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护国运动的事件分析
1、云南以边僻一隅来对抗袁世凯,在形势上来说,强弱之势人人皆知是很悬殊的。癸丑(民国2年)第二次革命,国民党几乎奄有半壁山河,和袁一开火,就迅告失败,所以袁在称帝前后,确是没有把云南看在眼中。然而,云南有它有利的条件,在地理因素上,云南居高屋建瓴之势,易守而难攻,滇军骁勇善战,并且极能吃苦耐劳,这是云南用兵的有利之点。

2、唐继尧在蔡锷抵达云南后召集军事会议时,曾分析整个战略形势,他说:“云南东北与川黔桂毗连,出师形势关系甚钜。兹就三省地势言之,贵阳为滇南门户,辰沅为湖南西门,以云南为根本,奋师东征,以一支上辰沅经新化取长沙;以一支由辰沅下沅水取常德,长沙取,北向岳州逾洞庭之险以有武昌;常德取,北扼虎渡规荆州以指襄阳。有武昌则长江之消息通,有襄阳则中原之消息通,不出旬月,东南大势俱属云南矣。此上策也!要之云南之险,不在云南而在西蜀,以云南为根本,大举东上,以一支出叙、沪进渝、夔下宜昌、武汉,以一支出宁远过成都上泯洮赶秦、陇,如是则以西南而忽据西北,天下视听必且一新,以为亚夫之兵从天降也。此亦上策也!若夫南宁者,广西心膂,梧州者,西江上游,由云南展膂而东,驻师梧州,以一支东下广州,封城绵远,田壤沃饶,大海南环,五岭北阻,北出则可以震动江左,东出则可以进据闽浙,以一支由梧州向桂休逾衡、永、浮湘直下,长岳既得,武汉震惊,此中策也,故据以上所论,我可发展之时机可分为三:我军势力完全达到黔、桂、蜀三省。我军由黔、桂、蜀以达武汉,闽、浙、秦、陇。向闽、浙之兵以取守势,进秦陇之兵相机威迫袁军右侧,然后以武汉主力大举北向。今拟两策并用,三路出师。”蔡锷出了帝都一路西行,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达到云南,这边一票老兄弟们早就准备好了,只等他回来斩鸡头烧黄纸,大家一起打丫的袁大头,抢了金银好过年。
3、这时候的护国军,钱袋子里是真没几个铜子了。以前云南就是个吃中央救济粮的穷地方,从晚清到民国,每年要靠中央每年补助八十万元。现在蔡锷回来可好,袁大总统脸一翻断了奶,手里就剩下几个大佬卖房子卖地弄来的四十万元,不赶忙忙誓师北上,到四川抢丫的,过两天连房子都没得卖,难道要两万多滇军弟兄喝西北风么?
4、血酒喝过,蔡锷带着他的主力部队匆匆忙忙向北,开进了四川境内。这是一支怎样的部队呢?《后辛亥时代的西南军阀》里有一段颇为煽情的记载:“此路虽然声势浩大,但人马却少得可怜(李烈钧那路就更是说不得了--他手里的人马还是这路挑剩下的),对外号称是一路军,实际不过五千来人,更要命的是,该路所携弹药不敷一月之用,军饷亦不足两月……”
5、就是这不足两月的军饷,里面还充了大量的“滇土”,也就是鸦片,这玩意的价值等同于大洋黄鱼,比什么滇元好用多了,走到哪里都能消费。
6、即使这样,在这场三个星期的微型战斗中,蔡老大的第一军还曾因为缺饷而发生哗变,闹事的小弟们险些将蔡老大所在的堂口冲散:
7、“3月5日军事严重受挫,蔡锷致电其它将领:'刘部弹乏饷竭,战斗意志尤为腐窳,不堪用之战线,前夕八时,即由阵地抢先溃退,势如潮水,途经司令部,经弟吓以短枪,复反奔,闻其出东门后,仍鸟兽散……饷宜多方为谋,或希密商滇省,能否海外协款,酌筹若干,惠济本军。'(注:《蔡锷为刘存厚等部饷弹两缺战斗意志不振应设法解决致李梓畅董干臣电》,载《护国运动》,第212页。)”
8、这样的经济状况,这样的一支部队拉出去作战,也难怪历史上护国军与北洋军仅仅在泸州等几个地方彼此拉锯鏖战,不是蔡锷不想大打,实在是真没钱,仗打到这个时候如果还能撑下去,那蔡锷就不是蔡锷,而是比尔盖茨了。滇军
9、有人或许说,前面都列举了,蔡锷的护国军穷到快要当裤子地步,怎么会奢侈到这种地步,拿大炮与北洋军对轰?实话实说,若论护国军家底,还真有这个实力:“光绪末年,云贵总督锡良就向德国订购了管退山炮五十四门,每门附弹一千发;马克沁机枪四十九挺;新式五子步枪一万多支,每支附弹一千发;十响手枪一千多支。”(《后辛亥时代的西南军阀》)。
10、加上清末云南长官一向注意储备武器,此时滇军账面上的枪弹倒是足以支应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问题是,第一,这些数字是账面的,至于库房里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准,第二,以云南和四川的道路状况,要运送足够两万人打一场中等规模战争的军械弹药,需要征发多少民夫来运送?
