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洵·心术》唐宋八大家散文名篇鉴赏
1、《苏洵·心术》唐宋八大家散文名篇鉴赏
2、为将之道,当先治心①。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3、凡兵上义②,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4、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③,严斥堠④,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⑤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5、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6、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⑥,非刘禅⑦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⑧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7、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8、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⑨,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⑩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9、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11}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12}而按剑,则乌获{13}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14},则力有馀矣。
10、①治心:注重思想修养,加强意志力的锻炼。治,研究。心,意志、思想。②上义:尊尚道义。③烽燧(suì遂):古代报警用的烽火。④斥堠(hòu候):士兵居住、守望的亭堡。⑤丰犒:兵饷优厚。⑥邓艾:字士载,三国时魏将。率军偷度阴平,入川灭蜀。缒(zhuì坠):用绳系人或物吊下去。邓艾度阴平时,以毡自裹,身先士卒,自高山推转而下。⑦刘禅:蜀后主,刘备之子,以愚庸著名。⑧尝:试探。⑨抗而暴(pù曝)之:意为掩藏到一定时候而又故意明显地暴露出来。暴同“曝”,故意使它暴露。抗,这里有“藏”的意思。⑩狎(xiá匣):轻视。{11}棰:鞭子。{12}袒裼(tǎnxī坦悉):脱掉衣服,露出身体的一部分。{13}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据说能举千钧之重。{14}以形固:凭借有利的形势巩固自己的阵容。
11、《心术》是《权书》中的第一篇,有“序”的作用。《权书》是苏洵精心结撰的一部著作,共十篇。权,有权变、变通的意思,《权书》中阐述了作者主张“顺应世变、因事制宜”的思想。苏洵作为一个儒者,以此身份写这部与《孙子兵法》不同的兵书,是希望宋朝统治者在军事上屡屡失利、一次次败给契丹与西夏后,能够改变以输币纳贡方这种“仁义”的手法达到退却外地的目的,而要致力于用战略手段克敌制胜。
12、它是作者研究兵法的一篇心得,犹如替主将草拟的一份“用兵须知”,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对提高当时将帅的军事修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文章的主旨是讲述为将帅者应掌握哪些作战的谋略,才能在战争中取胜,其中包含很多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可资借鉴。如开头第一句“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就是要求带兵的将领首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而后要求“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只有这样的将领才能打胜仗。同时,还分析了战争的性质,即“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兵的斗志,百战不殆。
13、还值得称赞的是,本文的结构很有特色,是以纲统目的网状结构,显得纲目清楚条理井然。首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是全篇的纲领,它为文章规定了范围——“为将之道”,指明了论述中心——“当先治心”,故篇名题为“心术”。
14、接下来,苏洵使用五个“凡”字,从五个不同侧面论述各种各样“治心”的方法,如引线穿珠一般,将不同的方法整合关联。第二、三、四段阐述为将者如何带兵,比如打胜仗后要提高士兵的思想修养,要给他们丰厚的犒赏,同时要使他们继续保持旺盛的斗志等等。第五、六段论述为将者应如何审时度势,要知己知彼,战时不为小利所动,不避小患之害,抓住有利的时机出击,才能达到作战胜利的目的。最后两段论述为将者攻守之术。攻要出奇制胜,“阴长暴短”;守要使士兵无所顾虑而有所依靠,凭借地形稳固自己的阵容尤为重要,因为它能使战斗力充足有余。
15、文中多排比、对偶句,读来气势充沛,铿锵有力。而“邓艾缒兵于蜀中”的战例的插入,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有许多生动的比喻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等,不但使文章文采斐然,还为人们广泛流传,成为名句,故明代茅坤说“此文中多名言”,可谓名不虚传。
16、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此篇逐节自为段落,非一片起伏首尾议论也,然先后不紊。由养士而审势,由审势而出奇,由出奇而守备,段落鲜明,井然有序。文心之善变化也。”
二、(宋)苏洵《心术》
