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铁卢战役的过程是怎样的
滑铁卢战役是一场发生在拿破仑领导的法军和第七次反法联盟军队之间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拿破仑亲自指挥法军主力与威林顿将军率领的英盟军展开激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滑铁卢战役的过程是怎样的,希望大家喜欢!
滑铁卢战役的过程
滑铁卢战役的过程:在滑铁卢战役中英盟军承担着与拿破仑的主力部队进行的战斗,双方在滑铁卢这个地方展开了激战,激战从1815年6月18日十一时开始,一直持续到了晚上,威灵顿将军与拿破仑在战役中可谓是两败俱伤,双方都损失惨重,并且在战斗中打得筋疲力尽。而布吕歇尔领导的普鲁士军队作为英盟军的增援部队则正在赶往滑铁卢的途中,拿破仑于是派格鲁希率领两个骑兵师前去阻击布吕歇尔率领的这支普鲁士军队。当威灵顿将军与拿破仑打的筋疲力尽的时候战场上的态势显示出谁先得到增援,谁就会获得这场战役的胜利,最终布吕歇尔及时的赶到滑铁卢,而格鲁希则呆板地抱着拿破仑阻击普鲁士军队的命令,没有能够及时的增援拿破仑,拿破仑对格鲁希的错误任用最终导致了其惨败。
滑铁卢战役的过程说明了这场战役最终的关键性人物是布吕歇尔和格鲁希,而作为法军能否取胜的关键性人物的格鲁希的错误的决策,导致了拿破仑的惨败,从这里可以看出战场之上正确的用人关乎战局,更关乎生命。
滑铁卢战役对拿破仑的影响
滑铁卢战役在世界战争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场战役发生在1815年6月18日,交战的双方是拿破仑领导的法国军队和威灵顿将军领导的英盟军,普鲁士的布吕歇尔领导的普鲁士军队也参与了这场战争,并且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导致了拿破仑的战败。滑铁卢战役对拿破仑的影响是巨大的,此后拿破仑被放逐,从此一蹶不振。
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政权的皇帝,曾经率领着法国军队横扫整个欧洲,对欧洲的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也正是因此拿破仑被封建统治者所痛恨。拿破仑在十九世纪初率领着法国走上了欧洲霸主的地位,拿破仑更是成为了欧洲世界中权利最大的统治者。虽然拿破仑也曾经战败,但是那些战败的战役并没有影响到拿破仑的雄心壮志,也没有对拿破仑的人生造成重大的影响。虽然也曾经被放逐到厄尔巴岛,但是最终拿破仑在法国人民的召唤下重返政坛,并且率领着法国军队继续的与反法联盟作战。但是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彻底的失败了,这次战役的失败不仅仅预示着法国的欧洲霸主地位的丧失,也预示着拿破仑时代的终结,拿破仑从此之后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终其一生都没有东山再起,在这个小岛之上拿破仑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到滑铁卢战役对拿破仑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使得拿破仑从皇帝的宝座上摔下来,成为了被囚禁的阶下之囚,从此之后一蹶不振。
滑铁卢战役兵力对比
滑铁卢战役因为发生在比利时境内布鲁塞尔南的滑铁卢而得名,这次战役中拿破仑领导的法国军队与第七次反法联盟的军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拿破仑因为用人不淑而惨遭失败,之后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拿破仑到死都没有能够离开这座小岛。导致拿破仑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滑铁卢战役兵力对比的悬殊。
参战的英盟军(英国、荷兰、比利时、纳索、布伦瑞克、汉诺威、英王德意志军团)共编为第一军、第二军、后备军、骑兵军、荷兰-比利时骑兵师这几支部队。参战的英盟军总兵力68424人(含炮兵),其中英军23584人、英王德意志军团7393人、荷兰9476人、比利时4118人、纳索5629人、布伦瑞克6151人、汉诺威12073人。参战的普鲁士军共编为第一、第二、第四军,总兵力56412(含炮兵)。
英盟军和普鲁士军是反法同盟,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知道反法同盟的总兵力是124836,这支庞大的军队分别由英国的威灵顿将军和普鲁士的布吕歇尔指挥。
