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涟源
基本概况涟源市位于湖南省中部,涟水源头。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3′-112°2′,纬27°27′-28°2′。东毗娄底、双峰,南接邵东、新邵,西邻新化、冷水江,北连安化、宁乡。东西最大宽度40千米,南北最大长度65千米。总面积1895平方千米。总人口109万人(2003年)。

市人民政府驻蓝田街道,邮编:417100。代码:431382。区号:0738。拼音:Lianyuan Shi。[编辑本段]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涟源地处湖南的几何中心,具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湘黔线和国道207线交汇处,正在修建的二广高速和娄新高速在涟源东交汇,涟源将成为湖南的交通枢纽,还有正在改扩建二级标准的国道207,省道210及正在规划中的沪昆高铁涟源段将为涟源经济发展带来巨大人气和才气,涟源矿产资源煤镁石膏等和旅游资源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眉江省级地质公园,杨市古镇等。这一切将为涟源今后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涟源在工业上已形成了采掘、机械、建材、冶金、制药、化工、食品加工、日用产品生产八大体系。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造提升,一批以现代企业管理和高新技术为特征的外向型企业迅速崛起。农业通过大力优化结构,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逐步构建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农业产业化体系。第三产业不断壮大,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品牌专卖、特许加盟、货运仓储和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已成为涟源商业的主流。工业、农业、旅游业等三次产业三驾马车齐驰并进,将涟源经济带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编辑本段]历史沿革涟源一带原为少数民族杂居之地,相传先民们是盘古的后裔,属三苗、九黎集团,出自五帝中的颛顼。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先民们与黄河流域的华夏和东夷进行了激烈的争夺,但最后失败了,大部分被迫向南迁徙,现今贵州、云南一带的少数民族很多是这一带移民的后裔,剩下的部分被西汉以来不断大量南移的中原汉人(特别是江西人)融合、同化,从而形成今天涟源市汉族人占99.9%的民族格局。涟源城区蓝田是一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镇。早在明清时期,就是连结湘中、湘西的重要商埠。制锅、造纸、印染等手工业闻名遐迩。抗战时期,国立师范大学等十多所大中学校迁入蓝田,一时文化教育、商业贸易之盛,使这座古镇赢得了“小南京”的美誉,蓝田成了当时中国南方文化教育的中心。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就是在此执教时以蓝田为背景创作的。正是由于这样深厚文化基因的孕育,涟源文化教育长盛不衰,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人才辈出。涟源先后荣获“全国先进文化市”、“全国先进体育市”称号,并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编辑本段]行政区划原分属邵阳、安化、新化、湘乡地,1952年析上述四县置蓝田县。同年,因与陕西蓝田县重名,而更名为涟源县,以地处涟水源头而得名。1961年析置出娄底市。1987年涟源撤县设市,目前隶属于地级娄底市。
涟源市辖1个街道、15个镇、4个乡:蓝田街道、六亩塘镇、石马山镇、安平镇、湄江镇、伏口镇、桥头河镇、七星街镇、杨市镇、枫坪镇、斗笠山镇、水洞底镇、白马镇、茅塘镇、荷塘镇、金石镇、三甲乡、龙塘乡、古塘乡、渡头塘乡。[编辑本段]自然资源涟源境内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煤矿之乡”、“建材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之美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锰、锑、铜、铅锌、硅石等40余种,其中煤炭储量4.36亿吨,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市之一。涟源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全省十五个重点景区之一的湄江风景区以其神奇的地质地貌、奇山、秀水、妙洞组合的自然风光成为三湘一秀,目前正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南部的龙山森林公园既是一个大自然的博物馆,又是一座天然氧吧,山顶昂然独立着一座明代建筑“药王殿”吸引着许许多多海内外游人前来祈福求药。[编辑本段]地理气候涟源地处雪峰山东南麓,全市地形多为丘陵和山地,年平均气温16℃,降水量1328毫米。农业主产水稻、甘薯、柑橘、茶叶和猪、牛、羊畜养等。
境内最高峰龙山岳坪峰上有建于唐代的药王庙,是湖南省的重要古迹。另外还有七星寨、湄江、红水岭等风景名胜。北部湄江风景秀丽,堪称三湘一秀;南部龙山被称为“天下药山”、“植物王国”、“天然氧吧”;白马湖风光秀丽,被誉为“湘中明珠”。[编辑本段]涟源名人涟源,各行人才辈出,各业英雄聚集,各职精英众多!
