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祝融被视为哪个季节的神明
1、在我们熟知的祝融一直都是以火神的身份自居,但显然古人比我们更加的富有想象力,从火联想到了夏季,再加上最初的祝融便是三皇五帝时期的夏官官民,因此祝融实现了火神到夏神的无缝衔接。
2、黄帝时期,黄帝南巡,分不清方向,于是请“祝融辨乎南方”,也就是应该说,衡阳的南岳,最先是由祝融辨出来的,他因此担任了司徒的职务。后来,祝融被封楚地,成为楚国人的始祖。今衡阳市南岳区祝融峰顶还有一座祝融殿,殿后岩石上建有石栏杆,可以凭栏了望北山的风光。
3、这个火神,楚人的始祖祝融又怎样兼任海神的呢?古人认为,南方属火,火又是光明的象征,火之本在水,故祝融合水火为一神,且符合周文王八卦中离属火,方位在南方的卦象。
二、中国古代神话中哪个神仙最最厉害
1、以下为东皇太一的一些记载>>>>>>有些长,但是不看完,你一定不会给我分的。呵呵!
2、东皇太一是《九歌》中最高的天神。但是,他到底是什么神?史料、文献中找不到。
3、目前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星”;有的说是“太乙”;有的说是“战神”;有的说是“伏羲”;有的说是“春神”;……没有公认的解答。
4、根据宋玉《高唐赋》:“醮诸神,礼太一”,和战国楚墓竹简中最高的天神“太”(即“太一”)。“东皇太一”可能就是屈原根据楚人祭祀中最高的天神“太一”,加上祖先“东皇”,而创作出来的上帝和祖先合一的天神。他既不是沅、湘之域“祠辞”中原有的天神,也不完全是《高唐赋》和楚墓竹简中的“太一”。
5、诗文开始,写供神的铺设,“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写祀神典礼的开场:当此吉日良辰之时,特此恭谨地将娱乐东皇太一。写祭神者佩剑服玉,手持琼玉之芳,礼容极为恭肃。“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显示其典雅、高贵。“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用最好的祭品来敬事天神,蕙、兰、桂、椒,是屈原诗歌中常用的香草,具有高洁的象征意义。“扬桴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则写以钟鼓、竽瑟、歌唱、舞蹈来娱乐天神。“安歌”、“浩倡”,又继之以舞,灵巫艳装,香飘满堂。最后“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各种乐调纷繁交响,达到高潮,上皇欣然乐康。
6、《东皇太一》是屈原对“东皇太一”的颂歌。是“屈赋”中,最为隆重、庄肃的一篇。其诗自始至终只是对祭礼仪式和祭神场面的描述。
7、看不到夏启时代,纵放男女情欲的内容;与充溢爱情、颇具野气的二《湘》、《少司命》、《河伯》、《山鬼》比较,也显得缺乏生气。就其“庄肃”而言,与《诗经》《商颂�6�1那》反而比较接近。[编辑本段]星名据《史记·天官书》记载:“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端兑,若见若不,曰阴德,或曰天一。”《晋书·天文志上》:“天一星在紫宫门右。”《星经》说太一星在紫宫门外天一星南。紫宫是北极星所在的天区,天一、太一都很暗。
8、太一是神名,也写作“泰一”。《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索隐:“……天一、太一,北极神之别名。”《天官书》说:“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正义:“泰一,天帝之别名也,……泰一,天神之最尊贵者也。”作为北极神,天一、太一相同。《天官书》中保存的黄帝时代观念很明显,但在神中,黄帝并不如太一地位高。
9、太一是山名。指终南山,也写太乙、太壹。张衡《西京赋》:“天前则终南、太一”注:“《汉书》曰:‘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
