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精神是什么
2011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作为城市精神,它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了首都历史文化的特征,体现了首都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
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之中,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践行“北京精神”发布会。提炼“北京精神”是首都各族各界人民的强烈愿望,是首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需要,是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举措。
践行北京精神推进双轮驱动实现稳中求进
大力践行北京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以首都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北京精神”诠释
爱国——北京精神的核心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北京精神最核心、最深刻、最显著的特征。
创新——北京精神的精髓
创新即推陈出新,继往开来。最早见于《魏书》第六十二卷:“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创新作为一种理论,最初是由哈佛大学教授J.A熊彼特在1912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
包容——北京精神的特征
包容,是指以宽阔的胸怀和气度容纳不同的人和事物。从词义上讲,包容有两个含义:一是宽容,一是容纳。前蜀杜光庭的《皇后修三元大醮词》:“气分二象,垂包容覆载之私。”
厚德——北京精神的品质
厚德是北京精神的人格化,是北京立德扬善的首善品质和人文精神的典型反映。“厚德”一词源于《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
我眼中的北京精神
一个国家需要拥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2011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全面的体现出了真正的北京精神。身为一名北京的中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我们不仅要去了解爱要去践行。核心爱国――北京城市精神最深刻、最显著的特征,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它体现了北京市民所具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讲政治、顾大局、树正气、重奉献的时代精神,展现了北京时刻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心系国家发展、勇担时代使命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精髓创新――即突破常规、推陈出新。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城市活力之源,它体现了北京积极进取、追求进步的精神状态。近年来,北京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创新精神。建设世界城市,北京仍将以创新赢得机遇和未来。
特征包容――即宽容、容纳。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壮大的漫长过程中,北京以自己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吸引、融合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古典的、现代的,民族的、世界的,京腔京韵的、五湖四海的在今天的北京都有其展示的舞台;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人,都能在北京寻找到发展的机会。
品质厚德――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50年的建都史不仅赋予了北京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也培育了北京市民胸怀坦荡、文明有礼的优秀品质,孕育了这座城市德泽育人、容载万物的独特城市品格。在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北京也必将继续弘扬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友爱、奉献、互助的人文精神,不断彰显人文关怀的内在品质。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既概括了北京深刻厚重的民族情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又体现了其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和容载万物的人文精神。
为了跟深刻的了解,我们还组织了一些活动,例如:在班级内开关与北京精神的班会。
让我们一起在欢声笑语中了解北京精神,践行北京精神。
我们应该如何去践行北京精神(要具体做法。)最好100至400字。
“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作为城市精神,它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了首都历史文化的特征,体现了首都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北京精神-内含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是一个有机整体,充分体现了城市精神与核心价值的相互协调、城市共性与北京个性的相互兼容、历史底蕴与未来取向的相互统一、城市特色与市民气质的相互融合,反映了北京特有的文化品位和首善特质。
爱国
将爱国作为北京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反映出首都的担当和责任,也给北京提供了一个全球化时代必须强化的价值坐标,保证北京认清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同时,将会把人们的爱国情感导入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之中。
创新
