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徭役的意思
问题一: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遂得徭役不兴”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
原文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翻译
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没有一个院子里不满足。(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滥用兵力武力,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勤勤恳恳,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树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
问题二:太祖罢徭役文言文阅读徭役:古代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太祖,好多朝代的统治者建立统治权以后,他的后人,都称其为‘太祖。’不知你所说的太祖是哪一个统治者,无从下手,查找不到。
请进一步提供线索,大家共同选择查找。
问题三:徒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①本义,动词:赤脚走路。徒步
徒,步行也。――《说文》
我徒我御。――《诗?小雅?黍苗》
君子耆老不徒行。――《礼记?王制》
贲其趾,舍车而徒。――《易?贲》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
无徒骥于锱坛之宫。――《庄子?徐无鬼》
败其徒兵于洧上。――《左传?襄公元年》
徒递来告。――《国语?吴语》
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顾炎武《复庵记》
②形容词:空的,一无所有的。徒然徒手
③副词:空空地,白白地徒劳徒有虚名徒自惊扰家徒四壁
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徒以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徒留无所施。――《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④动词:放逐,徭役,刑罚。徒刑
⑤名词:步兵。只见于古文(帅徒以往)
帅徒以往。――《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⑥名词:追随者。徒弟徒孙徒子徒孙佛徒
仲尼之徒。――《孟子?梁惠王上》
圣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
召令徒属。――《史记?陈涉世家》
传诸其徒。――唐?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⑦名词:同类人。/党徒赌徒酒徒好事之徒***之徒
原屏咎之徒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岂为我徒。――《左传?襄公三十年》
外之有徒,祸乃始牙。――《管子?版法》
郯子之徒。――唐?韩愈《师说》
佞誉诬谀之徒。――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问题四:遂得徭役不兴的遂是什么意思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那么天下就会平安无事,不时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问题五:古文中小人是什么意思现代的小人用的是儒家的定义儒家对小人的定义小人是中国儒家定义君子的“反义词”。如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专指喜欢做些搬弄是非、挑拨离间、隔岸观火、落井下石之类的人,与贵人相反。
古意指身体矮小的人
小人是指古今历史上或传说中身体特别矮小的人一些记载。
对儿童的丁谓
从前有时会把儿童称为小人,如把儿童爱看的连环图称为“小人书”,亦有人认为小人书的“小人”是指书中的人物图像。某些方言也将儿童成为小人,如上海话中将小男孩称呼为“男小人(但称呼小女孩则为“小姑娘”)。
古人自称
古人自称用谦词小人在古代亦称“鄙人”。
与“国人”相对的人的称谓
与“国人”相对。四郊之外土地为野或鄙。住在田野小邑的人,西周、春秋时称“野人”。野人供赋税,服徭役。殷代野人绝大部分是战俘,实际为奴隶。周代野人则是非本部族的客民、周代国人和野人的区别除住地、历史不同外,国人有姓氏,野人无姓氏;国人受教育,可入仕,野人只能务农;国人可当兵,野人则不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荀子.非相》:“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杨注:“鄙人,郊野之人也。”《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徭役是什么意思
徭役: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
拼音:yáoyì
出处:《礼记·王制》中有关于周代征发徭役的规定。《孟子》则有“力役之征”的记载。秦汉有更卒、正卒、戍卒等役,以后历代徭役名目繁多,办法严苛,残酷压榨贫民百姓。
扩展资料
同义词:
1、劳役:解释为指统治者强迫人民出劳力当差服役。
拼音:láoyì
出处: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八章:“养好了伤,服满三八二十四天劳役,王二从县城回到王家堡子了。
2、苦役:古代为惩罚有罪之人剥夺其人身自由并将其遣送到指定地点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拼音:kǔyì
出处: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一章:“最初一年,他逃跑了两次,都被抓了回去,一场毒打之后,照样被迫从事无休止的苦役。”
3、杂役::指正役之外的繁多徭役;各种差使。
拼音:záyì
出处:巴金《<神·鬼·人>·人》:“整个宿舍里没有一点声音,似乎连杂役也睡熟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徭役
徭役和兵役是什么意思
一、徭役的意思:
1、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2、指服劳役的人。
3、谓服劳役。
二、兵役的意思:
1、当兵服役;当兵的义务。
2、指战事。
近义词1、劳役[láoyì]指统治者强迫人民出劳力当差服役。
引证: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八章:“养好了伤,服满三八二十四天劳役,王二从县城回到王家堡子了。”
2、苦役[kǔyì]古代为惩罚有罪之人剥夺其人身自由并将其遣送到指定地点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就是因偷了一个面包被判19年苦役。
引证: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一章:“最初一年,他逃跑了两次,都被抓了回去,一场毒打之后,照样被迫从事无休止的苦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