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奇女性创业家
市场机会对于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无论对于初次创业者还是二次创业者,能不能找到产品市场更是直接决定了创业企业的生死。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传奇女性创业家相关文章。
丈夫和儿女都是国家干部,她却放弃安逸的生活,白手起家,备受艰辛,十年赚得千万身价。如今,她的公司所研制生产的电力配件产品在国家重点工程中屡见不鲜,并打入国际市场;她与北京供变电设备公司共同投资1.5亿元兴建的河南兰兴电力机械有限公司目前生意红火。
她就是河南兰兴电力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焦作市人大代表、温县政协委员王素兰。
如果你到温县的“聚宝盆”——温县工业集聚区,首先看到的是引人瞩目的“1号种子”企业——河南兰兴电力机械有限公司。它是从事设计、生产、销售、租赁、维修、线路施工机具的专业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电力线路施工设备开发制造基地。王素兰做梦也没有想到,做了30年普通钳工下岗后竟会走上创业路,一路风雨艰辛之后,走出今天的宽广大道——从最初的小作坊到今天亿元企业。
上世纪80年代末,没上过学的王素兰是一家国有企业的一名普通钳工;丈夫时任另一家国有企业厂长,生性耿直,廉洁奉公。因为上有双方父母,下有几个孩子,夫妻俩辛辛苦苦二十载积蓄却极少。1986年,王素兰所在厂要建职工家属房,拿到指标的王素兰面对2000元预交房款发愁了:到哪儿去筹集那么多钱?看着妻子愁眉不展,丈夫心疼地劝她:“这房咱不要吧,儿女大了要办喜事,老人们又快到了花钱的时候……”王素兰半天无语。是啊,老小都等着要钱花,可儿子结婚没房也不行啊!
事有凑巧,几天后,王素兰去看望一位朋友,闲谈中得知她在家加工口罩,1个月下来能赚100多元。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王素兰留心琢磨着摊在桌上裁好的口罩,一回到家,她顾不得做饭就比划着照做,心灵手巧的她一会儿就做好一个。加工口罩赚钱!第二天,说干就干的王素兰随即到批发市场买来材料,白天上班,晚上在家里熬夜加工口罩。1个月后,数着卖口罩赚来的200多元钱,王素兰兴奋地对家人说:“咱盖房有门了!”
几年后,王素兰用加工口罩赚来的钱为儿子挑了块廉价地皮建了新居。其中有块1.3分地的斜角。王素兰把这1.3分地留下来作空地,其余用来盖房。谁料,就在房子快建好时,她的脚因一次工伤被砸成了骨折。
王素兰勉强在家歇了几十天便重返岗位,可只站了半天一条腿便肿得厉害。在家里人百般相劝下,16岁就参加工作的王素兰含泪办理了工伤退休手续。加工口罩活也停了下来。她乐于助人在厂里出了名。尽管退休在家,仍不时有亲戚朋友上门央求她做些机械加工活儿。时间一久,身体康复后无所事事的她又不甘心几十年钳工手艺荒废,便在家里1.3分空地上搭了间机件加工小作坊,整天替人加工机件,一个月竟有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收入。赚来的钱被王素兰全部用于购买设备,她还不时向丈夫、儿女伸手借款。每次借款,她对丈夫信誓旦旦:“不出三个月,100元一定还你!”可从不能兑现。看丈夫缩紧了“银根”,王素兰无奈向儿女们求援,索要“小费”用于发展自己的事业。丈夫对儿女们说:“你妈把家倒腾空了,以后,给她的生活费不能超过20块钱!”
