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病毒学家:奥密克戎致病性大幅降低(奥密克戎读音)

七月网4020

一、奥密克戎更易感染儿童病毒学专家:原因尚不明确

1、目前报告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中,儿童数量占了一半,有专家认为奥密克戎更容易感染儿童。这一说法是否科学?国外的流行情况是否也是如此?

病毒学家:奥密克戎致病性大幅降低(奥密克戎读音)

2、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表示,从奥密克戎在国外的感染数据上看,它在儿童里面感染者比例确实更多,而且感染的儿童有出现住院和重症的情况,但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还不明确

3、 2儿童冬季在密闭空间上课容易发生聚集性传播

4、这些原因可能也有影响,因此提升儿童免疫力刻不容缓。

5、体能训练能够让孩子拥有强健的身体,更自信的性格,即使在寒假,也不能偷懒哦~

6、 0~1岁的孩子,以互动为主,每天分几次活动,每次至少30分钟。

7、 1~3岁的孩子,以散步、室内外自由玩耍为主,每天至少180分钟。

8、 3~5岁的孩子,以玩耍、散步为主,每天锻炼需超过180分钟,而且至少有60分钟是中等强度以上,具体表现为运动后出汗、呼吸速度较快。

9、 5~10岁的孩子,以增强身体平衡性、灵敏性为主,每天至少锻炼60分钟,一周中至少3天有氧锻炼,如骑自行车、游泳、滑冰等项目。

二、##病毒学家:二十条是往可持续防控方向走

11月11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公布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要求各地执行缩短密切接触者隔离时间,取消次密接判定、中风险区,对未发生疫情区域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等。病毒学家、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认为,二十条提出了一个总体的方案,是往可持续的防控方向走,为将来可能遇到规模化的疫情做准备。

病毒学家:二十条是往可持续防控方向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病毒学家金冬雁:“二十条”是往可持续的防控方向走

11月11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公布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以下简称“二十条”),要求各地执行缩短密切接触者隔离时间,取消次密接判定、中风险区,对未发生疫情区域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等。

“它是一个优化的措施,根据内地抗疫的实践和现有的科学数据,对以往的防控措施做了一些调整,肯定更精准、更科学。”病毒学家、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认为,二十条提出了一个总体的方案,是往可持续的防控方向走,为将来可能遇到规模化的疫情做准备。

“把通知好好落实,不会增加疫情风险。”在金冬雁看来,现阶段流行的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大幅度降低,不太可能造成医疗资源挤兑。

针对一些民众对防疫措施调整的担忧,金冬雁认为,这源于对病毒认识不足,“很多人对新冠病毒的了解,还停留在武汉疫情那一会。这也是最需要加大力度去解释的。”

澎湃新闻:你如何看待二十条的新措施?

金冬雁:它是一个优化的措施。根据内地抗疫的实践和现有的科学数据,对以往的防控措施做了一些调整,肯定更精准、更科学。并没有放弃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也不是说放开,就是提出了一个总体的方案,是往可持续的防控方向走,为将来可能遇到规模化的疫情做准备。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方面是给老年人打加强针;第二是储备口服抗病毒药;第三是制定诊疗方案,并加强基层医疗设施的建设。

这个病毒的传播特点就是这样,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一波结束,下一波还会再来,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做法。

包括(二十条)取消次密接的追踪,因为次密接被传染的机会很小,但追踪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跟对密接的“7+3”隔离措施(调整为“5+3”)是一样性质的,前面的三天传染性最高,第四、五天传染性已经降低,五天后就更低了。

澎湃新闻:在香港,如果出现了感染病例,相关部门会采取怎样的防控措施?

