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少白的名人事迹
1、陈少白故居位于江门市江海区外海镇南华里,占地面积约2余亩。陈少白(1869-1934年),名白,幼名闻绍,号夔石,江门外海人。清末期间,陈少白追随孙中山先生策动辛亥革命,被清政府列为“四大寇”之一。

2、故居分两处,隔河相望,以白桥连为一体。桥的一边是“白园”,另一边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居所。始建于1929年,自少白逝世后,其家居多旅居外地,楼宇日久失修,渐显颓败。1991年春,外海镇政府对“白园”和园内的“莎萝坪”、“粥锅亭”、“瞻云台”等建筑,以及“三合院”和院内的“亚字楼”等都一一进行了修复,并在故居内设立“陈少白事迹陈列馆”,陈列大量名人字画及历史文物。使故居还其原貌,焕发青春。公元1931年,先生任外海乡长期间,正陈济堂主粤时代。当时广东省公开承包烟、赌,规定那些专营烟、赌业的商人要想在那里开设烟、赌业的,就要先向省财政厅投承那个地方的所谓“防务”和交清饷金、“保护”费等,才可以正式开业。陈少白所在的外海乡也不例外,赌风盛行,赌馆林立,如新横街、旧横街、骑楼街、烧猪巷......。陈少白目睹了这一切,为了当地的治安安稳,他决定在外海乡范围内实行禁赌宣传教育。列举赌博的危害性事例,如果有族中青年进入赌馆进行赌博,待赌完出赌馆后,尾随的便衣乡勇就将他带到“白叔”处进行教育,经过“白叔”教育过的赌徒,再也不敢进入赌馆了,渐渐地,外海乡这四条“赌街”的赌馆由此而关闭。但承包赌馆的商人不甘白白亏蚀本金,联名往江门、广州等地以破坏“防务”罪告发陈少白。广州和江门会同派出专员来外海乡调查了解此事,陈少白却义正词严地回答他们:“我一没进赌馆禁赌,二没派人捉赌徒,他们凭什么证据告我破坏你们的”防务“呢”?一句话,驳得专员目瞪口呆。“白叔”的这一举措,是按照家教之方法对青年嗜赌者进行教育的一种新方法。所以,省财政厅和当地驻军(陈济堂时代的第二军香翰屏的防地)抓不到“白叔”的把柄,也无可奈何,只有不了了之。
二、假如没有陈少白,历史会怎样
1、他与孙中山是结盟兄弟,追随伟人创办兴中会,创造共和伟业;
2、他在香港创办中国民主革命派的第一张报纸——《中国日报》,以笔为枪唤醒民众;
3、他被尊称为“国叔”,却在革命成功后急流勇退,办实业、振乡务。
4、辛亥百年,南方日报记者来到这位传奇人物——陈少白位于广东江门的故居,走访了他的外孙女、80岁的江门市人民医院退休医生潘庆超。她说,外祖父留下“不要做官,要做实事”的遗训至今影响着后人。
5、少年“大寇”,孙中山的结盟兄弟
6、推开陈少白故居的大门,满眼青翠。望着外祖父的大照片,满头白发的潘庆超给我们细说家史。
7、她说,陈少白出生于广东新会外海的乡绅家庭,原名闻韶,自幼天资聪颖。就读于私塾时,他写字作文样样在行,提出来的问题有时候让塾师都难以回答。1888年,广州格致书院(岭南大学前身)创办,陈少白成为书院的第一批学生。在校期间,陈少白接触到大量外国新思想,造就了他学贯中西的视野。
8、1890年,陈少白赴香港求学,结识了孙中山先生。两人一见如故。二人又认识了杨鹤龄和尤列,四人经常纵论时事,畅言革命,时人称为“四大寇”。陈少白和孙中山尤其亲密,二人义结金兰,孙长三岁为兄。陈少白是革命党中与孙中山以兄弟相称的唯一一人。因为这段关系,民国建立后,革命党尊孙中山为“国父”,而敬陈少白为“国叔”。
9、在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陈少白始终是他的坚定支持者。1894年孙中山向李鸿章上书,以及后来香港、横滨、台湾几处兴中会的建立,背后都有陈少白的身影。为了壮大革命队伍,陈少白积极联络会党,先后加入三合会和哥老会,还曾歃血为盟。
10、虽说是个读书人,陈少白干起革命来却是个行动派。1895年,陈少白和战友一起袭击广州提督府,击杀清廷官员,衙门悬赏三千两白银求购孙中山、陈少白首级。逃避追杀的过程中,陈少白在同情革命的僧侣梵月帮助下,躲入广州海幢寺的大粥锅。和尚在粥锅下架起柴火,假作煮粥状,成功打消追兵的疑心。现在,这口粥锅已锈迹斑斑,收藏于陈少白故居,潘庆超经常向人们讲述这个传奇故事。
11、孙中山和陈少白去世后,孙陈两家的私交仍然不错。抗战时期,陈少白的遗孀杨志为躲避战祸而寓居澳门,经常与孙中山的原配夫人卢慕贞来往。卢夫人缠过足,来拜访陈家必坐黄包车。潘庆超回忆说:“每当听到黄包车的铃铛响,我就喊:‘婆婆,孙夫人看你来了。’”
12、以笔为枪,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
13、革命党早期起义失败后,决心通过报纸传播革命思想。1900年1月25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化名服部次郎的陈少白担任社长兼总编,从此革命党有了自己的喉舌。
14、《中国日报》言辞犀利地宣传革命思想,揭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与保皇派报纸《商报》展开激烈辩论,为扩大革命思潮的影响作出了杰出贡献。陈少白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革命机关报之元祖”。电影《十月围城》中,梁家辉饰演的就是这一时期的陈少白。