11、距离泸州如此之近的滇军尚且如此,从外省千里迢迢进入四川作战的北洋军又能好到哪里?大家过来四川一趟不容易,身上还背了枪弹,要爷爷多背?做梦吧。
12、再有,此时的北洋军的诸位大爷作战风格,那是枪口朝天,放完子弹就撒丫子开撤,有时候子弹没打完也跑,如果不能跑,就用排枪把敌人吓唬走,然后大家隔着几百米大眼瞪小眼,美其名曰:对峙。
13、就这样的打法,别说美国战争大片,怕是连美国西部大片的水准都没有,更不要指望什么炮弹横飞机枪喷吐火舌的场面了。
14、按说北洋军战斗力何止如此,但谁让此时的北洋玩扩招,人数好像吹气似的增加,战斗力么,也就吹气似的下降。可是,这一次在四川,北洋军上下玩的更过分。
15、比如伍祥桢的第四混成旅,开战前就推三阻四,与蔡锷那帮叫花子兵稍微一碰,就来个卷帘大散,跑的那叫一个干净。跑下来的这些兵大半被一个叫做冯玉祥的给收容了,其中就包括了一个叫做鹿钟麟的营副,几年以后,就是这个家伙把小皇帝溥仪从紫禁城撵了出来。
16、别以为冯玉祥肯收容败兵就能打,这位冯旅长玩的只比伍祥桢更大:
17、“他一上阵,便寻机会与蔡锷私通文书,此后该旅官兵在战场上一概敷衍了事:挖战壕不足一尺深,开枪朝天放,还把宝贵的炮弹整箱地往山沟里倒。撤退时该旅炮兵营长宋子扬(士官七期炮科)更露骨,居然托词道路泥泞,明令部下扔掉大炮……”(《后辛亥时代的西南军阀》)
18、冯玉祥如此,那么同为旅长,还是曹锟心腹的吴佩孚也干得很出格:
19、“袁称帝期间,入川镇压护国军,再获嘉奖,被擢为师长。他因‘深知袁氏躬行非义,必无善果’,劝曹锟一面与袁虚与委蛇,一面与反袁势力暗通款曲,以待时局之变。”(《中国男》,作者余世存)
20、北洋中下层军官通敌至此,护国军就是爬也爬到了泸州,然后双方在前线的“鏖战”,护国军没有力量吃掉北洋军,北洋军压根不想打垮护国军,于是双方你来我往,基本属于演戏的范畴,唯一一个肯真打的就只有北洋第七师的张敬尧,可惜,这位爷让身边的同僚们卖的一干二净,被撵进了泸州城,没能改变这场战争。
21、护国军本就没太强实力,以战争强弱而论,实力强他们太多的北洋军才应该成为这场战争的主角。可是,北洋军确实成了主角,很好的控制着护国战争的节奏,只可惜,这种主角负面感觉更多些,战场的种种行径让人捧腹,说他们是主角,实在玷污了主角这个词汇。护国战争从刚一开打,袁世凯就拿出了全狮搏兔的架势,仅仅为了对付四川战场的蔡锷万余人,就压上四万大军,其他各个方向更是大兵云集。按照老袁的盘算,能干净利落的将蔡锷等人干掉,打个样给全国人民看看,更是给别的社团老大们看看:蔡锷这个有枪有兵的老大都被我带人灭了,你们都给老子闭嘴吧,老老实实听中央的。
22、只可惜,从战争一开始,本来手下哼哈二将段祺瑞和冯国璋就因反对他称帝被晾起来,现在前线这些大大小小的倒戈将军又给他添堵。
23、手最黑的是广西陆荣廷,连自己儿女亲家都给下黑手,白得了老袁一万人枪,然后立刻宣布广西独立。
24、而最可气的是张勋,不仅拒绝了出兵的命令,更提出“四个不忍”,话里话外的意思:中国要皇帝的有现成的,老子何必效忠你这个后冒出来的。
25、试想,被手下这群二五仔包围着,再牛的老大也好过不了,更何况,时间到了1916年4月,广东和浙江宣布独立,加上以前的贵州、广西独立,岭南各堂口已经不听老大招呼。