因王素兰制作的机件价格低、质量好,找上门的客户越来越多。设备投入大,小作坊更拥挤,家里的钱却越来越少。
偶然一次机会,在某公司当采购员的一个温县老乡让王素兰加工一批油泵配件。看对方应允的价钱可观,王素兰没日没夜加工了几个月,货顺利发过去了,对方却几次以价格下跌为借口将货款一拖再拖。最后对方竟将最初的每台160元降到60元,因为没有周转资金,王素兰只得忍痛答应。然而,几次催款却仍未果。王素兰一气之下只身千里迢迢摸到该公司仓库,一眼看到了自己生产的配件。当得知配件每只购进价格160元时,她拿着随身携带的配件找到公司负责人说:“我能生产这样的产品,价格却比你们低得多。”对方不屑地说:“个人生产的产品我们不敢要。”王素兰笑了笑说:“其实你们花大价钱买来的就是我的产品……”
几经曲折,这批配件货款最终全部收回。这件事让王素兰得到一个启示,要赚回更多的利润必须找市场。
王素兰决定忍痛先关闭小作坊,往外跑市场。丈夫和儿女反对了:“在小县城,一年能赚1万就是高收入,你都50多岁了,还指望能成啥气候。”要强的王素兰花了10块钱买了张塑料布上路了。北京、上海……全国大中小城市大大小小的企业,没出过远门的王素兰挨门拜访,索要名片。她白天啃着干馍马不停蹄找市场,为省下1元钱徒步几公里,晚上铺上塑料布在火车站打地铺,日夜兼程,几天时间就转遍整个东北。酷暑严冬,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火车站留下她风尘仆仆的身影。3年的市场调查,让王素兰尝遍了创业艰辛。但汗水和泪水却为她叩开了市场。一些厂家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了王素兰利润极低的订单。活忙不过来,她又招来几名下岗工人一起干。作坊太小了,她又租了临路的空地建起了工厂。要做事先做人,没什么文化的王素兰始终认得这个理儿。一次,一家企业急需加工一批配件,王素兰刚接过订单又恰逢原材料上涨。当她如期送货时,对方感激之余提出要为产品补差价,被王素兰婉言谢绝了。靠着诚实守信,许多厂家主动和她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王素兰的工厂赚钱甚微,名气却越来越大,眼界越来越宽。她把目光由单一的模具加工开始投向生产电力线路配件设备,企业正式命名为温县电力机械配件厂。一次,温县一家企业到南方一批发市场购买电力配件设备,对方惊讶地说:“你们温县不是有个王老太吗?我们都是从她的厂里购买的产品……”
王素兰的心气更高了,她还想研制生产自己的主打产品,但选什么产品,她心里没底。
1990年,河南送变电公司的一位客户找到王素兰,原来3年前他让人着手研制的配件迟迟未成功。王素兰只用了1个多月就研制成功了。对方感激之余,诚心建议她生产一种市场热销的钢丝绳。经过市场调查,全国生产这种钢丝绳的厂家极少,利润可观。但一台法国进口的钢丝绳生产设备要价就是上百万元。王素兰决定自己研制生产设备。丈夫笑她异想天开,她淡然一笑,跑到省城请教专家。几个月苦苦研究,王素兰只花了几万元就研制了出质量相当的设备,并且一次性试生产成功,产品一上市就有人上门订货。一次,一位外地客户愿意花几十万元买下设备,被她一口拒绝。出卖设备就等于出卖了市场,在商海中摸爬滚打多年的王素兰已有了自己的生意经。
1991年,王素兰的配件厂开始对全国各地批量生产,送货又成难题。王素兰挤出5000元买了辆二手货车,也让她经历了半夜抛锚、红绿灯前意外熄火等无数尴尬。在送货途经安徽铜陵市时,货车刹车失灵,意外闯进路旁刚收割过的稻田。当地人索要赔偿,急等送货的王素兰挨家挨户赔钱。折腾到半夜,货车终于被放行了。可半路却发现混乱中有人偷去了车厢里装有旅费、证件、客户联系簿的公文包,那可是命根子啊!王素兰含泪让司机调转车头回村哀求,最终找到了只剩证件的包。
多少次疲惫不堪地蹲在滴水的屋檐下打盹,王素兰不记得了,可她的故事却被业界传为佳话。