1、为将之道,当先治心[1],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2]鹿兴于左[3]而目不瞬[4],然后可以制[5]利害,可以待敌。
2、凡兵上[6]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7]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3、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8],严斥堠[9],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10]而优游[11]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12]益厉[13],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14]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15]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4、凡将欲智[16]而严[17],凡士欲[18]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19]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5、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20],非刘禅[21]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22]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23]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6、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24]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25],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26]吾技[27]也,夫然后可以支[28]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7、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29];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30],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31]而暴[32]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33]而堕[34]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8、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
9、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35],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10、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36]而按剑,则乌获[37]不敢逼;冠胄衣甲[38],据兵[39]而寝,则童
11、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40]。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12、——选自《四部丛刊》本《嘉祐集》
13、当将领的道理,首先应当培养智谋胆略,即使泰山在面前崩塌,也要脸不改色;麋鹿在前面突然出现,也要眼睛不眨,这样才可以控制战争形势有利与不利的变化,才可以应付敌人。
14、大凡用兵,应当崇尚正义,如果不义,即使于我有好处,也不轻易举动。并不是一动就会造成失败,而是怕将来会弄到手足无措的地步。只有正义才能激怒士卒,当士卒激起义愤时,就可驱使他们百战而不殆。
15、一切战争的道理是:战前要积蓄财力物力,临战时要养精蓄锐,战争打响后要鼓足勇气,胜利后要保持斗志。谨慎地做好警报工作,严密地做好侦察瞭望工作,使得耕种者一心生产,用这样积蓄财力物力;给士兵丰厚的给养,使他们得到休息,用这来养精蓄锐;打了小胜仗不松劲,吃了小败仗更要加强锻炼,用这来提高士气;用人时不要一下子满足他的欲望,用这来保持其斗志。所以,用兵就是要使士兵常常胸怀义愤,心中有欲望而总不满足。义愤不能全部爆发就勇气十足,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继续追求。所以即使统一了天下,而士兵仍不厌战,这就是黄帝经历了七十多次战争后,他的士兵依然斗志不衰的道理。如果不保持斗志,只要打了一次胜仗,这军队就用不得了。
16、凡是作将帅的,必须足智多谋而又威严;当士兵的,应当愚昧一点。足智多谋就使人感到莫测高深,威严就使人感到凛然不可侵犯,因此就能使士兵都紧跟将帅而听从号令,这样,怎么不要求士兵愚昧一点呢?只有士兵愚昧了,将帅才能够与他们同生共死。
17、凡是军事行动,必须了解敌方的主帅,了解敌方的其他将领,然后可以进行冒险行动。邓艾用绳索挂着士兵翻山越岭,偷袭蜀国,如果不是刘禅的昏庸,那么百万大军就会束手被擒,邓艾本来就是觉得可以轻视他们才冒险行动的。所以,古时候贤明的将帅,既能以自己的兵力去试探敌人,又能以敌人来检验自己的军队,因此,可以决断自己军队的行止。
18、凡是担任主将的法则是:必须通晓事理后才可以起兵,了解作战形势后才可以打仗,知道节制后才可以指挥军事。通晓事理则理不亏,了解作战形势则能保持不败,知道节制则不会陷入困境。见了小利不发兵,见了小患不避让,因为这些小利小患,不值得我施展才略,只有这样然后才能对付大利大患。只有留一手而不轻易施展本领的才能无敌于天下。所以一个忍字可以对付各种轻率的勇猛,一个静字可以镇定各种轻举妄动。