26、最要命的,四川前线本来半死不活的战斗终于出现改变,5月四川湖南两个堂口看着好像南风压倒了北风,立马宣布独立,这下可好了,还说讨伐呢,等着护国军打上门吧。
27、接着,张勋冯国璋这些坐镇外藩的大哥们一个个凑到了南京,私下里开会反对袁老大,这些人可不是那些每天只能喷喷唾沫星子的政客,都是实打实握着枪把子,他们要反水,老袁已经感觉脖子被勒上绳子。
28、眼见着要出现清末全国十几个省独立的状况,恐怕下一步就是身边那个谁出来逼宫,老袁又气又恨,也不得不宣布退位。
29、综上所述,搞掉老大的,只能也必须是社团内部的诸位大佬,至于起事的蔡锷,不过是在四川境内打了几个月仗,然后将大把的烟土沿途贩卖过去,导致“滇省大宗鸦片充斥各地”。在军事会议中,有三个重要的课题引起争论,第一:起义讨袁后应该成立一个什么型式的机构?当时有的主张成立元帅府,有的主张设立军政府,可是蔡锷也好,唐继尧也好,都主张不要包办讨袁,应该示天下以公,于是决定把袁世凯所派的地方官制“将军”和“巡按使”合并,恢复都督府,召集省议会。第二:起义讨袁后,义军应如何称呼?当时有的主张称讨贼军,有的主张称定乱军,最后决定用李梓畅所建议的护国军。护国的含义是维护中华民国国体。第三:护国军政府的都督应由谁担任?唐继尧推蔡锷,蔡锷推唐继尧。在唐来说,蔡是他的学长(蔡是日本士官三期,唐是日本士官六期),又比他长一岁,蔡且一直是唐的长官,唐回任滇督也出于蔡的推荐,蔡在国内外都有大名足资号召,所以诚心诚意地推荐蔡出任都督;可是蔡推唐也有理由,护国兴师举义全赖云南,唐是云南人,蔡自己是湖南人,主客之势已成,自己不能喧宾夺主,何况唐督滇已有三年,在云南已有基础,所以也是诚记诚意地推让唐为都督。两位贤者的谦让,成为民国初年政治史上的佳话。最后,蔡以严肃的口吻说:“我们这次举义,最要紧的是要赢得全国各方的同情,以求得多助。蓂赓(唐继尧号)身为地方大吏,如果率军出征,很容易引起邻省认为是假名侵略之嫌,过去滇军扰川已有猜疑,今若不避嫌,更容易被袁世凯挑拨,中其反间,所以统军出征应由我和协和(李烈钧号)。至于坐镇后方,领导军政府重责蓂赓万万不可谦让。”蔡锷的这番话非常感动人,他自己也泪随言下。于是与会人士一致鼓掌赞成。
30、这一次会议,在一张长条桌前,唐和蔡是并坐主席位子,唐为了尊礼蔡,他的位子一直侧一半,以示不与蔡并肩。会议中决定唐继尧为云南护国军政府都督,护国军成立三个军,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出四川;李烈钧为第二军总司令出广西;唐继尧兼第三军总司令出武汉。
31、唐继尧郑重地向与会人士表示三点意见:关于军制军令,凡涉总揽之事,只以云南军督府名义行之。蔡、李两将军均聘任,来往文书用咨函。对外文告,由唐、蔡、李三人共同署名。因此,后来护国军发出的通电檄文都是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共同列名。三位元戎往来的文电均系平等语气,军总司令虽隶属于军政府,可是组织大纲上并无统属之规定。