从王鲁湘,颜长珂到梁稳根,从颜家龙到蒋牧良,
从余彭年到李普,从李忠熙到谭谈,
从张信威到李聚奎,从刘克详到曾益新,
从李燮和到刘海藩,从梁一鸣到萧育轩.
李聚奎,上将,军事家,革命家,开国上将,中顾委委员
陈浴新,中将,国民革命军中将,省人民政府委员,
罗云,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谢玉久,少将,山西省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李绍庄,少将,广西军区副司令员,涟源市安平镇人
毛国斌,少将,广西军区副政治委员,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曾求腾,少将,湖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2002年晋升少将军衔
梁祗六,少将,抗日战争,中国军第15师师长
李浑,湘西剿匪第一纵队副司令员
梁巨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正师职研究员,毕业于湖南大学
刘海藩,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正部级),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
李普,新华社副社长,曾任北京大学政治系主任,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梁一鸣,内蒙自治区第四届政协副主席
吴奇修,湖南省粮食局局长,原湖南团省委书记,冷水江市市长,高级经济师
易春阳,娄底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
邓鸿章,原零陵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
吴伯勋,湖南省邵阳市委常委,市军分区政委
周若鹏,现任娄底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王多全,娄底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
谢克球,广东省中山市经贸局局长
梁克和,娄底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张怡中,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李周书,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原党委书记
廖美南,珠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副总站长,珠海市政协常委
张信威,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曾益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梁正汉,主任医师,现任湖南省结核病学会副主委
刘静安,教授级高工,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
梁甸农,教授,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梁从新,博士,美国资深药物研究科学家
谭显裕,研究员,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精密仪器厂高级工程师,
蒋继穆,北京有色冶金设计总院原副院长
李鼎权,教授级高级工程,历任长沙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
梅文华,空气级专家,空军第一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空军工程大学硕士生导师
李忠熙,电脑专家,美籍华人,100名华人科学家之一,加州大学终身教授。
毛建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沙矿山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王鲁湘,教授,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凤凰卫视中文台《纵横中国》的总策划
王笃初,教授,主任医师。湘雅医院输血科第二任科主任.
陈初生,教授,暨南大学艺术中心主任、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
谭载喜,教授,留英硕士、博士,硕导、香港浸会大学博士生导师。
吴次铨,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关工委主任
刘新祥,教授,湖南中医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
罗尔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被誉为“东方凡高”的油画家、国画家
邓乐群,教授,江苏南通大学历史系
李冬林,教授,女,湘潭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
刘楚魁,教授,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校长和副厅级督导员,湖南省社会学会副会长.
颜日初,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导
石冰心,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博士生导师
邱均平,教授,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
刘克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导
颜家壬,教授,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
杨竹林,教授,博士,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博士生导师
易克初,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导师
戴培根,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
萧铁肩,教授,中南大学铁道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曾肯成,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谢求成,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