10、太一作为抽象名词,指“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气”(《礼·礼适》疏)。《淮南子……诠官》开篇说:“洞同天地,浑沌为补,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同出于一,所为各异,有鸟有鱼有兽,谓之分物……”万物产生于太一,与《圣经》相似,《圣经》讲“道”为上帝的意志,中国古人讲“道”是自然规律。道家把“道”说得很深奥。《庄子·天下》:“建之以有无有,主之以太一。”太一就是“道”。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年代约为公元前四世纪,强调了太一与水的关系。有学者认为此篇并非道家文献,但是对于中国古代宇宙观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1、太一如此尊贵,是与一位被遗忘的古帝——泰壹氏分不开的。《盘古王表》载有“泰壹氏”。其事迹不可考。《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索隐:“按:天皇,地皇之下即云泰皇,当人皇也,而《封禅书》云‘昔者太帝使素女鼓瑟而悲’,盖三皇已前称泰皇。一云泰皇,太昊也。”泰皇最贵,与天神中北极神太一最尊贵相应。参照轩辕氏与轩辕星座的对应关系来看,泰皇的地位和天文学实践决定了北极神太一的地位。太一或为太昊,或与之有关。《楚辞·九歌》有《东皇太一》,一般认为是楚人的最高神——祝融。
12、《易·系辞》用卦的变化象征天地的变化。“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卦象与天象的一致是《易》的理论基础。《说卦》:“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朱熹说:“帝者天之主宰。邵子曰:‘此卦位乃文王所定,所谓后天之学也。’”天之主宰即北极神太一。北斗斗柄春分指东,立夏指东南,夏至指南,立秋指西南…….晚上二十二时左右斗柄指向可定季节,这个规律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北斗旋转,北极星不动(太一常居),这一现象与远古先民的住房朝向聚落中心广场有共同之处。北极神得名于太一,就是太一氏的称号,被后人纪念而加在北极神身上。由于北极星的特殊地位,后来升天为神的圣王再也没有人超过太一氏。
13、《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帝出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王大有先生认为太一神为伏羲,雉入淮为蜃,实际上是辰(震)。马王堆帛书“震”作“辰”,辰为龙。太昊龙图腾,“帝出乎震(辰)”与“我姬氏出自天鼋”的意思相同,即太昊以龙为图腾,辰又为观象授时的基准,“北辰亦为大辰”(《公羊传》)。太一神从震位经一周天,正走过八卦的方位,是《说卦》的天象依据。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墓出土九宫式盘,铭文为:“冬至汁蛰四十六日废,明日立夏。立夏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夏至。夏至上天四十六日废,明日立秋。立秋玄委四十六日废,日明(明日)秋分。秋分仓果四十五日,明日立冬。立冬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冬至。”太一移宫的日期正当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个节气。这八个节气与八卦对应的实物即所谓的“八角星”图案——八卦历图——河图洛书。太一神巡行的起点是冬至,与《说卦》不同,但周而复始是相同的。
14、太一氏成为神名永载史册,其作为人的一面湮没在漫长的岁月中,然而从其至尊的地位和作为“道”的代称,不难想见太一氏的非凡作为。
15、注:文中对太昊与伏羲、河图与洛书未加区分,以前已论及。
16、他与其兄天帝帝俊皆生于太阳星。曾听道紫霄宫,为洪荒时期的妖族首领
17、法宝为先天至宝混沌钟,又号东皇钟,此钟乃东皇太一的伴生灵宝[编辑本段]诗篇名屈原所著《九歌》中的一篇,《东皇太一》。
18、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19、东皇太一,实际上才是中国人最开始信仰的天帝,天主,至于玉皇大帝,只是后来道教编的,不过,封建王朝,皇帝为了只有自己受天帝保佑,所以,不准民间祭祀天帝太一神,皇帝自己才能祭祀所以导致东皇太一神在民间的没落.