创业路越走越宽,就在王素兰正为厂地太小发愁时,机遇出现了:离自己工厂不远的一个县办木器厂要公开进行拍卖。要还是不要?王素兰举棋不定:自己已经58岁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深知妻子心思的丈夫鼓励她:“想往大处干就干吧,我们全家人都支持你。”
就这样,靠着银行贷款,王素兰120万元买下了县办木器厂。她又有了新的目标:将电力配件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时间已是1998年。王素兰先后自行研制生产了编织机、离心浇铸机等电力配件生产设备,仅此一项就为公司节约资金近百万元。而王素兰的身价此时已达数千万。
王素兰的公司已驶入发展快车道,集纳了多名专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先后有100多名下岗工人在此就业,公司也因此被当地政府授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先进单位”和“下岗再就业先进单位”。王素兰把职工看作朋友和家人,谁家有红白喜事,谁家有困难,她总是亲自登门探望。公司一位老师傅的孩子得了重病,王素兰为其送去1万元钱解难。老师傅感激得老泪纵横。而王素兰却真诚地说:“钱是用来为人服务的,人哪能光为钱活着呀!”就是这种心态,几年来,她先后多次投身公益事业。闻听四川汶川县发生8级大地震,她捐了几十万元爱心款。
短短几年时间,王素兰先后开发了纺织型防扭钢丝绳、系列液压牵引机、液压张力机、系列MC尼龙滑车、光缆滑车、钢丝绳线盘等十多种输配电线路施工设备,产品质量达到SD165-87/DL/T685-1999/DL/T875-2004等国家电力行业相关标准要求,并经国家电力建设研究所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合格,2003年又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而且部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在阳淮线、洛郑线、龙政线等“西电东送工程”和“农网、城网改造工程”输配电线路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二滩工程、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等国家重点电网建设和农网、城网电力线路改造工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公司的长足发展,2004年,王素兰又作出决定,和北京供变电设备公司共同投资1.5亿元,在温县工业集聚区1号地兴建河南兰兴电力机械有限公司,实施系列成套输变电工程施工设备项目,工程分两期实施。目前,该公司占地面积达2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总资产达1.3亿元。拥有全自动防扭钢丝绳编织机30台,MC尼龙滑轮浇铸机6台,机加工及试验检测设备180多台(套),建立了国内一流的牵张设备试验检测维修中心。企业连续多年被授予“诚信企业”“质量信得过单位”“纳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王素兰成功了。她这样总结走过的路:每一步都洒着眼泪。王素兰的创业传奇感动了人们,也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她作为焦作市人大代表,温县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投身公益事业,在社会上树起了良好的口碑。
她叫董竹君,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她曾是民国初年四川省副都督夏之时的夫人,又是中国第一代女企业家,闻名全国的上海锦江饭店的创始人。