千百年来,北京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科技和文化成就,这座城市也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向世界诠释着一个城市的创新和进取精神。今天的北京,是全国最有创新优势、最具创新实力、最富创新潜质的活力之城。
包容
包容是北京最具异质性特征的城市精神之一。包容既是北京市民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胸襟和气度,也是市政建设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思维方式,更是北京作为首都尊重差异、和谐共生的文化特质和独特品质。
参照联合国人居署提出的“包容性城市”概念,北京已经成为国际范围内地域开放性最高的都市之一,体现为积极评价外来人口的贡献和影响、对困难群体给予保障性社会关怀、多元人才选择相对理性与包容,包容力与成长性使北京在国际都市序列中地位稳步上升。
厚德
厚德是中华文化的精神之魂,也凝练在北京人的精神品格之中。建城三千多年、建都近千年的历史,培育了北京人崇德、尚德、重德、厚德的品格。注重日常道德修养,拥有高远博大胸怀,是厚德的主要内涵,也是社会转型时期特别需要提倡的精神品格。
北京精神-作用
城市精神应该是一个城市特有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的高度概括,这种精神会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一面旗帜,也能成为一种凝聚的力量,不管你是这座城市的主人还是客人,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融合力,它就像一条纽带,能够把全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甚至不同区域的人凝聚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合力;能够激发市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和使命感,自觉地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奉献智慧和力量。
作为一个城市稳定的观念的特质,北京精神必须反映北京城市的当代地位和现实状态。北京精神必须与北京作为国都的首善之区的地位相联系。北京不仅是一个城市,而且是中国的心脏。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北京作为大国首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北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海纳百川,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北京盛大恢弘的气势、海纳百川的胸怀,既体现了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又反映了当代北京稳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现状
北京精神-教材
《我爱北京》地方教材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写,经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用书。本书旨在学生通过了解丰富的京味文化,见微知著,更能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书分为小学版和初中版。
《志愿服务精神》
《北京精神》地方课程教材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册,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年龄特点,内容由浅入深,《北京精神大学生读本》也已交付出版社,即将出版发行。
《北京精神50问》和《北京精神百家谈》,市教委将为全市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配发,由校长或书记组织学校干部老师集体学习。
北京精神-实践
2012年7月21日,一场1951年以来最大的暴雨袭击北京城,这不仅是对城市应急排险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人们精神上的一次洗礼。在暴雨面前,政府职能部门积极行动,官民互助、人们守望相助。面对被淹在立交桥下的车辆,一名警察对人群里喊:“谁来帮忙拉一把”,几十人冲上去;路边的井盖被水压冲开,环卫工人拿身体作警告标志,把守在一旁;素不相识的人们主动帮助身边的弱者,义务去机场运送滞留旅客的热心人。一场暴雨不仅没有冲淡了人情、人心,相反,它激发了这个城市中每一个的责任与道义,这就是北京精神!北京精神不仅是根植于内心的道德操守,更是化为实践行动的闪光力量。
践行北京精神的读后感
第一篇:
经过首都人民的精心酝酿和290万余首都市民投票“力挺”,一条由“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四个词组成的北京精神表述语正式向社会发布。顿时间,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写着北京精神的条幅和标语,其实我们还是应该将北京精神落实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去。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培育着祖国的未来,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我经常会给孩子讲一些有关爱国人士的小故事,告诉孩子北京精神的内容和内涵。“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也是作为一名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校每周一都举行升旗仪式,这就是一个良好的爱国教育。周一清晨,全校师生就聚集在升旗广场,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升起那一面象征祖国的五星红旗,庄严,肃穆。学生统一身穿校服,向着国旗,敬礼。
为了让教育实实在在,而不是只流于形式,我准备在周二晨读时,与学生探讨一下“升旗时,你在想什么?”次日一早,学校大喇叭里准时传来一阵清脆的童音,“升旗仪式现在开始。”全体在教室内自习的学生,会在班长的一声令下,全体起立,敬礼。
一双双小手高举过头,一双双眼睛注视着教室前方黑板上方的那一面国旗。这天,我也在教室里,和学生一同仰视,一样行礼,心中唱响国歌,一种激情萦绕在心间。
一曲国歌结束后,我转向学生,“孩子们,就在我们每天升国旗,奏国歌时,就在我们对着国旗庄严行礼时,你们在想什么?”
孩子们一双双眼睛瞧着我,没有一个人举手,也没有一个人说话。我忽然意识到我的失误,他们什么都没有想,他们只知道升国旗时,对着国旗要肃立,要行礼,他们只知道这种场合十分的庄重,不能说话。听到我的提问,他们像没有注意听讲的学生被老师发现了,觉得自己做错了事一样。“啊,没关系,”我赶紧打破这种僵局,我可不想在早晨破坏掉孩子一天的好心情,“那我们该在升国旗时想些什么呢?”
