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财经 胡舒立(财经 胡舒立 出走)

七月网2770

一、胡舒立的简历

1、胡舒立,女,1953年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人民大学新闻系。

财经 胡舒立(财经 胡舒立 出走)

2、 1982年胡舒立毕业进入《工人日报》国内部当记者。第一篇有影响力的报道是在1985年,关于河北省华北油田的揭露性报道。

3、 1985年胡舒立被派往厦门做驻站记者。

4、 1985年,美国一家民间机构--世界新闻研究所的邀请,为期 5个月在美国的访问,让胡舒立对自己从业的思考又一次发生了转变。

5、 1987年的 8月胡舒立拒绝了在洛杉矶一家报纸的工作机会,回国后写成《美国报业见闻》一书并在 1991年出版。

6、 1992年胡舒立从任职 10年的《工人日报》到中国第一家民营报纸《中华工商时报》任国际部主任。

7、 1994年胡舒立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做为期一年的学习。选择研读发展经济学。

8、 1995年,她获得 COFJ颁发的“杰出新闻记者奖”。

9、 1998年《财经》创刊,胡舒立任主编。

10、她多次刊发黑幕报道,被《商业周刊》称为是证券界“中国最危险的女人”。比较著名的报道有:“基金黑幕”报道、“银广厦事件”报道等。

11、毛主席老人家说过一句:“妇女能顶半爿天。”粗略估算一下,中国女性至少在6亿之上。在这么多华人女性之中,最近被美国的《商务周刊》评为50位“亚洲之星”中,中国女性占6人;这亿分之一的6位女性无疑是中国的巾帼英雄。你知道吗?其中一位女性是我们上虞女乡贤,她的大名叫胡舒立。

12、胡舒立,祖籍上虞丰惠人,她的大外公便是著名乡贤、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愈之,是我国新闻出版界的开拓者;她的外公胡仲持,也是一位著名乡贤、新闻出版界的老前辈。无独有偶,胡舒立的母亲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工人日报》编辑。可以这么说,胡舒立的血液里,流淌着新闻工作者特有的遗传基因。

13、胡舒立今年54岁,少女时代曾在山西农村插过队,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使这位既是农民又是战士的少女过早地开始独立,在她身上丝毫没有传统知识分子常有的迂腐和清高,有的是“社会平等意识”和对社会生活底蕴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14、 1978年高考,她报考北大中文系,正逢重建中国人民大学,学校特别从考入北大中文系的学生中挑选出一批优秀生,而胡舒立正是其中一位。这样一来,她阴差阳错地从中文调入新闻,成了她一次别无选择的选择。

15、 1982年,胡舒立进入《工人日报》国内部当了一名记者,第一篇文章便是1985年关于河北省华北油田的揭露性报道。她的新闻勇气一下子为世人注目。后来通过她的努力,在业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接触中不乏商界名人,开始有人正式或开玩笑邀她下海,甚至提出职位安排。但胡舒立没有动心。她说:“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做好一件事,我还是干新闻吧!”

16、 1987年,胡舒立获得美国事件新闻研究所(WPI)奖学金,赴美国做了历时4个月的采访,她的足迹踏遍了美国25个州,40多个城市。1993年,她再次随中国记者代表团赴华盛顿接受外国记者中心(COEI)的专业培训,趁此良机采访美国社会问题,主题涵盖民权、女权运动、同性恋、艾滋病研究等等方方面面。

17、 1994年,胡舒立还有幸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过发展经济学和国际金融课程。凭她的资质、语言水平和本人的努力,完全有条件在美国做一名“安贫乐道”的中产阶级,何况美国洛杉机一家报纸曾邀她加盟,但她没有这样做。胡曾坦率地说过:“不是一点都没有考虑过的。我也没什么特别高尚的目的,当时也和别人一样,没出过国特想出国。”而最大的原因是她已经爱上了新闻职业,她说:想来想去发现自己最大的愉快就是将自己的东西变成方块字登出来,让许许多多人看见,要知道中国有13亿人啊,而如果在美国当名中文小报记者,其价值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在胡舒立的眼里:“加州的阳光虽然温暖,然而我们只不过是阳光中的一粒尘埃。”于是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

18、 1992年,胡舒立离开了任职10年的《工人日报》,到中国第一家民营报纸《中华工商时报》任国际部主任。她告别了党报,选择了一个能对经济发言的小舞台,成为“中国财经记者第一人”。