1919年至1929年期间,董竹君先后在成都少城将军街、东胜街生活过十年时间。
董竹君是上海人,生于1900年。在她13岁时,因家道贫寒,被父亲典当到青楼作“小先生”,就是只卖唱不卖身。她天生丽质,美艳清纯,不久就小有名气。1914年,董竹君不甘心这样的生活,一心想逃出虎口。不久她结识了革命党人夏之时,夏之时经常来这里坐坐,听董竹君弹唱。接触多了,相互产生了感情。
此时,夏之时的包办婚姻的夫人因肺病而去世,夏提出要帮助董竹君重新走上新的生活的想法,董竹君自是欢喜,她对已是四川省副都督的夏之时提出三个条件:1、不做小老婆;2、结婚后送到日本求学;3、将来从日本读书回来,组织一个好的家庭,你管国家大事,我当你的内助。夏全部应允。
在夏之时的安排下,董竹君离开了青楼。她15岁和夏结婚。婚后几天,董竹君就随丈夫去了日本。到了日本,董竹君开始补习日文。一年后,大女儿国琼出世了。那时夏之时忙于事务,顾不上照顾家庭,董竹君又要学习,又要带孩子,日子过得十分忙绿。在孩子3岁的时候,夏之时随着时局的需要,带着妻女回到四川合江老家。老家是个封建大家庭,各种旧式礼仪很多,而且人多复杂,对这个留洋的新式女人看不惯,董竹君在老家过得非常压抑、心情忧郁。
1919年,董竹君终于可以摆脱纷繁的大家庭了。她随夏之时迁居到了成都。在成都,他们先租赁将军街(当时还叫猫猫巷)一座小独院居住,后觉得将军街的房屋比较狭窄,就出资一万元(当时货币),向一位富绅买进了东胜街一个大院子,将将军街的院子栽菜、养猪、养马。
东胜街大院住宅,占地约三亩,大小房屋二十多间,是一座四进院。那时的将军街并无几家人家,街上翠柏成行,美不胜收。住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董竹君常常在这两条街上散步,心中好不快活。
董竹君很喜欢法国女人的开朗、潇洒。她打听到成都平安桥有座法国修道院,亲自前往联系,请院里的法国修女教自己法语。修女很喜欢这位聪明的中国女人,每次董竹君去学习都认真、耐心地教授。
这时的夏之时因时局不稳定,下野不从政了,他天天在家栽花种竹、养鸟养马。董竹君每天从法国修道院学习法文回来,有时候在院子里复习功课,有时候帮助丈夫剪剪枝叶、修修花草。这样悠闲自在的生活过了两年,董竹君正打算赴法留学时,怀孕了。生孩子后,一时脱不开身,只好放弃了到法国留学的愿望。夏之时后来在包家巷租房创办了锦江公学,每天忙自己的事情。
不久锦江公学因兵荒马乱停学了,家里一时收入减少,夏之时在1922年,将东胜街这座大院子以二万八千元的价格出售给杨森部下。他们全家又搬回重新翻建的将军街居住。以卖房子的钱,在梓潼桥、新华街购进和新建共一百多间店铺出租,供全家开支。
为了翻新将军街的住宅,夏之时和董竹君都亲自过问,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设计并反复修改,院内的一瓦一屋、一花一树都倾注了她的心血。
房子建好董竹君搬过来后,对房子很是满意。在将军街寓所,董竹君在这里生下了女儿国璋、儿子大明。
生女儿国璋时,还有一段惊险的故事。1922年夏初,董竹君突然卧床不起,经中西医治疗数月不见成效。全家人都愁容满面,亲友们都认为这是干血痨病,命在旦夕。这件事被成都都督尹昌衡的母亲知道了,尹母懂一点医术,就乘坐轿子看望董竹君,一诊脉尹母说,什么干血痨病,是怀孕了,因连生二胎(国琇、国瑛),加上家务劳累,是血亏、胎儿不能正常生长,只要连服安胎药、增加营养、补血调理,是可以保胎的。按照老人的嘱咐,董竹君连服药物两个多月,果然有了怀孕的迹象,足月后生下了女儿国璋。
生儿子大明,也有一段故事。1926年旧历正月初五,是董竹君的生日前晚,亲友们都来祝贺,宾客吃完宴席后又继续打牌。董竹君已经临产,不能陪客人玩耍,但又不能扫客人的兴,就一个人悄悄乘轿子来到四圣祠英国人办的医院,住了进去。第二天一早,家里人不见董竹君,急坏了,夏之时赶紧派人到处寻找,还好梅香丫头在四圣祠医院找到了董竹君,一家人才放心下来。过了一天的早上,儿子大明出生了,这是董竹君生了四个女儿后,才有了一个儿子,全家人都爱如宝贝,异常高兴。夏之时给孩子取名“大明”是按照排行取名,乳名为“和尚”,意思是祝愿孩子无灾难。