20、【补注】五臣云:每篇之目皆楚之神名。所以列于篇后者,亦犹《毛诗》题章之趣。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补]曰:《汉书�6�1郊祀志》云;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天文志》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淮南子》曰: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宫者,太一之居。说者曰:太一,天之尊神,曜魄宝也。《天文大象赋》注云:天皇大帝一星在紫微宫内,勾陈口中。其神曰曜魄宝,主御群灵,秉万机神图也。其星隐而不见。其占以见则为灾也。又曰:太一一星,次天一南,天帝之臣也。主使十六龙,知风雨、水旱、兵革、饥馑、疾疫。占不明反移为灾。【集注】东皇太一一本上有祠字,下诸篇同。Ο太一,神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汉书》云:“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淮南子》曰:“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宫者,太一之居。”Ο此篇言其竭诚尽礼以事神,而愿神之欣悦安宁,以寄人臣尽忠竭力,爱君无已之意,所谓全篇之比也。【通释】东皇太一:旧说中宫太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则郑康成礼注所谓耀魄宝也。然太一在紫微中宫。而此言东皇。恐其说非是。按《九歌》皆楚俗所祠,不合于祀典,未可以礼证之。太一最贵,故但言陈设之盛,以儌神降。而无婉恋颂美之言。且如此篇,王逸宁得以冤结之意附会之邪,则推之它篇,当无异旨,明矣。【蒋注】《史记�6�1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章句》曰“祠在楚东,故称东皇。”《封禅书》亦云:“古者祭太一东南郊。《九歌》所祀之神,太一最贵,故作歌者但致其庄敬,而不敢存慕恋怨忆之心。盖颂体也,亦可知《九歌》之作,非特为君臣而托以鸣冤者矣,朱子以为全篇之比。其说亦拘。【戴注】东皇太一三章古未有祀太一者,以太一为神名,殆起于周末,汉武帝因方士之言,立其祀长安东南郊。唐宋祀之犹重。盖自战国时奉为祈福神,其祀最隆,故屈原就当时祀典赋之,非祠神所歌也。《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吕向曰:“祠在楚东,故云东皇。”未闻其审。【马注】王逸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祀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汉书�6�1郊祀志》:“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按:东皇太一实际上就是楚人称上帝的别名。“皇”是最尊贵的神的通称,这里以指上帝,因为上帝是天神中最尊贵的神。“太一”,意思是说神道的广博无边。《庄子�6�1天地篇》:“主之以太一。”成玄英注:“太者广大之名。一以不二为名,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围,囊括万有,通而为一,故谓之太一。”楚人以“太一”称上帝,正如后来道家称天尊为“元始”一样,都是对某一问题所表现的抽象概念。天神本来无所不在,这里称之为“东皇”,则因为他的祠宇所在,是就楚而言楚的。至于楚人为什么要为上帝立祠于楚东,我想,可能是因为天从东方破晓的缘故。《九歌》中的神祗多用当地人民所习惯称谓的别名。下面各篇,除了《河伯》而外,均同此例。
21、【补注】日,谓甲乙。辰,谓寅卯。穆,敬也。愉,乐也。上皇,谓东皇太一也。言己将修祭祀,必择吉良之日,齐戒恭敬,以宴乐天神也。[补]曰:沈括存中云:吉日兮辰良,盖相错成文,则语势矫健。如杜子美诗云:“红豆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韩退之云:“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皆用此体也。愉,音俞。【通释】十干曰日,十二支曰辰。外祀用刚日,内祀用柔日。吉、良,卜得吉也。穆,敬也。将,奉而进也。愉,乐也。上皇,谓东皇也。【马注】“辰”,时辰。“辰良”,与上“吉日”相错成文。“穆”,敬也。“愉”(音俞),乐也,与“娱”同义。“上皇”,犹言上帝,指东皇太一。上句说时日的吉利,下句说祭祀的虔诚。
22、【补注】抚,持也。玉珥,谓剑镡也。剑者,所以威不轨,卫有德,故抚持之也。璆、琳琅,皆美玉名也。《尔雅》曰:有璆琳琅玕焉。锵,佩声也。诗曰:佩玉锵锵。言己供神有道,乃使灵巫常持好剑以辟邪,要垂众佩周旋而舞,动鸣五玉锵锵而和,且有节度也。或曰:纠锵鸣兮琳琅。纠,错也。琳琅,声也。谓带剑佩众多,纠错而鸣,其声琳琅也。锵,《释文》作枪。[补]曰:抚,循也,以手循其珥也。《博雅》曰:剑珥谓之镡。镡,剑鼻,一曰剑口,一曰剑环。珥,耳饰也。镡所以饰剑,故取以名焉。珥,音饵。镡,覃,淫二音。璆,渠幽切。锵,七羊切。《礼记》曰:古之君子必佩玉,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琳,音林。琅,音郎,俗作琅。《尔雅》曰:西北之美者,有昆仑虚之璆琳琅玕焉。璆琳,美玉名。琅玕,状似珠也。《本草》云:琅玕,是石之美者,明莹若珠之色。