金冬雁:正常情况下,抗原检测阳性的人大概占病例的2/3到3/4,像我们在医学院上班或者大中小学生上学每天都要做抗原检测。检测阳性以后,政府鼓励和要求你报告,报告了以后,政府会给你送一个大礼包,里面有防疫的指南和建议,还有连花清瘟、血氧仪,10到20盒的抗原检测试剂。

其次,政府会在抗原检测阳性的人里抽检大概10%到30%的人——派个人跑到你家里,把你的样品取回来做核酸检测。

香港降低社区层面的传染主要靠两个法宝,一个是抗原检测,一个是居家隔离。所谓措施得当就是适度防疫,加强打疫苗。现在,我们马上开打二价疫苗加强针,不断地补充免疫力。

总的来说,香港没有躺平,从来没有主动放弃动态清零。其次,被动破防以后,采取了因势利导的措施,将减少死亡、减少重症和减少感染作为主要目标。

澎湃新闻:新冠疫情暴发至今,病毒经过了多次变体,目前在国内扩散的是奥密克戎亚型株BA.2,这一病毒有什么特点,传染性和致病性如何?

金冬雁:我们看变种主要看三样东西,第一个是它的传播率或者传染性,第二个是看它的免疫逃逸性,第三个是看它的致病性。

第一先说传播率,首先,一个新的毒株必须比以前那个更能传,它才能够留下来并在人群中占优势,这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所以奥密克戎的传播率是高的,传染性是强的。

关于病毒的传播率,一般用两个参数来描述,一个叫R0,就是基本繁殖率,另一个叫RT,指的是有效繁殖率。

基本繁殖率是讲病毒的毒株在没有免疫力、没有防控措施的人群里头,他能传染多少人,那有可能是高的,像奥密克戎的基本繁殖率可能达到8至10。也就是说,一个人传染8到10个人。

但有效繁殖率才能反映病毒在真实世界中实际的传播率或传染性。11月11日新冠病毒在香港的有效繁殖率为1.2,同日它在广州市海珠区的有效繁殖率为1.6。

第二个叫免疫逃逸性,就是讲如果一个人身体里面有包括抗体在内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有可能是打疫苗获得的,可能是既往的感染得到的。奥密克戎是在人有很强免疫力的前提下进化出来的,在有免疫力的人里头,就是受过感染或打过疫苗的人身体里面,其他的毒株都不容易生长繁殖,但它找到一个生存之道,就是把免疫逃逸性增加了,让它仍能继续生长繁殖。我们做个比喻,免疫力是高山,它(奥密克戎)过不去以后,打了个小洞过去了,但是高山还在。

所以,免疫逃逸性确实有所增强,但这个免疫逃逸性又是不完全的,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科学的描述。

第三个指标是讲致病性,根据科学数据的分析,占主导地位的奥密克戎毒株,致病性都是显著降低的。因为它是在人体已经有免疫力的情况下进化出来的。人体的免疫力就是对付新冠病毒最好的天然特效药,现在特效药仍在而且十分有效,只是被病毒找到一个小洞,被它跑出去一点点,是这么个意思。

实际上,奥密克戎衍生出来的毒株,都属于很小的改变,用我们流感病毒学的术语就叫漂变,就是说它一直都在发生小变,就像流感病毒每年也在变,是一样性质的事情。

澎湃新闻:二十条之后,有的城市解除了静态管理,除了部分重点公共场所,如宾馆酒店、医院、旅游景点,仍需查验72小时核酸证明。其他场所如商超、餐饮、酒吧和电影院全部开放,不再查验核酸,健康码为绿码即可进入,你如何看待这一举措?

金冬雁:取消核酸检测之后,如果有必要应该多测抗原。新冠病毒仍然有低度传染的城市或地区,像上学的同学就应该让他去做抗原检测。因为抗原检测试剂价廉,成本很低,而且很快有结果。

国外大规模的实验说明,一个人如果受了感染,每天或隔天连续做三次抗原检测与连续做三次核酸检测得到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是非常接近的,都能找出98%的感染者。

中国内地为全世界提供了优质的抗原检测试剂,给全世界的抗疫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它(抗原检测试剂)应当发挥应有的作用。

抗原检测可以自己做,没有医疗资源的占用,更重要的就是它没有聚集,不会有交叉感染等等。

一方面应该做好宣导的工作,宣导工作没做好,就急急忙忙撤核酸,就容易混乱了。第二是少测了核酸,如果有必要应该多测抗原,这样才能填补空缺。

最后,公共卫生部门和疾控部门要了解疫情的实际情况,需要通过布控设置一些监测点,比如在医院、防疫站或者学校里头设点,常规性地去测。通过取样分析,对这个城市的疫情情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澎湃新闻:是否注射疫苗,在防御奥密克戎的入侵上,它有什么样差异?