云南护国都督府和护国将佐名单职别姓名籍贯党籍备注军都督唐继尧云南会泽同盟会左参赞戴戡贵州进步党转任统兵官右参赞任可澄贵州进步党政务厅厅长陈廷策贵州进步党财政厅厅长籍忠寅山东进步党参谋厅厅长张子贞云南国民党军务厅厅长庚恩旸云南墨江国民党秘书厅厅长由龙云云南姚安国民党第一军总司令蔡锷湖南邵阳进步党总参谋长罗佩金云南澄江江同盟会第一梯团长刘云峰山东国民党第一支队长邓泰中云南同盟会第二支队长杨蓁云南国民党第二梯团长赵又新云南顺宁国民党第三支队长董鸿勋云南国民党第四支队长何海清湖南无党籍第三梯团长顾品珍云南昆明国民党第五支队长禄国藩云南同盟会第六支队长朱德四川原国民党,后共产党第四梯团长戴戡贵州进步党后改为右翼总司令第七支队长熊其勋贵州无党籍第八支队长王文华贵州国民党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江西武宁同盟会第一梯团长张开儒云南文山同盟会第一支队长钱开甲云南第二支队长盛荣超湖南第二梯团长方声涛福建同盟会第三支队长黄永社同盟会第四支队长马为麟山西第三梯团长何国钧云南宜良同盟会第五支队长林开武第六支队长王锡吉第三军总司令唐继尧云南会泽同盟会总司令兼任第一梯团长赵钟奇云南凤仪同盟会第一支队长华封歌云南呈贡第二支队长李植生云南同盟会第二梯团长韩凤楼河南第三支队长吴传声贵州第四支队长彭文治云南第三梯团长黄毓成云南同盟会后改挺进军司令第五支队长杨杰云南大理国民党后改第一纵队司令第六支队长叶成林云南后改第二纵队司令第四梯团长刘祖武云南文山同盟会第七支队长杨体震云南第八支队长李友勋四川国民党第五梯团长庚恩旸云南墨江同盟会第九支队长唐继虞云南会泽国民党第十支队长赵世铭云南第六梯团长叶荃云南同盟会第十一支队长马骢云南第十二支队长邓埙云南无党籍洪宪帝制以前,云南军队因袁世凯实行削弱南方兵力计划,极力缩减云南军费。早在民国3年的云南军费是32万余元,民国4年就减为24万余元,减少了四分之一,由于军费减少,自然不能多编部队,所以当时现役兵只有陆军两师和一个混成旅,一队宪兵和十余个独立步兵连,一个独立步兵营,93个警卫队而已。云南举义讨袁,出师计划中,第一军要编三个梯团出四川。第二军编两个梯团出广西入广东。第三军编一个梯团及先遣一纵队出贵州会师湖南,别一支队扎武定,远图成都,另编挺进一军由贵州直趋辰、沅、常德,出没武汉、荆、襄。这一来,云南的精锐现役部队大部分都已抽调。无论前方后方都需要大量补充,唐继尧及委蒙自道尹兼护国军第二军参谋长何国钧为义勇军司令官,募集义勇4000余人,派马文促为游击统领,黄文忠为游击队统带,并在昆明设立征兵事务所,增编新军20团(原有八团),警卫团四团(原有二团),骑兵、炮兵各一团。
32、新编各团团长是:禄国藩为第九团长、朱德为十团长、盛荣超为十一团长、杨体震为十二团长、李修家兼十三团长、黄永社为十四团长、李植生为十五团长、刘法坤兼十六团长、马为麟为十七团长、马骢为十八团长、缪嘉寿为十九团长、马轸为二十团长、马梁为二十一团长、邓埙为二十二团长、林桂清为二十三团长、徐振海为二十四团长、方声涛兼二十五团长、钱开甲为二十六团长、段廷佐为二十七团长、周宗濂为二十八团长、陈维庚为警卫第二团长、叶荃兼领警卫第四团长、廖鼎高为骑兵团长、李朝阳为炮团长。