此言带剑佩玉,以礼事神也。【集注】愉,音俞。珥,音饵。璆,渠幽反。锵,七羊反;一作枪。琳,音林。琅,音郎;俗作琅。Ο日,谓甲、乙。辰,谓寅、卯。穆,敬也。愉,乐也。上皇,谓东皇太一也。抚,循也。珥,剑镡也。璆、锵,皆玉声。孔子世家云:“环佩玉声璆然。”《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琳琅,美玉名,谓佩玉也。此言主祭者,卜日齐戒,带剑佩玉,以礼神也。Ο[补]曰:“沈存中云:‘吉日良辰,盖相错成文,则语势矫健。’韩退之云:‘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用此体也。”【通释】珥,剑柄垂组也。玉珥,系玉组间。璆锵、琳琅,皆玉声。此巫歌舞之饰。古人有剑舞以送酒,项庄拔剑起舞,盖楚俗也。【蒋注】珥,耳。璆,及由切。首言蠲吉之诚也。日,谓甲乙。辰,谓寅卯。沈括存中曰:“吉日兮辰良,盖相错成文者。穆,深远也。将,殆也,谦若不敢知之词。愉,悦也。上皇,谓太一。珥,剑镡也。璆锵,皆玉声。琳琅,玉名,谓佩也。二语言神歆人之祀,而盛容饰以临祭所也。【戴注】言卜日齐肃,剑佩以礼神也。日,十日。辰,十二子。穆,犹穆穆。《尔雅》:“穆穆,敬也。愉,乐也。”礼事上皇,敬以将其和乐。玉珥,王注云:“谓剑镡也。”璆锵,玉声。琳,即《禹贡》“球琳”,美玉也。琅,即琅玕,或谓之珠树,或谓之碧树,其赤者为珊瑚,或谓之火树。【马注】“珥”(音饵),剑鼻子,也就是剑把。“抚长剑兮玉珥”,是说抚摸着长剑上的玉珥。“璆锵”(音求枪),佩玉相撞击的声音。“琳琅”(音林郎),美玉名。这两句写祀神时祭主的服饰。带剑佩玉,是用于隆重的典礼。
23、【补注】瑶,石之次玉者。《诗》云:报之以琼瑶。瑱,一作镇。盍,何不也。把,持也。琼,玉枝也。言己修饰清洁,以瑶玉为席,美玉为瑱。灵巫何持乎?乃复把玉枝以为香也。五臣云:灵巫何不持琼枝以为芳香,取美洁也。[补]曰:瑶,音遥。一曰,美玉也。瑱,压也。音镇。下文云白玉兮为镇,是也。《周礼》:玉镇,大宝器。故书作瑱。郑司农云:瑱,读为镇。盍,音合。【通释】瑱,一作镇。席,神席。瑶席,席华美如瑶也。瑱,读如镇,以压席者。琼芳,芳草色如琼也。敷神席而奉芳草,以礼神而降之。
24、【补注】蕙肴,以蕙草蒸肉也。藉,所以藉饭食也。《易》曰“藉用白茅”也。蒸,一作,一作烝。桂酒,切桂置酒中也。椒浆,以椒置浆中也。言己供待弥敬,乃以蕙草蒸肴,芳兰为藉,进桂酒椒浆,以备五味也。五臣云:蕙、兰、椒、桂,皆取芬芳。[补]曰:肴,骨体也。蒸,进也。、烝并同。《国语》曰:亲戚宴飨,则有肴烝。注云;升体解节折之俎。藉,荐也,慈夜切。《说文》:奠,置祭也。汉乐歌曰:奠桂酒,勺椒浆。《周礼》:四饮之物,三曰浆。【集注】瑶,音遥。瑱,音镇;一作镇;一他甸反,非是。盍,音合。蒸,一作;一作烝。藉,慈夜反。○瑶,美玉也。瑱,与镇同,所以压神位之席也。盍,何不也。把,持也。琼芳,草枝可贵如玉,巫所以持以舞者也。肴,骨体也;蒸,进也;《国语》“燕有肴蒸”是也。此言以蕙裹肴而进之,又以兰为藉也。奠,置也。桂酒,切桂投酒中也。浆者,《周礼》四饮之一,此又以椒渍其中也。四者皆取其芬芳以飨神也。【通释】肴蒸,体解牲为折俎。藉,所以承隋祭者,尸祭奠于上。蕙、兰、桂、椒者,皆以形其芳洁。【蒋注】瑱,同镇。席,神位也。瑱,读做镇,见《周礼�6�1天府》注。玉瑱,所以压席者。盍,合也。将把,言所合之多,几成把也。琼芳,香草之可贵如玉者。肴,骨体。蒸,进也,言以蕙裹肴而蒸之,又藉以兰也。浆,“周礼”四饮之一。桂椒,皆所以为酿也。,此备言陈设飨荐之丰洁也。【马注】“瑶”,“”的假借字香草名。“席”,用草编成的坐席,设在神座前面。“瑱”,(音镇),镇的别字,即《湘夫人》:“白玉兮为镇”的“镇”。因为用玉制成,所以从玉,作瑱。镇,压也。“玉瑱(镇)”,玉制的镇压作席的器具。“盍”,古通合,集合的意思。“将”,拿起。“把”,握持。“琼芳”,玉色的花朵。“合将把兮琼芳”,指在神座前供设许多美丽的鲜花。古人称整个肘子为“肴蒸”,“蒸“的正字应作“脀”。“藉”,指垫底用的东西。“蕙肴蒸兮兰藉”,是说以蕙草包裹着肴蒸,用兰草来垫底。“浆”,薄酒也。“桂酒”、“椒浆”为互文,指加上香料的酒。“蕙”、“兰”、“桂”、“椒”取其芬芳。上两句言神堂陈设之精美,下两句说祭品的芳洁。“将把”,“奠”,都是承前文指祭主而言的。
25、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26、【补注】扬,举也。拊,击也。枹,一作桴。疏,希也。言肴膳酒礼既具,不敢宁处,亲举枹击鼓,使灵巫缓节而舞,徐歌相和,以乐神也。五臣云:使曲节希缓而安音清歌。陈,列也。浩,大也。言己又陈列竽瑟,大倡作乐,以自竭尽也。[补]曰:枹,房尤切,击鼓槌也。疏与疎同。《礼记》:钟、磬、竽、瑟以和之。竽,笙类,三十六簧。瑟,琴类,二十五弦。古者巫以降神。【集注】枹,一作桴,房尤反。疏,平声。倡,音昌。姣服,一作妖般(古逸丛书本、崇文书局本、扫叶山房本作“服”。),古字通也。乐,历各反。Ο扬,举也。枹,击鼓槌也。拊,击也。疏,希也。举枹击鼓,使巫缓节而舞,徐歌相和,以乐神也。陈,列也。浩,大也。竽,笙类,三十六簧。瑟,琴类,二十五弦。【通释】枹,音孚,击鼓杖。疏缓节者,鼓以为歌节。其声疏闻而缓也。安歌,声出自然。竽,笙类,三十六簧。浩,音之盛也。倡,与唱通,歌合竽瑟而盛也。【戴注】盍,《尔雅》云:“合也。”将,犹持也。把,秉也,语之转。肴蒸,礼之折俎也。骨折谓之肴,俎实曰蒸。浆,《礼注》谓之“浆”,酢浆也。枹,鼓杖。郑仲师注周官笙师云:“竽,二十六簧。”【马注】“枹”(音浮),同桴,鼓槌。“拊”(音府),击也。“节”,节拍。“疏缓节”,指音乐的节拍疏疏缓缓。“安歌”,谓歌者意态安详。“陈”,列也。“竽”和“瑟”都是伴奏的乐器。“竽”有三十六簧,笙类。“瑟”有二十五弦,琴类。“倡”,同唱。“浩倡(唱)”就是大声唱。这三句是写奏乐的三个过程,极言其盛。