郭建勋,教授,湖南大学教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
周雄文,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余彭年,中国第一慈善家,深圳彭年集团董事长
梁稳根,湖南首富,三一集团董事长,
肖自江,湖南五江轻化集团董事长,"全国创业之星"
刘晓剑,长沙圣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汝安,湖南三星投资集团董事长,涟源荷塘镇人,广东湖南商会副会长
谭柱中,贵州大龙锰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全国电解金属锰厂长(经理)联谊会会长
毛友俭,娄底鹏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涟源荷塘镇人
毛炳俭,娄底鹏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曾俭华,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行长,管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
石海澄,涟源市田心卫生院院长,主任医师,省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
贺迪辉,珠海国丽装饰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新华,广东经促会会长,七星街镇人
曾赳雄,湖南天雄企业集团总经理
姚德超,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副秘书长,原一汽集团副总经理
李燮和,中国同盟会会员,光复军总司令,辛亥革命元勋
谭醉秋,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老师,解放后毛泽东特约谭老北上
谢振定,清代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不畏权势、敢斗和珅的“烧车御史”
谭谈,中国作协副主席,前湖南省文联主席
梁山鸣,湖南涟源人,现为涟钢书法家协会主席,娄底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易元和,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湖南美术家协会会员,香港工笔画家协会艺术顾问,《天涯无处不奇观》入选法国卢浮宫国际美术沙龙展并获特等奖殊荣,获此殊荣中国第二人
梁新春,香港《大公报》原副社长、第一副总编,《湖南日报》原社长、总编辑,
李野光,原名李光鉴,著名翻译家和作家
李梅彬,英文中国体育杂志社原副总编、编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梁世德,台湾著名书画家,涟源市三甲乡人
颜长珂,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研究员
萧育轩,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著名作家
吴凤之,吴凤缘,吴凤翔兄妹,著名书画家
蒋牧良,原名希仲,湖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湖南分会主席
陈野平,舍己救人的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大学生
梁纶才,涟源人,著名翻译家,社会学家
吴干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湘中名捕[编辑本段]相关链接中国·涟源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lianyuan.gov.cn
二、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上尚城房屋为什么办不了房产证
1、开发商没有拿到土地使用证或者没有缴清土地出让金
没有土地证,就是属于五证不全了,后续即使继续开工,也属于违建,房产证没可能下来。
2、开发商已经破产或者被取消资质
开发商破产,项目就会烂尾,如果找不到新的开发商接盘开发,房产证也很难下来。
这种情况属于在建工程抵押,一般没什么问题,但如果开发商没有及时还清抵押贷款,抵押就不能解除,购房者即使签了合同也无法备案,不但贷款下不来,办理房产证也不可能了。
项目通过竣工验收,表明项目达到了交房标准,是办理房产证的必要条件。
现在的新房契税一般都是由开发商代收,然后统一上缴税务机关,拿到完税证明。实际上很多开发商都不会及时上缴契税,比如收房时交契税,两年后再办理房产证。打个时间差,免费使用这笔资金是常有的事。
6、商品房面积出现误差,没有完成“多退少补”
商品房面积差基本上都会有,一般不会超出3%的红线,但也需要补交或退回房款。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房屋终面积就无法确认,产权登记也办不下来。
如果代办人员出现违规操作,房产证也有可能无法办下来。
带上合同等,找开发商协商要求承担违约责任,如果双方分歧不大,达成一致意见后,双方签订协议,约定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和处理方式,并由开发商对购房者进行赔偿。
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委托律师向开发商发律师函。律师函可以对对方起到催告和警示作用,催促对方积极主动承担责任,比司法途径要便捷许多,但律师函没有强制性,如果对方拒不赔偿,还是需要提起诉讼。
如果经过协商和发函,开发商还是拒不解决问题的话,可以到法院起诉,要求开发商继续履行合同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同时追究开发商违约责任。
三、娄底在湖南的位置
1、在“芙蓉国里尽朝晖”的湖南,说起长沙、湘潭、岳阳、张家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果说起娄底,恐怕很多人都要摇头。是呀,在以名山名水、名楼名寺、名城名人著称于世的湖南,文化底蕴丰富深厚,自然资源秀丽奇特,风流人物灿如星空,娄底似乎无足轻重。
2、娄底既不像长沙那样拥有著名理学大师朱熹在此讲学,由宋真宗亲笔所书“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对联的岳麓书院;也不像湘潭那样拥有以韶山为中心的“革命摇篮,领袖故里”;既不像岳阳那样拥有名声显赫、为世人所传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的岳阳楼;也不像张家界那样拥有世界罕见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那么娄底有什么呢?
