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滴滴分拆业务(滴滴分拆业务流程)

七月网4900

一、滴滴近乎全线业务开始裁员20%

滴滴近乎全线业务开始裁员20%,滴滴开启了覆盖几乎全公司裁员计划,总体裁员比例约为 20%。滴滴应用下线后,对其网约车业务冲击很大,滴滴近乎全线业务开始裁员20%。

滴滴分拆业务(滴滴分拆业务流程)

滴滴内部传了大半年的裁员终于落定。《晚点 LatePost》获悉,1月中旬,裁员最先从创新事业部 R-Lab开始。R-Lab事业部成立于 2017年,孵化的最重要业务是滴滴外卖,此外还做过小巴的探索。

这一次,R-Lab国内业务裁撤,国际化外卖技术团队并入国际化部门,原 R-Lab事业部总经理罗文将专注负责滴滴造车的产品。

紧接着,滴滴开启了覆盖几乎全公司裁员计划。《晚点 LatePost》获悉,近日,滴滴网约车、两轮车、货运等出行业务的 leader都收到了裁员通知。

国际化部门尚未受影响,还在持续招人中。知情人士认为,滴滴国内业务无法注册新用户,份额下降,但国外还可以继续做。

自动驾驶也没有裁员。滴滴自动驾驶从 2019年分拆成独立子公司后,就是滴滴现有业务中最独立的部门之一。

“先是部门 leader通知,再是 HR通知。”一位滴滴人士说。整个裁员计划将会非常迅速地执行。裁员通知将在 2月底完成。

这一次各部门裁员比例不一,总体裁员比例约为 20%,职能和业务线都要背负裁员 20%的指标。裁员补偿为法定标准 N+1。

一位滴滴员工称,滴滴的年终奖于 2月底才会发放,一些被裁员工的年终奖或将受影响,2月底仍在职的员工年终奖按照绩效正常发放。不过 2021年滴滴被信息安全审查,市场规模下滑,员工年终奖本来就会受到影响。一些员工认为,被裁员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裁员大礼包怎么都比年终奖多。”

滴滴员工手中的股票价值也大幅缩水。目前滴滴的市值只有 188.4亿美元,低于 2016年融资估值。员工手中股票的价值比滴滴上市后的高点少了 75%。

2018年两起顺风车事件后,滴滴也有过一次规模较大的裁员,主要动作是聚焦主业,对非主业关停并转。整体裁员为公司人员规模的 15%,达 2000人。但那次被裁掉的滴滴员工拿到 N+2的补偿金。

下架半年后,网约车日订单减少约 20%

一位滴滴人士说,滴滴应用下线后,对网约车业务冲击很大。滴滴不仅无法拉新,原有的用户也在流失。

根据滴滴财报,其中国出行业务,收入、订单量、单均收入等核心经营数据在 2021年第三季度分别比前一季减少了 13%、9%和 5%,原先一个季度可以净赚十多亿元的生意现在净亏 2900万元(均剔除利息、摊销、折旧和税项)。

《晚点 LatePost》获悉,到 2022年 1月,滴滴的日均单量约在 2000万单,比上市招股书披露的 2500万单低了 1/5。滴滴在网约车市场的份额也从近九成掉至七成。

“连网约车一些负责定价、交易、补贴的核心部门都在裁员。”一位滴滴网约车平台公司人士说。

滴滴网约车业务从积极开拓市场转变为防御。在 2022年 1月份召开的网约车年会上,网约车平台公司 CEO孙枢说,滴滴接下来将以司机和供给生态建设为核心。

《晚点 LatePost》了解到,滴滴 2021年下半年已经针对无法拉新做了调整。平台司机、客服部总经理刘西帝,开始分管部分网约车区域工作。有滴滴员工解读为,区域的重点将会从乘客变为司机。