27、【补注】灵,谓巫也。偃蹇,舞貌。姣,好也。服,饰也。姣,一作妖。服,一作。菲菲,芳貌也。言乃使姣好之巫,被服盛饰,举足奋袂,偃蹇而舞。芬芳菲菲,盈满堂室也。[补]曰:“灵偃蹇兮姣服”,言神降而托于巫也。下文亦曰:巫连蜷兮既留。偃蹇,委曲貌。一曰众盛貌。《方言》曰:好或谓之姣。注云;言姣洁也。姣与妖并音狡。与服同。【集注】灵,谓神降于巫之身者也。偃蹇,美貌。姣,好也。服,饰也。古者,巫以降神,神降而托于巫,则见其貌之美而服之好,盖身则巫而心则神也。菲菲,芳貌。【通释】灵,东皇太一之神。偃,安居貌。肆筵荐俎,歌舞设而神来降矣。神既来降,又大合乐以绥之。【马注】“灵”,这里是指巫女。《九歌》中的灵,或指神,或指巫,各视文义而别。“偃蹇”,舞貌,指仪态之繁盛,与《离骚》中的“偃蹇”义通。“姣”(音狡),美好也。“满堂”,言舞者的众多。“芳菲菲”,谓巫女起舞时所散发出来的香气。
28、【补注】五音,宫、商、角、徵、羽也。纷,盛貌。繁,众也。五臣云:繁会,错杂也。欣欣,喜貌。康,安也。言己动作众乐,合会五音,纷然盛美。神以欢欣,猒饱喜乐,则身蒙庆祐,家受多福也。屈原以为神无形声,难事易失。然人竭心尽礼,则歆其祀而惠降以祉(降字据《文选》李善注引补。)自伤履行忠诚以事于君,不见信用而身放弃,遂以危殆也(按《文选》李善注引作而身放逐以危殆也。)。五臣云:君,谓东皇也。欣欣,和悦貌。[补]曰;此章以东皇喻君。言人臣陈德义礼乐以事上,则其君乐康无忧患也。【集注】五音,谓宫、商、角、徵、羽也。芬,盛貌。繁,众也。君,谓神也。欣欣,喜貌。康,安也。此言备乐以乐神,而愿神之喜乐安宁也。【通释】以此乐冀神之歆享。【蒋注】枹,孚。疏,平声。乐,洛。历举声歌之盛以娱神也。枹,鼓槌。拊,击也。疏,希也。击鼓而希缓其节,与安歌相应,盖乐之所作也。竽,笙类,三十六簧。瑟,琴类,二十五弦。倡,歌也。此乐之从也。凡言灵者,皆指神言。偃蹇,安肆貌。霏霏满堂,神之精气,与众芳杂糅而发见也。繁会,错杂也,此乐之乱也。君,谓神。【戴注】上章陈所以享神者,此章则言神降于巫,而享其芬香、音乐也。《方言》:“凡好而轻者谓之姣。”【马注】“五音”,宫、商、角、徵、羽。“繁会”,音调繁多,互相参错,即交响的意思。按:“五音繁会”句、是承前“浩倡”而言,表明奏乐的最后一个过程,即尾声,也就是楚人所说的“乱”。“君”,尊称,指东皇太一。《九歌》里凡是指男性的神,都称之为“君”。“欣欣乐康”,是祭者的设想,并非实叙。
29、本篇是《九歌》的第一篇,因为所祀的是最尊贵的神。天,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人们的苦难和幸福都在它的运化之中;对它,谁都是有着崇高的敬意的。可是在另一方面,作为祭祀对象的天神来说,它却是至大无外、至高无上的大自然的化身,和风、云、雷、电其它的一切自然神不同,在人们的认识上是缺乏着明确而具体的概念的。本篇关于神的形象,没有做任何的描写,对于神的功德,也没有作正面歌颂;而只是从环境气氛的渲染里表达出敬神之心,娱神之意。这一切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那就是祭神以祈福。神明能否赐福,在祭神者看来,首先决定于人的敬意是否能够娱神。篇首以“穆将愉兮上皇”统摄全文,篇末以“君欣欣兮乐康”做结,一呼一应,贯串着祭神时人们的精神活动,从而突出了主题。
30、下落不明,力量不明。一般传闻它是天界之门,但据天山石窟中诸神时代残留之古老壁文记载:东皇钟乃十大神器力量之首,足以毁天灭地、吞噬诸天。
31、《灵宝鉴——三大无上灵宝》东皇钟
32、东皇太一从道祖鸿钧分宝崖上所得,防御力与天地玄黄玲珑宝塔并列天下第一。可镇压大教气运。攻击仅次于盘古幡。诛仙四剑。是开天三宝中最强一部分。
三、东夷人是现在的哪个国家 啊
1、生活在山东这块土地上的上古人类,最早被称作东夷人。正如世界上的其它古老民族一样,古老的东夷族团也经历了自己的传说时代。在文字产生之前,尤其是在原始社会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水平很低、人们的认识能力极其有限,这些古老的民族往往要依靠想象并借助想象力征服自然。于是,古老的神话传说产生了。换言之,这样的时代是依靠神话传说“记录”历史的时代,是把人的生活加以“神化”的时代,也是用神话创造自己的英雄的时代,所以“传说时代”也称“神话时代”或“英雄时代”。
2、过去,人们多认为中国神话传说分为两大系统:一是昆仑神话传说系统,在西部;一是蓬莱神话传说系统,在东部。而且多认为东部神话传说来自西部。后来的深入研究才使人们意识到,上述说法实为本末倒置。原来,中国最为古老的神话传说起源于东部,正是东夷人的创造。神话传说绝非凭空臆造的虚妄,在这些神话传说中,东夷人就“记录”了自己的历史,也塑造了本民族的许多英雄人物形象。我国自古以来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其中涉及到的许多人物就来自东夷,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历来的典籍中对于“三皇”、“五帝”的记载并不相同。比如,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孔安国《尚书序》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以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为五帝,《礼记·月令》以太昊(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顼为五帝,《楚辞·远游》以轩辕(黄帝)、太昊、炎帝、祝融、颛顼为五帝,《白虎通》以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风俗通义》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通鉴外纪》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等等,可谓种种不一。在这些传说人物中,目前大家公认伏羲、女娲、少昊、颛顼、虞舜属于东夷族系。下面我们就以他们为话题,看东夷传说中的有关“历史”。
