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承德围场为什么叫木兰围场
1、木兰围场的命名,来自哨鹿的诱猎方式,木兰系满语,意即哨鹿,即猎人戴上假鹿头,以木制的长哨吹出仿效雄鹿求偶的声音,引诱雌鹿出现,以便围猎围场,即行围打猎的场所。据说,从康熙开始一年一度的木兰秋 A秋季射猎活动,就是以皇帝射鹿来开场的。
2、“木兰围场”曾是辽帝狩猎之地,那时有“千里松林”之称,“木兰围场”又是清代皇帝举行“木兰秋狝”之所。公元1681年清帝康熙为锻炼军队,在这里开辟了一万多平方公里的狩猎场。清朝前半叶,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来这里举行以射猎,史称“木兰秋狝”。在清代康熙到嘉庆的一百四十多年里,就在这里举行木兰秋狝一百零五次。
3、在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首次北巡塞外,看中了这块地方。到了1681年,康熙第二次北巡,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诸旗敬献牧场”的名义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围猎场,这座清代的皇家猎苑就此而建立,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皇家猎苑。自康熙二十年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后一百多年的新建和扩建,木兰围场逐步界定为72个围。
4、当时的木兰围场,根据地形和禽兽的分布,划分为72围。每次狩猎开始,先由管围大臣率领骑兵,按预先选定的范围,合围靠拢形成一个包围圈,并逐渐缩小。头戴鹿角面具的清兵,隐藏在圈内密林深处,吹起木制的长哨,模仿雄鹿求偶的声音,雌鹿闻声寻偶而来,雄鹿为夺偶而至,其他野兽则为食鹿而聚拢。等包围圈缩得不能再小了,野兽密集起来时,大臣就奏请皇上首射,皇子、皇孙随射,然后其他王公贵族骑射,最后是大规模的围射。
5、木兰围场建立后,自康熙至嘉庆的历代皇帝,包括从未到过木兰围场的雍正帝都曾严令“民人不得滥入”,“禁樵牧”,“禁伐殖”,并派八旗兵严加看守;还进行了有计划地围猎,每次秋狝只择其中的十余围进行狩猎,其余众多围则是休养生息,令野生动植物得以繁衍恢复;不过猎,不滥猎,在每次木兰秋狝时都严令随行军骑“遇母鹿幼兽一律放生”,设围时留有一缺口,令年轻力壮之兽得以逃生。每次围末,“执事为未获兽物请命,允其留生繁衍,收兵罢围”。
6、道光继位后,秋狝之礼废止,1826(道光三年)木兰围场开围,允许百姓入围垦荒,它逐渐衰落下去了。现在,作为闻名中外的旅游景区的木兰围场,只是当年皇家狩猎场的一部分。
7、到了清朝晚期,宫廷下令,对木兰围场原始森林进行砍伐,原始森林被砍伐殆尽。全国解放后,1962年,国家决定在此建大型机械化林场。经过林场工人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现在木兰围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林场,浩瀚森林已经恢复当年的活力。1991年国家建设部通过专家论证把木兰围场确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木兰围场
二、木兰围场位于哪里
木兰围场位于河北承德围场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地处内蒙古草原,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处水草丰美、动物繁衍的草原。
“千里松林”曾是辽帝狩猎之地,“木兰围场”又是清代皇帝举行“木兰秋狝”之所。公元1681年清帝康熙为锻炼军队,在这里开辟了一万多平方公里的狩猎场。
清朝前半叶,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来这里举行以射猎,史称“木兰秋狝”。在清代康熙到嘉庆的一百四十多年里,就在这里举行木兰秋狝一百零五次。
木兰围场早晚温差较大,除带一些保暖的衣服外,防晒霜、防风的帽子和手套也应具备,还要有一双便于登山的鞋(马靴当地可以租到)。
手电筒是基本的装备,因为草原上照明大都是靠月光和星光。不想被晒黑的话,一定不要少带太阳镜、帽子和防晒霜。
游玩木兰围场一般需要两三天时间。尽量避开双休日(双休日需要提前预订),否则住宿有可能是个问题。
冬季到围场摄影要注意防冻,使用电子快门相机时要多备一些电池,以免对景空叹,夏季要注意防止突如其来的大暴雨。
三、木兰围场在哪里
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地处内蒙古草原,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处水草丰美、动物繁衍的草原。
“千里松林”曾是辽帝狩猎之地,“木兰围场”又是清代皇帝举行“木兰秋狝”之所。公元1681年清帝康熙为锻炼军队,在这里开辟了一万多平方公里的狩猎场。
清朝前半叶,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来这里举行以射猎,史称“木兰秋狝”。在清代康熙到嘉庆的一百四十多年里,就在这里举行木兰秋狝一百零五次。
乌兰布通之战是康熙皇帝亲自指挥的发生在木兰围场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战役,它关系到新疆,青海,蒙古同祖国大家庭的统一问题,乌兰布通之战的胜利对祖国西北部的巩固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会盟是蒙古各部之间定期集会、协调关系、共同商议和解决重大问题的传统活动。多伦诺尔会盟是指康熙皇帝采取怀柔政策。
于康熙三十年在多伦诺尔召集内外蒙古部落首领,解决内部矛盾,加强蒙古内部管理的历史事件。
康熙四十七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台围场发生了对清代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康熙挥泪废太子。
乾隆三十六年九月初八,乾隆皇帝迎接一个曾远离祖国,漂泊异域140多年,在历尽远古以来少见的艰难困苦。
行程万里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觐见地点木兰围场伊绵峪,伊绵峪是蒙语,汉语译为“会归”,所以这个地点也是那样的有意义。
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巡幸木兰围场,举行木兰秋狝,此时西藏政、教两界内部矛盾加深,xz邻近印度,佛教历史悠久,明初创立新迦当教,即黄教。
乾隆十二年藏王颇罗鼎病故,其次子朱尔默特袭爵继位,新藏王对清政府十分不满,做好了叛乱的准备。
驻藏大臣看到形势十分危急,就以圣旨的名义,将新藏王传到大臣衙内,将其砍杀,藏兵闻讯后包围了大臣衙门,四处防火,将驻藏大臣全部杀死,清政府派兵进藏后才得以平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木兰围场
关于木兰围场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