董竹君是一个非常有志向的人,她常常到祠堂街一个新开的书店订购新书和报刊,接受到新的思想和教育。她想开办一个女子织袜厂,招收女工,帮助女人走向社会。于是,她计划并实施将后院的马厩、猪圈全部拆除,在院子里修了几间厂房,买了几台织袜机,办起了“富祥女子织袜厂”,厂门设在东胜街。附近住的女子都纷纷报名,一时生产火红。
这家女子织袜厂在成都是第一家,当时董竹君家的客人都赞扬道:你们家里前面是朗朗读书声,后面是唧唧的织机声,真是了不起的家庭。
1926年,董竹君在隔街的桂花巷租房创办“飞鹰黄包车公司”,从上海接来父母帮助经营。
董竹君的父母每天起早睡晚,从不怠慢。董竹君也是每天天麻麻亮就起床到公司,把板凳放在门口,站在板凳上高声给黄包车夫讲话,教导他们怎样注意出汗后不要着凉,避免生病,对待顾客要客气热情,车身保持干净……
当时,董竹君这家公司的管理学习了国外的一些经验,公司车租低,车子的修理费、车夫的制服费都由公司出钱,车夫得病、受伤,也由公司负担医药费,有时车夫付不出租车费,还可以减免或分期付清。因此,车夫都愿意拉“飞鹰”的车子,公司的生意很是兴隆。
可好景不长,1929年春,四川局势混乱,各路军队招兵买马、扩充势力,设立造币厂,造成币值贬值,百业萧条,人心惶惶。董竹君痛下决心,关闭了这两家公司和工厂。
不久,因丈夫夏之时在上海,董竹君想到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也要回上海去,她告别了成都、告别了居住十年的将军街、东胜街,带着双亲、子女回上海去了。
二、镜湖传奇
1、 镜湖传奇
2、 安徽芜湖镜湖(陶塘)旁曾经有座“大花园”,历史上又称“李公园”?“陶塘”是南宋状元、爱国词人张孝祥捐田百亩汇成湖,学习陶渊明起名“陶塘”,因水清可鉴,形似圆镜,“水惟不竞形俱鉴”,故又叫镜湖。
3、上啚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镜湖(陶塘)
4、 芜湖的大花园位在镜湖西南角,与如今繁华的中山路步行街、国货路近在咫尺。
5、下图为1928年芜湖大花园风景照片
6、 “大花园”为什么又叫“李公园”?
7、 1876年芜湖开埠通商后,成了我国四大米市之首。李鸿章的亲族们从老家合肥纷纷来芜湖发展,他们大量投资房地产的同时,沿“陶塘”修桥,随坡筑路,环“陶塘”修建楼台亭阁,栽花植柳,堆假山,建亭榭。这其中,被誉为芜湖“邑中风景最佳处”的陶塘四周,几乎被李鸿章家族掠为私家花园,特别是陶塘西南角,靠近大马路(今中山路)一带,大片土地被竹篱围住,不许百姓入内,这片土地是李鸿章之子李经方的私地,名曰“李家花园”。
8、(上图为李鸿章与其后代的合影)
9、 这处李鸿章家族的“李家花园”,也就是后来被老芜湖人所称的“大花园”,又曾叫“李公园”。当时,园内有假山石、有紫藤架、有围绕小路的冬青,靠陶塘边有一条幽静的小径,覆盖着浓浓的柳荫,还有一道木桥伸向陶塘里的一块小岛,即烟雨墩。每年七、八月,大花园还举行“孟兰胜会”,白天僧人拜祭,钟鼓喧天,晚上陶塘里浮着一盏盏纸扎的荷花灯,里面燃着小蜡烛,照映满塘。
10、(上图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芜湖风景图,大花园曾称为“李公园”)
11、民国四年(1915年),长江洪水肆虐,将大花园中的花木冲落殆尽。李府遂将这里租给“陶倚轩酒家”,为了招睐生意,酒家便沿镜湖摆满酒桌,宾客们可以一边欣赏镜湖美景,一边吃喝玩乐,生意十分红火。
12、直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长江再次发生特大洪水,濒临长江的芜湖城也未能幸免,大花园遭受洪水的洗劫,院内所有的花木都侵毁了,仅剩下光秃秃的一大片荒地。从此那些玩武术的、卖草药的、小吃摊点等,也就各自占地,作为栖身之处。直至五、六十年代,大花园还是芜湖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有小戏院(唱芜湖地方戏“倒倒戏”),有玩杂耍的(马戏、武术),还有说大鼓书的,打“康乐球”的,大花园集中了许多芜湖小吃摊点,节假曰大花园里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13、(上图为1934年芜湖街市图中标注为“李家大花园”)