3、伏羲也称伏戏、伏牺、庖羲、庖牺、宓牺等等,还称“太昊伏羲氏”。太昊是东夷人的始祖,这个称谓确切认定了伏羲是东夷人。唐代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这样记述:“太昊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牺。以龙瑞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昊是也。都于陈,封泰山,立一十一年崩。其后裔,当春秋时有任、宿、须句、颛臾,皆风姓之胤也。”这则记述告诉我们,伏羲是一位精通天文地理的父系氏族首领。在他生活的时代似乎渔猎生产所占的地位还很重要,已经有了嫁娶的规矩,有了乐器,有了简单的文字符号等等。
4、作为神话人物,关于伏羲的记叙也很多。《淮南子·时则训》道:“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椱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昊、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在这段文字中,“椱木之地”也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扶桑”,这里是“青土树木之野”,其色为青,青色代表东方,可见伏羲是主管东方的神。
5、女娲在东夷传说中也是作为创世英雄出现的。一种说法如《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所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另一说法则云伏羲女娲以兄妹为夫妻创造人类,如唐代李冗《独异志》:“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对比这两种传说,前者似产生在母系氏族社会,后者则产生在父系氏族社会进入一夫一妻制之后,可以看出东夷原始文化的发展变化。
6、如果说上述两种说法的神话意味更重的话,那么,还有一种说法则似更接近历史。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即把女娲列入三皇之中,时代处于伏羲之后,他这样写道:“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氏立号曰女希氏。无革造,惟作笙簧。……女娲亦木德王,盖宓牺氏之后,已经数世,金木轮环、周而复始,特举女娲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频木王也。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纬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于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在这里,女娲作为创世英雄的色彩已大为减弱,主要是作为“补天”的英雄形象而出现的。同一类型还可见于《淮南子·览冥训》,但说法也略有不同:“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7、少昊也是东夷人的先祖之一,但是关于他的历史记载甚少,倒是神话中多所传闻,故少昊在人们的心目之中更像神仙。晋王嘉《拾遗记》写道:“少昊以金德王。母曰皇娥,处璇宫而夜织,或乘桴木而昼游,经历穷桑沧茫之浦。时有神童,容貌绝俗,称为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降乎水际,与皇娥嬿戏,奏嫂娟之乐,游荡忘归。穷桑者,西海之滨,有孤桑之树,直上千寻,叶红椹紫,万岁一实,食之后天而老。帝子与皇娥泛于海上,以桂枝为表,结熏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言鸠知四时之候,故<春秋>传曰‘司至’是也。……及皇娥生少昊,号曰穷桑氏,亦曰桑丘氏。”《尸子》中也说:“少昊金天氏邑于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穷桑”,一说即为后来的鲁国都城曲阜,今曲阜市仍存少昊陵可能与此有关。“司至”,指少昊的神职是掌管夏至和冬至。《山海经·西次三经》:“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是神也,主司反景(影)。”郭璞注:“日西入则反景东照,主司察之。”但这与“司至”显然不符。夏至昼至长、冬至昼至短,日影就会发生相反的变化,“反景”也许就是说的这件事。少昊的神话传说,故事本身可能是非常虚妄的,但是,“司至”这种说法却无疑可以说明:东夷人在那时已经获得了对于季节规律的某些重要认识,这当然是农业发展到相当水平的重要表征。