33、各团先后成立,日夜勤加训练,厉兵秣马,准备出征,较起义前的兵力增多了二倍。唐、蔡、李三位起义领袖并发出两通电报给华侨,请求捐饷助义,两电如下:第一电:”华侨公鉴:比年以来,国内盗贼满地,萑符遍野,水旱灾害,环起迭生,为之元首者,宜如何恐惧修省,奠定民生,而乃醉心帝位,汲汲不遑,挥霍金钱,滥施名器,牢笼要结,无所不为,而于国计民生曾未尝画一长策,展一良图,此尚可谓有人心者耶?继尧等因是义愤风云,志除国贼,但有进死,更无退生。现已简料云南常备各旅团,合黔省各团营,编制为护国第一、二两军,次第出发,由锷、烈钧分将之。拟长驱西北,会师武汉,直捣幽燕。继尧坐镇滇南,可澄、戡赞助一切,筹运饷需,以为后盾。惟是义师既起,需饷浩繁。滇、黔瘠区,库储无几。民生困敝之秋,复不忍再加负担,重累吾民。素仰我海外父老昆弟,眷怀祖国,高义薄云,是以率同滇、黔全体士民,南面顶礼,电乞援助。子文之毁家纾难,讵让昔人。卜式之输财助边,定多来者。如蒙解囊相助,或随时径汇滇垣经收,或汇集沪、港,候派员领解。倘得源济无缺,士饱马腾,拯同胞于陷溺之中,复共和于危亡之际,则贵埠义声,烁古今震中外矣。专此布恳,敬请矜鉴!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率云南全省士民公叩。印。“第二电:”华侨同胞公鉴:前电计蒙鉴察。继尧等既经宣布反抗帝制,拥护共和,袁氏顽强,空言无效,不能不以实力解决。现已编制护国第一、二两军,次第出发,分道湘、蜀,直捣幽燕,破釜沉舟,誓达目的。惟是饷需浩繁,罗掘无计。夙仰我海外诸父老昆弟,眷怀祖国,高义薄云,谨率滇黔全体士民南望顶礼,启赐援助。或解囊以充军实,或选械以济急需。如蒙惠许,即乞随时径汇滇政府照收。或汇集港、沪知照,派员领取。异日共和重建,民国维新,则贵埠义声,烁古今震中外矣。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同叩。印。“
二、高台战斗的事件经过
随后红5军即位于高台,西路军总指挥部及红9、红30军则集中于临泽、沙和堡(今临泽县城)、倪家营子一带,待机歼敌。1月中旬,尾追西路军的马步芳部5个骑兵旅、2个步兵旅及炮兵团、民团共2万余人到达上述地区。12日,敌以一部兵力牵制倪家营子地区西路军主力,集中4个旅另3个团和民团一部,配以飞机、大炮,向孤立突出的高台红5军发起进攻。红5军依托城外工事抗击数日后,被迫退入城内坚守。20日,马步芳部全力攻城,红5军英勇抗击,后因收编的民团叛变,开城门接应,使马步芳部突入城内。红5军与其展开逐街逐屋的争夺,终因力量对比悬殊,高台失守,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及红13师师长叶崇本、参谋长刘培基以下3000余人大部牺牲。在此期间,西路军总指挥部曾派骑兵师驰援高台,途中因遭马步芳部截击,师长董俊彦、政治委员秦道贤以下大部牺牲。
高台城墙是个大土围子,高不过二丈,顶上又窄,并排刚能走两个人,且只有单人射击孔,很难组织火力,又不易隐蔽。董振堂决定堵塞东、西门,动员全城军民把木箱、木柜抬到城上,填上沙土,泼水结冻,以加宽加高城墙。
吕仁礼带领1个连昼夜施工,挖好一个宽约一米、高两米的洞,靠城外部分留下一层薄薄的土,捅一个小洞可以看到外面的情况,到突围时可以一脚踢开。