金冬雁:很大的差异。我们本来希望打了疫苗以后,这个病毒就不能感染了,但实际上事与愿违,它(现有疫苗)做不到,还是能感染,但是感染减少。

那打疫苗有没用呢?有用的。香港的真实数据是,如果一针都不打,感染几率大概是50%。如果打了三针疫苗,其感染几率大概为5%-10%,所以疫苗有效降低了感染率。但还是有很多突破性感染,就是说它防止感染的效果不完全,只能减少不能杜绝感染。

防重症的数据我们也都有了,打了两针、三针或者四针疫苗后,感染者的重症率在0.02%到0.13%之间,与季节性流感的重症率相近或更低,所以打了疫苗,死亡率肯定也大大降低。

现在一些人对疫苗不信任,自媒体文章说有人打了疫苗患了白血病或者糖尿病,这是无稽之谈。因为打疫苗的人多了,本来就会有一些人会得各种病甚至死亡的,这是偶合事件。所以香港特区政府的做法是,你不说会得糖尿病、脑溢血吗?我们就列个表公布,打疫苗的人里头,它的发生率是这样,不打疫苗的人发生率是这样,那肯定是不打疫苗的人发生率更高,它的副作用绝不包括这些疾病,一下就说明白了嘛。

澎湃新闻:有的城市解除静态管理之后,一些本地市民认为外出风险比较大,也担心孩子复课存在感染的风险,还有些人担心家里的老人感染新冠。你如何看待民间的心态,政府、媒体、包括其他机构组织可以做些什么?以及,对于奥密克戎亚型株BA.2来说,高危人群是儿童和老人吗?

金冬雁:恐慌的心态是教育的问题。

老人主要是指80岁以上的老人,针对这些老人,最主要的是打加强针,打齐三针。因为老人免疫力比较弱,必要的时候,有些人是需要打到四针,你把针打齐了,这些老人就安全了。

小孩没打疫苗的话,受感染的几率相对大一些。结合这个情况,虽然小孩在各个年龄组别里面重症率和死亡率都是最低的,但我们需要给予小孩比较多的注意,一个就是把打疫苗工作做好,第二个是使他们更安全,像香港的做法,就是每天上学都给测抗原。

其实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如果说80岁老人还有几百万没打疫苗,那这个问题就是一个隐忧。

落实二十条,不会增加疫情暴发的风险

澎湃新闻:就目前解除静态管理的部分城市情况来看,是否有可能出现医疗资源挤兑的风险?

金冬雁:现在疫情最重点的城市重症只有个位数,也是真正需要医疗救护的,另外还有几千例可能是住院的,住院的原因不一定是因为新冠,有可能因为别的病,比如老人病等等。

如果说现在的重症率和死亡率这么低,那它不可能造成挤兑的。如果造成挤兑,那可能是人祸。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家没事都觉得自己已经中招了,就跟武汉初期一样,跑到医院里面,非要去住院。

所以,“二十条”里面也提出来要建立好分诊制度。

还有最重要一点——公民教育,你要把正确的信息告诉大家。很多人对新冠病毒的了解,还停留在武汉疫情那一会,所以这也是最需要国家加大力度去解释的。

澎湃新闻:现在部分城市已经对防疫措施进行了微调,但一些地方还在观望,甚至存在“加码”的情况。你的看法或建议是什么?