8、《吕氏春秋》中说:“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若水”,一说即为泗水,也即俗称之泗河;“空桑”即上文所说之穷桑,也即曲阜。这些都可以说明颛顼是东夷土著。颛顼被司马迁记为五帝之一,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他这样写道:“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契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9、颛顼也作为神话人物出现在许多传说中。《山海经·海内经》说:“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鳞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作为天帝的颛顼,其最大的功绩便是命重、黎“绝地天通”。原来,远古时天地相去不远,“民神杂糅”,这为蚩尤胁迫民众作乱提供了条件。为了防止这样的叛乱再度发生,颛顼就命令自己的后代把天和地隔离开,这就是“绝地天通”。《山海经·大荒西经》云:“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命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国语·楚语下》亦云:颛顼“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这里的说法反映的也许是东夷人对于天灾的一种认识,所表达的也许是避免天灾祸及人类的一种愿望。
10、虞舜即帝舜,有虞氏。《孟子·离娄下》简单记载了他的生平:“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即今山东省诸城市;“负夏”在今山东省邹城市。说明虞舜也是东夷土著。关于虞舜的史迹,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已有较为详备的记载,兹录其要:
11、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12、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懈。
13、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嚣,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欲求尚在侧。
14、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
15、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捍而下,去,不得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16、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至于尧,尧未能举。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17、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匿,天下谓之“混沌”;少昊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
18、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垂、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为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功来贡,不失厥宜。南抚交址、北发、西戎、析枝、渠庾、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19、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20、从司马迁的上述记载看,虞舜的时代有这样一些主要特征:其一,舜本为庶人,因才能、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最终成为天子,这样的社会实行的还是原始的禅让制;其二,在唐尧在位的时候,选人、用人等方面的制度还不够完备,而虞舜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推进极大;其三,农业发展,治水、打井等水利建设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水平,其它各业也都有了相应的进步;其四,社会分工更加细致、更加专门化;其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已经有了诸如道德评价的明确标准;其六,在家庭中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并且已经有了嫡庶之分。此外,司马迁在这里还提到许多历史人物,其中的皋陶、伯夷(非商末周初之伯夷)、益等,也都是东夷的土著。
