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知非福的意思是什么
“焉知非福”的意思是:
出处:《淮南子·人间训》
选段: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译文:
在靠近边塞的居民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有一次,他家养的马无缘无故跑到胡人那里去了,他的邻居为了此事,都过来安慰他。父亲说:“这事难道就不会变成好事吗?”过了一段时间,跑了的那匹马带着一群马返回。邻居们又都来庆贺。父亲说:“这事难道就不会变为坏事了吗?”
果然,因为家里有不少好马,儿子骑马玩时把大腿骨给摔断了。这样,邻居家的人又前来安慰。父亲又说:“怎么知道这事就不可能变成好事了呢?”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边塞,青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参战,结果,边塞附近的居民十分之九的人都战死了,唯独这户人家因儿子跛脚,父子两人的性命全都保住了。所以说好事可能变成祸事,祸事可能转变为好事,这其中的变化是难以捉摸,深不可测的。
扩展资料:
在作者眼中,这个善术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以众人之“贺”为喜,也不以众人之“吊”为忧,而是独具慧眼。他不但看到了“祸福同门”的一面,而且想到了“祸福之转而相生”的一面,因而能够方寸不乱,在纷繁变幻的现实面前,始终保持“清静恬愉”的个性。
透过表层,可察底蕴。宣扬“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道家观点,就是作者描画“失马塞翁”这一形象的旨意。
这则寓言所揭示的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颇有辩证因素的。但它所宣扬的在祸福、利害面前人们只有“无为”、“守静”、默认、等待的思想,则是消极的。
焉知非福什么意思
1、焉知非福的意思是: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2、成语故事:古时候,塞上有一户人家的老翁养了一匹马。有一天,这匹马突然不见了,大家都觉得很可惜。邻人来安慰老翁,老翁并不难过,却说:“谁知道是祸是福呢?”
邻人以为老翁气糊涂了,丢了马明明是祸,哪来的福呢?
过了一年,想不到老翁丢失的那匹马自己又跑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可爱的小马驹。邻人们纷纷来道贺,老翁并不喜形于色,却说:“谁知道是祸是福呢?”
邻人又迷糊了:白白添了一匹小马驹,明明是福,哪来的祸呢?
小马驹渐渐长大了,老翁的儿子很喜欢骑马。有一次,老翁的儿子从马上摔下来,竟把腿摔折了。邻人们又来安慰老翁,老翁十分平静地说:“谁知道是祸是福呢?”
邻人这回不响了,心想,儿子瘸了腿,怎么可能有福呢?
过了一些时候,塞外发生了战争,朝廷征集青壮年入伍。老翁的儿子因腿部残疾而免于应征。应征的青壮年大多在战争中死亡,老翁和他的儿子却免于难。
3、“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她告诉我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焉知非福"的意思
焉知非福释义: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读音:yānzhīfēifú。
出处:《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出处释义:在靠近边塞的人中,有一位精通术数的人。他家的马自己跑到胡人那里去了,大家都来慰问他。这位父亲说:“为什么就知道不是福运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家都祝贺他。这位父亲说:“为什么就知道不是祸端呢?”
焉知非福寓意
“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事物的福和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要以辩证的态度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