19、 1993年,胡舒立受邀参加一个关于市场经济的座谈会,所有的人坐在原地,记者也不动,但不肯循规蹈矩的她,一个人在场中走来走去,把录音机摆在每一个发言人的面前。事后,当座谈会纪要被准确扼要地整理出来发表在报纸上时,反响不小,胡舒立的名字就此走入了关注经济的人眼中。

20、但与学者直接对话能力的欠缺,仍然让她在第一次访问吴敬琏时显得有些尴尬。由于她对很多问题的茫然与无知,让老经济学家谈得素然无味,胡舒立只得硬着头皮坚持。她有自己的办法:“世界上最好的办法可能是最简单的办法。与比你水平高出很多的学者访谈,一定要用录音,我的办法就是反复听,逐字逐句地听,只有这样听才能完整地理解学者所表达的意思,才能体会出当时的感觉。”胡舒立一直用这个“笨办法”,一小时的录音要用4个小时来整理。当胡舒立把采访吴敬琏的文章拿给老学者看时,吴敬琏非常高兴,他对一位记者的认真和深刻的把握能力而感到由衷的欣慰。事后胡舒立说:“用这样方式对学者采访,不仅是我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我建立信誉的过程。”

21、 1988年4月,胡舒立创办了《财经》杂志,自己担任了杂志主编。《谁控制了冯明昌?》、《成败陈久霖》、《琼民源》、《君安震荡》等一篇篇报道相继问世。这些文章不但以其调查之缜密、叙述之简洁而为世人刮目相看,更令人叹服的是报道揭露了中国股市界的黑幕,尖锐地批评了证券市场那些丑恶的现象。

22、 2000年10月,《财经》杂志发表了《基金黑幕》一文,矛头直指中国几乎所有的基金管理公司,揭露了许多腐败的现象,比如在桑拿浴间里头接庄等等。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十家基金公司在《中国证券报》等三大报上发表了严正声明,对《财经》施加了很大的压力;甚至有人打来电话,意思是基金是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我们要小心呵护它、爱护它。批评一个具体的事件或批评一家公司可以,但怎么可以针对一个行业。面对着重重压力,胡舒立表现了女性那种特有的韧性,她丝毫没有退却,发表了《批评权、知情权和新基金使命》一文予以反驳,严正指出:媒体的批评权、公众的知情权,远远大于利益集体自赋的或他赋的历史使命。

23、胡舒立继《基金黑幕》以后,又发表了《银广夏》的报道,揭露了宁夏一个上市公司造假的事实:他们不但改财务报表,生产线是假的,连海关报关单也是假的。胡舒立懂得“打蛇要打七寸”的道理,为了这篇报道,厦门的记者整整跟踪了一年多,才掌握了充分的事实,然后经过了严格谨慎的调查研究,才写出了这篇力作。《财经》的文章斩断了这家上市公司的财路,胡舒立却说:“我们要保护的是更多人的财路。”

24、由于《财经》确立了“独立、独家、独到”的办刊方针,发表的报道又锋芒毕露,从而引发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大地震,同时《财经》杂志也一夜成名,胡舒立也因此被《商业周刊》冠以证券界“中国最危险的女人”。为此,围绕中国股市的一场大辩论席卷而来。胡舒立又在《财经》推出了《庄家吕梁》等力作,揭露了中国股市的种种劣迹,这场辩论的结果:促使高层痛下决心整肃证券市场的违规行为。

25、 2001年,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亚洲之星”近日揭晓,引人注目的是,这项定位为改革前沿领导者的称号竟授予了一位财经记者——《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这是我国首位获此殊荣的记者。

二、财经为什么变财新

1、财新网:财新网定位于原创财经新媒体,7天24小时输出原创内容,为中国政界、学界和产业界精英提供每日经济活动必需的财经资讯及基础金融信息服务。

2、财经网:财经网由《财经》采编团队创立于2008年,是一家财经证券股票门户网站。为希望一览海内外重大财经新闻的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原创新闻与分析文章。《财经网》延续《财经》杂志的编辑理念,是每日实时更新的全原创、高品质、可信赖的财经新闻网站。

