉文帝六年冬,匈奴6万兵马犯汉。文帝令周亚夫驻兵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几日后,文帝御驾亲往劳军。走近军营,只见甲兵森严,个个持刀执戟,张弓挟箭,如临大敌。当令门岗传报,营兵却直挺挺地站着,一丝不动,并喝令车驾停住,说:“军中闻将令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跋扈邕。

爱莲堂:哲学家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他一生最爱莲花。他把莲花比成君子,夸它虽然从污泥里钻出来,但一尘不染,虽然整天在清洁的水里洗濯,但一点儿也不妖艳。它的香又清又远,它的直不会发枝或拖秧,我爱它这君子的品质。

此外,周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汝南堂”、“庐江堂”、“浔阳堂”、“临川堂”、“陈留堂”、“沛国堂”、“泰山堂”、“河南堂”、“笃祜堂”、“武功堂”、“世德堂”、“亦政堂”、“诵芬堂”、“清白堂”、“继述堂”、“世善堂”、“忠厚堂”等。

6、宗族特征1、周姓以忠孝廉爱仁义为其主要特点,其自立堂号中多以此取名,如“清白”、“忠厚”等。

2、周姓之忠孝仁义也反映在其字行辈份中,如浙江一支为:“智仁圣义,中和道德,继体守义,传家以孝。”另有一支为:“孝友振家业,种德培祖恩,和睦致瑞祥,忠义永吉庆。”

三、百家姓姓氏大典魏姓

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的百家姓姓氏大典魏姓,供大家参考。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裔孙毕万之后,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2、出自芈姓,为颛顼帝的后裔魏冉之后,后改姓魏。据《史记》等有关资料所载,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

①出自高姓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

②出自李姓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4、出自少数民族改汉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

①满族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

②土家、蒙古、彝、回、朝鲜等族均有魏姓者。

得姓始祖:毕万。毕万。据有关资料所载,魏姓为黄帝的姬姓嫡裔,他们原为毕国人。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地之北),后毕国为别国所灭,其后裔万仕晋(今山西省境),成为晋国大夫。晋献公是当时晋国一名很有雄心壮志的君主,在位期间攻克了周围的许多小国,使晋国一度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献公念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国中功勋卓著,于是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赐给毕万为邑。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两家共同瓜分了晋国,自立诸侯,建国为魏,公元前225年,魏国即为秦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遂以国为姓。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先秦时期,魏姓就已经出现了以“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无忌为代表的一批著名人物,使魏姓在当时盛极一时,家族地位十分显赫,势力也十分庞大。秦汉时期,魏姓子孙继承先人遗风,历居高官,使本族得以持续发展,并在秦时由于“秦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是故魏姓也有部分迁至今陕西省境内。魏无忌的六世孙因在西汉时任巨鹿(今河北)太守,有功于朝廷受到封赏,并使其家族成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也就发展成为魏姓历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与此同时,魏姓也有进入江苏、浙江、甘肃、宁夏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阀割据,相互攻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加上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多受冲击,因此魏姓大举南迁至四川、江西、福建等地,在当地安居繁衍,发展壮大,名人志士也有如泉涌,如三国时期蜀之名将魏延便以勇猛善战、功迁征西大将军而闻名。盛唐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士族壮大,魏姓繁盛,人丁兴旺,郡望与名人显宦大量出现,并且有部分族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于福建安家,后又徙至广东等地,使家族播迁更加广泛,唐末,战乱烽烟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迁,广泛进入到南方各地。截止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广大地区,繁衍于全国各地,从而使魏姓成为我国一大姓氏。元明清时期,魏姓族人已远播于海外,成为我国诸多家族中一个比较大的著名宗族。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三。

魏武子:又名魏犨,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其先祖为庶人,与周同姓,因伐纣有功被周武王封于毕,于是以毕为姓。到毕万时,事晋献公,伐霍、耿,魏等国有功,封于魏,遂又以魏为姓。

魏颗:春秋时代晋国魏犨的儿子,为人明礼敦厚,任晋国将军之职。有一次秦桓公派遣了一位勇猛善战,威震当时的名将杜回,带兵攻伐晋国,大军在晋国辅氏(今陕西省辅邑县)的地方扎营,准备会战,晋国面临重大威胁,就派魏颗将军出师对抗,两军大战之下,结果出乎意料,魏颗在辅氏地方打败了秦师,虏获了秦国猛将杜回,为晋国立了战功。为了奖励魏颗的这次功劳,晋景公把令狐之地赏给他做了封邑。魏颗的儿子魏颉就以封邑为姓,称令狐氏。

魏绛:即魏庄子,魏犨之子,春秋时晋国卿。晋文公时,魏氏列为大夫,徙于霍(今山西省霍州)人。他的活动主要在晋悼公时期(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59年)。晋悼公元年(公元前573年),魏绛为司马,执掌军法。

魏斯:战国初魏国的建立者,历史上著名的魏文侯,其在位期间奖励耕战,兴修水利,进行改革,使魏国日益强大,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魏冉:战国时期楚国人,曾在秦任将军,后被拜相,封于穰(今河南省邓县),号穰侯。