14、(上图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芜湖“大花园”老照片)
15、 时光流逝七十年,曾经的大花园已成为历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这里面沉淀的许多故事,却是芜湖人的记忆,成为芜湖城市永恒的痕迹。现如今镜湖凤凰涅槃,成了美丽宜居芜湖“半城山半城水”的标志。
16、 文中资料出自《芜湖档案》
三、霍英东的传奇创业故事
1、导语:成功不是偶然,成功需要付出。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成功的文章,欢迎阅读:
2、 20世纪50年代,香港的房地产市场上出现了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霍英东。当年,他曾经创下1年卖出100多幢楼的地产神话,并由此打造了亿万身价的霍氏集团。现在大家熟悉的分期付款、按揭供房就是霍英东发明的。霍英东在房地产业的最高峰时期,曾经拥有香港70%的建筑生意,名下的60多家公司大都经营房地产生意,是香港名副其实的“土地爷”。现在香港的地产界大佬李嘉诚、李兆基、郭炳湘等等都是在他之后才慢慢做大的。那么,霍英东当年是如何进入地产界的?他的第一桶金又是怎么赚到的呢?
3、霍英东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1923年5月10日,霍英东出生在香港一个水上人家。因家境贫困,霍英东6岁前都没穿过鞋子。7岁那年,两个哥哥和父亲相继去世,后来,香港又被日军占领,生活更加困难。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子汉,霍英东退学出去打工了。说是打工,其实就是做苦力,可是身材瘦小的霍英东,不是干苦力的料,每个工作都干不长就被老板辞退了。没有办法,霍英东的母亲只好东借西挪地帮他开了一家杂货铺。生活安定下来的霍英东和邻居家的女儿吕燕妮结了婚,过着安定平淡的生活。不久,母亲的一个决定改变了霍英东整个人生。
4、 1945年战争结束,香港的经济形势好起来了,霍英东的母亲就觉得一家人不能总守着一个杂货铺,她想着能不能把店兑出去,开一个小小的船行,去搞点海上货运的生意。其实霍英东当时还有一个去洋行当文员的机会,300港元1个月,收入不错,也轻松稳定,不过,他最后还是尊重了母亲的决定。于是,他们买了几条船,在海上搞运输。结果几年下来,机会果然就来了。
5、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一些欧美国家开始对中国进行全面的经济封锁,导致战略物资的价格飞涨,于是,不少海外商人就铤而走险,将“违禁物资”偷偷运往中国内地,因为利润丰厚,霍英东也加入这场冒险中。他组织了运输船队,三年中每天不断地把黑铁皮、橡胶、轮胎、棉花、药品等重要物资运送到澳门,再想办法转往内地。
6、其实当时香港的富商像包玉刚、何鸿燊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做过这个生意,只是这个生意实在太冒险太辛苦了,只有霍英东坚持的最久。当时霍英东一天最多睡三四个小时,白天要联络、装货,晚上还得借着月光开船运东西。有几次,霍英东为了躲避英国水警的追赶,差点丢了性命。就这样,霍英东干了三年。