参战的法军共编为第一军、第二军、第六军、近卫军、第三骑兵军、第四骑兵军,总兵力70156人(含炮兵)。法国军队由拿破仑自己指挥。
从滑铁卢战役兵力对比来看反法同盟的兵力几乎是法军的两倍,对于滑铁卢战役来说,这种兵力上的悬殊是造成法军战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而造成兵力悬殊的重要因素是反法同盟众多国家与拿破仑法国一国进行作战,法国已经经历了长久的战争,无法征集到更多的兵力。
猜你喜欢:
1.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拿破仑战争参战力量有多少
3.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拿破仑的生平简介
5.莱比锡战役拿破仑失败的原因
滑铁卢战役简介
滑铁卢战役1815年6月18日,由法军对反法联军在比利时小镇滑铁卢进行的决战。
战役结局是反法联军获得了决定性胜利。这次战役结束了拿破仑帝国。此战役也是拿破仑一世的最后一战。拿破仑战败后被放逐至圣赫勒拿岛,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滑铁卢战役是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最终决定了拿破仑及其帝国的命运,对欧洲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原因,历来众说纷纭。胜利者威灵顿公爵认为,拿破仑采取战略上的进攻,是其失败的主因,拿破仑应等待联军侵入法国,时日一久必因粮食缺乏而自行崩溃。
扩展资料:
滑铁卢战役失败原因:
1、官兵素质
尽管拿破仑任命名将达武元帅为陆军部长,在2个月内组织了28.4万军队,且部队中也有不少老兵,但整个部队毕竟是仓促组建,缺乏训练,枪械、弹药、马匹也十分缺乏。部队的高、中级指挥员更是缺乏,以至格鲁希这样的平庸之辈也要独当一面。
2、兵力分散
拿破仑历来主张集中优势兵力。但此役却奇怪的一开始就分散使用兵力。在里尼之战时,拿破仑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却派出内伊大军迂回普军右翼,结果内伊突遇英军2万,即放弃迂回围歼普军的任务,被次要敌人牵制,后仅迟缓的派出1军团,也没能到达战场。
3、将领不称职
内伊元帅尽管在滑铁卢表现了非凡的勇气,但其指挥是不力的。在里尼迂回时,不分主次,与2万英军纠缠,致使8万普军未被歼灭。他带领骑兵贸然冲锋也极大的打击了法军有生力量。
4、普军反击
拿破仑计划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普英军,法军先于滑铁卢决战前两天的,在里尼击溃布吕歇尔的普军。但因1军团迷路,没有及时赶到战场,6军团又距离过远,调动太迟,致使里尼之战成为击溃战,而不是预想的歼灭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滑铁卢战役
滑铁卢战役的经过是怎么样的
1808—1813年,威灵顿作为英国派遣军的统帅,直接参加并指挥了著名的伊比利亚半岛战争。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军事活动之一。在这次战争中,他灵活地运用防御战术,多次主动地撤退和适时地进攻,成功地挫败了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法军,迫使拿破仑一世在1814年4月宣布退位。这次辉煌的胜利不仅为威灵顿赢得了“公爵”的封号和陆军元帅的军衔,也使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以灵活防御、机动作战、保存实力为基础的军事谋略思想。这套思想为他在1815年滑铁卢战役中彻底打垮拿破仑一世奠定了基础。这场战争的大体经过是这样的:
1807年11月,拿破仑一世在同西班牙签订共同瓜分葡萄牙的密约之后,借口葡萄牙不执行对英国的大陆封锁政策而派遣军队入侵葡萄牙,并在次年3月,进军西班牙的马德里,立约瑟夫(国王的哥哥)为西班牙国王。拿破仑的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激起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民的强烈不满,因而展开了反对法国占领、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英国政府则从自身利益出发,支持并参加了这场斗争。