21、除了上述这些人物外,东夷传说中还有几位神话色彩更浓的东夷人,主要是盘古氏、有巢氏、蚩尤、仓颉、后羿。简述如下:
22、盘古氏即俗谓开天辟地的盘古。《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纪》道:“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高一丈,地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又清代马骕《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道:“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右眼为日,左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须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浊,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23、有巢氏也称大巢氏,传说为东夷人的先祖之一,是远古时代巢居的发明者。《庄子·盗跖篇》写道:“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名之曰有巢氏之民。”
24、蚩尤是传说中东夷人的首领之一,武器发明家,故有“蚩尤作五兵”之说。对蚩尤的评价历来不一。《史记·五帝本纪》云:“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又云:“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龙鱼河图》的说法有所不同:“黄帝摄政,有蚩尤氏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砂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授黄帝兵信神符,制服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弥服。”
25、仓颉亦作苍颉,传说是汉文字的发明者。许慎《说文·序》:“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汉学堂丛书》所辑《春秋元命苞》则对仓颉大为神化:“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龙颜侈哆,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语、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26、后羿也称羿、夷羿,以善射闻名天下。《淮南子·本经训》载:“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27、上述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除盘古氏开天辟地、后羿勇力过人之外,其余皆为影响人类的大发明家。如果去掉他们身上的神话色彩,那末,无论是巢居,还是兵器、文字,当然都可以说明东夷文明的逐步发展和进步。
28、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我们予以格外的关注,这就是在关于蚩尤的传说之中已经强烈地透露出了传说时代早期民族之间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信息。在这里,不管是“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还是(而且尤其是)黄帝“使”蚩尤“主兵”,都无疑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民族冲突与融合。就文化学而言,民族之间的所有往来(包括战争在内)都具有文化交流的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来居于西部的轩辕氏族团先是战胜了炎帝,然后又来到了东夷人所在的东部;在征服了蚩尤之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此时的黄帝,已经可以“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史记·五帝本纪》)了。这不正显示了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吗?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在有关虞舜等人的记载中看得更为清楚:帝尧重用虞舜并最终把天子的地位禅让给他,论出身则帝尧属于黄帝族团而虞舜属于东夷族团;同样,帝舜任用的众多臣子也都是出身于不同的族团,他最终把天子位禅让给夏禹也是如此。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司马迁所谓的“异其国号”当包括民族族团的差异在内;就是这样,不同民族族团通过冲突最终融合起来,先是实现了“炎”“黄”的融合,后来又实现了“华”“夏”的融合,这就是中华早期民族融合的文化史。
关于祝融是哪个季节的神明和祝融是哪个季节的神名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