滴滴原本要重点运营特惠快车业务,以低价(快车 7-9折)吸引新用户,在 2021年底实现日均 1000万单。

但司机普遍抱怨特惠快车。据公开报道,不少司机反映滴滴从特惠快车抽佣近 30%,远高于快车订单。这也成了竞争对手拉拢滴滴司机的机会。

现在滴滴在乘客下单界面下调了特惠快车的优先级,并且该团队也有调整。

一位滴滴人士说,这些动作可以看出,滴滴 2021年就不是做品类,而是保司机的一年了。

滴滴应用已经下线 7个多月,行业第二名高德趁机补贴抢市场,接住了市场。它在这一年内,日均单量已从 200万单涨到 500万单。

不过随着订单规模变大,高德的司机规模增长开始遇到瓶颈,这也导致高德的.日均订单从去年 9月至今一直停留在 500万左右。

一位行业人士说,高德开始筹备以独立应用做自营,而不只是聚合其他平台的网约车,首站可能是北京。

一位出行公司高管称,出行行业有 3个轮子,分别是司机、乘客和体验。而只有前两个轮子有规模效应了,后一个轮子才能转起来。

高德只做聚合平台,既无法强有力控制司机,也无法提升乘客体验。因此,高德想要进一步扩大规模,自营是必须要走的一步。

滴滴多年烧了 200多亿美元构筑的壁垒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消解掉,但只要应用多一个月不上线,对手抢占市场就又多了几分可能性。

一位行业人士判断,网约车行业至今没有人能解决本质问题——合规化。长远来看,网约车的终局,可能是多家平分,不再会一家独大。

滴滴应用下架后,受影响的不止是网约车。没了新增流量,两轮车、货运、橙心优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晚点 LatePost》,2021年,滴滴两轮车依然是亏损状态。

社区团购业务橙心优选则持续收缩。从 2021年 9月开始,橙心优选的服务区域从全国 31省收缩到 9省,人数从 1.6万人减少到 5000人。根据滴滴 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橙心优选上线一年多,就为滴滴带来 208亿元投资亏损。

滴滴管理层在 2020年提出,在 2022年实现出行业务日均 1亿单的目标:中国网约车日均 5000万单、单车电单车 4000万单、国际化 1000万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滴滴当年还上线了一口价打车服务花小猪。

一些滴滴员工认为,受限于市场和政策,滴滴在网约车上不太可能维系此前一家独大的行业格局。

货运也是滴滴可能选择的方向之一。比起社区团购,滴滴从运人走向运货更合逻辑。货运作为滴滴刚启动的新业务,在 2021年初独立融资 15亿美元(其中一半来自滴滴自己),并于 4月在全国 20个城市迅速开城。当时一位滴滴员工说,“准备大干一场。”

但没了主应用的导流,滴滴货运业务进展缓慢。在滴滴应用下架后,货运已经有过一次裁员。有滴滴人士说,滴滴可能会派新的负责人接管货运。

国际化是另一个增长可能性。这一次国际化部门不在裁员范围内。一位滴滴国际化人士说,国际化还在大量招人。滴滴和 Uber在海外交锋初有成效。据《晚点 LatePost》了解,滴滴国际化出行业务经过近 4年的发展,在 2021年底,和 Uber在拉美的市场份额基本持平。

近一年来,滴滴国际化(含出行和外卖)进展缓慢。其在 2020年 12月,出行日均单量已达到 500万单,外卖日均 15万单。而其 2021年第三季度的交易量为 4.99亿笔,约日均 550万单。

滴滴国际化的业务可以照常开展,但也要取决于集团是否能持续提供资金支持。毕竟,滴滴的对手是现金更充沛的全球网约车巨头 Uber。仅 2021年三季度,滴滴国际业务就亏损 18亿元。如果要在更多地区获得增长,滴滴还需要继续投入。

2月 14日,据晚点 LatePost报道,滴滴开启了覆盖几乎全公司裁员计划,总体裁员比例约为 20%。同时,滴滴网约车、两轮车、货运等出行业务的负责人已于近日收到了裁员通知。

据悉,滴滴应用下线后,对其网约车业务冲击很大,滴滴不仅无法拉新,原有的用户也在流失。到 2022年 1月,滴滴的日均单量约在 2000万单,比上市招股书披露的 2500万单低了 20%,滴滴在网约车市场的份额也从近九成掉至七成。

