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黑色的别称
一、引言
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语境中,颜色不仅仅是物体表面反射或透射光的属性,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黑色,作为色彩体系中的一种基础色,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象征意义,成为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黑色在古代不仅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审美追求。
在古代文献中,“黑色”的别称多达数十个,每个别称背后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这些别称不仅丰富了汉语表达的多样性,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本文将系统梳理古代“黑色”的各种别称,并探讨它们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审美追求。
二、黑色在古代文献中的别称
1、玄:“玄”字在古文中常常用来指代黑色,如《老子》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也常用来形容深奥、神秘的事物,如“玄奥”表示深奥难解,“玄妙”则表示奇妙神秘。“玄”还常用于帝王的服饰等级制度中,如“玄衣”即黑色的礼服,在古代被认为是最高贵的服饰之一。
2、苍:“苍”字在古文中通常用来形容黑色,如《诗经·豳风·七月》中的“九月肃霜,十月涤场”,其中的“霜”可视为黑色的象征。“苍”也常用来形容天空、海洋等自然景观,带有一种广阔、深邃的视觉效果。“苍天”即指蔚蓝的天空,“苍海”则是指辽阔的大海。
3、黢:“黢”字较为少见,但它也是一些古文中对黑色的描述词汇,如《后汉书·冯衍列传》中的“旗旄青黑”中的“青黑”可视为一种泛指黑色的词汇。
4、绀:“绀”字通常用来形容青黑色,如《说文解字》中的“绀,帛旦色也”,这里的“旦色”即指早晨的淡黑色。“绀”也常用于描述织物的颜色,如“绀纶”是一种青黑色的丝织品。
5、玄黧:这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别称,但在古代文献中仍能看到用它来指代黑色的情况。
这些别称不仅体现了黑色在古代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也反映了古人对颜色的深刻理解和审美追求,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这些别称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及其文化意义。
三、黑色在古代艺术中的体现
(一)古代绘画
在古代绘画中,黑色被广泛应用于山水画、花鸟画以及人物画中,在北宋范宽的《雪景寒林图》中,用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表现山石的质感与空间的深远,其中所用的黑色便赋予了画面深邃、沉静的气质。
(二)古代服饰
古代服饰中,黑色同样占据重要地位,如古代帝王及高官显贵的服饰多以黑色为主,象征着尊贵和权力,在唐朝时期,黑色服饰的普及程度可见一斑,无论是宫廷贵族还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服饰,都以黑色为主色调。
(三)古代建筑
古代建筑中的梁柱、门窗等构件多采用黑色材料,如木材、漆料等,黑色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被认为是具有神圣意义的颜色。《营造法式》中记载了一种名为“乌头”的黑色涂料,用于涂刷柱子和门窗等构件,既增添了建筑的庄重感,又使其具有良好的防腐性能。
(四)古代陶瓷
古代陶瓷制品中,黑色也是非常常见的颜色之一,如唐三彩中的黑釉陶器,以其独特的黑底色和绚丽的色彩而著称,展现了唐代陶瓷工艺的高超技艺和对美的追求。
四、黑色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一)权力与威严
在古代中国,黑色常被视为权力和威严的象征,这主要源于黑色与玄武(古代五行中代表水、北方和冬季的神灵)的关联,而玄武与皇家有关联,因此黑色也被视为皇家专属的色彩,如《后汉书·光武帝纪》所载:“皇太子亲拜当诀,仰天叹曰:‘宗庙之祭,乃绝之地’”。
(二)神秘与未知
黑色因其神秘和未知的特性,有时被认为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色彩,在古代的一些宗教和神话传说中,黑色常用于描绘神灵、鬼怪或幽暗的空间,如《楚辞·九歌·山鬼》中的“黝谷”便描绘了一个幽暗而神秘的山谷形象。
(三)沉稳与内敛
黑色给人一种沉稳、内敛的感觉,这与古代中国人追求的中庸之道相契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黑色往往与稳重、踏实、内敛的品质联系在一起,如《论语》中所说:“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强调在处理复杂事务时要保持内心的冷静和沉稳。
五、结论
黑色在古代文献中的别称众多且富有文化内涵,这些别称呼谓不仅反映了古人对颜色的喜爱和重视,更揭示了他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审美追求以及对神秘事物的敬畏之情,从古代绘画到服饰、建筑、陶瓷等艺术领域的应用;从权力与威严的象征到神秘与未知的探索;从沉稳与内敛品质的体现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黑色在古代文化中的多重价值和深远影响,通过了解这些别称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我们不仅能更加深入地欣赏古代文化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将这些优秀传统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