3、财新网是一家国资控股的“省级新闻单位”,属北京管理。和北京日报、新京报、北京电视台、千龙网等新闻单位平齐。

4、财新网在自己的归属和背景上一直很低调,致使不少人认为这是一家背景深厚的民营媒体。其实,细心的查询一下就可以发现很多线索。

5、总的来说,财新传媒是夹杂有一定私货的,披着精英外衣,但还要恰饭的一家内容相对不错的媒体。

三、财经的评论

1、秉承“独立立场、独家报道、独到见解”的理念,《财经》全面观察并追踪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政府高层的重要动向、市场建设的重点事件,及时予以分析和评论,对于资本市场在中国的成长变化更给予特别关注;对于海外发生的重大经济、时政要闻,《财经》亦经常派出记者现场专访,其报道以新闻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见长。

2、《财经》被广泛地评论为目前中国国内仅见的高级财经类新闻性出版物,其主要读者为中国的中高级投资者、政府管理层和经济学界。自 1998年 4月创刊以来,《财经》的很多报道、评论为海外重要媒体如华尔街日报、路透社、远东经济评论、南华早报、金融时报等广泛转载或引述,在2008年世界权威的品牌价值研究机构——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举办的“2008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年度大奖”评选活动中,财经凭借良好的品牌印象和品牌影响力,获得“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称号。

3、《财经》杂志的领衔栏目“封面文章”因深度报道堪称具有史实记录价值。其他重要栏目如“经济全局”、“资本市场”、“财经观察”、“观点评述”、“产业纵深”、“公司透视”等,每有真知灼见迸发,为业内好评。

4、1998年4月18日,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简称“联办”)创办了《证券市场周刊Money》杂志,并聘任胡舒立担任主编。杂志后更名为《证券市场周刊月末财经版》、陆续刊发多组报道和评论,关注中国证券市场、电信业重组、中国加入WTO等重大话题。2000年10月杂志正式以《财经》刊名出版发行。《谁控制了冯明昌?》、《成败陈久霖》、《琼民源》、《君安震荡》等一篇篇报道相继问世。这些文章不但以其调查之缜密、叙述之简洁而为世人刮目相看,更令人叹服的是报道揭露了中国股市界的黑幕,尖锐地批评了证券市场那些丑恶的现象。2002年1月,《财经》改为半月刊。随着“谁来接管银行”、“开平之劫”、“贷款黑洞”、“接管深发展”、“东亚:银行涅盘”等一系列封面文章问世,《财经》开始在中国金融领域的新探索。

5、2000年10月,《财经》杂志发表了《基金黑幕》一文,矛头直指中国几乎所有的基金管理公司,揭露了许多腐败的现象,比如在桑拿浴间里头接庄等等。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十家基金公司在《中国证券报》等三大报上发表了严正声明,对《财经》施加了很大的压力;甚至有人打来电话,意思是基金是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我们要小心呵护它、爱护它。批评一个具体的事件或批评一家公司可以,但怎么可以针对一个行业。面对着重重压力,《财经》发表了《批评权、知情权和新基金使命》一文予以反驳,严正指出:媒体的批评权、公众的知情权,远远大于利益集体自赋的或他赋的历史使命。

6、《财经》继《基金黑幕》以后,又发表了《银广夏》的报道,揭露了宁夏一个上市公司造假的事实:他们不但改财务报表,生产线是假的,连海关报关单也是假的。《财经》懂得“打蛇要打七寸”的道理,为了这篇报道,厦门的记者整整跟踪了一年多,才掌握了充分的事实,然后经过了严格谨慎的调查研究,才写出了这篇力作。《财经》的文章斩断了这家上市公司的财路,胡舒立却说:“我们要保护的是更多人的财路。”

7、由于《财经》确立了“独立、独家、独到”的办刊方针,发表的报道又锋芒毕露,从而引发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大地震,同时《财经》杂志也一夜成名。为此,围绕中国股市的一场大辩论席卷而来。《财经》又推出了《庄家吕梁》等力作,揭露了中国股市的种种劣迹,这场辩论的结果:促使高层痛下决心整肃证券市场的违规行为。

8、2009年11月9日胡舒立辞去主编职务。新任主编由何力担任,在何力及新编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财经》继续坚持独立、独家、独到的编辑方针,保持原有犀利风格的同时,注重可读性和服务性,发行量继续稳定增长。2010年3月1日出版的第五期《财经》杂志,其封面文章《再问央视大火》引发了全国各大媒体及民众的广泛关注。杂志全国范围脱销,后紧急加印5万册。这在《财经》12年的发展史上也是少见的。

文章分享结束,财经 胡舒立和财经 胡舒立 出走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