在我期待的目光注视下,一只小手举了起来,“我觉得,我该想想在战斗中的解放军战士。”他的回答打开了孩子们想像的空间。
“应该想我们的国旗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
“我们的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也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我们要爱护它,珍惜它。”
“还应该想,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今天该做什么才能对得起胸前的红领巾”。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畅谈。在鼓励自己,要求自己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
“孩子们,你们说得太好了,你们能不忘记历史,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给自己提出要求,真了不起。你们再想想,除了在我们的教室,在我们的操场上,你们还在哪儿见过国旗在升起?在飘扬?”
孩子们开始思索起来,只一会,一只只小手又举了起来。
“在鸟巢,当我国的运动健儿拿了金牌时,我国的国旗在最上面,那时还奏国歌。”
“老师,我有补充,在乒乓球比赛后,有三面国旗同时升起,我们全家都跟着唱国歌。”“那是为什么呀?”我明知故问。“自豪!”孩子的脸上满是自豪,那是一种以国为荣的自豪,是一种爱国的自豪。
“还有,神七在宇宙中,宇航员出仓行走时也在舞动国旗,那一定是飘得最高的五星红旗。”另一个孩子不等我叫他,也站起来说,他的小脸闪着光,仿佛又看到了那个令人激动的时刻。我摸摸他的头,把赞赏的眼神给他。
我也被他说的话感动了,“是啊,孩子们,当我们的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升起时,当我们的五星红旗在宇宙中飘扬时,当我们的五星红旗在南极的长城站上迎风舞动时,你的心中一定不平静,随之升起的是一种感动,一种自豪,是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今天,你们让我很感动,你们说的就是我们在升国旗时应该想到的,应该感受到的。让我们再一次敬礼,同唱国歌。”
中队长用洪亮的声音喊到:“全体起立,敬礼!”
爱国主义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感情,这种精神是需要一点一滴、持续不断的培养和熏陶,这种感情是需要用可感的氛围来唤起,又要通过具体的人为行动来体现,不怕行动的微小,哪怕只是敬礼,也可以是一种教育。
第二篇: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北京精神最核心、最深刻、最显著的特征。在当今,爱国,就是要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形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积极贡献;要不断强化首都意识和首善意识,正确行使公民权利,模范履行公民义务,自觉维护首都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要不断强化主人翁意识,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把满腔的爱国热情转化为积极的报国行动,努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统一起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国是一个大的集体,每一个人都是它的一部分,所以爱国就等于爱每一个国人,所以,如果你爱国,你就要懂得关怀以及无私地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然后注意改进你的行为,使之对每一个人都有利,虽然这很难,但只要有心,就会做的很好。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北京精神的精髓。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科技资源优势突出,人才汇集、储备丰富,拥有众多高校和国家级科研机构,为发扬“创新”精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北京近年来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我们的身边涌现出了大批敢于失败敢于实践的创新型人才,“中国芯”让世界对我们刮目相看,“水晶石”让科技插上了艺术的翅膀……践行“创新”精神必须从培育“创新”精神抓起,培育创新精神必须从娃娃抓起,这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同作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共享和包容的社会文化支持。
“包容”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特质,也是北京精神的重要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博采众长,兼容并蓄”,自古以来,北京和北京人民就具有突出的包容性精神特征。北京市民素来热情大方,谦让宽厚。北京市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进一步发扬尊重、理解、宽容和热情的传统,大力提倡对新市民的尊重和宽容;进一步促进北京社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建立外来居民和本地居民和睦相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的新型社区;拓宽各阶层市民交流与交往渠道,加强交流与融合,共同建设好北京这座中国特色世界城市。
“厚德”是北京人传统精神和北京人首善精神之魂。在中华文化中,“厚德”被视为最高道德境界。我们在《周易》中学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是中化文化的精神之魂,也流淌在北京人的精神品格之中。弘扬“厚德”精神就是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为载体,倡导诚信、友爱、互助和奉献的社会风尚,传承敬孝、仁义、感恩等传统美德,深入推进“人文北京”建设,弘扬文明,繁荣文化,促进和谐,日益彰显城市人文关怀。