1808年8月,威灵顿率领英军一万多人从葡萄牙登陆,在维米耶罗之战中击败法军。但就在他准备乘胜追击的时候,由于英国政府内部对法求和的思想占了上风,皇家近卫军派人夺去了威灵顿的指挥权,并迫使他在同法国签订的辛特拉协定上签字。根据这一协定,法国将放弃占领葡萄牙,威灵顿将军的部队也必须全部遣送回国。这就给法军留下了卷土重来的机会。这一协定的签订使英国蒙受了不应有的损失,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于是,在1809年4月,威灵顿再一次被派往葡萄牙,指挥英、葡、西联军,继续对法作战。这一次,由于他的胞兄、著名强硬派外交官韦尔斯利出任了英国外交大臣,使威灵顿的作战有了基本保障。
返回葡萄牙之后,威灵顿指挥英军攻下了波尔图,并追击法军直到西班牙。就在这时,威灵顿从情报部门了解到拿破仑已在奥地利取得胜利,并预感到拿破仑可能会掉转过头来全力对付自己。为了避其锋芒,他主动命令英军从西班牙撤回葡萄牙境内,并在里斯本西北构筑了一条长达40公里的“托里什——韦德拉什防线”,开始了他灵活防御的第一步。这样,当一直尾随英军的马塞纳军到达里斯本时,便发现这条防线是坚不可摧的,如果强行进攻,很可能陷入英军的包围之中。于是,他们只好往回撤退,力图休整部队,然后寻机强攻。但威灵顿却没有固守防线,坐等法军休整。而是利用法军立足未稳又急于撤退的有利时机,指挥英军迅速出击,打了一个漂亮的“防守反击”,使法军一溃千里,直退到西班牙的布尔戈斯才稳住阵脚。为了避免强攻布尔戈斯城而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威灵顿再一次主动把部队撤回葡萄牙境内休整,并积极地同西、葡联军协调关系,谋求他们的配合,从而保存英军实力,以便以逸待劳。此后,经过将近四年的反复较量,由于威灵顿始终注意保存实力,并多次主动撤出战场,从而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纠缠和消耗,保证了最后决战的胜利。1813年夏天,威灵顿率领英、西、葡联军攻下了维多利亚城,使法军丧失了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主动权,加速了欧洲联军反法战争的进程,最终迫使拿破仑一世下台。
在伊比利亚半岛战争中,威灵顿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灵活、机动的指挥艺术,特别是他保存实力、争取援助的谋略思想被他在滑铁卢战役中再一次使用,因而再次取得了辉煌战果。
1814年10月,反法联盟各国在维也纳召开重新瓜分欧洲领土的分赃会议。次年2月,担任英国驻法大使的威灵顿出席了这次会议。由于这次会议各国代表争吵不休,反法联盟出现分裂,给流放在厄尔巴岛的拿破仑提供了可乘之机。1815年3月,他从法国南部的儒安港登陆,迅速进逼巴黎,重新登上法国皇帝的宝座。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维也纳,于是各国立即撇开争端,组成了第七次反法同盟,以百万大军分三路入侵法国,直趋巴黎。其中北路的两支军队,一支由威灵顿率领,另一支由布吕歇尔指挥,分别集结在比利时的西南部,直接威胁巴黎。因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拿破仑被迫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决定集中主力于比利时方面,希望乘盟军汇合之前,首先击破威胁最大的英、普联军,以解除后顾之忧。
6月16日,拿破仑以5万兵力牵制英军,用主力近7万人在林尼附近击败兵力占优势的布吕歇尔。随后,拿破仑命令追击布吕歇尔,但由于主将赖伊的愚笨无知,这次追击围歼普军主力的任务未能完成,使普军得以逃脱并按计划顺利赶往滑铁卢与威灵顿会合。6月17日上午,威灵顿在刚刚夺取的四臂村得知布吕歇尔战败的消息后,生怕孤军陷入法军包围,便在10时左右命令部队主动地放弃四臂村,同法军脱离接触。为进一步等待时机,威灵顿采取了他惯用的灵活防御策略,在滑铁卢以南约3公里的圣让山高地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当时,威灵顿共6.9万人,184门火炮,沿圣让山以南摆成一条横线,阵地前面丛林茂密,地势低洼,易守难攻。他还把预备队和骑兵隐蔽在圣让山后,形成了一道完整的防线。18日午后,法军在重炮掩护下连续向英军两翼发起进攻。在未能得手的情况下,拿破仑转而向英军的中央阵地发起猛攻,并配以万余骑兵加入冲击。但威灵顿凭借险要的地势,率军顽强死守,并不停地以小部队主动出击疲惫的拿破仑战役预备队。到傍晚布吕歇尔率部赶到时,拿破仑所能调动的预备队已为数很少,根本不足以抵抗普军的强大攻势,法军完全陷入了被动。就在这时,威灵顿迅速调动预备队和骑兵部队,乘势转入反攻,法军阵脚大乱,溃不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