此外,根据滴滴公司的财报显示,自今年 6月 30日上市至 9月 30日,滴滴公司实现总收入 427亿元,净亏损高达 306亿,其中因投资社区团购平台"橙心优选"损失 208亿。业务大幅亏损,如果滴滴无法通过其他途径融到足够的资金,严峻的现金流压力将导致滴滴不得不裁撤部门以缩减开支。

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滴滴从上市至今跌去的市值已经超过了累积融资综合,再加上投资减值,政策风险致使 APP无法上架,返回港股又面临巨额索赔,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或是其裁员的直接诱因。

截止 2月 14日发稿,滴滴(DIDI.US)美股盘前价为 3.8美元,下跌 3.01%。

互联网行业步入寒冬,大厂裁员比比皆是,内部传闻裁员大半年的滴滴似乎也终于落定了。

据晚点LatePost最新曝料,近日,滴滴旗下网约车、两轮车、货运等各条出行业务都收到了裁员通知,总体裁员比例约为20%。

国际化部门和自动驾驶部门暂不裁员,后者是滴滴最独立的部门之一。

据悉,其实在1月中旬,滴滴创新事业部R-Lab就开始裁员了,国内业务全部裁撤,国际化外卖技术团队则并入国际化部门。该事业部成立于2017年,孵化出了滴滴外卖。

据滴滴内部人士透露,本次裁员的执行将会非常迅速,本月底就完成通知,补偿为法定标准N+1。

各部门的裁员比例不一,总体约为20%,职能和业务线都要完成20%的指标。

一位滴滴员工称,滴滴今年的年终奖2月底才会发放,员工如果被裁可能就拿不到了,但也有员工认为,今年年终奖本来就会大大缩水,裁员大礼包怎么都比年终奖多”。

2018年两起顺风车事件后,滴滴曾在2019年2月进行过一次规模较大的裁员,约有2000人,占总人数的15%,并给予N+2的补偿金。

目前,滴滴出行依然无法注册新用户,App也仍未恢复上架,用户、收入都在严重流失,原先一个季度可以净赚十多亿元的生意现在净亏2900万元,网约车市场份额也从接近90%跌到了70%左右。

二、晚点独家|滴滴几乎全线业务都将裁员

滴滴内部传了大半年的裁员终于落定。《晚点 LatePost》获悉,1月中旬,裁员最先从创新事业部 R-Lab开始。R-Lab事业部成立于 2017年,孵化的最重要业务是滴滴外卖,此外还做过小巴的探索。

这一次,R-Lab国内业务裁撤,国际化外卖技术团队并入国际化部门,原 R-Lab事业部总经理罗文将专注负责滴滴造车的产品。

紧接着,滴滴开启了覆盖几乎全公司裁员计划。《晚点 LatePost》获悉,近日,滴滴网约车、两轮车、货运等出行业务的 leader都收到了裁员通知。

国际化部门尚未受影响,还在持续招人中。知情人士认为,滴滴国内业务无法注册新用户,份额下降,但国外还可以继续做。

自动驾驶也没有裁员。滴滴自动驾驶从 2019年分拆成独立子公司后,就是滴滴现有业务中最独立的部门之一。

“先是部门 leader通知,再是 HR通知。”一位滴滴人士说。整个裁员计划将会非常迅速地执行。裁员通知将在 2月底完成。

这一次各部门裁员比例不一,总体裁员比例约为 20%,职能和业务线都要背负裁员 20%的指标。裁员补偿为法定标准 N+1。

一位滴滴员工称,滴滴的年终奖于 2月底才会发放,一些被裁员工的年终奖或将受影响,2月底仍在职的员工年终奖按照绩效正常发放。不过 2021年滴滴被信息安全审查,市场规模下滑,员工年终奖本来就会受到影响。一些员工认为,被裁员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裁员大礼包怎么都比年终奖多。”