践行北京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北京人民的共同责任,必须贯穿于首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融入到首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公共服务和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让践行北京精神在北京市蔚然成风。
第三篇:
再度来到北京,我感到了与以往的不同,确切地说与去年五月我到北京时看到的有所不同,这次看到的是很多楼堂馆所、街道、宣传牌、广告牌上都醒目地写着“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由此而感慨万千。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明确提出了“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的要求。北京作为首都,要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最重要的是体现在价值引导,人心凝聚,力量汇集和民族认同上。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是凝结在文化中的国家、民族和人民群众的思想、精神、价值、道德、情趣的共同准则,是凝聚人心、动员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因而也是立国之本,兴国之魂。由此,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主要内容的“北京精神”,是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提出,成为北京人民的行为准则、理想信念和精神动力,因此也影响和感染着更多的中国人。如何理解“爱国、创新、包容、厚德”8个字的内涵?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爱国。热爱祖国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对祖国的深爱之情。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早期,随着定居的乡土生活的发展,自然地产生了一种热爱故乡和故乡人的感情,这种感情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逐步发展成为明确的民族意识和对祖国的爱。其精神结晶即作为特定社会意识形态的爱国主义。对于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的北京来说,“爱国”必然成为“北京精神”的核心理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北京作为首都更加需要发扬爱国精神,并转化为建设首都,推动首都,推动发展的巨大动力。
创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融入北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北京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创新”体现了北京人民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创新”成为“北京精神”的精髓。北京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
包容。作为“北京精神”重要特征的“包容“,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包容。北京是享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运盛。这座伟大的城市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50多年建都史,“包容”了“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传统文化精髓,“包容”了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壮大的过程中,首都北京以自己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吸引、融合着包括中华民族56个民族乃至全世界的优秀文化、形成了海纳百川、雍容大度、博采众长的精神境界,使北京有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形成了北京发展的特殊的“包容”优势和力量。
厚德。“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美德的一种概括,历史成为仁人志士崇高的高尚道德境界。“北京精神”需要“厚德”作为其品质基础。历史不仅赋予了北京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也培育了首都公民文明有礼的优秀品德。公民道德已经内在的成为“北京精神”重要基础内容。北京多年来持续实施这项提高首都公民素质的基础性工程,通过制定实施《首都公民公约》《首都精神文明建设五年规划》,开展公共文明引导活动等,取得积极成果,为培育北京精神奠定了良好的社会道德基础。在迈向世界城市的进程中,首都公民更加迫切需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人为本,扶弱助残,尊老爱幼,大力弘扬诚信、友爱、互助、奉献的厚德风尚,以首善之区的文明素质和精神风貌走向世界。
犹如“南泥湾精神”、“铁人精神”、“兵团精神”一样,“北京精神”,集中民智,汇集民意,“爱国、创新、包容、厚德”8个字,凝聚了首都人民的精神、文化、历史共识。在旧与新的碰撞中,北京在发展。包容,吸收,更新,将其变异,形成自己的东西。希望与理性并存,奢华与古老共有,这就是北京。你读懂北京的时候,你也就会读懂北京人。作为城市的文化追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北京精神”是全体市民对北京历史的认同,对城市文化的认同,必将不断提升首都人文向心力、文化竞争力和文明感召力。“北京精神”将内化为城市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北京精神”所包含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这四种精神是北京精神的核心所在,北京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未来,我们期待在竞争如此激烈的茫茫世界之中,“北京精神”能发挥她的旗帜作用,引领中华大地走上新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