魏相:济阳定陶(今山东省定陶东北)人,西汉丞相,宣帝时被封为高平侯,历任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其主张整顿吏治,考核实效。

魏延:义阳(今河南省桐柏西)人,三国时蜀汉名将。曾随刘备于蜀,以勇猛闻名,累迁为征西大将军,后被封为南郑侯。

魏舒:西晋任城樊(今山东省济宁)人,晋武帝时为司徒,其人能断大事,为时人所推崇。

魏收:下曲阳(今河北省晋州西)人,北齐史学家。北魏时曾任编修国史,北齐时任中书令兼著作郎,以才学闻名于世。曾编撰二十四史之一的《魏书》。

魏徵:馆陶(今属河北省)人,唐代名臣,政治家,相太宗,曾任谏议大夫,敢于犯颜直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为太宗所器重,其博学多才,文采飞扬,著有《群书治要》等书。

魏胜:字彦威(1120-1164),淮阳军宿迁(今属江苏省)人,南宋抗金名将。出身于农家,早年曾为弓箭手。胆略过人,骁勇善战。

魏源:原名远达(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潭(今湖南省隆回县)人。道光进士,官内阁中书,晚年任高邮知州。近代著名思想家,与龚自珍齐名,时称龚魏。他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倡导变革。魏源不以诗名,但他的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中英战争时期的许多名篇,感情炽烈,洋溢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激情。他还有许多山水诗写得气象雄伟,瑰丽悦目,有的还具哲理意味。魏源的诗风格遒劲,激越奔放,但律诗用典较多,显得费解,韵味不足。著有《古微堂诗集》和《清夜斋诗稿》。

魏叔:山东寿光籍。清朝乾隆时期官至引龙侯。后代现居寿光侯镇黄桥。有一支在东北吉林扶余五家站镇,黑龙江省鸡西市。

魏无忌:魏国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当时魏家的杰出子弟。他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公子”。

魏伯阳:东汉时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省)人,炼丹术家,著有《参同契》三卷,把“大易”、“黄老”、“炉火”三家理法参照会同契合为一,为我国思想史重要著作。

魏了翁:四川省蒲江人,南宋著名思想家,其所著《鹤山全集》强调“正心、养心”,推崇朱熹学说。

魏忠贤:明代河间肃宁(今属河北省)人,少无赖,自宫后改名李进忠。万历时入宫为宦官,后乃复姓,赐名忠贤。熹宗即位,升为司礼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他密结大臣为援,以犬马声色媚帝。天启三年(1623年)掌东厂,与熹宗乳母客氏勾结,排斥异己,专权揽政,参阅奏章,斥逐言官,纵容校尉,横行肆虐,迫害东林党人。次年,杨涟疏劾其二十四大罪,魏大中等七十余人又交章论其不法。遂兴大狱,大臣被罢逐者数十人,凡不附己者一概斥为东林党人,并杀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广建生祠,时有「九千岁」之称。思宗即位,黜职,置凤阳。行至阜城(今属河北省),闻逮治令,遂自缢死。

魏良辅: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寄居太仓(今属江苏省),明代戏曲家,昆腔的创立者。其所著《曲律》一书对以后戏曲音乐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魏大同:山东省寿光籍,魏叔的后代。清末迁至吉林扶余五家站镇,民国时期考入清华大学。曾任中华民国诸多省份最高法院院长。后代有留在东北的,也有去台湾的。详情见扶余县志。

魏姓族人在长期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郡望,据有关史料所载,主要有两个:

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相当今河北省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省德州、高唐,河北省馆陶之间地。汉代至北魏因袭沿用。汉后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平乡以北及晋县一带。

任城郡:夏商为仍国,周为任国、邿国。秦统一中国后置任城县,亢父县,西汉为任城、亢父、属东平国。东汉章帝分东平国置任城国。三国魏置任城郡(今山东省微山县一带)。西晋复任城国。北朝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浅村移于今济宁市任城路,并为任城郡治,隶兖州。北齐天保七年废亢父县。隋、唐、五代任城县建置名称不变,但隶属有别。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置济州于巨野,任城属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济州移至任城。元至元六十二年之间,济州治所数易巨野,任城。济宁的名称始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以后虽州、府、县时有变更。

九合堂:春秋时晋有大夫魏绛。山戎向晋请和,绛向晋君说和有五利。于是晋便和附近的少数民族山戎等缔结了友好条约。8年之中,晋国九合诸侯,称为霸主,都是魏绛的功劳。

巨鹿堂:魏姓因巨鹿为望,故也以“巨鹿”为其堂号。

此外,魏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敬爱堂”、“治礼堂”、“十思堂”等。

1、魏姓族人在早期就已在南北方同时发展。

2、魏姓家族史上名人较多,且分布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各个领域,为历朝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3、魏姓人早在宋朝时就已广播于全国,成为我国一大姓氏。

4、魏姓家训严明,颇具时代与家族特色。

5、魏姓族人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清光绪十六年魏子建修《魏氏族谱》山西忻州魏姓一支字行辈份为:“新文良,时懋行,昭弘知,泰宪圣,德益宁。”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百家姓姓氏大典和百家姓姓氏大典排名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