滴滴员工手中的股票价值也大幅缩水。目前滴滴的市值只有 188.4亿美元,低于 2016年融资估值。员工手中股票的价值比滴滴上市后的高点少了 75%。

2018年两起顺风车恶性事件后,滴滴也有过一次规模较大的裁员,主要动作是聚焦主业,对非主业关停并转。整体裁员为公司人员规模的 15%,达 2000人。但那次被裁掉的滴滴员工拿到 N+2的补偿金。

下架半年后,网约车日订单减少约 20%

一位滴滴人士说,滴滴应用下线后,对网约车业务冲击很大。滴滴不仅无法拉新,原有的用户也在流失。

根据滴滴财报,其中国出行业务,收入、订单量、单均收入等核心经营数据在 2021年第三季度分别比前一季减少了 13%、9%和 5%,原先一个季度可以净赚十多亿元的生意现在净亏 2900万元(均剔除利息、摊销、折旧和税项)。

《晚点 LatePost》获悉,到 2022年 1月,滴滴的日均单量约在 2000万单,比上市招股书披露的 2500万单低了 1/5。滴滴在网约车市场的份额也从近九成掉至七成。

“连网约车一些负责定价、交易、补贴的核心部门都在裁员。”一位滴滴网约车平台公司人士说。

滴滴网约车业务从积极开拓市场转变为防御。在 2022年 1月份召开的网约车年会上,网约车平台公司 CEO孙枢说,滴滴接下来将以司机和供给生态建设为核心。

《晚点 LatePost》了解到,滴滴 2021年下半年已经针对无法拉新做了调整。平台司机、客服部总经理刘西帝,开始分管部分网约车区域工作。有滴滴员工解读为,区域的重点将会从乘客变为司机。

滴滴原本要重点运营特惠快车业务,以低价(快车 7-9折)吸引新用户,在 2021年底实现日均 1000万单。

但司机普遍抱怨特惠快车。据公开报道,不少司机反映滴滴从特惠快车抽佣近 30%,远高于快车订单。这也成了竞争对手拉拢滴滴司机的机会。

现在滴滴在乘客下单界面下调了特惠快车的优先级,并且该团队也有调整。

一位滴滴人士说,这些动作可以看出,滴滴 2021年就不是做品类,而是保司机的一年了。

滴滴应用已经下线 7个多月,行业第二名高德趁机补贴抢市场,接住了市场。它在这一年内,日均单量已从 200万单涨到 500万单。

不过随着订单规模变大,高德的司机规模增长开始遇到瓶颈,这也导致高德的日均订单从去年 9月至今一直停留在 500万左右。

一位行业人士说,高德开始筹备以独立应用做自营,而不只是聚合其他平台的网约车,首站可能是北京。

一位出行公司高管称,出行行业有 3个轮子,分别是司机、乘客和体验。而只有前两个轮子有规模效应了,后一个轮子才能转起来。

高德只做聚合平台,既无法强有力控制司机,也无法提升乘客体验。因此,高德想要进一步扩大规模,自营是必须要走的一步。

滴滴多年烧了 200多亿美元构筑的壁垒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消解掉,但只要应用多一个月不上线,对手抢占市场就又多了几分可能性。

一位行业人士判断,网约车行业至今没有人能解决本质问题——合规化。长远来看,网约车的终局,可能是多家平分,不再会一家独大。

滴滴应用下架后,受影响的不止是网约车。没了新增流量,两轮车、货运、橙心优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晚点 LatePost》,2021年,滴滴两轮车依然是亏损状态。

社区团购业务橙心优选则持续收缩。从 2021年 9月开始,橙心优选的服务区域从全国 31省收缩到 9省,人数从 1.6万人减少到 5000人。根据滴滴 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橙心优选上线一年多,就为滴滴带来 208亿元投资亏损。

滴滴管理层在 2020年提出,在 2022年实现出行业务日均 1亿单的目标:中国网约车日均 5000万单、单车电单车 4000万单、国际化 1000万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滴滴当年还上线了一口价打车服务花小猪。

