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字经)中,文中子,是说谁
文中子王通,隋代大儒,就连宋代出现的幼学蒙书《三字经》中亦有“文中子,及老庄”,在宋代人的意识中,王通在中国学术史的发展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从儒学发展史来看,王通是从汉晋经学向宋明理学过度的关键人物,他以不同于经学的学术形式,在隋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至中晚唐形成了儒家子学的复兴。宋明理学诸儒兼具经学的特点,皆源自于王通之学。在南北朝到唐的学术演变过程中,王通具有变革性的作用,并对中国以后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学者在他们以后的论著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文中子。宋代学者高似孙在《子略》中,以学术史的眼光给王通以突出的地位,他说:“呜呼,盖自孟子历两汉数百年而仅称扬雄,历六朝数百年而仅称王通。历唐而三百年而唯一韩愈,六经之学,其着于世者若此已是匪难乎。”[1]当今著名学者霍松林先生,在《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一书的序中说:“王通是孟子以后最大的一位儒者”。[2]所以,对在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学术史上具有这么重要的人物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自唐以来,学者们就非常重视对文中子的研究,但是真正深入研究的人并不多,主要原因是成书于唐初的《隋书》只字不提王通,致使疑信者参半。近人研究哲学思想,亦有疑之而一字不录者,如周谷成《中国通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岑仲勉《隋唐史》、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简编》等。有虽信之,而寥寥数语、论而不证,如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有大言坐实,谓其书足以“表现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者,如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虽然文中子研究中有不同的声音,但今天的大部分学者基本上还是肯定文中子其人其书的。
二、王通简介
1、王通,字仲淹,隋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县通化镇)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 584年),卒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617年),享年34岁。王通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死后,门弟子私谥为“文中子”。
2、王通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王隆,曾于隋开皇初,以国子博士待诏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言六代之得失”,颇为隋文帝所称道。王氏家学渊源深厚,王通从小就受到儒学的熏染。《中说·立命篇》有“夫子(指王通)十五为人师”的记载,可见王通少年时即精通儒学,学问极好。
3、据说在隋文帝仁寿三年( 603年),王通曾经“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但没有受到重用。大约是由于同乡薛道衡的推荐,才被授以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郎。王通并不满意,所以不久就“弃官归,以著书讲学为业”。
4、文献载,王通讲学,门人常以百数,唯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十余人为俊颖。后世附会唐初名臣房玄龄、魏征等也是王通弟子,但据考证并不是事实。
5、王通著有《续书》150篇,《续诗》360篇,《礼论》25篇,《乐论》20篇,《易赞》70篇,《元经》50篇,合称《王氏六经》,共百余卷。年久散佚,传世著作仅《中说》一书,记载王通与门人交游对答之语。由门人薛收、姚义搜集整理,共五卷。
6、王通上承孔孟,下接韩愈、李翱以达宋代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政治上,他以恢复“王道”为目标,倡导施行“仁政”,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哲学上,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围绕“天人”这个核心,阐述其自然观、发展观、认识论思想,主流是唯物主义的;在文学上,论文主理,论诗主教化之用,论辞主约、达、典、则,这些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进步意义。
三、王通的弟子有哪些
1、王通的及门弟子多达千余人,较出名的有:学生薛收、温彦博、杜淹等。
2、王通(584年—617年),字仲淹,又称文中子,隋朝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一说山西河津)人,隋朝教育家、思想家。
3、传说王通15岁时便开始从事教学活动,18岁时有“四方之志”,游历访学,刻苦读书,“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学问大有长进。
4、隋文帝仁寿三年(603)考中秀才后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奏上《太平十二策》,主张“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验今,运天下于指掌”。深得文帝赞赏,但下议公卿时却被冷落排挤县通化,遂作《东征之歌》,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心情。
5、此后,虽被任命为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但不久便因对朝廷失去信心而辞官归乡,只将兴王道之志付诸于续述《六经》和聚徒讲学的文教事业上去。回乡后,王通首先确定了续述《六经》的计划,决心以古代隐逸贤才为榜样,“退而求诸野”,以著述和教学来为弘扬儒学作贡献。
6、就这样,王通用了九年的时间著成《续六经》(亦称《王氏六经》),包括《续诗》《续书》《礼论》《乐经》《易赞》《元经》等,共80卷。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文中子王通和文中子王通简介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