19、军队各有长处及短处,无论是敌军或我军都是一样。那么请教:“我军的长处,我拿出来发挥它,但敌军不与我较量;我军的短处;我掩藏起来搁置一边,而敌军却偏要与我较量,怎么办呢?”回答说:“我军的短处,我把它显眼地暴露出来,使敌军疑虑而退却;我军的长处,我暗中藏起保护起来,让敌军轻率大意而落入我的圈套,这就是善用长处及短处的策略。”
20、善于用兵的,要使士卒既要无所顾恋而又有所依赖。无所顾恋,就知道死不足惜;有所依赖,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手中有了短棍,碰上猛虎,就会大声喊叫,用棍去击虎;两手空空,遇到一条四脚蛇,也会吓得脸上变色而后退。这是一般人的通常心理。明白这道理的,就可以带兵了。脱掉上衣露出胸臂而手执利剑,则连乌获也不敢逼近;戴着头盔,身穿战甲,却靠着武器睡大觉,那么连小孩也能弯弓射箭把他杀死。所以善于用兵的能利用形势来巩固军队的阵容。能够利用形势来巩固自己的,那么战斗力就会无穷无尽。(丁如明)
21、[1]治心:指锻炼培养军事上的胆略、意志和吃苦的精神等。
22、[8]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燃火叫“燧”。
23、[9]斥堠:古代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瞭望。
24、[10]犒:犒赏,旧指用酒食或财物慰劳将士。
25、[12]挫:挫折,这里指打了败仗。
26、[13]厉:激励。并天下:兼并天下。
27、[14]黄帝:传说中我国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相传曾在战争中多次取胜,打败了炎帝、蚩尤,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
28、[20]邓艾缒兵于蜀中:邓艾,三国时魏国的将领,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他率兵从一条艰险的山路进攻蜀汉,山高谷深,士兵都用绳子系着放下山去,邓艾自己也用毡布裹着身体,滑下山去。缒,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29、[21]刘禅:三国时蜀后主,小名阿斗,刘备之子,公元223年至263年在位。
30、[35]蜥蜴:一种爬行动物,形似壁虎,俗称“四脚蛇”。
31、[37]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相传能力举千钧。
32、[38]冠胄衣甲:戴着头盔,穿着铠甲。胄,盔。冠、衣,都用作动词。
33、[40]以形固:指利用各种有利形势来巩固自己。以,凭借,利用。形,各种有利的形式和条件。固,巩固。
三、苏洵心术有多少字
《心术篇》说:做将帅之道,应当首先正心。即使泰山倾覆于眼前也不变脸色,麋鹿出现在身旁也不眨眼睛。只有这样才能胸有成竹镇定自若地对付敌人。对于士兵要使之有正义感,没有正义感的士兵,即使以利相诱惑恐怕也不好指挥。只有正义之气可以激励士兵,也只有士兵的正义之气被激发出来之后,才可以跟随将领打好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凡要进行一场战争,必须做到战争之前注意养财,搞好物质准备工作;即将开战的时候要注意养力;战争开始后要注意养气;战争胜利之后,要注意养心。具体说来,所谓养财,就是要谨慎地燃起报警的烽烟,注意派士兵侦察摸清敌人的底细,使老百姓无所害怕,无所惊慌,从而安心种田,发展生产,准备财力;所谓养力,就是要丰厚犒赏士兵,使之养精蓄锐,无精神负担;所谓养气,就是要使士兵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所谓养心,就是用人不尽其所为,以保其有一个正常的心理态势。总之,要让士兵蓄有怒气,怀有欲望,并且不让这种怒气发泄干净,不让这种欲望得到完全满足。因为有怒气就会有勇气,怒气不尽则勇气不尽。有欲望就会有贪念,欲望不尽则贪念不止。这样一来,即使天下统一了,士兵也不会厌恶战争,这就是为什么黄帝发动七十场战争而士兵始终毫不懈怠的原因所在。将帅要有智谋和威严,士兵就不要太聪明了,使之愚钝一些为好。因为将帅有智谋就可使士兵感到不可捉摸,深不可测;有威严就使士兵不敢违抗命令;士兵愚钝,就会老老实实地听命于将帅,就会效忠将帅而不怕死。大凡调兵遣将,必须做到知敌之主,知敌之将,然后可以冒险发奇兵。三国时,魏将邓艾越过悬崖峭壁突然攻击蜀军,如果不是蜀主刘禅的无能,则邓艾的百万之师可以轻而易举地被击破。邓艾之所以敢这样出奇兵,就是因为他了解刘禅的无能。所以说,古之贤将不仅能以自己的士兵向敌人挑战,而且能通过对其将帅情况的分析试探而摸清敌军的底细,这样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决断了。作为主帅,应该是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所谓知理即是知道战争的意义和目的,只有这样,主帅才能不屈不挠;所谓知势即是知道战争的形势,只有这样,主帅才能胸有成竹,不至于沮丧;所谓知节即是知道掌握战争的节奏及用兵的节度,只有这样,主帅才能伸缩进退自如。主帅应不为小利所动心,不为小患而不安,因为小利小患足以玷辱我军的技艺与本领。要把心思用在处理大利大患方面。只有深怀技艺与本领而又自爱的人才能无敌于天下。所以说,一忍可以应付百勇,一静可以制服百动。军队总有长处和短处,这在敌我双方都是一样的道理,试问:“我之所长,我拿出来运用,敌人当然不敢与我较量;而我之所短,我收起来不用,敌人也会硬与我争斗,怎么办呢?”答曰:“虽然我有所短,但我如果表现出顽强抗暴的精神,敌人就会怀疑而退却。而对于我之所长,应悄然加以掩蔽,敌人就会因轻视而陷入我之圈套中。此长短之术也。善于用兵的将领,要使士兵无所顾忌而有所依恃。士兵无所顾忌才会不怕一死,有所依恃才会对战争充满信心。比如说,如果我们手中拿着短短的一截棒棰,遇到凶猛的老虎时,大家都会呼喊着一起围攻老虎,而如果我们空手无依恃时,即使遇上小小的壁虎也会畏而却步,此乃人之常情,知此者方可为将。即使穿内衣睡觉,但只要你以手按剑,取时刻警惕的态势,则强者也不敢逼近你;相反,即便你穿甲戴盔地靠在武器上入眠而不警惕,那么孩童也可举弓将你射杀。所以说善于用兵的人要始终保持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姿态,只有这样,你才能显示出一种无穷无尽的力量。
关于苏洵心术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