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妃嫔封号有哪些
1.惠妃:唐开元年间始设,后金、明、清皆有此封号。古代中国、朝鲜半岛、越南妃嫔封号。金、明、清皆有此封号。贞顺皇后,曾封惠妃,唐玄宗追封皇后。

2.贤妃:中国历史上的妃嫔封号之一,始于唐代。后延伸至包括有贤德的妃嫔。中国封建王朝中,曾出现过多位贤妃,包括唐代徐贤妃徐惠等。贤妃,又可指贤德的后妃。
3.元妃:妃嫔称号。本为“元配”之意,指第一次娶的嫡妻(正夫人)。到辽金时,已不仅仅限于指称第一位娶的正妻了,成为妃子的一种称号。辽、金二代以为妃子名号。金有元、跚、淑、德、贤五妃,均当于正一品官,以元妃为诸妃之首。
4.昭妃:古代中国妃嫔封号之一。多用于金、明两朝皇帝后宫妃嫔封号。古时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朝南,南向的一列正面朝阳而明亮,故称“昭”。“昭”,即“明、障显”的意思。
以上是古代妃嫔的一些封号,每个朝代和时期都有不同的设置和含义。
二、求清朝后妃的封号,越多越好
分居东西12宫。东宫有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宫有永寿宫、翊坤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储秀宫。每宫都有宫女供役使。
清后宫制度规定,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大的宫女,供皇帝进御,即献身皇帝。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
清太祖初起时,宫闱未有位号,俗称妃为“福晋”。清朝在关外太祖称帝之前,对于国君的后宫尚无一套完整且系统化的编制,因此后宫位号都很简单:
国君之正室称大福晋,嫡娶的大福晋称嫡福晋,国君之继室称继福晋,国君之侧室称侧福晋,出身较低的侧福晋称庶福晋。
崇德改元,五宫并建,位号既明。在清太宗于关外盛京称帝建国号大清时,同时订立了五宫制(又被称为崇德五宫):
中宫为清宁宫皇后,并以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正位中宫;东宫为关睢宫宸妃;次东宫为麟趾宫贵妃;西宫为衍庆宫淑妃;次西宫为永福宫庄妃。
顺治十五年,采礼官之议: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议定而未行。
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
东六宫为景仁、承乾、锺粹、延禧、永和、景阳宫,西六宫为永寿、翊坤、储秀、启祥、长春、咸福宫。诸宫皆有宫女子供使令。
每三岁选八旗秀女,户部主之;每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内务府主之。秀女入宫,妃、嫔、贵人惟上命。
选宫女子,贵人以上,得选世家女;贵人以下,但选拜唐阿以下女。
清朝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十二官,协助皇后主内治。
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均无定额,随居东西各宫,勤修内职。不过,纵观清朝历史,除皇贵妃、贵妃之外,也还有其他妃号,如庄妃、瑾妃、珍妃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后妃制度
三、古代后妃的封号等级是什么
1、庶一品——妃(德妃、端妃、令妃、宸妃、敬妃、瑾妃、宜妃、姝妃、珍妃、柔妃)(各1位)。
2、庶四品——月仪、月媛、月容、月华。
3、正五品——婉仪、婉媛、婉容、婉华。
4、从五品——德仪、德媛、德容、德华。
5、庶五品——丽仪、顺仪、佩仪、芳仪。
6、嫔妃,即妃嫔,是指君主的妾室。经过正式的册封后,会拥有不同等级的位号、待遇。在东亚一夫一妻多妾制婚姻的影响下,君主通常会拥有一位皇后和数量不等的妃嫔,妃嫔可从数人至千人不等。各个时代嫔妃的等级排列都不相同。
关于后妃封号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