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省华西村是什么企业
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造就了一个富足的全国闻名的华西村。

上世纪八十年代,吴仁宝在江阴县委书记的位置上,放弃了升迁的机会,回到了华西村,带领村民致富,一时传为佳话。“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华西村一度成为了全国首富村。
1993年底,华西集团正式组建成立,集团由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新市村村民委员会全权控股,业务内容包括钢铁、房地产、纺织、旅游、金融等多个行业。华西村的“核心竞争力”——高超的融资渠道:
一、名义成本低、回报率高的“信贷配给”在实际运行中,其获得的手段和渠道必然是非市场化。华西村坚定走集体经济,因此也获得了和国有企业相同的信贷待遇。这意味着企业经营只要不是太差,那么它就可以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
二、华西村不仅仅获得了较为低廉的信贷成本,同时在土地资源上也是占尽便宜。2001年以来,华西村陆续兼并了周边20多个村庄,华西村迅速从0.92平方公里扩大到35平方公里。
因为在当下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下,华西村如要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土地,就必须占有国有的土地资源——而这是需要向政府购买的。但是通过并村的行动,那些村子的土地就自动成为华西村的资产,而且“发展集体经济”的名义使得它合法的使用集体土地,这个土地成本是极其低廉的。
三、华西村能够持续获得资金的另一大法宝就是收入分配模式。他们通过“少分配、多积累,少拿现金、多入股”的方式减少了企业的现金流压力。
二、江苏省华西村为什么这么有钱
据我的了解,华西村的成功跟他们的勤奋分不开,但我们同样也要看到另外的一面。国家给了多少政策他,我没有具体了解过,但我知道他们有个钢厂,而且是村上自己办的,现在哪个村可以弄个钢厂,他们又自己的制度,可以自己决定建什么设施,医院,学校,可以自己决定吸收多少外来人入籍,等等太多,简直俨然一个国中国。经济学的马太效应也在这里生效,当他确实做出一点成绩的时候,当政者就将其树立一个典范,每年光去学习旅游的就有十万人级别的(我没有查到具体数据,不太确定),这些人的消费又是一大收入,国家给的政策,实际上把他放在跟其他的地方不一样的起跑点上。而他也很会利用自己的优势,据说在村门口树了个伟人的雕像,坚持什么什么之类的,当政者当然很乐意这种投桃报李的做法,紧接着又给了很多的政策。这样一个环境,再加上又老一辈人辛苦的一点基础,我想,诸位上过大学或者在商海中浸淫过一段时间的人,给你这样一个平台,你做的不会比这个差太多吧。说白了,不平等造成了优势,而在市场经济下,加剧了这种优势,到了后来,就只有两极分化,以及看似美丽的外表了。华西的背后是大量外来人口的付出,就跟广东一样,同样可以比照。就这么多,希望楼上拍砖,但不要人身攻击,谢谢!
三、江苏华西村为什么叫中国第一村
“中国第一村”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县,至今乃是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样本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的一贫如洗,到1999年3500万A股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农村经济综合开发的上市公司再到现在全村年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华西村一路狂飙一路歌。
华西村原名叫华西大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是我国农村的先进典型,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华西村顶着很大的压力还是实行大队核算。在我国农村取消人民公社后,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
华西村,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村共有80户,1520人,面积0.96平方公里。从2001年起,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分五统”,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
现在,华西村村民每户至少拥有一辆汽车,户户都有100万元至1000万元人民币的存款。每年1-8月,华西村共完成销售376亿元,上交税金5.5亿元。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江苏华西村和江苏华西村到底有多富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