金冬雁:我想强调的是二十条其实是一个精准防控和科学防控。如果你把通知好好落实,不会增加疫情风险。还有一些地方需要科学化,这是一个基本点。第二,落实通知肯定是可以防疫的,问题是说你要全力以赴做好思想上的准备。这个不跟上的话,单独改变措施,那民众(就容易)有误解了。(陈媛媛)

病毒学家金冬雁:“二十条”是往可持续的防控方向走

11月11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公布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以下简称“二十条”),要求各地执行缩短密切接触者隔离时间,取消次密接判定、中风险区,对未发生疫情区域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等。

“它是一个优化的措施,根据内地抗疫的实践和现有的科学数据,对以往的防控措施做了一些调整,肯定更精准、更科学。”病毒学家、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认为,二十条提出了一个总体的方案,是往可持续的防控方向走,为将来可能遇到规模化的疫情做准备。

“把通知好好落实,不会增加疫情风险。”在金冬雁看来,现阶段流行的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大幅度降低,不太可能造成医疗资源挤兑。

针对一些民众对防疫措施调整的担忧,金冬雁认为,这源于对病毒认识不足,“很多人对新冠病毒的了解,还停留在武汉疫情那一会。这也是最需要加大力度去解释的。”

澎湃新闻:你如何看待二十条的新措施?

金冬雁:它是一个优化的措施。根据内地抗疫的实践和现有的科学数据,对以往的防控措施做了一些调整,肯定更精准、更科学。并没有放弃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也不是说放开,就是提出了一个总体的方案,是往可持续的防控方向走,为将来可能遇到规模化的疫情做准备。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方面是给老年人打加强针;第二是储备口服抗病毒药;第三是制定诊疗方案,并加强基层医疗设施的建设。

这个病毒的传播特点就是这样,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一波结束,下一波还会再来,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做法。

包括(二十条)取消次密接的追踪,因为次密接被传染的机会很小,但追踪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跟对密接的“7+3”隔离措施(调整为“5+3”)是一样性质的,前面的三天传染性最高,第四、五天传染性已经降低,五天后就更低了。

澎湃新闻:在香港,如果出现了感染病例,相关部门会采取怎样的防控措施?

金冬雁:正常情况下,抗原检测阳性的人大概占病例的2/3到3/4,像我们在医学院上班或者大中小学生上学每天都要做抗原检测。检测阳性以后,政府鼓励和要求你报告,报告了以后,政府会给你送一个大礼包,里面有防疫的指南和建议,还有连花清瘟、血氧仪,10到20盒的抗原检测试剂。

其次,政府会在抗原检测阳性的人里抽检大概10%到30%的人——派个人跑到你家里,把你的样品取回来做核酸检测。

香港降低社区层面的传染主要靠两个法宝,一个是抗原检测,一个是居家隔离。所谓措施得当就是适度防疫,加强打疫苗。现在,我们马上开打二价疫苗加强针,不断地补充免疫力。

总的来说,香港没有躺平,从来没有主动放弃动态清零。其次,被动破防以后,采取了因势利导的措施,将减少死亡、减少重症和减少感染作为主要目标。

澎湃新闻:新冠疫情暴发至今,病毒经过了多次变体,目前在国内扩散的是奥密克戎亚型株BA.2,这一病毒有什么特点,传染性和致病性如何?

金冬雁:我们看变种主要看三样东西,第一个是它的传播率或者传染性,第二个是看它的免疫逃逸性,第三个是看它的致病性。

第一先说传播率,首先,一个新的毒株必须比以前那个更能传,它才能够留下来并在人群中占优势,这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所以奥密克戎的传播率是高的,传染性是强的。

关于病毒的传播率,一般用两个参数来描述,一个叫R0,就是基本繁殖率,另一个叫RT,指的是有效繁殖率。

基本繁殖率是讲病毒的毒株在没有免疫力、没有防控措施的人群里头,他能传染多少人,那有可能是高的,像奥密克戎的基本繁殖率可能达到8至10。也就是说,一个人传染8到10个人。

但有效繁殖率才能反映病毒在真实世界中实际的传播率或传染性。11月11日新冠病毒在香港的有效繁殖率为1.2,同日它在广州市海珠区的有效繁殖率为1.6。

第二个叫免疫逃逸性,就是讲如果一个人身体里面有包括抗体在内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有可能是打疫苗获得的,可能是既往的感染得到的。奥密克戎是在人有很强免疫力的前提下进化出来的,在有免疫力的人里头,就是受过感染或打过疫苗的人身体里面,其他的毒株都不容易生长繁殖,但它找到一个生存之道,就是把免疫逃逸性增加了,让它仍能继续生长繁殖。我们做个比喻,免疫力是高山,它(奥密克戎)过不去以后,打了个小洞过去了,但是高山还在。