7、高风险当然就有高回报,朝鲜战争期间的三年海上运输,霍英东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有了几百万身家的霍英东搬进富人的聚居区跑马地蓝塘道11号的豪宅,成为香港新贵。之后,也正是靠着这第一桶金,霍英东进军房地产业并大获成功,成为香港顶级的地产商。
8、霍英东在晚年自己评价当年的行为时说:“如果说当时我是为了支持抗美援朝、打破封锁禁运,那是骗人的,我没有那么高的认识。但说当时我一点认识、一点想法也没有,也不是事实。要光是赚钱,还有很多方法,并不一定要走这条路。”
9、朝鲜战争之后,霍英东已经有了几百万资本了,不需要再风里来浪里去的搏命了。但这并不意味着霍英东准备“退出江湖”,守着钱财过一生,钱生钱搞搞投资是必须的,可是投资什么项目好呢?霍英东的脑子又开始转动起来。
10、 20世纪50年代初期,香港迎来一个移民浪潮,有数据显示,从1947年到1953年这6年间,香港人口由原来的不到50万涨到150万左右。人口暴增,住房必然严重不足。当时香港的住房条件十分恶劣,破旧的木屋、天台,甚至连走廊、楼梯间都挤满了人。看到这个情形,头脑精明的霍英东决定把自己手里的钱全部押在房地产上。
11、 1953年6月,霍英东和妻子吕燕妮创立了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是465万港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是那时香港的房地产业还算不上一个行业,一般的市民都是租房子来住,而且当时香港又是英国的殖民地,港内的地产市场一向由英资财团垄断,华人要想从他们那里分得一杯羹,简直难上加难。
12、其实霍英东最开始进入这个行当,也是考虑通过租房子的方式挣钱。1953年底,霍英东拿出280万港元,在香港铜锣湾买下了他的第一幢大厦使馆大厦,正式进军地产业。当时,他和普通地产商的做法一样,自己花钱买旧楼,然后把楼租出去赚钱。
13、可是租了大概有两三个月,霍英东拿着账本一算,他发现买这栋大楼的280万港币得7年半才能回收本钱。那么不租,怎么能够更快的回钱呢?他琢磨着得卖。
14、当时在香港,房屋买卖都是以一整幢作为单位,可是香港普通职员的年收入不到3000港元,只有少数有钱的人才能买得起房子,所以有的楼一卖十多年都没人买,比7年半回本时间还要漫长。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买得起房子,自己又能用较少的投资得到较大的回报呢?
15、经过一番思考,霍英东首先想出了分层出售的办法,把房子拆开来卖,这样人们买楼的总价降低,稍微富裕点儿的人都能买得起楼了。接着,为了吸引只有部分房款的人也来买房子,霍英东又发明了分期付款卖楼花的经营策略。
16、这种方法在现在看来没什么,但在当时可以说是石破天惊。买东西居然只要付一部分钱,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再说了,居者有其屋,这可是中国人的传统理想,现在面积小点儿的房子,首付低点儿,只要花个几百上千的,就能拥有自己的房子了,这对普通市民的吸引力可太大了。人们排着长队去买房子,光是定金就让霍家收得手软。
17、“香港土地爷”遭“封杀”
18、霍英东的几项措施一下子激活了香港的房地产市场,涉足地产行业仅仅1年多时间,霍英东就兴建了100多栋房子,并且基本上都是房子还没建好就已经卖光了,创造了香港地产界的神话。1955年,他在铜锣湾兴建了香港当时最高的大厦17层高的蟾宫大厦,两三年工夫,霍英东在楼市上挣了1000多万港币,成为香港最大的华人地产商。
19、此时,霍英东只有32岁,已经是香港房地产界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可是,就在霍英东在香港地产界风生水起,被称为“香港土地爷”的时候,有人却开始处处刁难霍英东了。
20、在当时,香港是归英国政府管理的,上世纪50年代,对霍英东在朝鲜战争期间给中国内地供应物资,港英政府一直耿耿于怀,之后,霍英东又悄悄地和内地的一些政府官员有过往来,1964年是绕道澳门,前往北京参加了国庆节15周年的庆典活动。他的这些行为,港英政府看在眼里却又对他无可奈何,只好拿他最红火的地产生意开刀。