3、娄底像一本古老的线装书,虽然封面很简朴很不起眼,但只要潜下心来去读,你就会被深深吸引。
4、娄底市位于湖南省中部,是湘中交通枢纽,湖南工业重镇,总面积8117平方公里,人口400万。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这里就设有建制。相传,“娄”、“氐”两个福星在上空交相辉映,故称之为娄底。娄底秦时属长沙郡;明、清时属长沙府、宝庆府;民国元年(1912),属长宝道;民国11年(1922),取消道制直属湖南省;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境域隶属益阳专区和邵阳专区;1960年2月,设立娄底市和冷水江市,隶属邵阳专区。1962年10月,撤销冷水江市和娄底市,分别并入新化县和涟源县;1980年7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娄底市;199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娄底地区,成立地级娄底市。
5、一个城市,特色文化的积淀是它的灵魂和精华,有了它才会显得多姿多彩富有生气和特色。娄底是梅山文化的发源地,为了追根溯源,我在历史的故纸堆里,寻找着梅山文化的遗迹。我看到瑶族和苗族的先民们从远古的深处走来,从烽火连天,厮杀呐喊的刀光剑影中走来。相传瑶族和苗族的先民们是盘古的后裔,属三苗、九黎部落联盟。最早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在其西进过程中,与东扩的黄帝部落联盟、炎黄部落联盟发生战争。经涿鹿之战失败后,九黎联盟中的大部分被迫向南迁徙。他们披风斩浪、历经艰难,来到了梅山(今娄底下属的新化一带)安家落户。梅山地区因山高林密,民风强悍,生存空间的相对封闭和族群的相对独立,使这里的人民过着原始农耕和渔猎生活,形成了带有浓厚的巫文化色彩的原始、封闭的梅山文化。梅山文化是以远古渔猎文化为构架,以千奇百怪的巫术活动为形式表现出来的独特地域民俗文化。据湖南考古发现,约在九千年前,围绕洞庭湖这湘、资、沅、澧四水流域生活的先民们,已经以原始农业为基础,形成了农耕文化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归入楚国,中原文化融合当地文化,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湘楚文化。至秦,湘楚文化同各地的文化进一步交流,使湘楚文化发展得更加辉煌灿烂。
6、自从有了人类开始,便有了文化。
7、人创造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又塑造了人。梅山文化的历程毋庸置疑地证实了这个简单朴素的真理。孕育于古老蛮荒中的梅山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碰击陶冶出了“勤劳、刻苦、无畏、剽悍、勇于牺牲”的梅山精神,哺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诸如明代“廉法佐朝留青史”的邹廷望;清代“巡视漕运,尽革陋规;兴办水利,民深受其益”的陶澍;“一生主张变法革新,团结御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廉俸所入,悉以办公益,无自私”的游智开;民主革命先驱陈天华、谭人凤;最先从德文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成仿吾;抗日名将陈正湘;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等等,梅山文化赋予了他们刚健之骨,遒劲之风的精神,使他们成为了民族的精英。梅山文化是湘楚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对我国地方历史的研究有很大的作用,也填补了不少民俗文化研究的空白,它对于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等领域的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其影响之大,辐射海内外。
8、说到精英,不能不提到一个重要的人物--曾国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的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娄底市双峰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在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楚大地时,他在家乡组建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9、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一直到近年,历史才逐渐还原一个真实的曾国藩。客观公正地说,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查史料得知,活动于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上的各类人物,无论是正面的或反面的,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曾国藩的影响。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尤其是他留下的《曾国藩家书》,基本上包括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思想。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10、无论曾国藩属何种类型的人,如何评说,历史是公正和客观的。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曾国藩对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后世的中国社会,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不论人格、思想学术、持家之道、带兵打仗,还是文学方面的贡献,都对那一个时代以至现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言之如此,行亦如此。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所以被后世推崇为道德修养的楷模。
11、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娄底山水孕育了代代英才,除曾国藩外,还有晚清著名外交家曾纪泽、辛亥革命先驱陈天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蔡和森、蔡畅兄妹、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罗盛教、革命教育家成仿吾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篇章。如果不是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扭曲,娄底应该早就声誉鹊起了,因为,地因人名,有一个曾国藩,就足以让人们对娄底这块山水刮目相看了。
12、除了人才,娄底更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素有世界锑都、百里煤海、十里钢城和有色金属之乡美誉。已探明可供开采的矿藏达48种,且储量大,品位高。其中锑矿储量居世界之冠,煤炭储量居全省第二,石膏、石墨、重晶石、大理石等非金属矿藏在湖南及至全国名列前茅。
13、娄底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湖南省主要的战略要地和南北通达、东西连贯的要衢。横贯东西的湘黔铁路和纵贯南北的娄邵铁路如一把闪亮的银梭,把娄底编织在通向富裕的网络。上(海)瑞(丽)高速公路--潭邵段全线贯通后,将娄底网进了以省城长沙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而总投资达2亿元的洛湛铁路的建成更使娄底提升为继株洲、怀化之后的湖南又一交通枢纽。207国道、320国道以及娄涟(娄底--涟源)高等级公路、太澳(太原--澳门)高速、宁太高等级公路的建成,更如网络中四通八达的脉络。交通的便利,为娄底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条件。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