元月7号凌晨,根据河东主席团指示,(西路军总部)黄超的便衣通讯员送来一封信,大意是:奉总部命令,高台是打通国际路线重要的军事要点,要军长坚守高台。(吕仁礼:《回忆高台战斗》)
董振堂划分防区:39团(800余人)驻守东关,45团(900余人)守城南,骑兵团(2个连、200余人)守城南,军部驻天主教堂。
敌军连续发起30余次进攻,红45团政委张力雄认为:“战斗的激烈程度是我军长征以来罕见的。”
红45团步枪平均每支仅有13发子弹,机枪每挺不到100发,炸药、手榴弹也不多。该团组织城中所有的铁匠、木匠,赶制双刀、梭镖、铁叉、铁棒以及木棒,收集民间的大刀、锄头、铁叉以及打麦用的木叉等,还用水桶装上水冻成冰砖用作武器。
红45团1排坚守西关外一座碉堡三、四个昼夜。敌人在碉堡外堆积大量柴草连同民房一起点燃,1排官兵登上堡顶,毁掉武器,集体跳下,宁死不屈。
激战数日,东、西关外的据点全部失守,红5军撤至城内坚守。部队沿城墙每隔两米挖一个单人散兵坑,白天主要由战士把守,夜间以干部为主。每晚,间隔5分钟就互相传递一个约一米长的木棍,以防止官兵打瞌睡。
敌众我寡,董振堂打算突围。城北是一片荒草地,离北山不远,敌军力量薄弱。于是,董振堂命骑兵团团长吕仁礼(少将)在北城下挖一个大洞,准备突围。
5军仅有一部电台,被黄超留在临泽,董振堂无法与西路军总部联系。董振堂在天主教堂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宣读来信,下令:“坚决守住高台!我们人在高台在,誓与高台共存亡!”
从18日夜里开始,敌军从四周架梯轮番攻城,均被红5军击退,城墙四周遍布敌军的伤兵、死尸。敌伤兵日夜哀嚎,红5军官兵从城上扔下食物让其充饥。
19日凌晨5时,西路军总部获悉高台危急,派骑兵师从沙河堡赶来接应。骑兵师有名无实,仅有200人马,枪200支,遭敌拦截,师长董彦俊、政委秦贤道等大部官兵牺牲。
上午,形势更加紧张。董振堂带领50多名官兵,举拳宣誓:“我们要流尽最后一滴血,战斗到底!为革命牺牲是光荣的,革命一定能成功,自由幸福的日子一定能够到来。”
20日凌晨,敌军全力攻城。红5军收编的民团把守西南角,一些人临阵动摇,敌军从该处登城。
红5军官兵依托城内建筑抗击,敌人纵火烧房,火势蔓延。
红5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带领军直机关几名官兵,坚守一座院子。房子被炮弹击中起火,杨克明头部被烧伤,仍坚持战斗,直至中弹牺牲。
董振堂带领二三十名官兵,登上东门城楼,沿城头往东北方向冲,被敌军挡回来。再往东南角冲,冲出大约400米,董振堂左胸中弹,坠落城下。
几名部下赶到昏迷的董振堂身边,呼唤:“军长!军长!”
董振堂慢慢睁开眼睛,用很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我不行了,别顾我了,不走就冲不出去了,要血战到底!……(林炳才:《高台雄风——忆董振堂军长牺牲的前后》)
高台战斗,红5军3000余名官兵大部牺牲。敌人砍下董振堂、杨克明、13师师长叶崇本、参谋长刘培基的头颅,悬挂在城楼上示众。