15、《中国日报》报馆还有一个秘密身份:革命志士的落脚点。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后,起义军成员多避入报馆,徐图后计。潘庆超提到外婆给自己讲的故事:有一次很多革命者前来吃饭,风卷残云之后已经没菜了,只剩桶底的一点点锅巴。外婆就泡点白水,将就着吃。潘庆超的母亲陈英娥是陈少白长女,生于1898年,从小由外婆在报馆里带大。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夫人操持家务,为陈少白免去后顾之忧,以女人特有的方式为革命做出贡献。
16、陈少白年轻时才华出众,琴棋书画无一不通。报馆工作之余,陈少白发现粤剧深受民众欢迎。于是陈少白编撰了新粤剧《文天祥殉国》、《黄帝战蚩尤》等,宣扬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他创立采南歌剧团、振天声剧团,在唤醒国魂的同时,也为革命募集经费。
17、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陈少白北上广州,担任广东军政府外交司司长。南京政府成立后,陈少白辞去公职,投身实业。他组织粤航公司,购得轮船二艘,运营省港航线。1915年,陈少白又与李煜堂合办上海保险公司,并出任公司主席。虽然像春秋时代的陶朱公范蠡一样远离庙堂,游历经商,但陈少白仍关心革命,多次以自己经商所得支援困境中的孙中山。
18、1921年护法运动中,陈少白短暂复出,任总统府顾问,襄理外交。1922年“六一六事变”爆发,陈少白厌倦了官场争斗,彻底去职,回到新会,投身故乡建设。经历了前半生的革命生涯,陈少白认为故乡的发展要依靠教育和交通,归乡后,陈少白亲自担任乡立第一小学名誉校长,联合乡绅捐资修建校舍,现在的江门市幼儿师范学校,就坐落在乡立第一小学的原址上。陈少白还在故乡自费兴建了白桥和念桥,组织乡亲修筑马路,开通了外海到江门的班车,造福桑梓。
19、归隐之后的陈少白,终于得到闲暇,可以发挥吟诗作画的专长。他的画作一如其人,技法上融汇中西,落笔是国画的技术,整体构图却采用西洋水彩画的透视法,别有一番趣味。1924年,他挥毫画下自画像一幅,并题诗一首:“乱离思乐国,动辄话羲农;哪识瓜棚下,羲农好梦中。”这幅画现在收藏在陈少白故居的堂屋里,潘庆超驻足画前,回忆着外公避世而居的晚年生涯。
20、“国叔”留遗训,后人多从医或当记者
21、1934年12月13日,陈少白病逝于北平。军政要人纷纷发来唁电。于右任为陈少白作挽联:“党论共尊陈仲举;高风远挹介之推”,以陈蕃的志向和介之推的风骨总结了陈少白的一生。最后陈少白归葬故里,国府主席林森亲笔题写墓碑。
22、“他一生见惯风云变幻,告诫后代:不要做官,要做实事。”潘庆超感慨地说,陈少白早年曾经学医,后来又多年主持报馆,陈氏后人多有从事医疗和媒体业者。
23、潘庆超之父潘梦云就是一位医生,他出身贫寒,全凭自己努力,考取北洋军医学堂,毕业后回到广州行医。陈少白见到长女与这个乡下穷小子相恋,并不因门不当户不对而棒打鸳鸯,而是乐见一对新青年的结合。潘庆超也是一位资深的公共卫生专家,退休后还被返聘12年,发挥余热。她儿子现也在江门市人民医院工作。“我阿姨在美国从医,二舅当过编辑,弟弟则曾在香港做记者。”
24、先驱虽已远去,但他的家训仍然影响着后裔。潘庆超说,陈氏后人散居海内外,却都能坚持祖先遗训,凭借自己的才能多做实事。
三、尤列的人物故居
1、尢家大宅始建于1837年,上世纪六十年代被破坏。以前尤家大宅占地几十亩,有新旧两个花园。1895年尢列与陆皓东、周昭岳等人回北水创办兴利蚕种公司,以经营优良蚕种为掩护,秘密进行革命串联活动。孙中山多次在此议事,并为书问榜“兴利在我,利归于农”,陆皓东也在此绘出“青天白日旗”的初样。
2、据当地老人介绍,孙中山、尢列等人在这里还差点出了事,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尢列与孙中山等人正在开会时被清兵包围,危急时刻,尤列与孙中山向村民借了一些衣物蒙着头,游水过河,逃脱了追捕。据一些村民说,在辛亥革命时期,曾有一批军火运到此处,后不知下落,有关方面曾派人来这里找过,也没有结果。顺德区政府已出台《顺德区关于保护和开发利用历史文物资源工作方案》,将尢列故居列为“岭南水乡生态民俗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8月12日,尢列后人与杏坛镇政府签订协议,从2006年9月1日起,将尢列故居托付给杏坛镇政府管辖30年。
3、尢列后人尢迪桓夫妇向杏坛镇政府捐资10万港元,用于资助尢列故居的保护和开发。未来3年,区、镇、村三级还将再投入50万元对尢列故居作全面修缮,并进一步增加投入,在修缮完毕的故居基础上开设“尢列纪念馆”,继孙中山、陈少白故居之后,不久,人们将可以看到当年清末“四大寇”尢列故居的原貌。将其打造成为历史研究和爱国主义基地。
好了,关于陈少白故居和陈少白故居塔影楼与天字码头有多远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