所以,免疫逃逸性确实有所增强,但这个免疫逃逸性又是不完全的,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科学的描述。

第三个指标是讲致病性,根据科学数据的分析,占主导地位的奥密克戎毒株,致病性都是显著降低的。因为它是在人体已经有免疫力的情况下进化出来的。人体的免疫力就是对付新冠病毒最好的天然特效药,现在特效药仍在而且十分有效,只是被病毒找到一个小洞,被它跑出去一点点,是这么个意思。

实际上,奥密克戎衍生出来的毒株,都属于很小的改变,用我们流感病毒学的术语就叫漂变,就是说它一直都在发生小变,就像流感病毒每年也在变,是一样性质的事情。

澎湃新闻:二十条之后,有的城市解除了静态管理,除了部分重点公共场所,如宾馆酒店、医院、旅游景点,仍需查验72小时核酸证明。其他场所如商超、餐饮、酒吧和电影院全部开放,不再查验核酸,健康码为绿码即可进入,你如何看待这一举措?

金冬雁:取消核酸检测之后,如果有必要应该多测抗原。新冠病毒仍然有低度传染的城市或地区,像上学的同学就应该让他去做抗原检测。因为抗原检测试剂价廉,成本很低,而且很快有结果。

国外大规模的实验说明,一个人如果受了感染,每天或隔天连续做三次抗原检测与连续做三次核酸检测得到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是非常接近的,都能找出98%的感染者。

中国内地为全世界提供了优质的抗原检测试剂,给全世界的抗疫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它(抗原检测试剂)应当发挥应有的作用。

抗原检测可以自己做,没有医疗资源的占用,更重要的就是它没有聚集,不会有交叉感染等等。

一方面应该做好宣导的工作,宣导工作没做好,就急急忙忙撤核酸,就容易混乱了。第二是少测了核酸,如果有必要应该多测抗原,这样才能填补空缺。

最后,公共卫生部门和疾控部门要了解疫情的实际情况,需要通过布控设置一些监测点,比如在医院、防疫站或者学校里头设点,常规性地去测。通过取样分析,对这个城市的疫情情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022年2月21日,深圳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现场。工人在流水生产线上分组作业,生产新冠病毒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盒。人民视觉图

澎湃新闻:是否注射疫苗,在防御奥密克戎的入侵上,它有什么样差异?

金冬雁:很大的差异。我们本来希望打了疫苗以后,这个病毒就不能感染了,但实际上事与愿违,它(现有疫苗)做不到,还是能感染,但是感染减少。

那打疫苗有没用呢?有用的。香港的真实数据是,如果一针都不打,感染几率大概是50%。如果打了三针疫苗,其感染几率大概为5%-10%,所以疫苗有效降低了感染率。但还是有很多突破性感染,就是说它防止感染的效果不完全,只能减少不能杜绝感染。

防重症的数据我们也都有了,打了两针、三针或者四针疫苗后,感染者的重症率在0.02%到0.13%之间,与季节性流感的重症率相近或更低,所以打了疫苗,死亡率肯定也大大降低。

现在一些人对疫苗不信任,自媒体文章说有人打了疫苗患了白血病或者糖尿病,这是无稽之谈。因为打疫苗的人多了,本来就会有一些人会得各种病甚至死亡的,这是偶合事件。所以香港特区政府的做法是,你不说会得糖尿病、脑溢血吗?我们就列个表公布,打疫苗的人里头,它的发生率是这样,不打疫苗的人发生率是这样,那肯定是不打疫苗的人发生率更高,它的副作用绝不包括这些疾病,一下就说明白了嘛。

澎湃新闻:有的城市解除静态管理之后,一些本地市民认为外出风险比较大,也担心孩子复课存在感染的风险,还有些人担心家里的老人感染新冠。你如何看待民间的心态,政府、媒体、包括其他机构组织可以做些什么?以及,对于奥密克戎亚型株BA.2来说,高危人群是儿童和老人吗?

