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半月评论(半月评论在哪里看)

七月网4810

一、【半月评论】绿水青山也是政绩

1、就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言,GDP的上升毫无疑问是政绩。但是,实现绿色GDP的发展,保护了绿水青山同样是政绩,而且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绩。

半月评论(半月评论在哪里看)

2、绿色GDP是扣除经济发展对自然和人的损害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净值,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观念之上的新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绿色GDP更能科学地衡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短短两三年时间,“绿色GDP”在我国由一个冷僻陌生的专业名词,正在迅速走向一个能实实在在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和战略;由学界开始走向社会;由政府文件、工作会议和宣传培训开始走向决策者、管理者和公众。在这种大背景下,全国10省市的绿色GDP核算试点工作全面铺开。这充分表明,绿色GDP核算在我国正处于一个由理念倡导向试点核算推进的重要关键时期。

3、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资源能源瓶颈时期,再也不能承受资源枯竭带来的挑战;中国社会进入人均GDP 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矛盾多发期,再也不能承受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但是长期以来,环境代价到底有多大,一直只停留在粗略的估算水平上。正如国家权威部门所言,核算出来的某些数据有时会“很荒谬”——因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能增加GDP.例如,发生了洪灾,就要修堤坝,这就造成投资的增加和堤坝修建人员收入的增加,GDP数据也随之增加。再例如,环境污染使病人增多,这明摆着是痛苦和损失,但同时医疗产业大发展,GDP也跟着大发展。中国在20多年来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但这“增长”又是通过多少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赤字换来的呢?因为缺乏权威性、科学性,这种估算难以成为发展决策和政绩评价的依据。

4、这就要求我们从战略高度和指导思想上转变发展观念,找到一个科学的,既能反映发展速度,又能评价发展质量的工具。因此,国家提出采用绿色GDP这个指标来衡量我们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并提出利用这个指标来考核领导政绩,其主要目的是逐步引导各级领导转变发展理念,并将理念付诸行动,从根本上改变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观念,改变环境问题只有在温饱问题解决后才能考虑的错误思想。

5、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开展绿色GDP核算研究工作,但尚未形成一套国际公认并采纳的绿色GDP核算制度。尽管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也要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大胆地迈出第一步。

6、建立中国绿色GDP核算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同时也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程中的又一重大举措。启动试点本身就是向全社会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

7、 10个试点省市的积极参与,是研究成果价值的充分体现,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开展核算的最坚实的基础。核算过程本身也带来许多有用的信息。如万元GDP能源资源消耗等指标,让我们了解哪些部门、哪些地区是资源消耗“高强度区”,哪些部门哪些地区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重灾区”?这样,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确定污染治理重点、规划产业环保功能区、协调区域发展方向,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还要针对核算中发现的问题,加强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完善现行的资源环境统计制度,形成核算结果发布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核算监督管理制度。

8、绿色GDP核算工作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实践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突破口,扎扎实实做好每一步工作,确保工作质量和目标顺利实现。

9、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不仅是为了得到一组数字,目的之一是要把绿色GDP核算体系指标纳入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促进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提高其科学决策的水平。

10、绿色GDP要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上,不能过于迷信技术手段。从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看,没有公众参与就没有环境保护。所以,在强调下大力气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同时,一定要坚持公众参与。

11、绿色GDP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当前还面临诸多技术难题、观念挑战和制度缺失。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必须先把这个工作干起来,然后一步一步地扎实向前推进。

二、【半月评论】因地制宜走科学发展之路

1、在今日的中国,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已经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有了明确的指导方针,也有了高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紧接而来的就是,如何真正把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在发展实践中的问题。把握发展规律,总结发展经验,顺应发展要求,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应该是明确的。这就是:因地制宜,走科学发展之路。

2、因地制宜,走科学发展之路,这是遵循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3、不同的发展环境需要不同的发展模式,不同的发展任务需要不同的发展办法,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发展策略。所有这一系列不同,都说明发展是有规律的。不尊重发展规律不仅不可能实现发展,还会遭到发展的报复。科学发展要求以人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统筹兼顾,要求又好又快。这要求对我国任何地区的任何发展来说,都是同一的,但对各地区来说,实现这同一要求的路径与方式不能、也不可能是同一的。

4、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条件差别很大,发展水平悬殊。而不同发展程度面临的问题、任务肯定是不同的。如果一刀切,清一色,齐步走,指望用一个办法解决全部问题,用一个模子去实现所有发展,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5、像东部地区近年来土地、环境、资源越来越紧张,劳动力成本增加,一些低水平的制造业效益越来越低。他们走科学发展之路,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下决心放弃一些虽还能继续创造利税但越来越得不偿失的低水平企业,提高产业结构水平,在引进高科技、创新型企业上下工夫;中部西部地区则应抓住这一契机大量吸纳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在这一阶段中如何转变政府职能,营造投资环境,大量吸纳东部企业的转移恐怕是中西部地区走科学发展之路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这种“东放西取”的行为,我们不仅不反对,还认为是实事求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做法,原因就在于这是对产业梯度转移客观规律的尊重。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汲取东部地区已有教训,不重走东部地区的弯路,在高水平、高起点上承接产业转移,同样是坚持科学发展,对产业在转移中实现提升这一发展规律的尊重。

6、——因地制宜,走科学发展之路,这是检视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

7、其实这些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因地制宜,走出了适合本地区、本部门科学发展的好路子。去年以来,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国18个地区进行调研。结果表明,这18个地方之所以能取得突出的科学发展的成果,就在于所走的发展路子都有各自鲜明特色。他们有的率先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有的发挥后发优势、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快速崛起,还有的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通过埋头苦干实现脱贫致富,也有的以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重围、实现经济振兴等等。我们仅举两个例子:

8、浙江省温州市,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以市场取向改革激活发展动力,以促进就业推动全民创业,以商贸兴盛带动工业繁荣,以产业集聚支撑城镇崛起,以构建营销网络创新经济业态,以差异化经营打造品牌经济,以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从贫穷落后的海港小城发展成为富裕发达的沿海大市,形成了独特的温州发展模式。

9、山东省寿光市,发挥初始的农业比较优势,由农业起步,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提升经济,靠农业富民,靠工业强市,实现工农互助、城乡互动、工业和农业共同繁荣、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

10、上述两地的做法可以说是迥然不同,但说明的就是一个道理,反映的就是一个事实,这就是科学发展可以通过因地制宜来实现,科学发展也只能通过因地制宜来实现。

11、——因地制宜,走科学发展之路,这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12、现在全党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中央提出这次活动关键在于突出实践特色。如何突出,就是要动脑筋、想办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在发展的实践中。人云亦云,照抄照搬是对实践科学发展观不负责任的态度,是一种偷懒的行为。我们鼓励党员干部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因地制宜地体现出来。

13、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是看把中央文件的条文背得有多清楚不拗口,也不是看对典型地区的做法模仿得有多逼真不走样,而是看是否真正吃透了本地区的特有情况,找准了本地区的特殊问题,用足了本地区的特别优势,顺应了本地区的特定需要。而所有这些“特”,同样需要因地制宜去实现、去解决。

14、所以,能否因地制宜走科学发展之路,是检验党员干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是否真正动了脑筋、真正见实效的试金石。

三、【半月评论】把根基深扎于人民群众之中

火红的7月正迎面走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将走过87年光辉历程。

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生日。一个多月前,四川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迅猛而巨大的震荡割裂着巴蜀大地,瞬间吞噬数万生灵。新年伊始,面对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国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当地震灾难突然降临,中国又在经受着同样严峻的考验。

灾情就是命令。在房倒屋塌的村屯里,一个个挺身而出的共产党人、一个个迎难而上的共产党人聚集起来,凝成铁拳,向抗震救灾最前线前进。

时间就是生命。在山石飞滚的山梁上,一个个舍生忘死的共产党人、一个个百折不挠的共产党人力挽狂澜,不畏牺牲,向抗震救灾最前线奋进。

生命高于一切。在抢修毁损的公路处,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共产党人、一个个有情有义的共产党人热血沸腾,公而忘私,向抗震救灾最前线挺进。

一块燃烧的煤可以引燃千万块煤,一颗红亮的心可以映红千万颗心。共产党人,舍小家、顾大家,始终坚守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他们在灾情最严重的地方,主动承担最艰苦的工作,冒雨深入村组、农户搜集灾情,抢救伤员,稳定民心,组织群众转移;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在断瓦残垣中搜寻,在倾盆大雨里穿行,及时疏散并安全转移孤寡老人和行动不便人员;他们主动深入第一线抢救伤员,把灾区困难群众当成亲人和朋友,身上被伤员的血染红了,被无情的雨浇透了,全然不顾累与饿……

青川县人武部部长袁世聪在地震发生不久,就马上组织救援队开展抗震救灾,成立全城第一支救援队伍。当听见垮塌楼房中传出侄女和母亲微弱的求救声时,他又接到了实施爆破疏通河道的任务,他来不及多想毅然选择了后者,群众得救了,可他的两位亲人却永远地逝去了。

什邡市蓥华镇镇长梁忠平失去3位亲人,但面对全镇95%的居民房垮塌,近万名群众受灾的重大灾情,他心里最先想到的是群众,始终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地震发生后,正在上课的什邡龙居小学党员教师刘继军从容面对,沉着指挥,使全班80%的学生得以安全撤离,最后刘继军和几名学生被压在了废墟下,3名被刘继军以身护卫的学生得救了,可他却永远离开了……

这一组组镜头,令心灵震撼;这一幕幕场景,让泪眼模糊。地震中的每一处废墟上,鲜红的党旗为什么能够高高飘扬?共产党人的臂膀为什么能够力挽抗争?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有着永远和人民在一起的坚强信念。抗震救灾战斗中,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中央领导的亲临前线,体现着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深情。在抗震救灾这一特殊战场上,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们始终站在抗震救灾的最前列,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群众,真正在抗震救灾中成为排危除险的先锋队。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四川全省各级党组织先后组建各类支援抗震救灾队2.68万个,其中受灾地区1.82万个、总人数151.9万人(党员118.3万人);非受灾地区组织各类支援抗震救灾队0.86万个、总人数56.3万人(党员52.8万人)。在受灾地区抗震救灾一线的党员干部176.59万人,其中副县级以上干部8.29万人,普通党员干部168.3万人。

这就是我们的共产党人,这就是我们的时代先锋,这就是我们的民族脊梁。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最危险,他们就冲在最前面;哪里有困难,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出现,以坚强的党性、崇高的品质,诠释着舍生忘死的共产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对党的无限忠诚,书写下无愧历史的合格答卷。

87年岁月如歌、信念如山;87载英雄辈出、风范永存。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只有五十几名党员的党发展为今天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下克敌制胜、在曲折的探索中不断奋起、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拓创新,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把自己的根基深扎于人民群众之中,把人民看作自己的母亲,和人民心连心、共命运、同呼吸。惟此,党的先进性长在,党的生命力永存。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