21、这其中最令霍英东大受打击的就是“星光行事件”。星光行是霍英东1962年开建的一栋商业大楼,位于尖沙咀海边,位置极佳,本来主要用于收租,结果港英政府为了打压霍英东,居然想出了让电话公司不给大楼通电话的恶招。接着,美国驻香港领事又将星光行列入“黑名单”,宣布所有星光行的租客都不能买卖美国货。一系列的打压措施下,霍英东被迫将星光行低价卖给了英资地产置地公司。
22、由于港英政府的“封杀”,霍英东渐渐淡出香港的地产市场。“星光行事件”之后,霍英东开始把目光瞄向了海外市场。1968年,霍英东带领400多人和一支船队,从香港出发,浩浩荡荡地开进文莱,开始承建文莱的港口工程。之后,他又转战石油、百货、旅馆、酒楼等产业。
23、 1978年1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准许吸收外资用于内地的经济建设。当时,很多海外富商还在观望,霍英东就已经行动起来。1979年,继中山温泉宾馆之后,霍英东又投资建设了广州白天鹅宾馆,这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宾馆,也是第一家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建设、自行管理的现代化大型酒店。
24、 1983年2月6日,白天鹅宾馆正式开业,并且对市民全面开放。这个决定轰动了广州,大批市民赶来参观,宾馆5个公共卫生间里仅卷筒卫生纸就用掉了200多卷,崭新的地毯也被踩坏,以至于有工作人员去请示霍英东要不要停止开放,霍英东的回答是:全面开放不能变,东西坏了,照价算在我的账上。
25、现在看来,排着队去参观一个宾馆是不可思议的。可是在30年前,一般市民要进普通宾馆都是相当困难的,进去的时候需要持单位介绍信在门卫处登记,更不用说像白天鹅宾馆这样的五星级酒店了。据当时宾馆的工作人员回忆称,开幕的头一两天,他们每天都能捡到一箩筐鞋,那是成千上万赶来参观的人挤掉的。
26、因为白天鹅,人们知道了香港有个大老板霍英东,不过人们可能不知道,霍英东其实年轻时最想做的不是商人,而是运动员。
27、霍英东从小喜欢体育,年轻时最想做的事是成为全职足球运动员。1959年,他出资创办香港东升足球队,他是国际足联的执委,还是香港连续6年的网球双打冠军,香港不少体育项目都是他出钱赞助的。
28、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霍英东大为振奋,为了激励中国运动员取得好成绩,1984年霍英东出资1亿港元,建立了“霍英东体育基金”,给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的运动员颁发巨额奖金。
29、而在中国举办奥运会是霍英东晚年最大的愿望之一。1993年,北京申请2000年奥运会的时候,霍英东就向国际奥委会执委做了大量的游说工作,甚至还答应可以捐钱在非洲建立一个体育基金会。第一次北京申奥失败,霍英东曾说,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失败。2001年北京第二次申奥,霍英东因为年岁已高,没有亲自去莫斯科现场助阵,而由儿子霍震霆代为出席。
30、北京申奥成功后,霍英东又为国家游泳馆“水立方”捐资2亿元。20多年来,霍英东单为中国体育事业的捐款就已经超过了8亿元。
31、 2006年10月28日,霍英东先生在北京过世,享年84岁。
32、霍英东去世后留下高达289亿港币的遗产以及庞大的霍氏集团。霍英东一共有三位太太,十三个子女。根据霍英东生前的安排,原配夫人吕燕妮所生的震字系子女是继承霍氏产业的主力。而二太太冯坚妮和三太太林淑端所生的其他子女,霍英东则反对他们从事商业,让他们纷纷向法律、医生等专业人士方面发展。
关于红火传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