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氏宗祠的第一祖地
第一祖地的开基始祖为五八公,号云峰,文音公之子,是雍公第十七代裔孙,于公元1230年左右由今永安贡川(第二祖地,下同)迁入。五八公青年时随云峰旗(据《宋史》,旗是军队编制番号的名称,非中央管辖的地方部队。当年进驻永福的云峰旗领导者为邓耿光,所以今天在蓝田祖庙《升龙堂》里有其祀位。)驻龙岩县永福里,约于南宋理宗末年迁居永福里蓝田社(原属漳州府新罗县,明成化七年即1471年改新罗县为龙岩分州,划出五个里开设漳平县,故永福改属漳平县)岭头坪(即现陈氏大宗祠址),故称:蓝田陈。在七百多年时间里,“蓝田陈”枝繁叶茂,四海播迁,仅在祖地永福就有近五万人口,含播迁之族系,计有二十万人之众。

二、陈氏大宗祠的简介
据史载,乾塘陈氏大宗祠,始建于元朝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距今已近700年,共进行四次维修。乾塘陈氏是当地望族,名人辈出。其中,陈瑸是清朝康熙年间的著名廉臣;陈兰彬是我国第一代驻美大使,清朝咸丰、同治期间的二品大臣;陈上川是清朝康熙年间越南著名侨领;陈辉龙是清朝咸丰年间剿灭太平天国的名臣曾国藩手下一名干将。这些著名人物在宗祠内均留有史迹。宗祠内的石狮、石鼓、鳌鱼宝珠均是为他们的功绩而立。乾塘陈氏自福建迁居至今700余年,宗支已遍及湛江及周边各地区,且延及海南,广西等省。根据其族谱及宗祠内碑刻记载,从乾塘村分迁出的陈氏族人所建立的村落已达300多条,人口30余万,宗祠是了解南宋未年迁居湛江市各地部分村落居民生活变迁史迹的重要文物。
三、苍南最大的陈氏宗祠
1、苍南最大的陈氏宗祠位于苍南县桥墩镇莒溪办事处西厅村。
2、苍南县桥墩镇莒溪办事处西厅村有座古朴庄重、气宇轩昂陈氏宗祠,大约建于乾隆年间初(1746年),距今有265年以上的历史了。
3、在《陈氏宗谱》记载:第五世陈显有两子,陈磊和陈秉,陈磊的晚辈就在瑞安马屿,子孙昌盛,而陈秉的独孙陈性如(1647—1715),因兵荒马乱,奉母亲方氏从瑞安马屿迁移到福建漳浦再转福鼎沙埕,接着又迁移霞邑柘洋。
4、康熙十一年(1672年),又奉母亲从柘洋迁移到苍南莒溪(原平阳县)岩皮街定居生产置业。并生陈成标(1678—1757)和陈敬标两儿子。于是苍南莒溪就以续瑞安马屿高岙的陈氏血脉,世代繁衍生息,现有400多人。陈氏宗祠就是陈成标所建。
5、陈氏宗祠是一座小的四合院,建筑雅致,有深厚文化底蕴,面积840多平方米。除了门台和前厅的门于1998年经过了维修,其它都有完整的结构,四周墙壁都是陈年的青砖,屋脊上的灰塑精美,是民间工匠用石灰和糯米浆塑制而成。
6、门台外有一对醒目的旗杆夹,宽40公分,厚约20公分,扁形石夹板。顶端凿成“凹”形图案,下部凿8公分圆孔,石板相对而立成夹,夹缝空间28公分,旗杆夹高195公分,石板侧面雕有文字,非常模糊,经过多次辨认:“附贡生陈观墀敬立,咸丰戊午(1858年)除月吉旦”。
7、根据民国32年莒溪《陈氏族谱》记载“同治癸亥会元殿试二甲进士钦点翰林院编修主考学政年家眷第黄体芳为岁进士陈观墀暨德配刘老儒人八旬双寿立‘德寿齐眉’”。可见旗杆夹就是赐给陈观墀(1803—1882)的。现在这对旗杆夹保存完整。
陈氏大宗祠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陈氏大宗祠在什么地方、陈氏大宗祠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