金冬雁:恐慌的心态是教育的问题。

老人主要是指80岁以上的老人,针对这些老人,最主要的是打加强针,打齐三针。因为老人免疫力比较弱,必要的时候,有些人是需要打到四针,你把针打齐了,这些老人就安全了。

小孩没打疫苗的话,受感染的几率相对大一些。结合这个情况,虽然小孩在各个年龄组别里面重症率和死亡率都是最低的,但我们需要给予小孩比较多的注意,一个就是把打疫苗工作做好,第二个是使他们更安全,像香港的做法,就是每天上学都给测抗原。

其实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如果说80岁老人还有几百万没打疫苗,那这个问题就是一个隐忧。

2022年7月11日,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医务人员为老年人接种第三针新冠疫苗。人民视觉资料图

落实二十条,不会增加疫情暴发的风险

澎湃新闻:就目前解除静态管理的部分城市情况来看,是否有可能出现医疗资源挤兑的风险?

金冬雁:现在疫情最重点的城市重症只有个位数,也是真正需要医疗救护的,另外还有几千例可能是住院的,住院的原因不一定是因为新冠,有可能因为别的病,比如老人病等等。

如果说现在的重症率和死亡率这么低,那它不可能造成挤兑的。如果造成挤兑,那可能是人祸。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家没事都觉得自己已经中招了,就跟武汉初期一样,跑到医院里面,非要去住院。

所以,“二十条”里面也提出来要建立好分诊制度。

还有最重要一点——公民教育,你要把正确的信息告诉大家。很多人对新冠病毒的了解,还停留在武汉疫情那一会,所以这也是最需要国家加大力度去解释的。

澎湃新闻:现在部分城市已经对防疫措施进行了微调,但一些地方还在观望,甚至存在“加码”的情况。你的看法或建议是什么?

金冬雁:我想强调的是二十条其实是一个精准防控和科学防控。如果你把通知好好落实,不会增加疫情风险。还有一些地方需要科学化,这是一个基本点。第二,落实通知肯定是可以防疫的,问题是说你要全力以赴做好思想上的准备。这个不跟上的话,单独改变措施,那民众(就容易)有误解了。

三、南北方毒株致病力没有太大区别,是这样吗

从近期的疫情状态来看,有些人认为北方的症状要比南方更重。这样的说法只是表面现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南方北方毒株致病力相差不大、在北方被感染后短期内就会有症状。

一、李侗曾介绍,这些症状的具体原因还在分析当中。在国外,这两个毒株都已经流行过一段时间了。从国外的报道来看,这两个毒株在致病力方面是一样的,没有明显区别。在国内,从上呼吸道和全身其他症状来看,北方和南方的差异比较明显。有可能是受气候、温度、湿度的影响,比如北方干燥、寒冷,体感症状就会明显重一些,像冬天上呼吸道感染要比夏天症状更明显,会觉得更不舒服。

二、总的来说,我们现在说北方感染病毒后有症状的比例更高,或者是BF.7变体感染后,比BA.5.2的感染后的症状更轻微,都还缺乏明确的证据,也大可不必为此争论不休。但有一点需要达成共识的是,不管是BA.5.2,还是BF.7变体,它们都属于奥密克戎变体的亚变体,实质上的差异并不大,也并不是病毒导致的有症状人群更多,就更厉害。

三、奥密克戎的症状有哪些?大多数感染奥密克戎病毒的人会在2-3天内开始出现症状,但是,一些人身体强壮的人感染奥密克戎后十多天往往不会出现不适,但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所以,这些人被称为“无症状感染者”。但是,这种人也有传染性,需要隔离。与之前的奥密克戎病毒相比,现在的病毒更具传染性和隐匿性,但是症状慢慢减小。

四、大家一起阳”不可取钟南山表示,现在有种说法“早也阳、晚也阳、不如大家一起阳”,这种观念不可取。因为很短时间内大面积感染,会影响正常社会秩序,而且容易导致新的变异株出现。钟南山强烈呼吁加速疫苗(特别是异种疫苗)的加强接种。同时,他还强调,个人防护仍然重要,戴口置、勤洗手、常通风、一米线。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病毒学家:奥密克戎致病性大幅降低和奥密克戎读音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