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秦帝国》中商鞅是怎么死的
1、在《大秦帝国》的第四十八集当中,甘龙老而弥坚,百折不挠,庙堂论战,车裂商鞅。赢驷口书甘龙:定刑商鞅,交由太师府和廷尉府共同议决。

2、并前往探望商鞅,鞅纵论天下,指点秦国。渭水刑场,商鞅死地,甘龙、赢虔等人主持行刑。白雪款款走向商鞅,二人同饮“三生雪酒”。商鞅被处车裂。秦川原野,大雪缓缓下落。
3、《大秦帝国》故事大开大合,人物性情豪放,生死坦荡,对自己负责、对理想忠诚,无论观众站在什么角度去评价,都有自己的话说,一部电视剧让人有话说,说得痛快,抒发胸襟之内的块垒。
4、该剧中的秦,不再是血性的、扭曲的、疯狂的。只有大义,没有勾心斗角;只有英雄,没有奸恶之徒;只有牺牲,没有贪生怕死。对于“秦”题材的影视剧有很多,但是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跟它们不一样。它对秦的呈现是全景式的,它对秦的态度是颂歌式的,它对秦的理解是颠覆式的。
二、商鞅是怎么死的
1、历史上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车裂,全族被杀。商鞅的妻子和后代史书都没有记载。
2、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顿丘(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3、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
4、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赐予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5、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车裂,全族被杀。
6、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尤其是军功爵制度,造成秦国贵族多怨。秦国公族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
7、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公元前339年的一天,赵良去见商鞅。
8、商鞅对他说:“当初秦国的习俗和戎狄一样,父子不分开,男女老少同居一室。如今我改变了秦国的教化,使他们男女有别,分居而住。
9、我征调士卒大造宫廷城阙,把秦国营建得像鲁国、卫国一样。您看我治理秦国,与五大夫百里奚比,谁更有才干?”
10、赵良说:“五大夫出任秦相,劳累不坐车,酷暑炎热不打伞,走遍国中,不用随从的车辆,不带武装防卫,他的功名永载史册,他的德行施教于后代……您又在封地南面称君。
11、天天用新法来逼迫秦国的贵族子弟。公子虔闭门不出已经8年了,您又杀死祝欢,用黥刑处罚公孙贾。这几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
12、您一出门,后边跟着数以十计的战车,车上都是顶盔贯甲、身强力壮、持矛操戟的贴身警卫,离开这些警卫,您肯定不敢自己出门。
13、您的处境就好比早晨的露水,面临很快消亡的危险。您还打算要延长自己的寿命吗?那为什么不把封地交还给秦国,到偏僻荒远的地方浇园自耕。
14、劝秦王重用那些隐居山林的贤才,赡养老人,抚育孤儿,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这样才可以稍保平安。
15、您还要贪图封地的富有,以独揽秦国的国政为宠幸,聚集百姓的怨恨,秦王一旦舍弃宾客而不能当朝,秦国想要拘捕您的人还能少吗?您丧身的日子就会像抬起脚来那样迅速地到来。”
16、但商鞅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依然我行我素。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想传位于商鞅,商鞅推辞不接受。同年,秦孝公去世,其子惠文王嬴驷即位,即秦惠王。
17、这时,商鞅想要告老退休,有人向秦惠王说:“大臣功高盖主就会危害国家社稷,对身边的人过于亲近就会惹来杀身之祸。现如今秦国的男女老幼只知道商鞅的新法,而不知道君上您。
18、况且君上您与商鞅有仇,愿君上早下决断。”正在这时,公子虔等人借机告发商鞅谋反,秦惠文君于是派人捉拿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
19、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任何凭证,便告诉他说“商君之法”(即商鞅之法)规定,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连坐”治罪的。
20、商鞅感叹“制定的新法竟然遗害到了这种地步”,这就是成语“作法自毙”的来历。商鞅想逃到魏国去避难,但魏国因他曾经背信攻破魏帅,并生擒公子昂,拒绝他入境。
21、无奈,商鞅便潜回到他的封地商邑,立即组织邑兵北出击郑国(今陕西省华县)。秦国遂发兵讨之,商鞅兵败,被杀于郑国黾池(今河南渑池)。
22、其尸身被带回咸阳,秦惠王又下令处以“车裂之刑”,商鞅的家族人员也被杀害。商鞅虽死,他所推行的新法并没有被废除,而是一直影响着秦国乃至以后的秦朝。
三、古代商鞅是怎么死的
1、在秦孝公死后,公子虔等贵族势力便罗织罪名,诬陷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
2、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骗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於,发动邑兵攻打郑县。秦惠文君派兵征伐,结果商鞅在彤地失败战死。
3、商鞅在变法之争时提到的“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就成为了秦国政治的指导原则,使秦国领先于山东六国。
4、其次,商鞅执法不避权贵、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坚决贯彻了法家的这一主张。最后,法家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商鞅一样抱着法家“明法”的态度和精神来推行政治改革,让百姓知晓法律。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