张力勋左腿负伤,在群众的掩护下,安全出城,返回倪家营子。他的回忆是:“47年前曾经掩护我的两位老乡,常在我的脑海中萦回。是他们冒着危险营救我从虎口中脱险。我衷心地感谢,感谢人民,感谢营救过我的这两位老人,如果他们今天仍健在的话,已经是白发老人了。我衷心地祝愿他们健康长寿。”(张力勋:《高台血战》)
红5军100多名伤员被俘,据45团1营营部通信员陈永禄回忆:“红五军高台战斗失败,不仅部队损失惨重,高台群众在战斗中伤亡也不少,群众的财产损失更为惨重,特别是城东北角一带,民房成为废墟。战斗结束时又遭敌官兵抢劫。我出城时目睹沿途街巷内惨景,使我无比激愤。我军烈士和遭敌惨杀的群众尸体到处可见,鲜血成河,血腥气扑鼻。我在河西医院时听到敌军高台负伤官兵谈话,战斗中没有被红军打死者都发了大财。”(陈永禄:《难忘的历程》)
吕仁礼头部负伤,昏迷后被俘。在押送青海的途中,吕仁礼设法逃脱,辗转一年多,到达延安。
三、蒋爱珍的事件调查
1、三月三十日,一四四团党委派工作组到医院,专门调查“三·一七”事件。
2、组长杨铭三是一四四团的副参谋长,主管医疗卫生工作。在以往的工作中,张国政曾几次同他大吵大闹过。这次他带领工作组到医院,一开始就陷入派性,偏袒李佩华、谢世平一方。因此,三月十七日的事情越查越复杂。四月六日,团长亲自到医院动员,号召开展全面揭批查,集中揭发张国政的问题。调查“三·一七”事件的工作组改为领导运动的工作组。“三·一七”事件放在运动中一起搞。运动中,李佩华、谢世平等又提出了许多所谓张国政、蒋爱珍“男女关系”的疑点,扬铭三要蒋爱珍一个一个说清楚。几个月内,关于“三·一七”事件和所谓张国政、蒋爱珍“男女关系”问题的大字报,从医院各处到团部招待所等地方到处张贴。许多漫画污秽不堪。对“三·一七”事件,医院很多人持否定或怀疑态度。工作组一来,这些人都成了保守派。全院因这个问题受到打击或歧视的共有三、四十人。党支部根据最初掌握的材料,对“三·一七”事件倾向于否定。工作组把支委们看作“保张派”。运动中全体支委都靠边站。文教干事苏天艳贴了一张《呼吁医院广大群众为受害知识青年蒋爱珍伸冤》的大标语,运动没有搞完,就被调离医院。医生牛素玲,仅仅听蒋爱珍诉说了一次冤情,安慰了她几句,被杨铭三一次一次追逼,不仅要她写书面检查,还叫她在全院大会上作检查。医院有个青年医生,同蒋爱珍谈过恋爱,一天,杨铭三走到他家,当着他爸爸的面警告说:“我以领导的名义、长辈的身份告诉你:现在蒋爱珍的问题还没有搞清楚,你不能跟她谈了。”蒋爱珍的行动受到监视,人们都不敢接近她。后来,她发觉自己的信也被李佩华等人拆看,感到在工作组的压力下,医院里再没有人敢出来为她说真话了。
3、工作组初进医院时,蒋爱珍满怀希望。她很早就去找杨铭三,想诉说三月十七日的事。不料,杨铭三冷冷地叫她回去,并说:三月十七日的事,没有,要给你搞清楚;有的话,就改,改了就好。
4、蒋爱珍虽然对杨铭三的话有气,但她坚信:只有依靠组织才能解决好问题。于是,她写了一份详细材料交给工作组,等着杨铭三来找她谈话。一个月、两个月……四个月过去了。直到八月一日,杨铭三才找蒋爱珍。不过不是谈心,而是通知她第二天在群众代表会上老实交代三月十七日的事情。
5、八月五日,在全院群众大会上,工作组宣读了对张国政的审查材料,其中对三月十七日的事情作了肯定性的介绍。蒋爱珍有气,找机会顶了杨铭三一句。杨铭三说:你也要检查!就是到最后什么也没有,光凭你同张国政的接触,跳到黄河也洗不清!