一些滴滴员工认为,受限于市场和政策,滴滴在网约车上不太可能维系此前一家独大的行业格局。

货运也是滴滴可能选择的方向之一。比起社区团购,滴滴从运人走向运货更合逻辑。货运作为滴滴刚启动的新业务,在 2021年初独立融资 15亿美元(其中一半来自滴滴自己),并于 4月在全国 20个城市迅速开城。当时一位滴滴员工说,“准备大干一场。”

但没了主应用的导流,滴滴货运业务进展缓慢。在滴滴应用下架后,货运已经有过一次裁员。有滴滴人士说,滴滴可能会派新的负责人接管货运。

国际化是另一个增长可能性。这一次国际化部门不在裁员范围内。一位滴滴国际化人士说,国际化还在大量招人。滴滴和 Uber在海外交锋初有成效。据《晚点 LatePost》了解,滴滴国际化出行业务经过近 4年的发展,在 2021年底,和 Uber在拉美的市场份额基本持平。

近一年来,滴滴国际化(含出行和外卖)进展缓慢。其在 2020年 12月,出行日均单量已达到 500万单,外卖日均 15万单。而其 2021年第三季度的交易量为 4.99亿笔,约日均 550万单。

滴滴国际化的业务可以照常开展,但也要取决于集团是否能持续提供资金支持。毕竟,滴滴的对手是现金更充沛的全球网约车巨头 Uber。仅 2021年三季度,滴滴国际业务就亏损 18亿元。如果要在更多地区获得增长,滴滴还需要继续投入。

三、滴滴为什么无法上市

1.滴滴目前对于新资金的需求已经不那么迫切。也就是说现在滴滴不缺钱,不仅如此还非常有钱。资料显示,滴滴最近一次融资是在2017年12月份,融资规模超40亿美元。综合滴滴发展历程看,从成立滴滴已完成了八轮融资,规模超过200亿美元。

除去了当时滴滴再跟快的以及Uber补贴大战时所消耗的现金,以及滴滴这几年对于海外布局的投资,如投资1亿美元给美国的Lyft,至于东南亚的Grab、印度的Ola、巴西的99Taxi等网约车公司的投资金额未公布。

2.美团给滴滴提了个醒,它现在还上不了岸。美团、易道等纷纷在出行领域对滴滴发起了挑战,使得滴滴看似固若金汤的城池,一下就被打开了豁口,同时政策的不明朗也是困扰滴滴的方面。这些因素对于滴滴的估值来讲并不是好消息,因此这时上市只能是“流血上市”,滴滴距离800亿美元估值的目标也越来越远。

因此,滴滴主动调整策略推出“礼橙专车”,滴滴对于专车业务进行了分拆,并主打更加定制化的出行方式并且提高服务品质。做大差异化竞争。同时滴滴还主动跟厂商接触推出租赁业务,布局未来出行服务,无人驾驶技术。并且随着无人驾驶技术发展,未来出行上即时租赁将会成为主流。

3.外部因素让滴滴觉得IPO已经无利可图。当前小米(已上市)、美团点评、拼多多、优信二手车(已上市)、虎牙(已上市)、B站(已上市)、爱奇艺(已上市)、同程艺龙、什么值得买等纷纷披露招股说明书或已经成功IPO。还有如沪江网、51信用卡(已上市)、微贷网、猎聘网等互联网公司也冲刺IPO。

互联网行业丰富了服务业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而且仍有许多商业模式创新可以探索,很适合当下再次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对于网约车行业来说,由于这个行业前期发展存在不少问题,监管层面基本已经掌握了重点和关键环节,所以需要从业者和企业严格遵守安全底线,具备相应的安全管理和持续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是可以扩大发展规模的。

郑磊进一步表示,网约车行业处于比较均衡的发展状态,通过扩大运营规模,可以容纳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对于一些有持续经营和安全管理的企业,可以帮助其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继续做大。

参考资料:人民网-美团都要上市了滴滴为何还不着急?

关于滴滴分拆业务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