6、蒋爱珍对杨铭三和工作组失望了,八月六日晚上,去找团长诉说冤情。团长哼哼哈哈,一个问题也不回答,只是说:你要相信组织。蒋爱珍又找了石河子地区派往一四四团的工作团团长。工作团团长也是冷冰冰地把她推了出来。蒋爱珍曾想到乌鲁木齐去告状,但是又想:自治区领导那么忙,不可能直接下来处理问题,最后还是要落到杨铭三他们的手里。她对相信组织这一条,终于绝望了。
7、党支部整党进行了一个月,在要不要再开蒋爱珍的会的问题上,工作组内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志主张不要开了,杨铭三和另一个工作组成员坚持要开。杨铭三还亲自通知本来不参加整党会的钟秋等三四个有关的人出席会议。九月二十五日下午,支部书记徐进义同志劝告杨铭三:蒋爱珍的会不要开了,更不能让钟秋等人参加。这样搞下去越搞越乱,工作组会上当的。杨铭三不听劝告,照样布置开会。
8、二十六日下午开会。蒋爱珍根据杨铭三出的题目,对三.一七事件、装疯卖傻、同张国政等上山打猎等问题说了一遍。李佩华第一个站起来发言,说:你装疯卖傻!你为什么不去死?为什么不跳水库?最后,拿出一份他和谢世平署名的报告宣读,要求团党委对蒋爱珍作妇科检查(过去已向团党委交过一份)。读完,将报告交给了杨铭三。粟副院长在发言中说:你害怕检查?真金不怕火烧嘛!会上,好几个人对蒋爱珍说了一些下流的、侮辱性的话。钟秋还指手画脚地嘲笑、挖苦她。
9、在上一次说清楚会上,李佩华等也曾这样侮辱过蒋爱珍。那个下午,蒋爱珍头也没有抬,眼泪滴滴往下掉。这一次,她一反常态,一下午直直地坐着记笔记。听到荒诞、下流之处,还微微地现出蔑视的一笑。好多人为她这种反常的表情吃惊。杨铭三在会上表扬李佩华等发言积极,批评了不发言的人。最后说明三月十七日的事情还没有完。
10、二十六日晚上,蒋爱珍在宿舍里写了一夜申诉信。二十七、二十八日晚上,又给工作组,父母兄嫂和好友写了好几封遗书。这三天,她白天上班,晚上一个人在宿舍里,煤油灯通宵不灭。二十八日,民兵排长通知她参加第二天的打靶。晚上,她终于作出决定:同他们拚了!拚一个算一个,拚两个赚一个……她从箱底里翻出过去打猎、打靶留下的八颗子弹,又仔细拟定了要拚杀的对象。二十九日晨,她领到一支步枪,悄悄压上子弹。走到内科门口,对准李佩华说:李医生!你不是要我死吗?叫你造谣!一扣扳机,李佩华倒下。欲打另一个医生时,门被推上,未打成。她直奔外科走廊,见钟秋正跟人讲话,举枪便说:叫你造谣!话落枪响,将钟秋击倒。李佩华的爱人戴淑芝闻声出来问:咋啦?蒋爱珍说:咋拉,叫你造谣!又把戴淑芝打倒。她走出外科大门,撞见一个参与抓鬼的医生走来,举枪就打。这个医生慌忙奔逃,一弹未中。蒋直奔宿舍,欲找别的打击对象,被群众包围在球场上,相持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被逮捕了。
11、蒋爱珍打死人以后,一四四团立即拘留张国政,说他是蒋爱珍杀人的指使者。关押九十二天后,又把他放了。一四四团领导认为,蒋爱珍杀人发生在运动中,应定为反革命杀人。对被杀的三个人,团党委决定追认为烈士。一个月以后。团里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团领导亲自主持,命令各单位都派代表参加,并送花圈。这些做法引起很多群众不满。至今,原一四四团团长仍然坚持:三.一七事件虽然可以否定,但蒋爱珍是反革命杀人,被杀者是烈士。
12、蒋爱珍原被判死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下去复查,提出判蒋爱珍无期徒刑,同时建议党委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自治区党委根据高级人民法院的报告,指示石河子地区党委慎重处理,同时做好下面的工作,统一认识。最近,石河子地区党委复议了这个案子,建议重定蒋爱珍为死缓,同意追究工作组长杨铭三的责任。但是,在办案人员一再提出要求处分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却把杨铭三调到河南去了。与此同时,谢世平也得到重用。
13、新疆高级人民法院和石河子地区公安局、中级人民法院经办此案的领导人和工作人员都认为:
14、蒋爱珍杀人是在被诬陷、被迫害的情况下干出来的。对蒋爱珍必须依法制裁,但是,人们普遍认为:仅此不能平民愤,必须对酿成这一惨案的有关人员(特别是杨铭三)和其他严重违法乱纪者,追究法律责任。这件事牵涉面广,应由公检法和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协同处理,防止片面作决定。这一案件在石河子地区震动很大,议论很多,可以开庭审判,可以让群众公议,借以教育干部和群众。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